湖縣城中,桓羆命人送走王凝之的使者,自己則看著案上的書信發愁。
他是桓家的旁支,一直在荊州為將,此次過來接手湖縣的這支荊州軍,桓沖給他的指令,是可以听王凝之的調遣,但要保持荊州軍的獨立性。
一言以蔽之,他們是來協同作戰的,可不是王凝之的下屬。
桓羆嘆了口氣,這個尺度有點難把握。
比如眼下,王凝之直接派人過來召見他,他是去還是不去?去了之後,王凝之給他下作戰指令,他是听還是不听?
桓羆不是桓石虔,他沒什麼自己的想法,所以夾在中間,有些頭疼。
不過再不情願,他還是磨磨蹭蹭地動身,跟在使者後面,前往弘農。
王凝之很客氣地接待了他,“久聞桓都護驍勇善戰,足智多謀,知道由你代替鎮惡領軍,我這才放心。”
听對方這麼說,桓羆只得謙虛道︰“王公謬贊了,不知召我前來,所為何事?”
王凝之先將安邑和聞喜的情況簡單介紹了下,又道︰“秦軍將注意力放在進攻上,後方空虛,所以我想聯合都護,一同進攻蒲阪。”
桓羆下意識地拒絕道︰“可我還需防守潼關方向的秦軍,恐怕調不出太多兵力。”
“所以才需要合兵,”王凝之笑道︰“我打算抽調陝城和弘農等地的駐軍,再加上劉襲的水軍,約莫能湊到兩萬人,都護手上有三萬人,可撥出兩萬,隨我一起進攻蒲阪。”
怕什麼來什麼,桓羆得到命令,不能將荊州軍的指揮權交出,所以面露為難之色。
王凝之猜到對方的心思,但裝作不知,問道︰“都護有什麼顧慮,不妨直言。”
“說出來不怕王公笑話,”桓羆硬著頭皮解釋道︰“荊州軍士卒素來桀驁難馴,恐怕會沖撞王公,貽誤了戰機。”
王凝之笑道︰“都護謙虛了,普天之下,誰不知道荊州軍紀律嚴明,能征善戰。”
桓羆第一次覺得不想要這種贊譽,猶豫了下,說道︰“那我與王公同去。”
王凝之一副恍然大悟的樣子,“原來都護是不放心我來指揮荊州軍,那這樣如何,我率一萬人留守湖縣,都護帶著荊州軍,我再撥給你一萬人,你去攻打蒲阪。”
被人當面道破小心思,桓羆有些難堪,對桓沖交給自己的這趟差使很是不滿,沒有立刻回話。
王凝之笑道︰“都護不必介懷,大家都是為了收復失地而來,誰領軍不都一樣。”
桓羆點點頭,只得答應下來。
王凝之當即喊來劉襲,讓他領一萬人,听從桓羆的調遣,一起去攻打蒲阪。
劉襲拱手稱是,“兩日後備齊,前往湖縣听令。”
桓羆不知該高興,還是不高興,勉強應承了兩句,便以軍務在身為由,告辭離開了。
劉襲送他離開,回來說道︰“桓家真是不知所謂,都什麼時候了,還想著算計這些。”
王凝之笑道︰“這也不能全怪桓幼子,桓家這次失去桓朗子不說,還一口氣沒了江州和豫州,只剩荊州一州之地,他可不得緊張一些。”
劉襲搖搖頭,“不痛快,他要麼不派兵,派了就听指揮,如此扭捏,兩頭不落好。”
“好了,別在意這些,”王凝之吩咐道︰“你們加起來有四萬人,攻城不是問題,但注意提防對方的援軍,派斥候前往北邊的龍門和東邊的解縣打探,小心被偷襲。”
劉襲答應道︰“王公放心,我會將戰船停在蒲津渡和風陵渡,隨時可以接應。”
王凝之見他行事周全,十分滿意,讓他下去準備。
兩日後,王凝之和劉襲一起,率軍前往湖縣。
桓羆已將最新的情報差人送回南郡,但還沒收到回復,只得放下心事,帶著三萬荊州軍和劉襲的一萬人渡河,前往風陵渡,然後走陸路進攻蒲阪。
王凝之則帶著一萬人留守湖縣,盯防潼關方向。
聞喜這邊,鄧羌和呂光剛剛包圍了整座城池,準備一邊攻打,一邊等著晉軍的援軍前來。
可行動才進行了幾日,聞喜城紋絲不動,後方就傳來晉軍攻打蒲阪的消息。
鄧羌看向呂光,看看他還有何話說。
呂光不願放棄,因為撤軍就意味著被晉人牽著鼻子走。
“現在就是比拼耐心的時候,蒲阪危險,聞喜也是一樣,誰退誰就輸了。”
鄧羌無所謂道︰“可以先听你的,不過這事得報給長安,最好是能增兵,那就萬無一失了。”
他們有蒲津和龍門兩個渡口在手上,就算蒲阪有失,還可以走龍門撤回,所以眼下的形勢並不危急。
雙方又如此僵持了一段時間,秦軍攻打聞喜,晉軍攻打蒲阪,都未能拿下,但也都沒有派出援軍。
王凝之坐鎮湖縣,每日里謝玄、劉牢之和劉襲的消息不斷。
一切都在他的意料之中,比拼消耗就是這樣了,誰也一口吃不下誰。
雙方各自仍留有後手,劉牢之駐軍在絳縣,而苻融就在蒲阪對岸,隨時可以打破僵局。
王凝之正在思考下一步該如何行動,幽州的沈勁差人傳來緊急軍報,燕軍突襲上谷郡,包圍了新建不久的大寧城。
沈勁在信中專門提到,大寧縣縣令郭敬率領城中守軍和百姓據城而守,打退了燕軍的第一輪進攻。
燕軍由太子慕容令統率,正在打造攻城機械,準備再次發起攻擊,沈勁已經領軍出發,前往救援,但不知是否能趕上。
王凝之懊惱地捶了一下幾案,他早該想到的,燕軍不可能一直在平陽看熱鬧。
大寧。
與其說這是一座縣城,不如說是一個大型的塢堡。
王凝之將歸順他的草原部落收留在這里,所以最初的大寧,只是一個避難所和提供物資交易的地方,郭敬去了之後,才開始征集人手修築城池。
因為游牧民族居無定所的特性,大寧的常駐人口並不多,除了兩千駐軍,就是前來交易的牧民和漢人商販,城池不用很大,主要是考慮安全問題。
于是在戰亂中衍生的塢堡,便成了郭敬的最佳選擇。
正因為這個選擇,他現在還能活著,並透過塢堡上預留的射箭口,看著外面密密麻麻的燕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