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右的風沙卷著旱土拍在烽燧牆上時。
武三思正光著膀子蹲在水渠工地上。
鎏金巨斧被他用來當撬棍。
刃口撬著青石板發出“ 嗒”聲︰“張老漢,你說這坎兒井的洞該挖多深?
老子當年在西域見過回紇人挖渠,他們用的是‘豎井法’——”
“武將軍且慢!”陳清遠攥著《屯田圖》踉蹌跑來。
袖角還沾著渠底的濕泥,“圖上寫了,豎井間距需按‘十里一井,井深隨地勢’。
咱隴右土質松,太深怕塌方——”
“怕啥!”武三思抹了把汗,斧頭往地上一戳,濺起的泥點落在陳清遠的書頁上。
“老子帶千牛衛挖過戰壕,比這難十倍的地兒都見過!
你瞧這土色,潮乎乎的,底下準有水!”
他話音未落,石板下忽然滲出細流,在旱土上洇出深色的印子。
旁邊圍觀的老農猛地跪下︰“菩薩顯靈!武將軍真是咱的護民菩薩!”
“快起來快起來!”武三思慌忙拽起老人。
粗糲的手掌上還沾著渠泥,“啥菩薩不菩薩的。
老子就是來挖渠的——當年玄甲會在西域挖渠。
老百姓還幫著遞水呢,咱現在不過是照著老祖宗的法子來。”
狄仁杰扶著墨鏡跨過渠溝。
見武三思甲冑上的“護民使”腰牌沾了泥,忽然輕笑︰
“將軍這腰牌,怕是比鋤頭還管用。”
“那是!”武三思拍了拍腰牌,泥點飛濺。
“老百姓見了這牌,知道咱是來辦事的。
昨兒李寡婦還送了我幾個菜餅子——比御膳房的精致點心實在多了。”
正說著,遠處傳來馬蹄聲,長樂公主帶著醫官騎馬而來。
藥箱在馬背上晃得叮當作響︰“狄閣老,武將軍,母後派我送新制的防暑藥來——隴右旱熱,百姓已有中暑的了。”
“來得正好!”武三思接過藥包,隨手揣進甲冑,忽然指著水渠盡頭的土坡。
“瞧見沒?那兒有幾個娃在挖野菜,你帶醫官去瞧瞧,別讓日頭曬暈了。”
長樂公主望著他曬得黝黑的臉,忽然想起朝堂上那個啃葡萄乾的莽夫。
此刻卻蹲在渠邊,用斧頭刃口給農家娃削木勺︰
“武將軍,你如今倒像個地道的‘隴右漢子’了。”
“那是!”武三思咧嘴笑,露出被風沙曬得脫皮的嘴角。
“老子跟你說,挖渠就得跟老百姓一塊兒干——你看那王大爺。
年輕時給玄甲軍牽過馬,他說當年太宗皇帝路過這兒,也下馬幫百姓修過水井。”
陳清遠聞言忙翻開《玄甲護民錄》︰“正是!貞觀七年,玄甲軍舊部隨李靖西征。
曾在隴右開‘龍首渠’,惠及三縣百姓——如今咱們續修的這條‘護民渠’,算起來正是當年的舊脈。”
“舊脈也好,新渠也罷,能出水就行!”
武三思抄起斧頭又要下渠,忽然瞥見渠邊有個小女孩抱著水罐發呆。
“咋了丫頭?沒水喝?”
“水、水罐漏了……”女孩舉著罐底有裂縫的陶罐,眼眶發紅。
“小事一樁!”武三思蹲下身,從甲冑里摸出塊牛皮
——那是他特意讓人縫的“護民小包”,里頭裝著針線、火石、甚至半塊蜜餞。
“看老子給你補!”他用斧頭尖挑起牛皮,撕成小塊,蘸著渠泥糊在罐底。
“晾干了就不漏了,回頭讓你阿爹給罐子上箍圈鐵絲——跟老子當年補馬鞍一個法子。”
女孩破涕為笑,忽然從兜里掏出顆野棗塞給他︰“給你!甜!”
武三思接過野棗塞進嘴里,酸澀里帶著回甘。
望著渠水漸漸漫過腳面,忽然想起洛陽護民坊的小娃
——原來不管在哪兒,百姓遞來的東西,都是帶著熱乎氣的“民心”。
“報——!”遠處烽燧傳來斥候的喊聲,“河西方向有商隊遇襲,疑似雙月教殘部!”
陳清遠聞言臉色一變,攥緊了手中的《屯田圖》︰“武將軍,要不要調千牛衛去增援?”
“慌啥!”武三思擦了擦斧頭刃口的泥,“老子帶十個弟兄去瞧瞧
——你們接著挖渠,別耽誤了老百姓播種。”
他剛要上馬,忽然想起什麼,轉身對狄仁杰道。
“老狄,幫我盯著點渠閘,要是水漫了田埂。
讓百姓把閘口往左掰半尺——老子試過了,好使!”
狄仁杰望著他揚塵而去的背影,鏡片映著渠水中的天光
——曾經那個在朝堂上摔斧頭、啃葡萄乾的武三思。
如今竟能記住每處渠閘的位置,能叫出每個百姓的名字。
他蹲下身,指尖劃過渠壁上百姓新刻的“武”字
——那是用鋤頭尖鑿的,歪歪扭扭,卻帶著股子熱辣辣的勁兒。
“狄閣老,”老農捧著陶罐遞來涼水,罐口飄著片槐樹葉。
“您說這武將軍,咋跟變了個人似的?
當年咱見了穿甲的軍士,躲都來不及,如今他卻能幫咱補水罐、挖水渠……”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因為他如今穿的,不是殺人的甲,是護民的‘心甲’。
”狄仁杰接過陶罐喝了口,涼水混著槐葉的清苦,卻透著股子踏實的暖。
“玄甲會的甲冑,從來不是鐵做的,是老百姓心里的盼頭做的
——你瞧這渠水,能潤田,能活人,便是玄甲‘護脈’的真意。”
黃昏時分,武三思帶著弟兄們歸來,甲冑上多了幾道劍痕。
卻捧著個布包——里頭是從雙月教殘部手里奪來的、偽造的“玄甲符文”拓本︰
“老狄你看!這幫孫子想刻假符文騙百姓,說咱挖渠壞了‘龍脈’,狗屁!”
“他們不懂,真正的龍脈,是百姓能吃飽飯的田,能喝上水的渠。”
狄仁杰展開拓本,見上面歪扭的“玄”字缺了“護民”的勾筆,忽然輕笑。
“把這些拓本發給各鄉,就說真的‘玄甲符文’。
長在水渠的石頭上,長在百姓的水罐上,長在咱們給他們修的每間房子上——比任何假符文都真。”
武三思撓了撓頭,忽然想起懷里的野棗。
掏出來分給弟兄們︰“嘗嘗?老百姓給的,酸里帶甜
——就像咱干的這事兒,累是累點,可心里痛快。”
夜風裹著渠水的濕氣吹來,遠處傳來百姓的笑鬧聲
——有人在試新補的水罐,有人在商量明早的播種。
有人在給渠邊的槐樹綁護繩。武三思靠著烽燧坐下。
望著渠水在月光下泛著銀光,忽然覺得這比當年在西域看見的寶石箱還好看。
“將軍,”隨行的千牛衛遞來塊麥餅,“您說咱們為啥這麼折騰?當年在朝堂上吃香喝辣多自在。”
武三思咬了口麥餅,餅里摻著麥麩,卻越嚼越香︰
“因為老子現在才明白,爺爺說的‘玄甲護民’是啥意思
——不是騎在馬上耍威風,是蹲在泥里幫老百姓把渠挖。
讓他們瞅見咱,就知道‘有人護著’。”
他抬頭望著星空,忽然想起洛陽護民坊的鼎上。
小娃按的那個手印——原來每個執甲人。
都是老百姓心里的一顆星,不用多亮,能照著他們走夜路就行。
狄仁杰站在渠閘旁,听著渠水“嘩嘩”流入麥田。
忽然掏出青銅蟬放在掌心——蟬翼上的槐花瓣早已干透,卻留著淡淡的香。
他想起護民坊的燈火、隴右的風沙、還有武三思補水罐時的笨拙模樣
——原來玄甲會的故事,從來不是英雄孤膽的傳奇。
而是千萬個“舉著斧頭卻彎下腰”的人,把“護民”二字 。
寫成了腳下的泥、手里的繭、還有百姓眼里的笑。
當第一縷晨光爬上烽燧,武三思又扛起斧頭走向水渠。
身後跟著拎著水罐的小女孩——她的水罐底貼著塊整齊的牛皮。
在陽光下閃著暖融融的光。
渠壁上,不知何時多了新刻的句子︰
“武將軍挖渠,渠水流民心,民心護大唐,大唐萬年春。”
狄仁杰望著這行歪扭的刻字,忽然輕笑
——這便是最好的“玄甲符文”。
比任何古籍記載都鮮活,比任何金石銘文都長久。
因為它長在百姓的日子里,長在代代相傳的口耳間,長在每個“護人”與“被護”的溫暖里。
隴右的風掀起他的袍角,遠處傳來武三思的粗嗓門︰
“小心腳下!渠泥滑!老子扶你一把——”緊接著是小女孩的笑聲,混著渠水的流淌聲,流向望不到邊的麥田。
而那把沾著泥的鎏金巨斧,正插在渠邊的槐樹下,刃口映著初升的太陽
——不是寶光,是人間的晨光,是玄甲會千年未改的、護著萬家燈火的光。
本章完
喜歡開局吸引狄仁杰請大家收藏︰()開局吸引狄仁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