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我為大明延壽七百年

第248章 抵達天津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墨軒先生 本章︰第248章 抵達天津

    看著張書緣是滔滔不絕的講述著後世的發展歷程。

    起初,朱由檢還不怎麼信,因為他在張書緣的言語中見到了強敵環伺,各個大國化身為了強盜時刻打壓著後世的華夏。

    但到了後來,由于他手上有後世的書籍及科技產物,所以他朱由檢便不得不相信張書緣所講的奮斗與發展了。

    “書緣別說了,朕明白你的道理。你放心朕定不會就此陷入懈怠,就算是不為了朕朱家,朕也要為後世子民謀得一厚實底蘊,讓我子孫能夠于世界之林爭鋒!”

    在安慰了他一陣後,朱由檢也慢慢的恢復了正常,拉起張書緣的手上就開始表態度。

    “恩,我們君臣一定能成!”

    見朱由檢表了態度,張書緣也重重的一點頭,然後便按照君臣大禮就是一叩首。

    “書緣快快請起。”

    親自拉起張書緣,朱由檢臉上的神情甚是復雜,很想就地跟他談論些具體的發展事項,好盡快的救治天下患兒。

    但礙于此時的坤寧宮中是人員駁雜,他二人也沒辦法細談,于是他二人便就進入了寢宮,去探望周皇後及朱慈籖了。

    在宮里安慰了一番周皇後,又看了看朱慈籖的病情後,張書緣便就同朱由檢告辭了,打算回府準備一下南下河間府的事了。

    “書緣等等。”

    見張書緣要走,朱由檢就宛如是後世的普通人一般,跟自己的媳婦相視一眼後,就親自送他出宮了。

    而這一幕,讓一眾太醫院的太醫們是羨慕不已,心中直言“張閣真不愧是陛下輔臣吶。這我若是張閣大人就好了……”

    ……

    走在坤寧宮的走廊里,他二人也沒說話,反而是自顧自的看著窗外的天空。

    大概走了有十三息的功夫,就在馬上要走出坤寧宮時,朱由檢這才出了聲。

    “書緣可是要前往河間府了?”

    “恩,事急從速,既然定下了方針,我們就要做。”

    “恩,那你以為,朕用何人為巡銀局堂官較好?”

    “既然陛下問,那我就有啥說啥了。對于巡銀局員外郎一職,我主張任用張彝憲或司禮監王德化二人,而這樣做,一能分化宦官的權利,二能在戶部里插一顆釘子,三來用此二人陛下亦可多培養出一條看家護管的狗!”

    張書緣說的沒錯,眼下朝局雖然看似只有東浙兩個大黨在爭鋒,但他相信,隨著朱由檢越來越倚重溫體仁出面辦事,及宦官監控朝局之後。

    東浙二黨會漸漸的改變主張,從而以一新名字立足于朝廷,並與溫體仁之流博弈。

    這除了外廷的變化外,而用來監控朝局的東廠或司禮監群體,也必會恢復往日榮光,屆時很有可能會再出一個如魏忠賢或王振之流的總管大太監。

    而自古以來,宦官干政是有一個大毛病的,那便是任人唯親、阻擋言路、賣官蠰爵,為己牟利!

    沒錯,我華夏浩瀚史冊,記錄了不少宦官之禍,如東漢的十常侍之亂,唐代的甘露之變,再加上土木堡戰神的貼身太監王振,而這種種禍事那個不是由宦官搞出的事?

    這在張書緣看來,用宦官也只是過度之計,等大明扛過了這二十年的小冰河時期,自己是一定要將宦官給踢出朝廷的!

    “恩,朕明白了。既然如此,那你便就先行一步,朕待過幾天後就到。”

    想了想,朱由檢也覺的沒錯,然後便就決定好了人選。

    而他選定的人手是,司禮監太監王德化!

    這王德化乃山西府大同人,眼下被人稱為二王公,于陳新甲等年青一代的浙黨人有極深的關系,可以說只要有他上任,就不怕溫體仁會胡亂瞎搞了。

    當然了,這王德化也是有缺點漏洞的人,而那缺點便是他管不住心腹以外的屬下,在歷史中沒少被下面人坑,這要不是他與浙黨人熟,外加朱由檢沒了人手可用,要不然他早就是被人坑的死翹翹了。

    ……

    離開了皇宮,回到府上收拾妥當,又跟干娘及黃伯等人提早拜了個新年後,就招呼著一眾商業司的人,帶上新法文書及官印玉牌就出發了。

    走出了內城,正當眾人準備出外城時,張書緣突然就想起了朱由檢提起的吳應箕。

    “來人!”

    “卑職在!”

    “吳員外郎籌措的書社是在哪里?你們可曾知道?”

    一想到吳應箕的事兒,張書緣便就想帶上他去天津了,總覺得此行是一次實驗執掌輿論的機會。

    “大人,卑職知道,吳大人的書社是在我京師以南的牛欄莊。”

    一名喚劉士璉的主事便就躬身應道。

    “恩,速去通知吳應箕到書社見我,另外與其言明要南下天津,讓其收拾好家當。”

    听到書社的地方後,張書緣一想這也順路,不如就此過去看看。

    “是!”

    劉士璉得命匆匆便就去尋人了。

    看著離去的劉士璉,張書緣只覺的其樣貌斐然,下意識的就看了眼跟在自己身旁的畢際壯。

    “大人,此人乃今年的舉人,是吉安府泰和縣人氏,家世干淨,對商道有著很清晰的看法,而他的考詞也是接引古典論述商道的作用。”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沒錯,今年是有科舉考試的,只不過科考的級別是鄉試而已。而順天府的負責人是翰林院右庶子姚希孟為正考,副考為翰林院諭德姚明恭。

    只不過這二人在前些時間里,因土地兼並及考生舞弊之事,被自己和禮科給事中張鵬雲給聯合挑了。

    “是這樣啊,那此人倒是個苗子,今後就讓他跟在你身邊吧。”

    也許是見劉士璉相貌俊秀適合扮豬吃虎,又或許是想給畢際壯減輕壓力,總之他張書緣便就讓劉士璉跟著畢際壯去混了。

    “卑職多謝大人。”

    “客氣了,我們繼續上路,駕!”

    出了外城,眾人翻身上馬,一揚馬鞭便濺起了一陣煙塵。

    ……

    跑了大概有半個時辰,眾人便到了牛欄莊。

    這京師附近的村鎮基本上都很大,而張書緣對此也是見怪不怪了。

    進到村落,張書緣也沒費力,很快的就打听到了中州書社的位置。

    找到了位置後,張書緣也沒進去,反而是隨意的找了間茶肆,向當地人打听中州書社的事了。

    一提起書社,這茶肆的老板就興致勃勃的說了起來,一點也沒在意是不是會給別人造成什麼影響。

    當然了,這在店老板的眼里,中州書社可是一大好事。

    據他所說,自上個月開始,就有一大官跑到了這里,花費了三百兩銀子買下了不遠處的院子不說,更是沒過兩日就放出了話來,可免費教村子里的孩童讀書!

    要知道,在這個時代,讀書是一件十分難得且可貴的事情,更別提是有人免費教授了。

    “是嗎?那老板可知,那書社的先生都是哪里人?”

    “哎呀,老爺,這書社里的先生那可是太多了,就小老兒來說,每天光能看到的就有十三位之多!而且听村里的人說,那些先生可好了,不但免費教孩子們讀書,更是會出錢贈給那些極貧之家……”

    經過了一番打听,張書緣便就發現,這吳應箕自己還真沒看錯,跟他玩的人也沒差到哪兒去。

    在茶肆坐了兩刻鐘後,吳應箕便帶著一大票人呼呼啦啦的到了。

    “卑職參見大人!”

    到了地方後,吳應箕第一時間便瞧見了張書緣的隊伍,雖然不遠處的那群人沒穿著官服,但吳應箕卻是眼尖的很,認出了其中的不少人。

    “恩,吳郎中可收拾妥當了?”

    “啟稟閣部,卑職並無甚收拾的,只帶了幾位書社成員。”

    吳應箕說著,便就向張書緣開始介紹了書社的人員了。

    “大人,這是我知交好友陳定生、侯方域、冒闢疆、以及秦淮名士錢澄之、杜靭等人……”

    吳應箕是介紹了一大堆人,但總的來說其書社的核心是以明季四公子為主,秦淮名士為輔的結構。

    “哦,原來是有四公子之稱的諸位啊。”

    听陳定生等人的名字,張書緣瞬間就想起了方以智為首的明季四公子。

    “學生參見閣部大人!”

    陳定生等人旋即一一拜見,那身子躬的很低,就仿佛他張書緣是皇帝一般。

    說實在的,若不是張書緣的話,就他們這些人是說什麼都不可能會來京城的,因為他們的科舉大多不被承認,而那具體原因自然是因復社的事給鬧的。

    接受眾人的一一見禮後,張書緣也沒廢話,更沒有進書院查看,直接了當的命令吳應箕帶上這些人及書院里的刊印設備就向天津衛出發了。

    ……

    行進在路上,張書緣也沒少跟吳應箕等才子相談,可談了半天他卻發現,這群人還是處在老毛病上。

    對此,張書緣便就與他們推心置腹的論道了起來,所說的內容全都是“實踐出真理”的路子。

    經過這一路的“閑談”陳定生等人也對張書緣佩服了起來,更是在心地里想,自己能否按照他這一套搞出一份“治國平天下”的政策來?

    看著他們一個個的是若有所思,張書緣也沒去管他們,反而是一抽馬鞭加速跑了起來……

    經過半天多的疾馳,最終在臨近下午的酉時二刻抵達了天津城。

    而此時的天津城的規模甚是龐大,雖然遠不及後世的五分之一,但其密度在這個時代也是數一數二的存在。

    城內河道水利川流而過,船夫沿河道做著拉客的生意,岸上道路商販叫賣之音是此起彼伏。

    帶著眾人在城中逛了一圈後,張書緣便得到了兩個信息,一是這天津衛的船舶產業十分發達,二是商業繁榮巨賈甚多。

    說實在的,若眼下沒有後金的虎視眈眈的話,這天津地區的繁華度是要再上一層樓的,甚至都有可能成為第二個江南!

    但可惜,天津處于邊關地帶,其承擔的防務壓力很是不小,不但要起到從海上拱衛京師的作用,更要為京師運送一系列的物資寄養。

    帶著人又逛了兩圈,張書緣也沒決定去天津衛的行政駐地,反而是想著先晾晾這里的地方官再說,順帶也等等溫體仁和他的巡銀局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而此時的天津衛,自清雍正九年以前都是處于軍士建制管轄的狀態,沒有設立任何府縣,民事由隔壁的靜海縣、武清縣分管。

    所以,在此地能被稱得上一言九鼎的人,只有天津衛的指揮僉事殷尚質!

    而這殷尚質史書記載,他在天津擁有著“青天”的稱號,其結局也是在大戰中身亡。

    讓屬下在城中打听了一番近日從京師來的官員後,很快張書緣便就見到了戶部的孫居相。

    “閣部大人一路勞頓,下官已在店中備了酒宴。”

    孫居相早就是想到了張書緣會親自過來,畢竟這樁政務可是連帶著他的身家性命,是說什麼都要打好第一槍的。

    “恩,辛苦孫侍郎了。”

    “下官不敢言苦,只是比閣部早些到而已,所以便就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了。”

    “呵呵,這話說的,我司的里的人要是有你這般,那我可就省事太多了。”

    張書緣是搖頭苦笑,的確,商業司內的人,除了解學龍那三個東浙二黨的人外,其余人大多跟那機器人差不多,一點自主想法都沒有。

    “是…大人教訓的是……”

    听到自家上司這麼說了,一眾主事便就紅了臉。

    “哼,道歉干嘛?還不快去收拾文書進堂?”

    “孫侍郎見笑了。”

    “大人說笑了,貴司之人大多剛剛入仕,這再過些時日就好了。大人請。”

    這能名垂青史的人,大多辦事都不會太差,而孫居相之所以如此,自然是有著交好的私心。

    “好,請……”

    兩人就這樣寒暄著走入了客棧,獨留畢際壯在門外指揮眾人忙活。

    喜歡明末我為大明延壽七百年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明末我為大明延壽七百年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明末︰我為大明延壽七百年》,方便以後閱讀明末︰我為大明延壽七百年第248章 抵達天津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明末︰我為大明延壽七百年第248章 抵達天津並對明末︰我為大明延壽七百年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