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我為大明延壽七百年

第247章 新政試點推行、朱由檢心態崩了。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墨軒先生 本章︰第247章 新政試點推行、朱由檢心態崩了。

    “書緣說的極是,自古以來能成事者十之八九都與農民有關。”

    一說起農民問題,朱由檢就很蛋疼了,單就他批閱的奏疏而言,十封里就三封就是在說農民佃戶的問題。

    “對了,書緣,你這新政可有尋到合適地點施行?”

    放下了手中的草案,朱由檢便拋開了農民問題看向了張書緣。

    “唉,說實話我也拿不準,問了溫體仁他也沒個好想法,所以這不來問問陛下是什麼想法。”

    張書緣是捏著眉心發愁,在他看來,眼下的新稅草本,是根本不會被大明地方所接受的,因為這新法是直接將手,伸進了天下所有富豪的口袋!

    “恩…這樣吧,既然沒個好選址,那不如就將試點定在京師吧。”

    朱由檢捏了捏手,然後便下定了決心在京城搞了。

    “陛下這合適嗎?定在京都是不是壓力太大了。”

    一听朱由檢要定在京師里作為試點,張書緣就緊張的吞了吞口水,身形也不再散漫了。

    在他看來,朱由檢這說詞是不可謂不大膽,要知道北直隸可是大明北方的核心重地,京師更是核心的核心,一旦這里出了大問題,那幾乎就有很大概率再現“靖康之恥”的畫面。

    這倒不是說在京師試行新法,就一定會出現大亂。而是這里的情況復雜度是一點也不比江南差,各種魚龍混跡在這里,可以說一個處置不好,便就可能引發影響全國的經濟問題。

    據史料記載,單京杭大運河一年就有超過四百萬石漕糧、兩千萬兩以上的金銀匯聚到京城,甚至于沿線的淮安、揚州、臨清、天津都成為“銀窩子”!

    “那…那你怎麼說?這經濟一道,朕雖不懂,但朕卻知道“鞭長莫及”的道理。”

    朱由檢跟張書緣的想法是同頻的,都知道將試點放在遠處是行不通的。

    “陛下,要不這樣,將試點安排在河間府怎麼樣?那里距離京師較近,物產也豐富,就算是出現了問題我們也能及時調整。而且與京師相比,定在河間的壓力要比在京師里要小的多。”

    起初,張書緣是想將新政在山西府、山東府或淮安府三地任選其一的,但考慮到黃宗羲等人要處理“白蓮教”的問題,以及山東、淮安府形勢復雜的因素,所以他便只能是再想其他的試點地區了。

    而他之所以看中這三地,主要是這三地有大量的產業在,可以十分清晰的從數據中窺探出有無問題。

    “河間?書緣是想說天津衛吧?”

    听到河間一詞,朱由檢就呵呵一笑,仿佛是看出了他的真正想法。

    “陛下猜對了,正是天津衛。”

    “恩,天津是個好地方,那就這麼定了吧。大伴速去將內閣眾人喊來,我們要好好議一議試行之事。”

    “奴婢這就去給皇爺喊人。”

    經過這麼一細聊,朱由檢一想也是,倘若在河間府出了問題,那政治壓力就小上很多了,而且影響範圍也有限。

    “對了書緣,你先前弄的那個書社怎麼樣了?朕可是沒忘了你說的“輿論”二字。”

    趁著王承恩去叫人的空當,朱由檢就問起了中州書社的情況。

    “陛下問起,這讓我到有些汗顏啊。這近來一直忙著折騰新政和抄家,也沒得空去理吳應箕是個什麼情況……”

    張書緣甚是感覺心累,總感覺他比朱由檢過的還要辛苦。

    可實際上,他們哥倆過的都是很累的,每天忙的是腳不沾地,尤其是朱由檢。

    別看現如今各種大事都有張書緣的出手干預,但要知道朝廷里可不全都是大事啊。

    就張書緣挑起的兼並逆案這一個案件而言,那各種審問口供及贓款清點名冊都要送到他這里批注收尾的,因為沒有批注刑部就不敢殺人行刑。

    而除了給那大量的罪員陳詞做復核外,他朱由檢還要應付各地送上來的“小事”其內容包括不限于有,災荒、賑濟、獄訟、驛遞阻滯、河工、科道互糾、薦舉將才或裁撤補充兵卒等雜事。

    “是這樣啊,那等下與溫體仁他們議完了事,朕與你一起去見一下吳應箕,看看其書社弄的怎麼樣了。”

    說起中州書社,朱由檢就想見識見識,自己手握輿論的感覺是什麼樣子了。

    ……

    大約過了半個時辰後,王承恩才將內閣眾人給全部請到了養心殿。

    “臣等參見陛下。”

    “卿等平身吧,大伴賜座。”

    “謝過公公。”

    眾人是齊齊見禮,接過王承恩及下人遞來的凳子坐下。

    “新稅法的草本,卿等都看過了吧。”

    坐在龍椅上,朱由檢便看向了眾人。

    “稟陛下,臣等看過了。”

    “那卿等對此可有什麼諫言?”

    一語落下,朱由檢就死死的盯住了他們,眼神中對于草本的滿意之意是絲毫不掩飾的外放。

    沒錯,此時的朱由檢早已是脫去了腐儒之態,只要他們敢說一個不字,那自己就不介意換上一個人來做輔臣!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陛下,張閣擬定的新法著實讓人眼前一亮,臣挑不出什麼問題。”

    這句話是溫體仁說的。

    “那你們幾位呢?”

    “臣的也同是。”

    瞧見皇帝那欣喜的眼神,李標等人就選擇了閉口不言,順著溫體仁的話音就繼續說道。

    “好既然內容無慮,那就與朕一同思量思量試點之事吧。”

    朱由檢一說這話,李標與王永光二人瞬間就眼神一亮,而楊景辰則是低著頭也不知在想些什麼。

    起初,他們三人還以為,張書緣在制定完新法之後,第一時間就會請奏推行全國。

    但他們卻忽略了一件事,那便是這本草案是在他們二黨的逼迫下才從速寫出的,若是沒這件事,只怕這草案的內容要比眼下的多兩倍!

    在听到有試行點後,楊景辰就覺的這新稅法是擋不住了,因為試行一詞的空間太大了,萬一是有問題,那張書緣也可推脫說是在收集數據改良條款,說什麼也不會因此獲大罪的。

    而李邦華對此則是較為欣喜,因為他能說出“試點”一詞,就代表著他張書緣不是一急功近利之人,而這種人是對朝廷有著莫大好處的。

    就這樣,在朱由檢的引導之下,眾人便就用了一個下午的時間,來討論試點的各種問題了。

    但似乎是由于缺少了韓這個東林頭子,以至于李標這黨魁在眾人的面前就顯得很是心有余力而力不足,不但要思慮自己的言辭,更要與浙黨那幾人拉扯。

    而他在會前,雖然是沒明說新稅法有什麼問題,但在會議之中卻沒少站在商戶巨賈的角度說話,期望用難度來驅使朱由檢降低草本中的稅率。

    而溫體仁及李邦華幾人,也是沒少為富商言語,只不過,與李標這個東林頭子相比,浙黨人還是知道此事對于國家是有什麼的好處的,所以拿捏的便就有了些分寸……

    當然,這也不能說李標就是壞蛋一個,而是他的見聞和思想導致了他站在了浙黨及張書緣的對立面。

    因為在東林黨人的眼里,國家只有施行“開放言路,取締宦官干政,施行超低賦稅”的政策才會越來越好。

    而這政治理想,頗有點後世那自由主義的味道。

    不過,這也不能說浙黨傾向于了張書緣這邊,他們就是好的。

    在他們的眼里,雖然這新稅法是很苛刻,但其中也有不少利益可尋的。

    這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朝廷收了那麼的商稅,要花向哪里?總不可能收上來之後是放在太倉里等下崽吧?到最後還不是要花到土地和軍隊里嗎?

    而且,雖然這新稅法是取締了苛捐雜稅,但要論官場辦事那一套,他們有的是辦法去吃拿好處。

    所以,在張書緣看來,這兩黨都不是什麼好東西,辦事的角度全是出自于私心利益!

    經過一個下午的探討,最終由朱由檢拍板,責令六部全力配合張書緣在天津衛的試行新法。

    隨著議事的結束,內閣便發出了一道道命令文書送往了司禮監,再由司禮監留印批紅之後,這些條令文書便傳遞給了通政司。

    借由通政司的運作,用時不到兩個時辰,朝中各個衙門機構便收到了批了紅的條子。

    在接到內閣的條子後,大明的整個六部便就動了起來。

    禮部忙著將此事記錄進本朝實錄,戶部、刑部及大理寺則是派遣干才奔赴天津衛,而商業司這頭也派了三十人過去監管此事。

    總之因為這些命令,以至于整個在京師的官員是忙得飛起,更有甚者是一夜都沒合眼。

    ……

    次日,張書緣是在文淵閣的公務房里睜開了雙眼。

    在昨夜,除了內閣的畢自嚴等人不太忙外,就屬他與溫體仁最忙。

    溫體仁是忙著整備人手、核準天津衛的去年財報,而張書緣則是忙著寫法律條文的白話解釋,及整理天津衛的商戶信息轉交給戶部核準。

    這本以為今天的朝會遲到了,張書緣就趕忙的起身就打算去奉天殿請罪了。

    可他還沒走出閣門,便一頭撞上了給自己搬運文書的中書舍人,差點被把自己給磕懵了。

    “大人您這怎麼了??”

    李和通很是納悶,但也眼疾手快的就丟下了奏折攙扶住了他。

    “李和通快扶我去奉天殿,要誤了朝會了。”

    張書緣很是急切,顧不得額頭上的疼痛就要去上朝。

    “大人,今兒朝會取消了。您…您不知道?”

    “什麼?陛下取消朝會了?”

    此話一出,張書緣瞬間就愣了,心說這還是那個想要成為聖君的朱由檢嗎?

    “是啊,您不知道?”

    “額,這還真不知道,小李你可知是出了什麼事兒?”

    原來,在昨夜除了眾人忙的飛起外,還出了一樁大事,而那件事便就是朱由檢的次子朱慈籖病重了!

    沒錯,自朱由檢的大兒子出生後沒過十個月,周皇後又生了一胎,只不過這次子是早產兒,所以朱由檢便也就沒對外廷大張旗鼓的宣傳。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而張書緣自然是知道朱由檢的近況,但礙于事不關己,又不是屬于朝中的大事,所以他便也就沒去過問人家家事了。

    “閣部是這樣……”

    “嗯,知道了,你去忙吧。”

    搖了搖頭,張書緣也沒顧禮儀,一屁股就坐到了門口的台階上。

    “唉,這朱由檢是真難啊,外廷風雨也就算了,可家里一共就七個孩子,有四個早夭,嗨,真是不知該說什麼好了……”

    听到朱慈籖病重的消息,張書緣便是頗為無奈了起來,很想掏出支煙點上。

    在門口坐了一會,他便就瞧見李鳳翔是急匆匆的從大院前經過。

    瞧著他那麼急切,張書緣想都不用想,就知道他是在辦什麼差。可奈何,他是一普通人也不會瞧病,自然這也就出不上什麼力了。

    不過出不上力,但他還是想去探探口風,于是他便追出了門外。

    等他追上李鳳翔後,他們卻已是到了午門。

    果然,沒過多久,一張巨大的求醫皇榜便出現在了午門城下。

    看到這一幕,張書緣的心便就沉了一分,趕忙走上前去詢問朱由檢的狀態。

    見是張書緣來了,李鳳翔也出奇的沒擺架子,反而是憂心忡忡的說道。

    “閣部所問,本提督是不該說的,但礙于閣部貴為陛下近臣,那我就與你說說吧……”

    據李鳳翔說,昨天一夜,朱由檢是守了周皇後母子整整一夜,整個人是疲憊不堪,但就是不願意離開睡下。

    而朱慈籖小王爺,則是出現了體溫不穩及黃疸與呻吟的病癥,宮中御醫是束手無策,只好是頒布皇榜尋求能人異士了。

    一听朱慈籖是有這些病癥,張書緣的心就徹底涼了,趕忙與他告辭,就去開導朱由檢了。

    沒辦法,早產兒的並發癥,在這個時期根本就解決不了,能做的也只是吊個一年左右的命而已,完全就可以說是,扛過去就活 抗不過去就死。

    憑著皇家身份,張書緣是一路暢通,很快就進入了皇宮深處。

    “臣張書緣求見陛下。”

    來到坤寧宮外,張書緣便就以臣子大禮求見了。

    “宣。”

    殿內,朱由檢是默然的道了聲“宣”然後便就走到了正殿里的石柱處蹲下了。

    說實話,朱由檢此時的心態是接近崩潰的,尤其是一想到自己要經歷那“白發人送黑發人”的事情就更是如此。

    “陛下。”

    殿內空空蕩蕩的,只有張書緣的聲音在回蕩。

    “書緣你來了。你說…朕的命怎麼就這麼苦呢!”

    朱由檢此時很是想哭,因為御醫們是啥話也說不出來,給的治療方法幾乎是等于沒有。

    “陛下,世人皆苦,你我也在其中,這萬不可因小皇子的事……”

    “書緣,你是從後世而來的,後世可有治療朕子的辦法?哦…對,你得先看了再說是吧,走,朕領你去看……”

    朱由檢有些瘋魔迷惘了,一把拉住張書緣就要去寢宮里看孩子。

    “陛下,小皇子的事我理解,但…但我解決不了,哪怕是到我後世也有很大的概率無法治愈。”

    張書緣听聞過李鳳翔說出的病癥,而那癥結在後世的醫院中也不敢保證能百分之百的治愈。

    “什麼?!後…後世也處理不了?這…這就沒辦法了嗎……”

    朱由檢一屁股便坐到了地上,整個人瞬間就徹底的陷入了無力感中。

    “陛下,皇子之癥並非徹底不可解,而是在于發展。而且,您除了皇子外,也要多想想我大明朝的萬萬子民啊,他們也有人與您一樣,難道您就忍心就此沉淪,棄他們于不顧?”

    “方才我雖然說後世是無法徹底治愈,但在後世 那也能依靠諸多科學技術讓人存活,而那些技術全都是靠著發展得來的,我相信只要我們奮力的向前走,總有一天是可以治愈這種病癥的!。”

    見朱由檢宛如街邊醉漢,張書緣便開始細心勸導了,同時也給了他一個方向。

    “書緣,你說的當真?”

    一听有機會可治愈,朱由檢就仿佛抓到了救命稻草的人一般,拋棄了時代因素,直接就問起了能否通過發展來治愈次子之疾。

    “當真,陛下可還曾記得我跟您說過的三百年後?”

    “恩,朕記得!”

    “陛下,既然您記得那便就知道建奴在統治了華夏後的樣子是什麼。而我不瞞你,自我們後世戰勝了侵略者後,用時僅不足百年便達到了您在我那本書上看到的成就。”

    見點燃了朱由檢的希望,張書緣就準備用後世的發展給他打打氣了。

    “當真?!”

    “當真!”

    見他不信,張書緣就將後世的近代發展史給朱由檢講了一遍,其中著重描述了戰後的破敗與荒蕪……

    喜歡明末我為大明延壽七百年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明末我為大明延壽七百年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明末︰我為大明延壽七百年》,方便以後閱讀明末︰我為大明延壽七百年第247章 新政試點推行、朱由檢心態崩了。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明末︰我為大明延壽七百年第247章 新政試點推行、朱由檢心態崩了。並對明末︰我為大明延壽七百年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