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圖虎

第1102章 暗結僚屬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青燈輕劍斬黃泉 本章︰第1102章 暗結僚屬

    1102 章暗結僚屬

    至元四十九年四月,中都的槐花剛綴滿枝頭時,忽必烈卻在北城衛糧庫前皺緊了眉。糧庫的門半開著,兩名糧官正彎腰清點最後一批糙米,糧囤的高度比上月矮了近一尺 —— 自他接手中都禁軍,因巡邏頻次增加、訓練強度提升,士兵口糧消耗比蕭虎定的 “每月三千石” 定額多了兩百石,眼下距離下月撥付還有十日,糧庫已快見底。他指尖劃過糧囤邊緣的刻痕(每批糧食入庫時的標記),對身旁的劉秉忠道“再這麼下去,不等盜匪來,士兵先得餓肚子,中書省那邊,必須想辦法。”

    中都禁軍的糧草由中書省戶部統籌,按 “季度核定、按月撥付” 的規矩執行,若需額外加撥,需提交 “消耗明細”“防務必要性說明”,經戶部尚書、倉部郎中、度支員外郎三層審批,最後還要報樞密院備案。此前忽必烈曾試著申請加撥,卻被戶部以 “未到撥付日期”“消耗明細不充分” 駁回,理由是 “按章辦事,不可擅改”。劉秉忠捧著《中都禁軍糧草賬冊》,指給忽必烈看“戶部管糧草的核心是三個人 —— 尚書王克柔(老臣,守舊,唯章程是從)、倉部郎中李謙(四十歲,實務派,懂糧運卻受制于章程)、度支員外郎李簡(三十余歲,管預算,怕擔責)。要破局,得從李謙或李簡入手,王克柔那里,硬攻沒用。”

    忽必烈明白,蕭虎對禁軍的把控,除了兵權,便是糧草 —— 若糧草受制于中樞,他縱有統領權,也難讓士兵真心歸附。昨日北城衛百戶趙安來報,有三名士兵因 “口糧減半” 抱怨,雖被及時安撫,卻已顯隱患。他抬手拂去落在賬冊上的槐花瓣,目光落在 “李謙” 的名字上“听說李謙曾在漠南管過糧倉,對驛路糧運熟悉,或許能找到共鳴。” 劉秉忠點頭“李謙在漠南時,曾因‘糧倉積壓、運輸不暢’被彈劾,後來雖查清是地方拖延,卻也落下了‘不善鑽營’的名聲,若大汗能幫他解決實務難題,或許能拉近距離。”

    次日辰時,忽必烈沒有直接去中書省,而是繞到中都南門的 “漕運碼頭”—— 這里是中都糧草的主要集散地,李謙每日辰時都會來核查糧船到港情況。碼頭上,十余名縴夫正將漕運糧船的糙米卸到岸邊的糧倉,李謙身著緋色官袍(中書省五品官服),腰間系著素面玉帶,正彎腰核對糧袋上的 “戶部印鑒”,筆尖在《漕運糧冊》上快速記錄。忽必烈走上前,拱手道“李郎中安好,本大汗今日來查看禁軍糧草到港情況,沒想到在此遇見。”

    李謙抬頭,見是忽必烈,連忙回禮“大汗客氣,下官按例核查漕運糧,今日到的是江南漕糧,共五千石,其中三千石撥給中都府庫,兩千石留作應急。” 忽必烈目光掃過糧袋“江南漕糧糙米多,士兵們吃慣了北方麥米,若能調整些比例,或許能減少浪費。” 李謙苦笑道“大汗有所不知,漕糧調配由戶部定,下官只管核查接收,想調整比例,需尚書點頭,難啊。” 忽必烈順勢道“本大汗在漠南時,也曾遇過‘糧種不合口味’的問題,後來與地方糧官商量,按‘七成麥米、三成糙米’調配,士兵浪費少了,士氣也高了。李郎中若有需要,本大汗可將當時的調配記錄給你,或許能幫你向尚書提建議。” 李謙眼中一亮 —— 他正愁找不到理由調整漕糧比例,忽必烈的提議,恰好給了他一個實務借口。

    忽必烈與李謙的初次深談,選在中都南門的 “漕運茶館”—— 這里緊鄰碼頭,往來多是糧商與漕運官,兩人坐在角落的雅間,桌上擺著兩盞粗茶,案上攤著《漠南糧草調配記錄》與《中都漕糧賬冊》,看似討論實務,實則暗藏拉攏的契機。

    李謙仔細翻看忽必烈帶來的記錄,冊中詳細寫著 “漠南某衛所糧種調配方案”每月麥米兩千石、糙米八百石,附 “士兵反饋”“浪費統計”“成本核算”,甚至還有糧官與士兵的簽字確認。他指著其中一頁道“大汗這記錄太細致了,連‘麥米儲存防潮法’都寫了,下官若拿著這個去見王尚書,說不定真能成。” 忽必烈笑道“李郎中是實務人,知道‘數據說話’比空口建議管用。本大汗听說,你去年曾提議‘將中都閑置糧倉改存麥米’,卻因‘無實務案例’被尚書駁回?” 李謙嘆了口氣“可不是嘛!中都西門有三座舊糧倉,因存糙米易受潮,一直空著,下官想改存麥米,既利用閑置資源,又能減少漕運損耗,可尚書說‘無先例’,就是不批。”

    忽必烈指尖敲了敲案面“舊糧倉改存麥米,需先做‘防潮處理’,再核算‘改造成本’,這些都得有具體方案。本大汗在漠南時,曾改造過兩座舊糧倉,有詳細的‘工料清單’與‘改造後損耗統計’,若李郎中需要,本大汗可讓人送來。你拿著方案、案例、數據去見尚書,他總不能再以‘無先例’駁回吧?” 李謙心中一動 —— 他盯著西門舊糧倉已有半年,若能改造成功,不僅是政績,還能緩解中都麥米儲存不足的問題,可他一直缺 “改造案例”,忽必烈的提議,恰好補上了這個缺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兩人又聊起漕運效率的問題。李謙道“江南漕糧到中都,需經淮河、黃河,再轉陸路,前後要二十日,遇雨天還會延誤,士兵常等糧下鍋。” 忽必烈道“本大汗在漠南時,曾與驛路官商量,‘漕糧到港後,由禁軍協助轉運’,比糧商雇人快三日。中都禁軍若能幫著轉運漕糧,既能加快速度,又能讓士兵熟悉糧道,一舉兩得。李郎中若向尚書提議,本大汗願牽頭協調禁軍,你只需負責‘轉運工時統計’,證明效率提升即可。” 李謙當即應下“此法甚好!下官明日就寫申請,若能成,中都的糧運能快不少。”

    臨別時,忽必烈沒有提 “糧草加撥” 的事,只道“李郎中是為中都糧草實務著想的好官,本大汗願盡綿薄之力,幫你解決些難題,也算為禁軍將士謀些實惠。” 李謙握著忽必烈遞來的 “漠南改造糧倉清單”,心中已明白 —— 這位宗室統領並非要他違規辦事,而是幫他在章程內做成實務,這份人情,他記下了。三日後,李謙拿著忽必烈給的案例與方案,果然說服了王克柔,西門舊糧倉的改造申請獲批,漕糧轉運也同意讓禁軍協助,他特意派人給忽必烈送了封信,寫道“大汗所贈,解下官燃眉,日後若有禁軍糧草實務,下官必盡力協調。”

    忽必烈收到信時,正與劉秉忠商議後續。劉秉忠道“李謙已松口,接下來要讓他在‘糧草加撥’上出力,需再找個由頭,讓他欠下更大的人情。” 忽必烈指著信中 “日後必盡力協調” 的字樣,笑道“不急,實務合作才剛開始,等他嘗到甜頭,不用咱們說,他自會主動幫忙。”

    李謙的軟肋,除了實務政績,還有一樁私事 —— 他的長子李瑾在漠北某衛所任糧官,已三年未歸,去年曾申請調回中都,卻因 “漠北糧官緊缺” 被樞密院駁回。忽必烈從劉秉忠處得知此事後,明白這是深化人情紐帶的關鍵 —— 幫李謙解決兒子調職,比任何實務合作都更能打動他。

    幾日後,忽必烈借 “核查漠北禁軍糧草消耗” 為由,去樞密院見蕭虎,恰好遇到漠北衛所的糧務匯報。他特意留到最後,對蕭虎道“漠北某衛所糧官李瑾,下官曾在漠南見過,實務能力強,如今中都漕運剛調整,正缺懂糧務的人,若能將他調回中都,既能補中都的缺,又能讓他盡孝,一舉兩得。” 蕭虎翻了翻李瑾的履歷“李瑾在漠北管糧三年,無差錯,調回也可,只是需樞密院與中書省協調。” 忽必烈道“下官願去中書省溝通,只需樞密院這邊松口。”

    隨後,忽必烈找到李謙,沒提自己已向蕭虎提議,只道“本大汗今日在樞密院,無意間看到令郎的履歷,實務能力不錯,中都漕運剛加了禁軍協助轉運,正缺個‘糧務協調官’,若李郎中有意,本大汗可幫你向中書省提建議。” 李謙聞言,激動得站起身“大汗真能幫犬子調回?若能如此,下官此生難忘!” 忽必烈道“本大汗只能幫你提建議,最終還需中書省與樞密院同意,但你放心,令郎的實務能力擺在那里,只要有合適的空缺,機會很大。”

    接下來的半個月,忽必烈一邊在樞密院幫李瑾爭取,一邊讓劉秉忠在中書省疏通 —— 他找到負責官員調配的吏部郎中,稱 “李瑾熟悉糧務,可調任中都漕運糧務協調官,協助李謙處理禁軍轉運事宜”,既符合中都實務需求,又給了吏部一個合理的調職理由。調令終于下來李瑾從漠北調回中都,任漕運糧務協調官,歸李謙管轄。

    李瑾到任那日,李謙特意帶著兒子去王府道謝,還帶來了自家釀的米酒與兩匹素色綢緞。忽必烈留他們吃飯,席間只談李瑾在漠北的糧務經驗,不提調職的恩情,只道“令郎在漠北管糧三年,懂實務,往後中都禁軍的糧草轉運,還要多靠他幫忙。” 李謙連忙道“犬子能有今日,全靠大汗提攜,往後禁軍糧草的事,大汗盡管吩咐,下官必不推辭。” 李瑾也起身行禮“末將願為大汗效力,絕不辜負信任。”

    自此,李謙與忽必烈的關系徹底拉近 —— 他不僅在實務上依賴忽必烈,更欠下了 “救子歸鄉” 的人情。不久後,中都禁軍再次出現糧草短缺,忽必烈還沒提交申請,李謙便主動找上門“大汗,禁軍糧草缺口,下官已查過,本月漕糧到港後,可優先撥付禁軍三百石,就說是‘漕運提前到港的應急糧’,符合章程,不用等尚書審批。” 忽必烈心中了然,卻仍道“如此會不會給李郎中添麻煩?” 李謙擺手“大汗放心,下官已備好‘應急糧撥付文書’,只待糧到港便可執行,出了問題,下官擔著。”

    拉攏李謙後,忽必烈的下一個目標是度支員外郎李簡 —— 此人管糧草預算,若想長期獲得額外糧草,必須過他這關。李簡比李謙年輕,卻更謹慎,凡事怕擔責,尤其怕 “預算超支”—— 按中書省規矩,度支官需對年度糧草預算負責,若超支,輕則罰俸,重則降職。忽必烈明白,拉攏李簡,不能靠人情,只能幫他解決 “預算超支的擔憂”。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連日大雨過後,中都北驛路部分路段塌陷,糧草運輸延誤,禁軍口糧消耗比預算多了一百五十石。李簡拿著《月度預算報表》,愁得在書房打轉 —— 若按實際消耗上報,本月預算超支,他需寫 “超支說明”;若不報,又怕被御史台查出。忽必烈得知後,讓李謙牽線,與李簡在中書省附近的 “文房齋” 見面。

    李簡見到忽必烈,態度拘謹,只談預算章程“大汗,按年度預算,中都禁軍每月糧草三千石,不可超支,若有額外需求,需提前申請‘預算調整’,流程較長。” 忽必烈道“李員外郎,本大汗知道預算規矩,可此次是因大雨延誤運輸,士兵不得不消耗儲備糧,並非無故超支。本大汗在漠南時,也曾遇過‘突發情況導致預算超支’,後來用‘後續月份節省抵扣’的辦法,既沒違規,又解決了問題,你看可行?”

    李簡眼楮一亮“‘後續抵扣’?怎麼抵?” 忽必烈道“本月超支一百五十石,可在接下來的三個月里,每月從禁軍的‘糧草損耗預留’中扣五十石 —— 按預算,每月有兩百石的損耗預留,扣五十石不影響實務,這樣年度總預算不變,你也不用寫超支說明。” 他邊說邊拿出漠南的 “預算抵扣案例”“你看,這是當時的‘抵扣申請’與‘後續消耗記錄’,中樞認可的。”

    李簡仔細翻看案例,見上面有樞密院與中書省的蓋章,放下心來“此法倒是合規,只是需寫‘抵扣申請’,報尚書批準。” 忽必烈道“申請由本大汗讓禁軍糧官寫,理由是‘大雨延誤運輸,申請後續損耗預留抵扣’,你只需在預算報表中注明‘按抵扣方案執行’,不用擔責。” 李簡當即應下“若大汗能按此法申請,下官這邊沒問題。”

    隨後,忽必烈讓禁軍糧官寫好 “抵扣申請”,李謙在旁幫著說明 “大雨延誤的真實性”,王克柔最終批準了申請。此事過後,李簡對忽必烈多了幾分信任 —— 這位宗室統領不僅懂實務,還能幫他規避風險。秋風漸涼時,忽必烈申請 “冬季加撥糧草”(冬季士兵需多消耗糧食御寒),李簡主動幫他優化申請方案“大汗,可在申請中注明‘冬季御寒所需,按過往三年平均消耗增加兩百石’,附歷史數據,尚書那邊更容易批。” 忽必烈按他的建議修改申請,果然順利獲批。

    自此,中書省的糧草核心圈 —— 李謙管調度、李簡管預算,都成了忽必烈的 “實務盟友”,雖未明說結盟,卻在糧草事務上形成了默契。劉秉忠對忽必烈道“現在糧草調度、預算、轉運都有人幫忙,禁軍的糧草問題,算是徹底解決了。”

    秋風漸涼時,忽必烈知道,冬季即將來臨,禁軍需要加撥糧草 —— 按過往慣例,冬季士兵每日口糧需從三升增至四升,每月需多消耗三百石,若不提前申請,冬季必現短缺。這次申請,成了李謙與李簡首次協同支持忽必烈的關鍵事件。

    忽必烈先讓禁軍糧官整理 “冬季糧草消耗歷史數據”近三年冬季,中都禁軍每月平均消耗三千三百石,比平時多三百石,附 “士兵御寒需求說明”“冬季巡邏增加的消耗統計”。隨後,他將數據交給李簡,李簡幫他優化預算申請“大汗,可將‘加撥理由’分為三點 —— 士兵御寒需求、冬季巡邏頻次增加、儲備糧不足,每點都附數據,這樣更有說服力。” 同時,李簡還悄悄透露“王尚書近期在考慮‘冬季地方糧草調配’,若能將禁軍加撥與‘中都整體御寒糧草儲備’掛鉤,獲批概率更大。”

    忽必烈按李簡的建議修改申請後,李謙主動提出 “協調漕運”“若申請獲批,下官可提前讓江南漕糧多運三百石麥米,優先撥付禁軍,避免冬季運輸延誤。” 他還幫忽必烈準備了 “漕運提前到港的申請”,理由是 “保障禁軍冬季防務,避免糧草短缺”。

    漕糧調度的關鍵節點,忽必烈正式提交 “冬季糧草加撥申請”,王克柔果然提出 “需與中都整體御寒糧草統籌”。此時,李謙與李簡在中書省議事時,主動幫忽必烈說話 —— 李謙道“中都冬季御寒,禁軍是關鍵,若禁軍糧草不足,防務出問題,地方也難安穩,優先保障禁軍,合情合理。” 李簡補充“按預算,今年冬季中都整體糧草儲備充足,給禁軍加撥三百石,不影響地方,且有過往三年數據支撐,合規可行。”

    王克柔見兩人都支持,又看了申請中的詳細數據,最終批準了加撥 —— 每月額外撥付三百石麥米,從入冬到開春,共一千二百石,由李謙負責調度,李簡負責預算備案。申請獲批那日,李謙第一時間告知忽必烈“大汗,加撥批了,下官已讓漕運提前運糧,糧船近日便可到港。” 忽必烈道“辛苦李郎中與李員外郎,本大汗會讓禁軍糧官配合你們的調度,確保實務順暢。”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此次協同,不僅解決了禁軍冬季糧草問題,更讓李謙與李簡形成了 “互相支持” 的默契 —— 李謙幫李簡完善預算方案,李簡幫李謙推進漕運調度,兩人都明白,支持忽必烈,既是人情,也是為自己的實務鋪路。而忽必烈,則通過這次協同,在中書省的糧草體系中,徹底站穩了腳跟。

    忽必烈深知,蕭虎的虎衛監督不僅盯著禁軍訓練與巡邏,也盯著糧草調度 —— 若李謙與李簡的支持過于明顯,必被蕭虎察覺,因此,所有糧草操作都需在 “合規框架” 內進行,不留把柄。

    李謙在調度糧草時,會在 “撥付文書” 上詳細注明理由,比如 “冬季御寒所需”“大雨延誤補撥”“漕運提前到港應急”,每一份文書都附 “消耗明細”“歷史數據”“中樞批復”,確保虎衛監督查不出問題。一次,虎衛監督長張誠來核查 “冬季加撥糧草的使用情況”,李謙將 “每日消耗記錄”“士兵領糧簽字冊”“麥米儲存防潮記錄” 一一拿出,張誠核對後,未發現異常,在監督報告中寫道“中都禁軍冬季糧草加撥按章使用,調度合規,無違規私用。”

    李簡在預算備案時,會將忽必烈的 “額外糧草申請” 與 “中都整體糧草預算” 綁定,比如將 “冬季加撥” 歸入 “中都御寒糧草統籌”,將 “大雨補撥” 歸入 “突發情況預算調整”,讓預算報表看起來 “無單獨傾斜”。御史台曾抽查中都禁軍的預算,李簡解釋道“禁軍是中都防務核心,其糧草需求納入整體統籌,並非單獨照顧,符合預算規矩。” 御史台核查後,未發現問題。

    忽必烈與李謙、李簡的接觸,也多在公開場合 —— 或在中書省的議事廳,或在漕運碼頭的糧庫,或在實務會議上,從無私下密會。即便需要商議事務,也會讓侍從或糧官在場,聊的內容全是糧草調度、預算、轉運等實務,不涉及任何結黨或奪權的話題。一次,蕭虎的幕僚無意間看到忽必烈與李謙在漕運茶館見面,走近一听,兩人正討論 “冬季麥米的儲存溫度”,便未起疑心。

    為進一步規避監控,忽必烈還讓禁軍糧官 “主動配合” 虎衛監督 —— 每日的糧草消耗記錄,主動送一份給虎衛;每月的糧草盤點,邀請虎衛在場;漕糧到港時,讓虎衛監督轉運過程。虎衛監督長張誠對蕭虎道“大汗統領的禁軍,糧草事務透明,無隱瞞,監督無異常。” 蕭虎雖仍有疑慮,卻因查不到把柄,只能暫時放下。

    這種 “合規下的便利”,既解決了忽必烈的糧草問題,又未引起蕭虎的警覺,體現了他的權謀細致 —— 他明白,暗結僚屬的關鍵,不是突破規矩,而是在規矩內找到支持,這樣才能長久。

    李簡比李謙更謹慎,他與忽必烈的合作,始終堅守 “不擔責、合規” 的底線,忽必烈也尊重他的底線,從不要求他做違規之事,而是幫他在合規內實現雙贏。

    漕糧到港後的某個清晨,中都東城衛因 “巡邏路線延長”,需額外消耗五十石糧草,糧官向忽必烈申請補撥。忽必烈沒有直接找李簡,而是讓糧官寫 “補撥申請”,理由是 “巡邏路線調整導致消耗增加,附路線調整的樞密院批復”。李簡收到申請後,先核查 “路線調整的真實性”,見有樞密院批復,又計算 “延長路線後的合理消耗”(按士兵每日巡邏里程,確實需多消耗五十石),才幫著將申請報給王克柔,並在旁注明 “路線調整合規,消耗計算合理,建議批準”。

    王克柔起初猶豫,李簡道“若不批,東城衛只能消耗儲備糧,儲備糧不足,冬季又要額外補撥,不如現在按實際需求批,更利于預算控制。” 王克柔最終批準,李簡立刻將結果告知忽必烈“大汗,申請批了,下官已在預算中注明‘路線調整補撥’,合規備案。” 忽必烈道“李員外郎做事細致,本大汗佩服,日後還有勞你多把關,避免禁軍糧官因不懂預算規矩出問題。”

    李簡還會主動提醒忽必烈 “預算風險”。寒意漸濃時,忽必烈想申請 “額外撥付一百石糧草,用于士兵冬季慰問”,李簡道“大汗,‘慰問糧草’不在預算範圍內,申請難批,且易被御史台質疑‘濫用糧草’。不如將‘慰問’歸入‘冬季訓練獎勵’—— 按章程,訓練達標率超九成,可給予‘糧草獎勵’,禁軍冬季訓練達標率已超九成二,申請‘訓練獎勵糧草’,合規且易批。” 忽必烈按他的建議修改申請,果然順利獲批。

    李簡的謹慎,讓忽必烈的糧草申請從未出過錯,也讓他在中書省的位置更穩 —— 王克柔越來越信任他的預算判斷,御史台也未查出他的問題。而忽必烈,則通過尊重李簡的底線,獲得了持續的預算支持,兩人形成了 “務實合作、互不添麻煩” 的默契。

    隨著合作深入,李謙與李簡開始主動向忽必烈透露中書省的 “糧草信息”—— 這些信息雖不涉及機密,卻能幫忽必烈提前準備,搶佔先機,成為暗結僚屬的意外收獲。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李謙會提前告知忽必烈 “漕運調度計劃”,比如 “下月江南漕糧將推遲五日到港”“麥米比例將調整為六成”,讓忽必烈有時間調整禁軍的糧草使用計劃。某次漕運前,李謙告知 “此次漕糧將有五百石糙米,麥米不足”,忽必烈立刻讓禁軍糧官 “減少糙米消耗,優先使用儲備麥米”,避免漕糧到港後士兵不適應。

    李簡則會透露 “預算調整的動向”,比如 “年底可能會核查各部門的糧草預算執行情況”“明年春季預算可能壓縮”。漕糧入庫後的某日,李簡告知 “中樞計劃明年春季減少中都部分冗余部門的糧草預算”,忽必烈立刻讓禁軍糧官 “優化冬季糧草消耗,盡量節省,避免明年預算壓縮時受影響”,同時提前準備 “明年春季糧草需求的詳細數據”,為申請預算做準備。

    這些信息,讓忽必烈在糧草事務上總能 “提前布局”,避免被動。年底核查時,中樞果然核查各部門預算執行情況,中都禁軍因 “消耗透明、無超支、有節省”,受到表揚;次年春季,預算壓縮,忽必烈因提前準備了 “需求數據”,申請的糧草未被削減。劉秉忠道“有李謙與李簡的信息支持,大汗在糧草事務上,已佔盡先機。”

    忽必烈明白,這些信息看似普通,卻體現了李謙與李簡的信任 —— 他們願將中書省的內部動向告知,已是 “暗結” 的深度體現。而他,則需繼續維護這種信任,比如在中樞議事時,幫李謙與李簡說話 —— 王克柔曾想削減漕運的 “防潮預算”,忽必烈道“漕運防潮關系糧草質量,若因預算不足導致糧草霉變,損失更大,不如保留預算,確保實務順暢。” 王克柔最終未削減預算,李謙與李簡都對忽必烈心存感激。

    寒意漸濃時,蕭虎因 “中都禁軍糧草消耗比往年多”,派白虎堂暗衛核查 “糧草申請的合理性”,一場潛在危機來臨 —— 若暗衛查出李謙與李簡有 “傾斜支持”,不僅兩人會被追責,忽必烈的糧草支持也將中斷。

    暗衛先去中書省核查 “冬季加撥申請”,李簡早有準備,將 “過往三年冬季消耗數據”“中都御寒統籌方案”“預算備案記錄” 一一拿出,解釋道“今年冬季比往年冷,士兵消耗增加屬正常,且加撥在整體預算內,合規合理。” 暗衛又去核查漕運調度,李謙出示 “漕糧提前到港的批復”“禁軍協助轉運的工時記錄”“糧草驗收單”,證明 “調度是為保障防務,無異常”。

    暗衛還找禁軍士兵詢問 “糧草是否足額發放”,士兵們都道“冬季糧草比平時多,能吃飽,無短缺。” 暗衛又去糧庫核查 “消耗記錄”,見每日消耗都有糧官與士兵簽字,無涂改痕跡,未發現問題。

    核查結束後,暗衛向蕭虎匯報“中都禁軍糧草申請有數據支撐,調度合規,無違規傾斜,消耗透明,士兵反饋良好。” 蕭虎雖仍有疑慮,卻因查不到證據,只能作罷。

    危機化解後,李謙與李簡都松了口氣,忽必烈特意請兩人在 “文房齋” 小聚,道“此次多謝兩位,若不是你們做事細致,恐怕會有麻煩。” 李謙道“大汗客氣,咱們都是按章辦事,不怕核查。” 李簡補充“往後咱們更要注重實務細節,確保每一筆糧草都合規,這樣才能長久。” 忽必烈點頭“說得是,實務扎實,才是根本。”

    此次危機,不僅未破壞三人的合作,反而讓他們的協同更緊密 —— 他們明白,只有共同維護 “合規” 的底線,才能持續合作,實現共贏。

    春節剛過,積雪未消時,忽必烈盤點半年來的糧草事務 —— 通過暗結李謙與李簡,禁軍解決了 “短缺、超支、冬季加撥” 等問題,糧草儲備充足,士兵士氣高漲,未出現一次因糧草引發的不滿。更重要的是,他在中書省建立了 “糧草支持圈”,不僅解決了當下需求,還為後續奪權埋下了根基。

    李謙已成為忽必烈在糧草調度上的核心助力 —— 他能優先為禁軍撥付糧草,協調漕運,解決儲存問題,還能在中書省為忽必烈說話。李簡則成為預算上的保障 —— 他能幫忽必烈優化申請方案,規避預算風險,提前透露預算動向,確保糧草申請順利獲批。兩人雖未明說結盟,卻已形成 “禁軍有需求,他們必支持” 的默契。

    更重要的是,通過糧草合作,忽必烈在中書省積累了 “實務口碑”—— 王克柔雖仍守舊,卻也認可 “大汗懂糧草實務,能協調禁軍與中書省的合作”;吏部郎中因李瑾調職之事,對忽必烈也有好感;甚至御史台,也因 “禁軍糧草透明”,對忽必烈多了幾分認可。

    劉秉忠對忽必烈道“大汗如今糧草無憂,又有中書省的支持,下一步可考慮爭取更多的防務權限,比如西城衛的統領權。” 忽必烈道“不急,糧草是根基,根基穩固了,再謀其他不遲。李謙與李簡這邊,還要繼續維護,不可松懈。”

    正月末,積雪消融時,忽必烈讓禁軍糧官給李謙與李簡各送了一份 “禁軍冬季糧草消耗總結”,總結中特意提到 “多虧李郎中調度及時、李員外郎預算支持,禁軍冬季防務無糧草之憂”,並附上士兵的感謝信。李謙與李簡收到後,都很欣慰 —— 他們的實務付出被認可,也更願意繼續支持忽必烈。

    北驛路的冬日來得早,第一場雪落下時,忽必烈帶著趙安在十里崗巡邏。雪花落在玄鐵鎧甲上,很快便融化了。他望著遠處的驛路,商旅的馬車緩緩駛過,士兵們在崗哨上認真值守,心中感慨“這半年的角力,總算沒白費。” 趙安道“大汗,有您在,北驛路定會越來越安穩。” 忽必烈笑道“不是本大汗的功勞,是咱們按章辦事,把實務做好了。往後,還要繼續這樣。”

    此時的忽必烈,已不再是那個初接半符、糧草受制的宗室統領 —— 他通過暗結僚屬,穩固了糧草根基,擁有了與蕭虎抗衡的初步資本。而這一切,都藏在 “實務合作” 的外衣下,平靜而隱蔽,如同中都初春的柳枝,看似柔弱,卻已悄悄扎根,等待生長的時機。

    喜歡巴圖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巴圖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巴圖虎》,方便以後閱讀巴圖虎第1102章 暗結僚屬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巴圖虎第1102章 暗結僚屬並對巴圖虎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