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9 章︰杭愛宣政至元四十六年秋李衡宣導元廷治世政策)
至元四十六年秋的杭愛山,辰時的陽光剛漫過安置區的帳篷頂,李衡中都通政院吏員,熟蒙古語與漢文,曾參與多地政策宣導)已牽著馬,站在據點外的牌坊下。他身著素色 麻官袍無繁復紋飾,僅腰間系墨色腰帶),背上挎著一個青布囊,內裝 “元廷治世政策冊”桑皮紙裝訂,封面題 “治世安民策”,內頁用蒙漢雙語書寫)、“宣導草圖”畫著分牧地、發青稞的場景)與 “部眾疑慮清單”提前從驛站抄錄,記著部眾擔心的 “政策會變”“糧草斷供” 等問題)。
那拉珠爾與張謙、帖木格巡檢司草原吏員)已在牌坊下等候,見李衡到來,那拉珠爾上前拱手︰“李大人一路辛苦,杭愛山部眾雖已安置,卻仍有抵觸 —— 有的怕牧地會收回,有的擔心來年不發青稞,正需大人好好講講政策,讓大家安心。” 李衡回禮,從布囊取出政策冊︰“將軍放心,我此來帶了朝廷的政策原文,還有其他地區的宣導案例,會結合杭愛山的實際,用牧民听得懂的話講,定不讓大家失望。”
帖木格熟悉部落)接過李衡遞來的 “疑慮清單”,逐行細看︰“‘怕強征精壯’‘怕牧地被搶’,這些確實是部眾常念叨的。我會幫大人翻譯,還會讓各部落長老到場,他們說話,牧民更信。” 張謙則補充︰“宣導場地選在安置區中央的空地上,已搭好高台,備了矮凳和溫水,老弱坐著听也方便。昨日已讓各部落傳訊,今日巳時,部眾都會來。”
此時,一名合丹部的老婦人牽著孩童路過,見幾人談話,怯生生地停下腳步,目光落在李衡的青布囊上 —— 她听說中都來的官要講政策,既好奇又緊張,不知會不會又有新規矩。李衡注意到她,溫和笑道︰“老人家別擔心,今日就是來跟大家說清楚,朝廷的政策是讓大家有地種、有糧吃,不會讓大家受苦。” 老婦人點點頭,牽著孩童慢慢走開,口中低聲念叨著 “有糧吃就好”,宣導政策、化解抵觸的序幕,悄然拉開。
宣導前的背景與籌備,是消抵觸的基礎 —— 梳理杭愛山部眾的核心抵觸點怕政策變、怕糧草斷、怕強征),結合元代治世政策的 “牧地固定、糧草賑濟、自願入伍” 核心條款,籌備 “政策資料、宣導工具、協同人員”,體現元代 “宣導先備、靶向解疑” 的行政邏輯。
部眾抵觸點的細致梳理 —— 李衡從驛站抄錄的 “部眾疑慮清單”,經那拉珠爾、帖木格補充,最終明確五大抵觸點︰一是 “牧地怕收回”,部分牧民覺得 “現在分的牧地是臨時的,朝廷以後會收走”;二是 “糧草怕斷供”,擔心冬季過後,朝廷不再發青稞;三是 “怕強征精壯”,雖精壯已遷走,仍怕朝廷再征部落男丁;四是 “怕政策變”,听說其他地區有政策改了的傳聞,擔心杭愛山也一樣;五是 “怕巡檢司刁難”,覺得巡檢司管得嚴,會隨便處罰牧民。李衡將這些點記在便簽上,貼在政策冊內頁,方便宣導時逐一回應︰“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擔心,若不講透,抵觸情緒就消不了。”
政策資料的針對性準備 —— 李衡攜帶三類核心資料︰一是 “元廷治世政策原文”含《大元通制?民政》中 “牧地固定,五年內不調整”“老弱糧草按年賑濟,直至自給”“精壯入伍自願,不強征” 的條款,蒙漢雙語書寫,蓋有通政院印);二是 “其他地區案例”如黑水河部眾按政策分牧地後,三年未調整,還擴了牧地;松樹林部眾領種糧後,來年豐收,不再靠朝廷賑濟);三是 “杭愛山政策落實記錄”張謙整理的 “牧地清冊”“糧草發放登記”,證明政策已落地,且有案可查)。他對那拉珠爾道︰“光講政策不夠,得有案例、有記錄,牧民才會信。”
宣導工具的通俗化設計 —— 考慮到多數牧民不識字,李衡讓中都工匠制作 “政策展板”五塊松木版,每塊長三尺、寬兩尺),用圖畫 + 蒙古文標注核心政策︰第一塊畫 “牧民在固定牧地放羊,旁注‘牧地五年不變’”;第二塊畫 “官差發青稞給老弱,旁注‘年發青稞,夠吃夠種’”;第三塊畫 “精壯自願報名入伍,旁注‘當兵自願,給軍餉’”;第四塊畫 “巡檢司調解糾紛,旁注‘公平斷事,不刁難’”;第五塊畫 “牧民豐收後交少量糧,旁注‘自給後少交糧,不重賦’”。展板邊緣刻簡化雲紋,既莊重又不晦澀,李衡道︰“圖畫比文字直觀,牧民一看就懂,抵觸自然少。”
協同人員的遴選與分工 —— 確定 “李衡主講 + 帖木格翻譯 + 長老佐證 + 張謙輔答” 的分工︰李衡負責講政策原文、案例;帖木格用部落方言翻譯,確保無偏差;合丹部帖木格長老、別失八里部也先長老等五人,結合自身經歷,講政策帶來的好處;張謙負責解答糧草、牧地管理的具體問題如 “糧草從哪來”“牧地怎麼修邊界”)。那拉珠爾則安排二十名輔兵,在宣導現場維持秩序、幫老弱找座位、遞溫水,避免混亂影響宣導。分工前,幾人演練了一次,李衡講一句,帖木格翻一句,長老們適時插話,配合默契。
宣導前的傳訊與氛圍鋪墊 —— 提前兩日,讓各部落長老入戶傳訊︰“中都來的官,帶朝廷政策來,講怎麼讓大家有地種、有糧吃,還能提問,老弱都去听,有好處。” 傳訊時,長老們還分享自己的經歷︰“我去過中都,朝廷的官說話算話,之前分的牧地,真的不會隨便收。” 宣導前一小時,輔兵在安置區廣播用號角配合喊話)︰“巳時到宣導場,有溫水、有矮凳,來晚了就沒位置啦!” 不少牧民提前到場,圍著展板看,互相討論︰“這畫的是發青稞?真能年年發嗎?” 氛圍輕松,無明顯抵觸。
李衡與當地官員的協同對接,需 “摸清實情、統一口徑”—— 李衡抵達後,與那拉珠爾、張謙、帖木格深入溝通,細化宣導重點先解最急疑慮,再講長遠政策),統一對 “糧草供應、牧地管理” 的答復口徑,避免說法不一引發新疑慮,體現元代 “上下協同、口徑一致” 的行政邏輯。
抵杭首日的情況溝通會 —— 李衡抵杭愛山的首日申時,那拉珠爾召集張謙、帖木格、李謙驛站吏員),開情況溝通會︰那拉珠爾講平叛後部眾的安置現狀1000 戶老弱,分 50 頃牧地,發 3000 石青稞);張謙講糧草與牧地管理的具體問題現有青稞夠用到明年春,牧地邊界偶有小糾紛);帖木格講部落的抵觸情緒主要來自老弱,怕政策不長久);李謙講驛站收集的部眾反饋近半月有 20 戶牧民問 “來年還發種糧嗎”)。李衡邊听邊記,最後道︰“宣導要先解‘糧草會不會斷’‘牧地會不會收’這兩個最急的疑,再講‘自願入伍’‘公平斷事’,一步步來,別貪多。”
政策答復口徑的統一 —— 針對部眾最關心的問題,幾人統一答復口徑︰關于 “糧草斷供”,答 “今年冬到明年春的青稞已備齊,明年春還會發種糧,等大家種出青稞自給後,再酌情減發,不會突然斷”;關于 “牧地收回”,答 “按朝廷政策,牧地五年內不調整,五年後若人口增、牧地不夠,還會擴,不會收”;關于 “強征精壯”,答 “已遷的精壯是自願入伍,以後若征兵,只征 1845 歲自願者,還會給家屬發補貼,不強征”;關于 “巡檢司刁難”,答 “巡檢司按朝廷規矩辦事,若有刁難,可找那拉珠爾將軍或我告狀,定查”。張謙補充︰“答復時要具體,別說‘可能’‘大概’,要讓牧民覺得肯定。”
宣導流程的細化確定 —— 宣導流程分五步︰第一步巳時初),李衡開場,講來意“來送朝廷的好政策,讓大家安心”);第二步巳時一刻),帖木格帶長老們,講自身經歷“我家分到 4 畝牧地,現在羊多了”);第三步巳時三刻),李衡結合展板講政策,逐一解疑慮;第四步午時初),互動問答,張謙、帖木格輔答;第五步午時三刻),發放 “政策便簽”蒙文,寫核心政策),宣導結束。那拉珠爾道︰“流程要緊湊,別拖沓,老弱坐久了累,中間可休息一刻鐘,發溫水。”
突發情況的應對預案 —— 針對可能的突發情況如有人當場反駁、老弱身體不適、秩序混亂),制定預案︰有人反駁,李衡不爭論,先听對方訴求,再用政策原文、案例回應;老弱不適,輔兵立刻扶到旁邊的臨時休息棚,由軍醫診治;秩序混亂,帖木格與長老們出面安撫,輔兵維持隊列。李衡道︰“若有人情緒激動,別硬壓,要疏導,讓他把話說完,才能真正解抵觸。” 幾人還模擬了 “有人反駁‘政策會變’” 的場景,李衡用黑水河案例回應︰“黑水河的政策已三年沒改,杭愛山的也一樣,朝廷說話算話,有文書為證。”
對接後的細節確認 —— 溝通會結束後,李衡與張謙一起,檢查宣導場地的準備︰矮凳夠不夠備了 1200 張,比部眾人數多 200)、溫水夠不夠裝了 50 羊皮袋)、展板放得是否顯眼放在高台兩側,正對听眾區)、政策便簽夠不夠印了 1000 張,每戶一張)。張謙道︰“都備齊了,展板昨晚又擦了一遍,字和畫都清楚;便簽是用蒙文寫的,長老們看過,說通俗易懂。” 李衡點頭︰“細節到位,宣導才能順利,抵觸才能消。”
宣導場地的布置與氛圍營造,需 “便民舒適、莊重不威”—— 按 “老弱便利、直觀易懂” 原則,布置 “宣講區、听眾區、休息區、展示區”,用展板、溫水、矮凳拉近距離,避免官民隔閡,體現元代 “宣導場地,便民為先” 的務實邏輯。
場地的分區規劃與布置 —— 宣導場地選在安置區中央的空地上,長五十丈、寬三十丈,分四區︰宣講區搭高丈余的高台,鋪紅色氈毯,設一張楠木案幾,放政策冊、展板、話筒木質擴音筒,方便李衡講話));听眾區按部落劃分,合丹部在東、別失八里部在西、混合部在中,每區擺矮凳,凳間距三尺,方便進出,老弱坐前排,孩童可在後排玩耍);休息區在場地北側,搭麻布遮陽棚,放二十張矮凳、五個裝溫水的羊皮袋、一個軍醫箱,供老弱休息、飲水、應急);展示區在高台兩側,各放兩塊展板,第五塊展板放在听眾區入口,方便進場時觀看)。各區用麻繩圈出,掛木牌標識,清晰明了。
便民設施的細致準備 —— 針對老弱行動不便,準備︰矮凳高度一尺,方便坐下站起,比普通凳子矮三寸)、溫水提前煮好,晾至溫熱,裝在羊皮袋中,袋口綁木勺,方便舀取)、防滑墊在高台台階、听眾區入口鋪麻布,防老弱滑倒);針對孩童,準備少量炒熟的青稞粒裝在小布包中,輔兵在宣導時發給孩童,避免他們吵鬧)。一名輔兵在擺放矮凳時,特意將前排的矮凳擺得更密︰“老人們視力不好,坐前排听得清、看得清展板。” 李衡路過,點頭道︰“想得周到,老弱舒服了,才听得進政策。”
氛圍營造的親和設計 —— 場地布置避免 “官威感”︰高台不設護欄,李衡站在台沿講話,與听眾距離近;輔兵不穿重甲,僅著輕便皮甲,態度溫和;長老們坐在听眾區前排,與牧民一起听,不搞特殊;展板用淺色顏料繪制,畫面溫馨如牧民笑盈盈領青稞、孩童在牧地玩耍),無嚴肅官樣圖案。合丹部的娜仁帶著阿古拉來早了,阿古拉看到展板上的孩童玩耍圖,指著道︰“娘,你看,跟我一樣在草地上跑!” 娜仁笑著點頭,抵觸情緒消減不少。
政策展示的直觀化處理 —— 除展板外,在听眾區旁的空地上,擺放 “實物展示”︰一袋青稞標注 “每戶年發 3 石”)、一塊牧地模型用泥土堆成,標注 “4 畝牧地,夠 2 人 10 羊”)、一把木犁標注 “朝廷發的農具,免費修”)。牧民路過時,可觸摸、查看,輔兵在旁講解︰“這袋青稞,夠一戶吃三個月,朝廷每年都發。” 一名老牧民伸手摸了摸青稞,顆粒飽滿,喃喃道︰“比叛軍發的發霉青稞好多了,若真能年年發,就好了。” 輔兵道︰“會的,朝廷政策寫著呢,有文書。”
場地的最終檢查與調整 —— 宣導前半個時辰,李衡、張謙、帖木格共同檢查場地︰高台的話筒木質擴音筒)是否好用李衡試了試,聲音能傳到後排)、展板的文字是否清晰陽光照在上面,不刺眼,字能看清)、溫水是否夠再補了 10 羊皮袋)、實物展示是否到位青稞袋、牧地模型、木犁擺放整齊)。發現听眾區西側的矮凳少了 20 張,張謙立刻讓輔兵從據點調來,補充完整;休息區的軍醫還沒到,帖木格派人去催,確保宣導時能及時到位。李衡道︰“場地沒問題了,就等部眾來,好好講政策。”
宣導開場的氛圍調動與信任建立,需 “親和破冰、拉近距離”—— 李衡以 “家常話” 開場,結合杭愛山的生活場景如牧民放羊、老弱曬青稞),避免官話套話,再請長老們分享真實經歷,用 “身邊人說身邊事” 建立信任,消除部眾的陌生與抵觸,體現元代 “宣導先交心,再講政” 的溝通邏輯。
李衡的親和開場 —— 巳時初,部眾基本到齊,李衡走上高台,手持木質擴音筒,聲音溫和︰“各位父老鄉親,我是李衡,從北京來,不是來訓話的,是來跟大家嘮嘮家常,說說朝廷的政策 —— 咱們杭愛山的草好、水好,大家都想在這兒好好放羊、種青稞,朝廷的政策,就是幫大家實現這個心願。” 他頓了頓,指著台下的娜仁與阿古拉︰“那位帶孩子的大姐,是不是每天都要去牧地看羊?是不是怕羊沒草吃、怕冬天沒糧?今天我就跟大家說清楚,朝廷怎麼讓大家不怕。” 家常話一出口,台下的氣氛立刻輕松,不少牧民點頭,覺得 “這官不像之前的官,說話接地氣”。
長老們的真實經歷分享 —— 李衡講完,帖木格長老走上台,手持 “牧地清冊”︰“我是合丹部的帖木格,今年六十五歲,之前跟著叛軍,天天怕沒糧吃、怕被元軍打;現在朝廷分我 4 畝牧地,發 3 石青稞,我的羊從 3 只漲到 5 只,這都是真的,不是編的。” 別失八里部也先長老接著說︰“我家種了朝廷發的青稞種,現在苗長得比去年好,來年肯定有收成,以後就不用全靠朝廷發糧了。” 長老們的話,帶著鄉音,說的是親身經歷,台下牧民紛紛議論︰“長老不會騙咱們,看來政策是好的。”
互動破冰的小設計 —— 李衡讓輔兵給前排的老弱,每人發一小把炒熟的青稞粒︰“大家嘗嘗,這是朝廷發的青稞炒的,香不香?” 老人們接過,嘗了嘗,點頭道︰“香,比家里的好吃。” 李衡笑著道︰“以後大家種出青稞,也能炒這麼香,朝廷會幫大家種好糧、養好羊。” 阿古拉也領到一把,吃得開心,娜仁看著孩子的笑臉,緊繃的眉頭漸漸舒展,抵觸情緒少了許多。
對抵觸情緒的溫和回應 —— 開場時,一名混合部的牧民高聲問︰“官爺,你說政策好,可之前叛軍也說過好,後來還不是搶我們的糧?” 李衡不慌不忙,從布囊取出政策冊︰“這位大哥問得好,叛軍沒文書,朝廷有 —— 這是《大元通制》,上面寫著‘牧地五年不變’‘糧草年發’,蓋著朝廷的印,全國都按這個來,不是只在杭愛山說空話。” 他把政策冊遞給前排的長老,讓長老傳給牧民看︰“大家看,這上面的字,有蒙古文,長老們能念,不是假的。” 牧民們傳著看,雖多數不識字,卻看到了鮮紅的印,信任感多了幾分。
開場後的氛圍升溫 —— 開場半個時辰,氛圍從 “緊張好奇” 變為 “輕松信任”︰牧民們不再拘謹,有的主動問 “什麼時候發種糧”,有的跟身邊人說 “這官說的像真的”;孩童們在後排玩耍,笑聲傳到前排;老人們互相分享手中的青稞粒,討論著展板上的內容。李衡見氛圍好,對台下道︰“接下來,咱們就好好講政策,大家有疑問,隨時提,我一定跟大家說清楚。” 台下響起低低的掌聲,宣導進入核心政策講解環節。
核心政策的分層講解,需 “按需拆解、實例佐證”—— 將元廷治世政策按 “牧地、糧草、生產、入伍、巡檢” 五大模塊拆解,每個模塊結合 “政策原文 + 杭愛實例 + 其他地區案例”,用牧民熟悉的語言如 “4 畝牧地夠 10 只羊吃”“3 石青稞夠吃 3 個月”),避免抽象表述,體現元代 “政策講解,具象化、實例化” 的宣導邏輯。
牧地政策的細致講解 —— 李衡指著第一塊展板︰“朝廷的政策,牧地固定,五年內不調整 —— 什麼意思?就是現在分的牧地,寫在‘牧地清冊’上,誰的就是誰的,五年內不會收,也不會隨便換。” 他舉杭愛山的例子︰“合丹部娜仁家,分了 4 畝牧地,夠她和孩子,還有 3 只羊,以後羊多了,五年後若不夠,朝廷還會給她擴牧地。” 再舉黑水河案例︰“黑水河的牧民,三年前分的牧地,現在還沒動,有的人家羊多了,朝廷還多給了 1 畝,大家放心。” 帖木格補充翻譯︰“清冊上有大家的名字,誰也搶不走,巡檢司會幫大家看住牧地,沒人敢亂佔。”
糧草政策的通俗解讀 —— 講糧草政策時,李衡讓輔兵抬上一袋青稞︰“這袋青稞 3 石,是朝廷每年發給每戶的,夠一戶吃 3 個月,冬天冷,還會多給 1 石。” 他結合杭愛山的糧草儲備︰“現在據點有青稞 5000 石,夠大家吃到明年春,明年春還會發種糧,大家種下去,秋天收了青稞,以後就能自己種、自己吃,朝廷就不用再發這麼多了,不是斷糧,是大家能自給了。” 張謙上前補充︰“我是管糧草的,發放記錄都在,誰領了多少,都有賬,不會少發、漏發,大家若沒領到,可來找我。” 一名老婦人問︰“明年春真的發種糧?” 李衡道︰“真的,種糧已在路上,下個月就到,到了會讓長老們幫大家領。”
生產支持政策的實例說明 —— 生產支持含 “發農具、教技術、幫修棚圈”,李衡指著第三塊展板上的木犁︰“朝廷發的木犁、鐮刀,壞了能找工匠免費修,不用自己花錢。” 舉別失八里部的例子︰“也先長老家,領了木犁,種青稞比用手挖快多了,今年的苗長得好,就是因為有犁。” 還講技術指導︰“下個月,會有會種青稞的人來,教大家怎麼選種、怎麼除草,讓大家的青稞多收些。” 帖木格長老道︰“我家的羊圈,是朝廷幫著修的,比之前的結實,冬天羊不會凍著,大家若要修棚圈,也能找巡檢司。”
入伍政策的澄清與說明 —— 針對 “怕強征精壯”,李衡指著第四塊展板︰“精壯入伍,全憑自願,不是強征 —— 之前遷去中都的精壯,都是自己願意去的,去了有軍餉,家人還能多領青稞。” 他舉虎賁師的例子︰“合丹部的帖木兒,去了虎賁師,上個月寫信回來,說有軍餉,還能探親,他娘在安置區,每月多領 1 斤青稞。” 李衡強調︰“以後若征兵,只征 1845 歲的,還要問本人願不願意,不願意的,絕不強征,大家可讓長老監督。” 一名牧民問︰“若我兒子願意去,能去嗎?” 李衡道︰“當然能,去之前會讓他跟你們商量,不會偷偷征走。”
巡檢司職責的透明化解讀 —— 講巡檢司時,李衡指著第五塊展板︰“巡檢司是幫大家的,不是刁難大家 —— 管牧地,是不讓人亂佔;解糾紛,是不讓大家吵架;幫大家申請糧草、農具,是讓大家日子好過。” 舉之前的例子︰“娜仁家缺木炭,巡檢司幫她補了 10 斤;合丹部和別失八里部爭牧地,巡檢司按清冊調解,誰也沒吃虧。” 帖木格巡檢司吏員)補充︰“若巡檢司有人刁難大家,可找我,或找那拉珠爾將軍,定查,絕不姑息。” 一名牧民道︰“之前以為巡檢司很凶,現在听了,才知道是幫咱們的。”
部落長老的協同宣講與佐證,需 “以威望破疑慮、以信任強認同”—— 長老們結合自身與部落的真實經歷,從 “牧民視角” 講政策帶來的實惠如牧地安穩、糧草充足),化解部眾對 “官話” 的不信任,同時協助李衡解答部落內部的特殊疑慮如習俗與政策的適配),體現元代 “以俗宣政、長老助力” 的治理邏輯。
長老對牧地政策的佐證 —— 合丹部帖木格長老,帶著自家的 “牧地憑證”木牌,刻著姓名與牧地面積)上台︰“大家看,這是我的牧地憑證,有巡檢司的印,去年分的 4 畝牧地,現在還在,沒人敢搶。之前沒固定牧地時,每年都要跟別部落爭,現在好了,不用爭了,羊也多了。” 他還邀請牧民去他家的牧地看︰“我家的羊,從 3 只漲到 5 只,都是因為牧地固定,有草吃,大家若不信,明天可去我家牧地看。” 台下不少牧民點頭,有的還小聲說︰“長老的話,肯定沒錯,他不會騙咱們。”
長老對糧草政策的現身說法 —— 別失八里部也先長老,拿著 “糧草發放登記冊” 的副本上面有他的簽名)︰“這是我領青稞的記錄,去年秋領了 3 石,今年春領了 3 石,冬天還多領了 1 石,沒少過。之前跟著叛軍,吃的是發霉青稞,現在吃的是新青稞,還有奶酪,日子好多了。” 他還讓身邊的老婦人站起來︰“這位是我鄰居,她家領的青稞,夠吃夠種,今年種的青稞苗,長得比去年好,明年就能自己收糧了。” 老婦人點頭道︰“是真的,朝廷的青稞好,夠吃。”
長老對部落特殊疑慮的解答 —— 混合部的帖木兒長老,熟悉各小部落的習俗,解答 “政策與習俗沖突” 的疑慮︰“有牧民問,咱們部落的‘秋季牧馬節’,能不能在牧地辦?我問了李大人,李大人說,只要不佔別人的牧地,不耽誤生產,就能辦,朝廷不管咱們的習俗,還會給咱們送點青稞,當過節的糧。” 他還解答 “部落內部糾紛怎麼解”︰“以後部落有小糾紛,先找我,我解決不了,再找巡檢司,按習俗和政策一起解,不會只按政策來,大家放心。” 一名牧民道︰“之前怕政策不讓過牧馬節,現在放心了,還是長老懂咱們的心思。”
長老對抵觸情緒的疏導 —— 針對仍有抵觸的牧民,長老們主動上前溝通︰一名合丹部的牧民,怕 “政策會變”,帖木格長老拉著他的手道︰“我活了六十多年,沒見過朝廷這麼實在的政策,有文書、有憑證,還有其他地區的例子,不會變的。你若還怕,我跟你一起去巡檢司,把你的牧地寫在清冊上,再蓋個印,這樣你就放心了。” 牧民被說動,點頭道︰“好,我跟你去,寫在清冊上,就不怕了。” 長老們的疏導,比官員的講解更有效,不少抵觸情緒就這樣慢慢化解。
長老與官員的協同配合 —— 宣導中,長老們與李衡、張謙配合默契︰李衡講政策原文,長老們講實例;張謙講糧草管理,長老們講領取經歷;有人提問,長老們先按部落習俗解答,再由李衡補充政策依據。帖木格長老道︰“咱們是牧民,懂牧民的心思;李大人是官,懂朝廷的政策,咱們一起講,大家才會信。” 這種配合,讓宣導既有政策高度,又有民生溫度,部眾的信任度不斷提升,抵觸情緒越來越少。
互動問答與疑慮化解,需 “直面疑問、具體回應”—— 宣導進入互動環節,李衡、張謙、長老們共同解答部眾的疑問,對 “糧草發放時間”“牧地邊界調整”“農具維修” 等具體問題,給出明確答復;對 “政策長期有效性”“特殊家庭幫扶” 等深層疑慮,用 “政策原文 + 後續規劃” 回應,避免模糊其詞,體現元代 “宣導解疑,具體不空泛” 的務實邏輯。
具體問題的明確答復 —— 互動環節,牧民們的問題多集中在具體事務︰一名別失八里部的牧民問︰“明年春的種糧,什麼時候發?” 張謙立刻答︰“下個月十五,會按部落分,讓長老們幫大家領,每戶 3 石,夠種 2 畝地。” 一名混合部的牧民問︰“我的木犁壞了,找誰修?” 帖木格巡檢司)答︰“明天去巡檢司找工匠,免費修,修不好還能換一把新的。” 一名合丹部的牧民問︰“牧地的木牌壞了,能補嗎?” 李衡答︰“能,去巡檢司找李謙吏員,報上你的名字,就能補,當天就能拿到。” 每個問題都有明確答案,不推諉、不模糊,牧民們听了,心里踏實。
深層疑慮的耐心回應 —— 對 “政策長期有效性” 的疑慮,一名老牧民問︰“現在政策好,萬一以後換了官,政策變了怎麼辦?” 李衡從布囊取出《大元通制》︰“老人家,這是朝廷的律法,不是哪個人定的,換了官,也要按律法來,不會隨便變。黑水河換了三任官,政策還沒變,杭愛山也一樣。” 他還補充︰“每年朝廷都會派人來查政策落實,若有官不按政策來,大家可告狀,朝廷會治他的罪。” 老牧民點點頭︰“有律法在,就不怕換官了。”
特殊家庭的幫扶承諾 —— 一名孤寡老人問︰“我沒兒沒女,以後動不了了,誰幫我放羊、領糧?” 帖木格長老道︰“部落會幫你,我已跟合丹部的婦女說好了,她們會幫你放羊、領糧;巡檢司也會管你,每月會有人上門看你,缺什麼就給你補什麼。” 李衡補充︰“朝廷有‘孤寡幫扶策’,像您這樣的老人,會一直有糧草發,不會不管。” 老人听了,眼眶發紅︰“謝謝官爺,謝謝長老,以後不用怕沒人管了。”
未解答問題的記錄與跟進 —— 互動中,有兩個問題當場無法解答“能不能自己開墾新的牧地”“以後能不能跟其他部落做交易”),李衡讓李謙驛站吏員)記錄下來︰“這兩個問題,我要回中都問朝廷,下個月會派驛卒來告訴大家答案,不會讓大家等太久。” 他還留下 “意見袋”松木制成,掛在巡檢司門口)︰“大家還有沒問到的問題,可寫在羊皮紙上,投入意見袋,我會定期看,一一解答。” 這種 “不回避、有跟進” 的態度,讓牧民們更信任。
互動後的情緒變化 —— 互動環節持續一個時辰,結束時,多數牧民的抵觸情緒已化解︰之前怕政策變的,現在信了律法;之前怕糧草斷的,現在知道有儲備;之前怕沒人管的,現在知道有幫扶。一名之前堅決抵觸的牧民,主動對李衡道︰“官爺,我之前不信,現在听了,才知道朝廷是真的為我們好,以後我會按政策好好放羊、種糧。” 李衡笑著道︰“只要大家安心,我們的宣導就沒白做。”
宣導後的入戶走訪與精準幫扶,需 “查漏補缺、鞏固信任”—— 宣導結束後,李衡與張謙、長老們一起,走訪 “抵觸情緒較強、行動不便、特殊家庭” 三類重點戶,上門講解政策細節、解決實際困難如補領糧草、申請農具),確保宣導無死角,鞏固已建立的信任,體現元代 “宣導不止于場,更在于戶” 的民生邏輯。
抵觸情緒較強戶的入戶疏導 —— 李衡首先走訪之前抵觸較強的三戶牧民︰合丹部的巴特爾怕強征)、別失八里部的米拉怕牧地收回)、混合部的阿古拉怕糧草斷)。到巴特爾家,李衡拿出 “入伍政策冊”,指著 “自願” 條款︰“你看,這里寫得清楚,入伍要問你願不願意,不會強征,你兒子若不想去,沒人會逼他。” 巴特爾看了政策冊,又听帖木格長老說 “我兒子沒去當兵,現在還在牧地放羊”,終于放下心︰“我之前听人說會強征,才怕,現在看了政策,听了長老的話,不怕了。” 李衡還幫他登記 “拒絕入伍” 的意願,讓他更安心。
行動不便戶的上門服務 —— 走訪五戶行動不便的老弱︰合丹部的九十歲帖木格老人、別失八里部的殘疾牧民也速該等。到帖木格老人家,老人行動不便,沒去宣導現場,李衡坐在床邊,用通俗的話講政策︰“朝廷每年給您發 3 石青稞,冬天多 1 石,牧地不會收,還有人幫您領糧、放羊,您放心養老。” 張謙還讓輔兵給老人補送了 10 斤木炭︰“冬天冷,用這個取暖,不夠再跟我說。” 老人拉著李衡的手道︰“謝謝官爺,還特意來跟我說,我這老骨頭,沒白活。”
特殊家庭的精準幫扶 —— 走訪娜仁孤兒寡母)、孤寡老人等特殊家庭,解決實際困難︰娜仁說 “想領一把鐮刀,割草喂羊”,李衡立刻讓張謙登記,第二天就讓輔兵送來了鐮刀;一名孤寡老人說 “糧缸漏了,青稞會潮”,帖木格長老立刻找工匠,幫老人修好了糧缸。李衡還為特殊家庭建立 “幫扶台賬”,記錄每戶的需求如娜仁需織布線、老人需藥品),交給巡檢司,讓他們定期跟進︰“以後你們有困難,不用跑遠,找巡檢司就行,台賬上都記著。”
入戶中的政策再講解 —— 入戶時,李衡發現不少牧民雖听了宣導,卻仍沒記住細節如 “糧草發放時間”“農具維修地點”),便拿出 “政策便簽”蒙文),逐字念給他們听,還在便簽上標注 “每月初一領糧”“巡檢司修農具”,讓他們貼在帳內顯眼處︰“忘了就看這個,上面都寫著,也可找長老問。” 別失八里部的米拉,之前總記不住領糧時間,貼了便簽後道︰“這下好了,貼在帳上,每天都能看到,不會忘了。”
入戶後的效果反饋 —— 入戶走訪結束後,李衡整理反饋︰三戶抵觸較強的牧民,抵觸情緒全消;五戶行動不便的老弱,都清楚了政策;特殊家庭的困難,均已解決或登記。張謙道︰“入戶比宣導場更重要,能解決場面上沒解決的問題,鞏固信任。” 帖木格長老也道︰“牧民們都在說,朝廷的官真好,還上門來看我們,以後肯定會好好配合政策。”
宣導成效的評估與後續跟進,需 “量化成效、長效保障”—— 通過 “部眾反饋、行為變化、問題解決率” 評估宣導成效,建立 “定期回訪、意見收集、政策落實監督” 的長效機制,確保政策持續落地、抵觸情緒不反彈,體現元代 “宣導非一勞永逸,需長效跟進” 的治理邏輯。
宣導成效的量化評估 —— 李衡與那拉珠爾、張謙共同評估成效︰一是部眾反饋,隨機詢問 100 戶牧民,95 戶表示 “理解政策,不再抵觸”,5 戶表示 “仍需觀察,但不抵觸”;二是行為變化,宣導後三日,主動去巡檢司咨詢政策、申請農具的牧民,比之前多了 30 人;三是問題解決率,宣導中收集的 50 個問題,已解決 48 個,剩余 2 個開墾牧地、部落交易)已上報中都,待回復。那拉珠爾道︰“成效比預期好,多數牧民已不抵觸,接下來就是鞏固。”
定期回訪機制的建立 —— 建立 “每月回訪” 機制︰每月初一,李謙驛站吏員)與帖木格巡檢司)一起,走訪 20 戶牧民,了解政策落實情況如 “糧草是否按時發”“牧地是否有糾紛”)、收集新的需求;每月十五,在安置區召開 “政策落實會”,通報上月問題解決情況、下月工作安排。李謙道︰“回訪能及時發現問題,比如有人沒領到糧草,能盡快補,避免抵觸情緒反彈。”
意見收集渠道的暢通 —— 除之前的 “意見袋”,還在各部落設 “意見聯絡員”由長老或熱心牧民擔任),牧民有問題,可先找聯絡員,聯絡員再報給巡檢司;每月還通過驛站,向中都反饋杭愛山的政策落實情況與部眾需求,確保上下溝通暢通。合丹部的聯絡員道︰“我每天都會跟牧民聊天,有問題就記下來,報給巡檢司,這樣大家不用跑遠,問題也能及時解決。”
政策落實的監督機制 —— 讓部落長老參與政策落實監督︰糧草發放時,長老需在場,確認無少發、漏發;牧地管理時,長老協助巡檢司,檢查是否有越界;巡檢司處理糾紛時,長老需見證,確保公平。帖木格長老道︰“我們參與監督,牧民更信,政策落實也更順,不會有貓膩。” 那拉珠爾還規定,若長老發現政策落實不到位,可直接向他匯報,確保監督有效。
後續宣導的規劃 —— 李衡回中都前,與那拉珠爾規劃後續宣導︰明年春,種糧發放後,再做一次 “生產政策宣導”,教牧民種青稞;明年秋,豐收後,做一次 “賦稅政策宣導”,講 “自給後少交糧” 的具體標準。李衡道︰“政策宣導不是一次的事,要跟著牧民的需求走,種糧時講種糧,豐收時講賦稅,才能一直讓大家安心。” 那拉珠爾點頭︰“就按你說的,後續宣導,我們接著做,確保杭愛山的部眾,一直無抵觸、安心生活。”
宣導的歷史意義與長遠影響,需 “立足民生、著眼治理”—— 此次宣導不僅化解了杭愛山部眾的抵觸情緒,更構建了 “元廷政策 部落長老 牧民” 的信任鏈條,為後續草原治理、政策落地奠定基礎,體現元代 “以宣導促認同,以認同固邊疆” 的長遠治理理念。
當下民生的安穩改善 —— 宣導後一個月,杭愛山部眾的生活明顯安穩︰主動參與生產的牧民多了別失八里部申請種糧的戶,從之前的 80 戶增至 95 戶);去巡檢司咨詢政策、申請幫助的多了每月咨詢量從 20 次增至 50 次);部落糾紛少了從每月 10 起降至 3 起)。娜仁領了鐮刀後,割草更方便,羊從 3 只增至 4 只;九十歲的帖木格老人,有人幫他領糧、修帳,生活無憂。張謙道︰“宣導後,大家的心定了,日子才過得順,這就是宣導的意義。”
對草原治理的推動作用 —— 宣導構建的 “政策 長老 牧民” 信任鏈條,讓後續治理更順暢︰牧地邊界調整時,牧民願意配合;糧草發放時,無一人質疑;巡檢司調解糾紛時,牧民願意接受。那拉珠爾道︰“之前治理,總怕牧民抵觸,現在有了信任,治理事半功倍,這比派兵鎮壓有效多了。” 這種模式還被推廣到周邊部落,黑水河、松樹林的官員,也借鑒杭愛山的經驗,聯合長老宣導政策,草原治理的阻力大大減少。
對元廷政策認同的提升 —— 宣導讓杭愛山部眾對元廷的認同顯著提升︰之前提到 “元廷”,多數牧民會聯想到 “打仗”“征稅”;宣導後,更多人聯想到 “分牧地”“發青稞”“幫著過日子”。合丹部的巴特爾道︰“之前怕元廷,現在覺得元廷是幫我們的,以後有叛軍來,我們還會幫元軍。” 這種認同,成為平叛維穩的重要基礎 —— 後續有阿魯台殘兵來騷擾,牧民主動向巡檢司報信,殘兵很快被元軍抓獲。
對元代宣導傳統的完善 —— 此次宣導 “結合方言、用實例、重入戶” 的方法,完善了元代邊疆政策宣導的傳統︰之前的宣導多 “重文書、輕實例”“重官話、輕方言”,效果有限;杭愛山的宣導則 “實例為主、方言為輔、入戶跟進”,更接地氣、更有效。史官在《元史?民政志》中記載︰“至元四十六年,李衡赴杭愛山宣導治世政策,用蒙語、舉實例、入戶解疑,部眾抵觸消,認同增,後推之西北諸部,皆效其法。”
杭愛山的秋日,夕陽灑在安置區的帳篷上,牧民們正趕著牛羊返回,孩童們在草地上追逐,老人們坐在帳外,看著手中的 “政策便簽”,互相討論著明年的種糧。李衡已踏上回中都的路,他回頭望了一眼杭愛山,心中明白︰此次宣導,不僅化解了抵觸,更播下了信任的種子,這顆種子,會在杭愛山的草原上,慢慢長成安穩與認同的大樹,為元代的邊疆穩定,添上堅實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