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圖虎

第1049章 北境糧籌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青燈輕劍斬黃泉 本章︰第1049章 北境糧籌

    1049 章︰北境糧籌至元四十六年秋張謙協調北境糧儲供平叛大軍)

    嶺北行省糧庫的朱漆大門前,張謙身著青色官袍,腰間系著銅帶,正接過糧庫官王直遞來的 “北境糧儲冊”。冊頁上用墨筆寫著各糧庫的存量︰嶺北行省永豐倉存青稞八萬石、粟米三萬石,蒙古故地怯綠連河糧站存干草五萬斤、青稞兩萬石,阿爾泰山南麓臨時糧點存粟米一萬石。秋風卷著糧庫特有的谷物氣息掠過,張謙指尖劃過 “永豐倉八萬石青稞” 的字樣,眉頭微蹙︰“那拉珠爾大軍五萬,日行百里,每日需青稞五千石,若只靠永豐倉,撐不過半月,還需協調其他糧點。”

    王直捧著冊頁跟在身後,聲音帶著擔憂︰“張提舉,阿爾泰山南麓的糧點剛設半年,粟米多是今年新收,還沒曬干透,若長途運輸,恐會霉變;怯綠連河糧站的干草雖足,卻需用駝隊運,眼下北境駝隊都在幫部落運冬儲,怕是難調。” 張謙停下腳步,看向糧庫內堆積如山的糧袋 —— 每袋糧都用麻布包裹,袋口縫著布條,寫著 “永豐倉” 字樣。他轉身道︰“霉變的粟米可先晾曬三日,再摻些干草防潮;駝隊的事,我去見蒙古故地的脫脫領主,他與元廷交好,定願支援。”

    帳外傳來驛卒的馬蹄聲,一名驛卒翻身下馬,遞上一封密信︰“張提舉,中都通政院急報,陛下令您務必確保平叛軍‘日行百里,糧餉不缺’,若糧道有失,按律問責。” 張謙接過密信,見封皮蓋著 “天子之寶” 的印璽,連忙拆開,蕭虎的朱批 “糧為軍本,不可有誤” 格外醒目。他將密信折好揣進懷里,對王直道︰“陛下的指令已到,咱們今日便開始籌備,三日內需將第一批糧草運出,先解那拉珠爾大軍的燃眉之急。”

    王直應聲領命,轉身去召集糧庫的吏員與民夫。張謙則走向糧庫旁的驛站,準備派驛卒去見脫脫領主。驛站官連忙迎上來︰“張提舉,要派驛卒去蒙古故地?小的這就去備馬。” 張謙點頭︰“讓驛卒帶我的手信,告訴脫脫領主,若願借駝隊五十峰,朝廷願免他部明年三成牧稅;再讓他派馬倌協助,熟悉北境糧道,避免迷路。” 驛站官應諾著去備馬,張謙望著北境遼闊的草原,心中清楚,這場糧草調度,關乎平叛成敗,容不得半分差錯。

    張謙領命協調北境糧儲,並非偶然 —— 他曾任中都糧儲司主事,熟悉糧草調度流程,三年前還曾主持過北境部落的冬儲糧調配,與蒙古故地的領主們交好,蕭虎正是看中他的經驗與人脈,才下旨命他赴北境統籌。

    三日前,張謙在中都的家中接到聖旨時,正與兒子張安整理北境糧道圖。內侍宣讀聖旨︰“命張謙為北境糧儲提舉,即刻赴嶺北行省,協調北境諸糧庫、驛站與部落,確保平叛軍糧草供應,不得延誤。” 張謙跪地接旨後,立刻收拾行裝 —— 他帶上多年積累的 “北境糧儲筆記”,上面記著各糧庫的位置、糧道的路況、部落的駝隊數量,還有應對糧草霉變、運輸延誤的預案。

    妻子李氏為他打包行李,擔憂道︰“北境秋涼,你又有風濕,需多帶件棉衣;糧草調度事務繁雜,你要多保重身體,別太勞累。” 張謙接過棉衣,笑道︰“放心,我主持過三次北境糧調,從未出過差錯,這次也一樣。待平叛成功,我便回來陪你們。” 兒子張安遞上一張手繪的 “北境新糧道圖”︰“父親,這是我根據驛站傳來的消息改的,阿爾泰山南麓新修了一條小路,可近三十里,您或許能用得上。” 張謙接過地圖,摸了摸兒子的頭︰“安兒有心了,這張圖定能派上用場。”

    次日清晨,張謙便帶著兩名親信吏員,騎著快馬趕赴北境。途中經過黑泉驛時,遇到了那拉珠爾派來的糧務官李進 —— 李進正焦急地等待糧草消息,見到張謙,連忙上前︰“張提舉,大軍已行至杭愛山外圍,糧草只夠支撐五日,若再不到,士兵們恐要餓肚子。” 張謙安撫道︰“李大人放心,我已讓嶺北行省糧庫先備兩萬石青稞,三日內便會運出,你先回大軍復命,讓那拉珠爾將軍安心。” 李進松了口氣,連忙策馬返回大軍。

    抵達嶺北行省後,張謙第一時間去見行省平章阿術。阿術握著他的手道︰“張提舉來了,我便放心了!北境糧儲雖足,卻分散在各糧點,需好好協調,才能及時運到軍前。” 張謙道︰“阿術平章放心,我已帶了北境糧儲筆記,今日便開始核查糧庫,三日內定有第一批糧草運出。” 阿術點頭,當即派五十名行省吏員協助張謙,北境糧草調度的序幕,就此拉開。

    糧草調度的首要環節是糧儲核查 —— 張謙帶著王直與行省吏員,用三日時間,逐一核查北境的三座主要糧庫與五處臨時糧點,記錄糧食的種類、存量、質量,標注可立即調運的數量,為後續調度打下基礎。

    第一站是嶺北行省永豐倉 —— 糧庫內分青稞、粟米、干草三個區域,每區都有吏員看管。張謙走進青稞區,隨機抽出一袋糧,解開袋口,抓起一把青稞,放在手心查看︰“這青稞顆粒飽滿,無雜質,可直接運;那袋青稞顏色發暗,怕是受潮了,需晾曬後再用。” 王直連忙讓吏員將受潮的青稞挑出,單獨堆放︰“張提舉放心,小的這就安排民夫晾曬,三日內可晾干。” 張謙還查看了糧庫的通風情況︰“糧倉的窗戶太窄,通風不足,容易受潮,需加寬窗戶,再在糧堆下墊木板,防止地面返潮。”

    第二站是蒙古故地怯綠連河糧站 —— 這里主要儲存干草與青稞,糧站建在驛站旁,便于運輸。張謙走進干草區,用手摸了摸干草︰“這干草干燥,無霉變,可直接裝車;那堆干草有股霉味,需丟棄,不能給戰馬吃,不然會生病。” 糧站官連忙道︰“張提舉,這霉草是上月收的,沒來得及清理,小的這就讓人運走燒毀。” 張謙還核查了糧站的運輸能力︰“糧站有驛車二十輛、馬倌十名,每日可運干草一萬斤、青稞五千石,若需增加運力,需從周邊部落調馬。”

    第三站是阿爾泰山南麓臨時糧點 —— 糧點剛設立半年,儲存的多是新收的粟米。張謙走進糧點,看到粟米堆放在露天的場地上,只用油布覆蓋,眉頭皺起︰“粟米露天存放,遇雨天會霉變,需盡快搭建糧倉;油布也不夠厚,需再加一層,防止雨水滲透。” 糧點官面露難色︰“張提舉,這里缺木材,搭建糧倉恐需時日。” 張謙道︰“可先挖地窖,將粟米存入地窖,再用干草覆蓋,能臨時防潮;我已讓行省調木材來,十日內科建成糧倉。”

    核查過程中,張謙還讓吏員制作 “北境糧儲明細冊”,詳細記錄每處糧庫的 “可運量、運輸工具、所需時間”—— 永豐倉可運青稞五萬石、粟米兩萬石,需驛車五十輛、馬隊一百匹,五日可到軍前;怯綠連河糧站可運干草四萬斤、青稞一萬石,需駝隊三十峰、驛車十輛,三日可到;阿爾泰山南麓糧點可運粟米八千石,需晾曬後用駝隊二十峰,七日可到。張謙看著明細冊︰“有了這冊,咱們便能按需調度,確保糧草及時送達。”

    運輸路線的規劃是糧草調度的關鍵 —— 張謙結合北境糧道圖與驛站官的建議,制定了 “主副雙線” 的運輸路線,主線走驛路,確保速度;副線走部落間的小路,應對主線可能的襲擾,同時標注沿途的水源與臨時停靠點,方便運輸隊伍歇息。

    主線從永豐倉出發,經黑泉驛、怯綠連河驛站,直達杭愛山外圍的元軍大營,全程五百里,驛路平整,每五十里有一處驛站,可換馬換車,每日能行一百里,五日可到。張謙讓驛卒頭目王二帶著吏員,沿主線探查︰“你們需記錄每處驛站的備用馬數量、驛車完好情況,若有損壞的驛路,及時上報,我讓人修補。” 王二領命後,帶著吏員出發,三日後回報︰“主線驛路暢通,驛站備用馬充足,只有黑泉驛到怯綠連河驛站的一段路有三處坑窪,需填補。” 張謙立刻派民夫帶著砂石,去填補坑窪,確保驛車通行順暢。

    副線則從怯綠連河糧站出發,經蒙古故地的脫脫部落牧地,繞至杭愛山後側,全程四百五十里,雖多是草原小路,卻能避開阿魯台可能的襲擾。張謙親自與脫脫領主商議,脫脫道︰“張提舉放心,我部的牧地小路熟悉,可派十名馬倌帶路;還能借五十峰駝隊,駝隊耐渴,適合在草原小路上運輸。” 張謙感激道︰“多謝脫脫領主,朝廷定會兌現免三成牧稅的承諾。” 脫脫笑著擺手︰“我部能安穩牧馬,全靠朝廷,這點支援不算什麼。”

    張謙還在兩條路線上設置了 “臨時補給點”—— 主線設三處,分別在黑泉驛、怯綠連河驛站、杭愛山外圍,每處儲備清水五十桶、干糧兩千斤,供運輸隊伍歇息時補充;副線設兩處,分別在脫脫部落牧地、杭愛山後側,由部落提供清水與干草,運輸隊伍可在部落帳中歇息。“運輸隊伍日行百里,人困馬乏,需有地方歇息補充,” 張謙對王直道,“臨時補給點的物資要備足,不能讓運輸隊伍餓著肚子趕路。”

    路線規劃完成後,張謙繪制了 “北境糧草運輸路線圖”,分發給運輸隊伍的頭領與驛站官,圖上用紅筆標注主線,藍筆標注副線,黑點標注臨時補給點,還寫著每段路線的里程與所需時間。“你們按圖行駛,每日需記錄行程,傍晚派驛卒向我匯報,” 張謙道,“若遇襲擾或路況變化,及時發信號,我會派護糧兵支援。” 運輸頭領們接過地圖,紛紛點頭,心中有了底。

    運輸隊伍的組建,需兼顧運力與安全 —— 張謙從北境驛站、行省駐軍、蒙古部落中抽調人員與工具,組建了五支運輸隊,每隊配驛卒、護糧兵、馬倌,各司其職,確保糧草既能快速運輸,又能應對途中可能的襲擾。

    第一支運輸隊從永豐倉出發,負責運青稞兩萬石、粟米一萬石,配驛車五十輛每輛由兩匹馬拉動)、驛卒一百名負責駕車與導航)、護糧兵五十名負責安全)、馬倌十名負責照料馬匹)。隊長由經驗豐富的驛卒頭目王二擔任,他對張謙道︰“張提舉放心,我帶驛卒走北境驛路多年,熟悉路況,定能按時將糧草送到軍前。” 張謙道︰“王隊長,途中要多加小心,阿魯台可能會派小股部隊襲擾,若遇襲,能戰則戰,不能戰則優先護糧草撤離,我已派驛卒與沿途驛站聯絡,他們會支援你們。”

    第二支運輸隊從怯綠連河糧站出發,負責運干草兩萬斤、青稞五千石,配駝隊三十峰每峰駝可馱干草兩百斤、青稞五十石)、馬倌十五名負責照料駝隊)、護糧兵三十名負責安全)。隊長由蒙古部落的脫脫之子帖木兒擔任,他熟悉草原小路,對張謙道︰“張提舉,駝隊耐渴,在草原上比驛車靈活,三日定能到軍前。” 張謙遞給他一把彎刀︰“帖木兒隊長,這把刀給你,途中若遇危險,可用來防身;還要照顧好駝隊,別讓駱駝走失。” 帖木兒接過彎刀,躬身道謝。

    其余三支運輸隊分別從阿爾泰山南麓糧點、臨時糧站出發,負責運輸剩余的糧草,每隊的配置與前兩支類似,只是根據運輸的糧食種類調整了驛車與駝隊的比例 —— 運干草多用駝隊,運青稞與粟米多用驛車。張謙還從行省駐軍抽調了兩百名護糧兵,作為機動部隊,駐守在主線與副線的交界處,若某支運輸隊遇襲,可快速支援。“機動部隊要隨時待命,” 張謙對護糧兵統領李進道,“接到信號後,需在一個時辰內趕到支援,不可延誤。” 李進道︰“張提舉放心,我部已備好戰馬,隨時可出發。”

    運輸隊伍組建完成後,張謙在永豐倉前舉行了簡短的出發儀式。他站在高台上,對運輸隊員們道︰“諸位將士、驛卒、馬倌,你們運送的不僅是糧草,更是平叛的希望!那拉珠爾大軍在前線浴血奮戰,不能讓他們餓著肚子打仗!我希望你們能按時、安全地將糧草送到軍前,朝廷不會虧待你們,完工後每人賞青稞五十斤、銀五兩!” 隊員們齊聲吶喊︰“按時送糧!不負所托!” 吶喊聲過後,五支運輸隊先後出發,驛車的車輪聲、駝隊的鈴鐺聲、馬蹄聲交織在一起,在北境的草原上響起。

    糧草的包裝與裝載,需兼顧防潮、防盜與便捷 —— 張謙制定了嚴格的包裝標準,要求糧袋牢固、標注清晰,裝載時合理分配重量,確保驛車與駝隊能平穩行駛,減少糧草損耗。

    青稞與粟米的包裝用雙層麻布 —— 內層麻布細密,防止糧食漏出;外層麻布厚實,防水防潮,每袋糧重五十斤,袋口用麻繩縫緊,縫口處系一塊布條,寫著 “糧種、產地、重量”。糧庫的民夫們按標準包裝,張謙隨機抽查一袋青稞,提起袋角晃動︰“這袋糧包裝牢固,無漏糧;那袋糧的麻繩沒縫緊,需重新縫。” 民夫們連忙檢查每一袋糧,將不合格的重新包裝,確保無一袋漏糧。

    干草的包裝用竹筐 —— 竹筐透氣,防止干草霉變,每筐干草重一百斤,筐口用藤條捆緊,外面再套一層油布,防水防雨。馬倌們熟悉干草特性,知道如何擺放才能不壓壞干草︰“干草要蓬松,不能壓實,不然會發熱霉變,每輛驛車裝十筐,分兩層擺放,中間留空隙透氣。” 張謙看著馬倌們裝載干草,滿意點頭︰“你們經驗豐富,按你們的方法裝,確保干草運到軍前仍是干燥的。”

    裝載時還需合理分配重量 —— 驛車裝載糧袋時,重心要居中,前輕後重,避免行駛時翻車;駝隊裝載糧袋與干草時,左右重量要均衡,每峰駝的負載不超過三百斤,防止駱駝累死。張謙讓吏員用秤逐一稱重︰“這輛驛車裝了十二袋青稞,共六百斤,太重了,卸兩袋,留十袋;這峰駝裝了三百五十斤,卸五十斤,留三百斤。” 吏員們嚴格按重量裝載,確保每輛驛車、每峰駝的負載都在安全範圍內。

    為防止糧草被盜,張謙還在每輛驛車、每峰駝上貼了 “封條”—— 封條用行省的印璽蓋章,上面寫著 “北境糧儲提舉司監制”,若封條破損,便知糧草被動過。“封條破損的糧草,一律不能送往前線,需重新核查,” 張謙對運輸隊長們道,“你們要看好每一袋糧、每一筐草,不能讓糧草少一斤、漏一兩。” 隊長們紛紛應諾,承諾會看好糧草。

    糧草包裝與裝載完成後,張謙親自檢查了五支運輸隊的裝載情況 —— 驛車排列整齊,糧袋與干草擺放有序,封條完好無損,護糧兵們手持兵器,隨時準備出發。他對王二道︰“王隊長,你們是第一支出發的隊伍,要帶好頭,按時到達軍前,給後面的隊伍做榜樣。” 王二躬身道︰“張提舉放心,我們定不辱使命!” 隨著張謙一聲令下,第一支運輸隊緩緩出發,驛車的車輪碾壓著北境的土地,向杭愛山方向駛去。

    中途補給的順暢,是確保運輸隊伍 “日行百里” 的關鍵 —— 張謙提前協調沿途驛站與部落,備好清水、干糧、備用馬與駝,運輸隊伍途經時可快速補充,不耽誤行程,同時解決隊員與牲畜的疲憊問題。

    主線第一處臨時補給點在黑泉驛 —— 驛站官提前備好五十桶清水用陶缸裝,蓋著木蓋)、兩千斤干糧青稞餅與干肉)、二十匹備用馬。第一支運輸隊抵達時,已是傍晚,隊員們又累又渴,驛卒們連忙將驛車停在驛站院內,護糧兵們則在院外警戒。驛站官招呼道︰“大家快進屋歇息,熱水已燒好,干糧在桌上,馬匹我讓人牽去馬廄喂食。” 王二帶著隊員們進屋,拿起青稞餅就著熱水吃起來,臉上露出疲憊的笑容︰“還是驛站舒服,能喝上熱水,吃上熱餅。”

    副線第一處臨時補給點在脫脫部落牧地 —— 脫脫領主派家人備好奶茶、羊肉與干草,運輸隊抵達時,部落的牧民們已在帳外等候,幫馬倌卸下駝背上的糧袋,將駱駝牽到水草豐美的地方放牧。帖木兒隊長走進脫脫的主帳,脫脫遞給他一碗奶茶︰“一路辛苦,喝碗奶茶暖暖身子,明日再出發。” 帖木兒接過奶茶,感激道︰“多謝領主,有你們的支援,咱們的行程順利多了。” 牧民們還幫隊員們修補了破損的糧袋,確保後續運輸不會漏糧。

    張謙還派吏員定期巡查臨時補給點,確保物資充足 —— 吏員李三巡查黑泉驛時,發現清水只剩二十桶,連忙上報張謙,張謙立刻從附近的部落調運三十桶清水,補充到驛站︰“臨時補給點的物資不能斷,若運輸隊伍到了沒水喝、沒糧吃,會耽誤行程。” 吏員們還檢查了備用馬的健康狀況,將生病的馬匹換下,從其他驛站調健康的馬匹補充,確保運輸隊伍有足夠的備用馬。

    運輸隊伍在補給點歇息時,馬倌們會仔細檢查馬匹與駱駝的狀況 —— 給馬匹釘松動的馬蹄鐵,給駱駝梳理毛發,查看是否有外傷。一名馬倌發現一匹驛馬的馬蹄磨破了,連忙從藥箱里拿出草藥,敷在馬蹄上,再用麻布包扎︰“這匹馬明日不能再拉車了,需換備用馬,不然馬蹄會感染。” 隊長們听從馬倌的建議,及時更換牲畜,確保次日能按時出發。

    中途補給的順暢,讓運輸隊伍的士氣保持高漲 —— 隊員們每日能喝上熱水、吃上熱飯,牲畜也能得到良好的照料,雖日行百里,卻無一人抱怨。王二在給張謙的匯報中寫道︰“補給點物資充足,隊員們精神飽滿,預計五日後可按時抵達軍前。” 張謙看著匯報,心中踏實了不少,知道糧草調度的第一步已順利邁出。

    應急處置預案的制定,是應對運輸途中突發情況的保障 —— 張謙預判了 “雨天防潮、遇襲護糧、牲畜生病” 三種可能的突發情況,制定了詳細的應對措施,確保糧草運輸不會因意外而中斷。

    應對雨天防潮,張謙給每支運輸隊配備了 “防雨套裝”—— 每輛驛車配兩塊油布,可覆蓋整個車廂;每袋糧配一塊小油布,可單獨包裹糧袋;隊員們配簑衣與斗笠,防止淋雨生病。第一支運輸隊行至黑泉驛附近時,突然下起小雨,王二立刻下令︰“快!給驛車蓋油布,給糧袋裹油布!” 隊員們熟練地展開油布,將驛車與糧袋蓋得嚴嚴實實,雨水順著油布流下,沒有一滴滲入糧袋。雨停後,王二讓隊員們檢查糧袋︰“大家仔細看,若有受潮的糧袋,單獨放在一起,到下一個補給點晾曬。” 檢查後,只有兩袋青稞輕微受潮,隊員們在補給點晾曬後,糧草完好無損。

    應對可能的襲擾,張謙給每支運輸隊配了 “護糧兵器”—— 護糧兵持彎刀與弓箭,每隊還配五架小型投石機,可投擲石塊,威懾小股襲擾部隊。第三支運輸隊行至阿爾泰山南麓時,遇到十余名阿魯台的散兵,散兵們試圖搶奪糧草,護糧兵統領李進立刻下令︰“投石機準備!弓箭手瞄準!” 投石機投出石塊,砸在散兵附近,弓箭手也射出幾支警告箭,散兵們見狀,嚇得掉頭就跑。李進對隊員們道︰“咱們人多,又有兵器,不用怕小股襲擾,若遇大股敵人,及時發信號求援。”

    應對牲畜生病,張謙給每支運輸隊配了 “獸醫與藥箱”—— 獸醫熟悉馬匹與駱駝的常見病,藥箱里裝著治療外傷的草藥、消炎的黃芩、驅蟲的艾草,還有治療馬匹腹瀉的草藥。第二支運輸隊的一匹驛馬突然腹瀉,獸醫連忙查看,發現是吃了霉變的干草,立刻給馬匹灌下草藥湯,又更換了新鮮干草︰“這匹馬明日便能好轉,可換備用馬繼續趕路,它在後面慢慢跟。” 馬倌們按獸醫的建議,換了備用馬,確保運輸隊伍沒有因馬匹生病而延誤。

    張謙還設立了 “應急聯絡機制”—— 每支運輸隊配五名驛卒,專門負責傳遞消息,若遇突發情況,驛卒可快馬向張謙與沿途驛站匯報;驛站之間也用煙火信號聯絡,紅色煙火表示 “遇襲”,綠色煙火表示 “需要物資補充”,白色煙火表示 “一切正常”。“應急聯絡機制能讓咱們及時掌握運輸隊伍的情況,” 張謙對吏員們道,“若有突發情況,能快速響應,減少損失。”

    應急處置預案的有效性,在運輸途中得到了驗證 —— 兩次小雨都被防雨套裝化解,一次襲擾被護糧兵擊退,三匹生病的牲畜被獸醫治好,沒有一次意外影響運輸進度。王二在匯報中寫道︰“張提舉的預案周全,咱們遇到的問題都能解決,定能按時送糧到軍前。” 張謙看著匯報,心中清楚,應急預案的制定,是糧草調度順利的重要保障。

    與軍方的協同對接,確保糧草能精準交付到平叛軍手中 —— 張謙派糧務官李進提前與那拉珠爾的大軍聯絡,確定交接時間、地點與流程,避免糧草運到後無人接收,或交接混亂導致延誤。

    李進抵達元軍大營後,第一時間見了那拉珠爾與負責糧草的副將孛魯台。他遞上 “糧草運輸明細”︰“那拉珠爾將軍,孛魯台副將,第一批糧草兩萬石青稞、一萬石粟米,五日後抵達杭愛山外圍的臨時糧點;第二批干草兩萬斤、青稞五千石,三日後抵達;後續糧草會按計劃運送,確保大軍每日有糧。” 那拉珠爾看著明細,點頭道︰“李大人辛苦了,你與孛魯台定好交接流程,糧到後要盡快分發到各部隊,不能耽誤士兵用餐。”

    孛魯台與李進商議交接流程 —— 糧草運到臨時糧點後,先由元軍士兵清點數量,核對與 “運輸明細” 是否一致;再由軍醫檢查糧食質量,確認無霉變、無雜質;最後由各部隊的糧草官按 “每日用量” 領取糧草,領取時需簽字確認,避免短缺或冒領。“每袋糧都要稱重,每筐草都要清點,” 孛魯台道,“若數量不符或質量有問題,要及時與張提舉聯絡,不能將不合格的糧草發給士兵。” 李進道︰“孛魯台副將放心,我會在臨時糧點等著,確保交接順利。”

    張謙還派吏員繪制 “糧草交接流程圖”,分發給運輸隊長與元軍的糧草官,圖上標注 “清點  檢查  領取  登記” 四個步驟,每個步驟都有負責人與時間要求。“清點需在一個時辰內完成,檢查需半個時辰,領取需兩個時辰,” 張謙對李進道,“要加快交接速度,運輸隊伍還要趕回去運下一批糧草,不能耽誤。” 李進將流程圖收好,承諾會按流程高效交接。

    第一批運輸隊抵達臨時糧點時,孛魯台已帶著兩百名元軍士兵等候。士兵們按流程清點糧草 —— 王二打開糧袋,士兵們用秤稱重,每袋都是五十斤,數量與明細一致;軍醫檢查青稞與粟米,顆粒飽滿,無霉變;各部隊的糧草官也陸續趕來,按用量領取糧草,簽字確認。孛魯台對王二道︰“多謝王隊長,糧草按時送到,質量也很好,士兵們今晚就能吃上熱飯了。” 王二笑道︰“這是咱們的職責,能讓士兵們吃飽,咱們也高興。”

    交接完成後,李進將 “交接確認單” 交給王二,讓他帶回給張謙︰“張提舉看到確認單,就知道糧草已順利交付,可安排下一批運輸。” 王二接過確認單,小心收好,立刻帶著運輸隊伍返程,準備運輸下一批糧草。孛魯台則組織士兵,將糧草快速分發到各部隊 —— 虎衛領到青稞與粟米,先鋒部隊領到干草,士兵們看著新鮮的糧草,士氣高漲,紛紛表示要好好打仗,平定阿魯台叛亂。

    糧草調度的成效,最終體現在平叛軍的反饋上 —— 那拉珠爾大軍每日能按時領到足額、優質的糧草,士兵們精力充沛,戰馬也能吃到充足的干草,為夜襲阿魯台的戰斗打下了堅實的後勤基礎,張謙的北境糧草調度,也得到了朝廷與軍方的認可。

    那拉珠爾在給蕭虎的奏報中寫道︰“張謙提舉協調北境糧儲,糧草按時送達,數量足額,質量上乘,大軍每日日行百里,糧餉不缺,士兵士氣高漲,夜襲阿魯台的準備已就緒。” 蕭虎看到奏報後,下旨嘉獎張謙︰“張謙統籌北境糧儲,調度有方,賞銀百兩、錦緞十匹,待平叛成功後,再論功行賞。” 通政院的驛卒將聖旨送到張謙手中時,他正在核查第三批糧草的運輸情況,接過聖旨,他躬身道︰“臣張謙,謝陛下恩典!臣定繼續努力,確保糧草供應,助大軍平叛。”

    元軍士兵們對糧草的反饋也很好 —— 虎衛士兵合撒兒捧著一碗熱氣騰騰的青稞粥,對戰友道︰“這青稞是新收的,熬出的粥真香,比之前吃的陳糧好多了;干草也干燥,戰馬吃了有力氣,明日夜襲,定能沖在最前面。” 先鋒士兵巴圖也道︰“每日能吃飽飯,戰馬也有力氣,咱們打阿魯台更有信心了!” 士兵們的議論傳到那拉珠爾耳中,他對孛魯台道︰“糧草充足,士兵士氣高,這是平叛的關鍵,張謙立了大功。”

    張謙則繼續統籌後續的糧草調度 —— 第三批糧草已從阿爾泰山南麓糧點出發,第四批糧草正在永豐倉包裝,他計劃在夜襲前,再運送三萬石青稞、兩萬斤干草到軍前,確保大軍有足夠的糧草支撐戰斗與後續的駐守。“夜襲阿魯台是關鍵一戰,糧草必須充足,” 張謙對王直道,“咱們要再加把勁,不能在最後關頭出差錯。” 王直道︰“張提舉放心,所有吏員與民夫都在加班加點,定能按時送糧。”

    秋日的北境草原,五支運輸隊穿梭在驛路與小路上,驛車的車輪聲、駝隊的鈴鐺聲、馬蹄聲,構成了一曲糧草調度的樂章。張謙站在永豐倉前,望著運輸隊遠去的方向,心中充滿期待 —— 他知道,只要糧草供應不斷,那拉珠爾大軍定能平定阿魯台叛亂,北境草原也將恢復往日的安穩。而他的北境糧草調度,也將成為元廷平叛的重要支撐,在北境的歷史上,留下一抹堅實的印記。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巴圖虎》,方便以後閱讀巴圖虎第1049章 北境糧籌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巴圖虎第1049章 北境糧籌並對巴圖虎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