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圖虎

第1037章 諸王核牧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青燈輕劍斬黃泉 本章︰第1037章 諸王核牧

    1037 章諸王核牧(至元四十六年夏察合台、弘吉剌部領主主動核查牧群限額)

    察合台部主帳內,阿魯忽領主正摩挲著案上的 “草原輿圖”—— 圖中用墨筆標注著察合台部與元廷的草場分界,邊緣處 “超佔三百頃” 的朱批已有些褪色。帳外突然傳來急促的馬蹄聲,親信領主合撒兒掀簾而入,手中攥著一封褶皺的文書,額間滿是汗珠“領主!阿里不哥部出事了 —— 因瞞報馬群、私佔草場,那拉珠爾將軍暫奪其半數草場,要等遵令三年才返還!” 阿魯忽猛地抬頭,手中的輿圖滑落案角,他一把抓過文書,目光掃過 “奪半數草場”“代管三年” 字樣,指節因用力而發白“阿里不哥…… 竟真被問責了?他上半年才服軟,怎麼還敢瞞報?”

    合撒兒喘著氣,補充道“不止瞞報,還縱容激進派砸印模、驚馬群,三罪疊加。現在草原上都在傳,那拉珠爾將軍還拿乃蠻部當例子,說遵令的能拿回草場,還能得賞賜,違令的絕不姑息。咱們部…… 咱們部去年申報牧群五萬匹,可實際核計怕是要多一萬五千匹,超限額不少啊!” 阿魯忽走到帳簾旁,望著遠處牧群 —— 數千匹壯馬正在草場啃食,馬倌們牽著馬繩來回巡視,可這繁榮景象下,藏著超限額的隱患。他低聲道“元廷這是拿阿里不哥立威,下一個可能就是咱們。若等中央派人來查,恐怕不止奪草場那麼簡單。”

    帳外,長老帖木兒(保守派)听聞消息,匆匆趕來“領主,絕不能主動核查!咱們部與元廷素有草場劃界糾紛,主動報超限額,元廷定會借機施壓,說不定還會收回之前的封地!不如像阿里不哥那樣,先瞞著,等中央追問再說。” 阿魯忽卻搖頭“阿里不哥就是例子,瞞報只會更糟。乃蠻部主動遵令,現在草場比之前還多;阿里不哥瞞報,丟了半數草場。咱們若主動核查,如實上報,元廷或許會從輕,至少不會像阿里不哥那樣重罰。” 他看向合撒兒“去,把牧群登記冊和量天尺找來,再傳我令,讓各馬倌頭領來主帳議事,今日便啟動自查。”

    合撒兒領命而去,帖木兒仍在勸阻“領主,咱們部的牧群是部落的根基,超限額清退,部民會有怨言,騎士戰馬也會不足!” 阿魯忽轉身,語氣堅定“不清退才會亡部!阿里不哥的部民現在領不到足夠的牧草,日子過得艱難;乃蠻部清退後,有青稞補貼,草場也在修復,部民過得安穩。孰輕孰重,一目了然。你若再阻,便是害了部落。” 帖木兒看著阿魯忽決絕的神色,知道再勸無用,只能躬身退到一旁,心中卻仍有不甘。

    未時過半,各馬倌頭領已聚集在主帳外,手中捧著各自的牧群記錄。阿魯忽拿著量天尺,走出帳外,高聲道“今日召集諸位,是要自查牧群限額 —— 阿里不哥部因瞞報被奪半數草場,咱們不能重蹈覆轍。從今日起,按元廷量牧令,逐群核查,如實登記,超限額的咱們主動清退,爭取元廷從輕處置。誰若敢瞞報,按部落規矩嚴懲!” 馬倌們聞言,雖有驚訝,卻無人敢反對 —— 阿里不哥的下場就在眼前,沒人願意拿部落的命運冒險。察合台部的主動核查,在阿里不哥問責的余波中,悄然啟動。

    弘吉剌部的消息傳遞,比察合台部更迅速 —— 作為元代 “駙馬世系” 宗藩(《元史?弘吉剌傳》載 “弘吉剌氏世尚公主,為元廷姻親,封王爵,享特殊禮遇”),其主帳與元廷驛站僅隔百里,阿里不哥被問責的消息,當日便由驛站官傳到領主斡羅陳耳中。

    斡羅陳此時正與駙馬帖木兒(娶元廷公主)商議 “秋季牧群遷徙” 事宜,驛站官塔塔爾(此前參與阿里不哥部驛站用馬交接)手持文書闖入“領主,駙馬爺,大事不好!阿里不哥部因瞞報馬群、私佔草場,被那拉珠爾將軍暫奪半數草場,代管三年!” 斡羅陳手中的遷徙計劃冊 “啪” 地掉在案上,駙馬帖木兒也猛地站起“竟有此事?阿里不哥上半年才配合烙印,怎麼還敢瞞報?”

    塔塔爾遞上文書,補充道“阿里不哥瞞報一萬二千匹,還縱容激進派騷動,三罪疊加。現在元廷已將他的案例抄發給各宗藩,說‘主動遵令者免懲,被動查出者重罰’。咱們弘吉剌部與元廷有姻親之誼,若被查出超限額,不僅丟面子,還可能影響駙馬府與元廷的關系,甚至失去青稞補貼和草場賞賜。” 斡羅陳拿起文書,仔細手指在 “主動核查可酌情減免清退” 字樣上反復摩挲 —— 弘吉剌部雖與元廷親厚,卻也超限額牧群約八千匹,若不主動處置,後果難料。

    駙馬帖木兒深知與元廷關系的重要性,道“斡羅陳,咱們不能等!弘吉剌部靠元廷姻親才得諸多禮遇,若因牧群瞞報失了元廷信任,之前的賞賜、封地都可能被收回。阿里不哥就是警示,咱們必須主動核查,如實上報,還要做得比其他部落更好,才能保住這份情誼。” 他提議“立刻調閱去年的量牧冊,找元廷派來的實務官答里台協助,他熟悉元廷量牧令,能幫咱們規範核查流程,還能向元廷傳遞咱們的誠意。”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斡羅陳點頭,立刻下令“傳我令,召各部落長老、馬倌頭領前來議事;讓實務官答里台帶上量天尺和牧群登記冊,即刻來主帳;再派使者去元廷驛站,告知塔塔爾官,弘吉剌部將主動核查牧群,請求中央後續派官核驗。” 驛站官塔塔爾笑道“領主英明!您主動核查,元廷定會高興,說不定還會賞賜更多青稞和牧草種子。” 斡羅陳看著帳外忙碌的侍從,心中明白,弘吉剌部的主動核查,不僅是遵令,更是維護與元廷姻親關系的關鍵一步 —— 這步走好了,部落的地位才能更穩固。

    察合台部的核查籌備,圍繞 “厘清底數、平衡利益” 展開。阿魯忽讓合撒兒帶著實務官,先整理 “歷年牧群申報冊” 與 “草場丈量記錄”—— 去年申報牧群五萬匹,草場承載量四萬五千匹,超限額五千匹;可馬倌私下記錄顯示,實際牧群達六萬五千匹,超限額兩萬匹,其中一萬五千匹是未登記的小馬駒與壯馬,被藏在西部未核草場。

    “竟瞞報這麼多?” 阿魯忽看著整理後的冊子,臉色凝重,“這些馬倌膽子太大,竟敢私藏牧群,若被元廷查出,咱們部怕是要比阿里不哥還慘。” 合撒兒道“領主,馬倌們也是怕清退影響生計,西部草場又偏僻,元廷之前沒核查過,才敢藏馬。現在咱們主動查,得先穩住他們,別讓他們恐慌逃跑,甚至煽動部民。”

    阿魯忽與長老們商議後,制定 “核查三原則”一是 “如實登記不追責”,馬倌主動上報私藏牧群,不追究之前的瞞報責任;二是 “分期清退保民生”,超限額的兩萬匹,分三年清退,第一年清退五千匹,多為老弱馬;三是 “配合核查給補貼”,參與核查的馬倌,每月增發一斤青稞,直至清退完成。長老合撒兒(支持派)道“這三原則既保了元廷規制,又護了部民生計,馬倌們應該會配合。”

    量具與人員籌備也同步推進。阿魯忽讓人將部中僅有的兩把量天尺找出來,由實務官校準 —— 用標準步弓核對,確保誤差不超過半分;還挑選了二十名熟悉牧群的老馬倌,組成 “核查隊”,每人配備 “牧群登記牌”,牌上標注 “區域、馬數、特征”,便于現場記錄。老馬倌帖木兒(非保守長老)道“領主,西部草場的馬群我熟,藏馬的地方我都知道,我帶核查隊去,定能把所有馬都核出來。” 阿魯忽點頭“好,就由你帶隊,記住,要如實登記,不能再瞞報。”

    籌備的最後一步,是安撫部民。阿魯忽讓人在各氈房區張貼 “核查告示”,寫明 “主動核查是為避免重蹈阿里不哥覆轍,清退只涉及超限額牧群,私馬與代養馬優先保留,朝廷還會發放青稞補貼”。老牧民速不台(與阿里不哥部同名,非同一人)看到告示,對身旁的部民道“阿里不哥部的慘狀咱們都听說了,領主主動核查是為咱們好,不然丟了草場,咱們連馬都沒得放。” 部民們紛紛點頭,原本的緊張情緒,漸漸被理解取代。

    弘吉剌部的核查籌備,因有元廷實務官協助,更顯規範。實務官答里台(元廷派往弘吉剌部的常駐實務官)帶著 “元廷量牧規範冊”,逐一講解核查流程“按《大元通制?馬政》,核查需分‘草場重測、牧群分類、限額核算、清退計劃’四步,每一步都要記錄在案,由領主、長老、馬倌共同簽字,確保透明可查。” 斡羅陳與駙馬帖木兒認真傾听,不時提問“答里台官,超限額的牧群,若申請分期清退,元廷一般會給多長時間?” 答里台道“按慣例,親厚宗藩可申請三年,弘吉剌部與元廷有姻親,若如實上報,或許可放寬至四年,還能申請青稞補貼。”

    量天尺與登記冊的籌備格外細致。答里台帶來了元廷工部監制的新量天尺,比弘吉剌部原有的更精準,他親自校準“這把尺每三年由工部核驗,誤差不超過半分,用來重測草場,確保承載量核算準確。” 登記冊則按元廷格式制作,分為 “私馬、代養馬、幼馬、老弱馬” 四欄,每欄標注 “戶主、數量、特征、是否超限額”,便于後續上報中央。

    馬倌的培訓也同步進行。答里台對馬倌們道“核查時要逐群點數,幼馬每兩匹折一匹成年馬,老弱馬若健康可留,病馬需單獨登記,由獸醫診治後再定是否清退。不準漏數、不準瞞報,不然不僅你們會被追責,領主和部落也會受影響。” 一名年輕馬倌問“答里台官,我家有三匹私馬,算不算超限額?” 答里台笑道“按元廷規定,每戶可保留五匹私馬,你家三匹,不僅不超,還能申請多留一匹,只要如實登記就行。” 馬倌們聞言,心中的顧慮漸漸消散。

    駙馬帖木兒還提議 “邀請中央驛站官監督”“讓塔塔爾官參與核查,既能向元廷證明咱們的誠意,又能避免後續中央核查時出現異議。” 斡羅陳立刻派使者去驛站,塔塔爾官欣然同意“我明日便帶兩名驛站馬倌前來,協助核查,也為元廷傳遞真實情況。” 弘吉剌部的籌備,每一步都圍繞 “合規、透明、示好元廷” 展開,既體現了姻親宗藩的特殊地位,也展現了他們對元廷規制的重視 —— 這種細致籌備,為後續核查的順利推進奠定了基礎。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察合台部的核查啟動,從西部未核草場開始 —— 這里是私藏牧群的主要區域,由老馬倌帖木兒帶隊,阿魯忽與合撒兒親自隨行。西部草場多山丘,牧草豐茂,卻因偏僻,此前從未被元廷核查過。馬倌帖木兒指著一處山坳“領主,那里藏著五千匹壯馬,是去年冬天偷偷從主草場移過來的,馬倌們怕清退,一直沒上報。”

    阿魯忽走進山坳,果然看到數千匹壯馬正在啃食牧草,馬倌們看到領主前來,紛紛跪地“領主,我們不是故意瞞報,是怕清退了沒馬放牧,部民會挨餓。” 阿魯忽扶起他們,道“我知道你們的難處,可瞞報只會像阿里不哥那樣,丟了草場,反而害了部民。現在主動核查,如實上報,元廷會從輕處置,咱們還能申請分期清退,保留足夠的牧群。” 他讓實務官開始登記“每一匹馬都要記清楚,特征、年齡、戶主,不準漏,也不準多報。”

    實務官們拿著登記冊,逐匹核對 —— 黑色壯馬三百匹,戶主為馬倌巴特爾;棕色幼馬兩百匹,折一百匹成年馬,戶主為老牧民速不台…… 每登記完一群,就讓馬倌和長老簽字確認。合撒兒看著登記冊上不斷增加的數字,對阿魯忽道“領主,西部草場已核出一萬匹超限額牧群,加上主草場的一萬匹,總共兩萬匹,比之前預估的還多。” 阿魯忽點頭“沒關系,如實記,超得越多,越要主動報,才能顯咱們的誠意。”

    核查中也遇到了抵觸 —— 馬倌帖木兒(保守長老的佷子)藏了兩千匹幼馬,不願上報,還煽動其他馬倌“咱們把幼馬藏起來,元廷查不到,就不用清退了!領主是被元廷嚇怕了,咱們不能跟著吃虧!” 阿魯忽得知後,沒有立刻懲罰,而是找到他,帶著他去看阿里不哥部的方向“你看,阿里不哥部的草場現在一半被虎衛代管,部民們連足夠的牧草都沒有,幼馬餓死了不少。咱們若瞞報,將來也會這樣,到時候你藏的幼馬,一樣保不住。” 帖木兒看著遠處阿里不哥部的帳篷,又看著自己的幼馬,終于松口“領主,我上報,我把幼馬都登記上。”

    首日核查結束,察合台部共核出超限額牧群一萬五千匹,登記冊上密密麻麻的記錄,雖顯沉重,卻讓阿魯忽松了口氣 —— 至少底數清了,不用再像阿里不哥那樣,被查出後被動受罰。他對合撒兒道“明日繼續核查剩余草場,爭取三日內完成,然後立刻制定清退計劃,上報元廷。” 合撒兒點頭“領主放心,馬倌們現在都願意配合,核查會很順利。”

    弘吉剌部的核查,因有驛站官監督,更顯透明。塔塔爾官與答里台、斡羅陳一道,先重測草場 —— 用量天尺量出總草場五千頃,按元廷 “每百畝養五匹成年馬” 的標準,核算承載量五萬匹。隨後開始核計牧群,馬倌們牽著馬,按 “私馬、代養馬” 分類,逐一通過核查點。

    駙馬帖木兒站在核查點旁,親自核對登記冊“這是馬倌博羅的私馬,三匹,符合限額;這是部落代養馬,一萬匹,在承載量內。” 答里台則用測馬尺量馬的肩高,區分成年馬與幼馬“這匹棕色馬肩高四尺八寸,為幼馬,折半計入限額;這匹黑色馬肩高五尺二寸,為成年馬,全額計入。” 塔塔爾官在旁記錄,每一筆都清晰明了,還不時向驛站傳遞核查進展。

    核查中發現,弘吉剌部實際牧群五萬八千匹,超限額八千匹,其中五千匹是成年馬,三千匹是幼馬。斡羅陳看著結果,對眾人道“超限額八千匹,不算多,咱們主動上報,申請三年清退,每年清退兩千七百匹,多為老弱馬,不會影響部民生計。” 駙馬帖木兒補充“咱們還可以申請元廷派獸醫來,調養老弱馬,盡量減少清退數量;同時申請苜蓿種子,在草場種植,提高承載量,這樣後續清退壓力會更小。”

    馬倌們對清退計劃沒有異議 —— 畢竟超限額不多,且清退的多是老弱馬,還能得青稞補貼。一名馬倌道“領主,駙馬爺,只要能保住私馬和大部分代養馬,咱們願意配合清退,總比像阿里不哥那樣,丟了草場好。” 塔塔爾官也道“弘吉剌部主動核查、如實上報,元廷定會滿意,我會在奏報中重點提及,幫你們爭取更多優惠條件。”

    三日核查結束,弘吉剌部完成 “核查報告”,詳細記錄了草場面積、牧群數量、超限額情況、清退計劃與申請事項,由斡羅陳、駙馬帖木兒、答里台、塔塔爾官共同簽字,一式三份,一份留部落,一份送元廷樞密院,一份送嶺北行省馬政司。斡羅陳看著簽字的報告,對駙馬帖木兒道“這一步走對了,既遵守了元廷規制,又保住了部落利益,還能鞏固與元廷的關系,比阿里不哥聰明多了。” 駙馬帖木兒笑道“咱們靠的是姻親之誼,更要守規矩,才能長久。”

    察合台部核查後,阿魯忽面臨 “超限額處置” 的難題 —— 兩萬匹超限額牧群,若按元廷標準,需三年內清退,可部民多靠牧群為生,清退太快會引發不滿;若清退太慢,又怕元廷追責。他召集長老、馬倌頭領與實務官,召開 “處置議事會”。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長老合撒兒提議“領主,咱們可以分區域清退 —— 西部草場超限額一萬匹,先清退五千匹老弱馬,剩余五千匹分兩年清退;主草場超限額一萬匹,清退五千匹壯馬,其中兩千匹可申請納入元廷軍牧,這樣既能減少清退壓力,還能向元廷示好,說不定能爭取延期。” 實務官補充“納入軍牧的壯馬,元廷會給青稞補貼,還會在三年後返還三成,作為部落騎士戰馬,這樣對咱們也有利。”

    保守長老帖木兒仍有顧慮“清退五千匹壯馬,騎士戰馬會不足,若遇到其他部落挑釁,怎麼辦?” 阿魯忽早有準備“我已派使者去元廷,申請調撥兩千匹軍牧馬作為補充,元廷因咱們主動核查,應該會同意。而且,咱們可以從清退的老弱馬中,挑選健康的留下,調養後作為備用戰馬,這樣騎士戰力不會受太大影響。” 他還承諾“清退期間,朝廷給的青稞補貼,優先發放給受影響的馬倌和部民,確保大家不挨餓。”

    馬倌頭領們也提出了具體需求 —— 馬倌巴特爾道“領主,我家有十匹私馬,超限額五匹,能不能多留兩匹?我家有五個孩子,全靠牧馬為生。” 阿魯忽與長老商議後,同意 “每戶私馬可多留兩匹,超限額部分計入代養馬,分期清退”。巴特爾感動道“多謝領主!我定配合清退,還會幫其他馬倌做工作。”

    議事會最終確定 “處置方案”兩年內清退超限額牧群兩萬匹,第一年清退八千匹(老弱馬五千匹、壯馬三千匹納入軍牧),第二年清退一萬二千匹(老弱馬四千匹、壯馬八千匹納入軍牧);申請元廷調撥兩千匹軍牧馬補充騎士戰馬,發放青稞補貼五千石;在西部草場種植苜蓿,提高承載量。阿魯忽看著方案,對眾人道“這個方案既合規,又保民生,只要元廷批準,咱們部就能平穩度過清退期,不會重蹈阿里不哥的覆轍。”

    弘吉剌部核查後的處置,因與元廷親厚,更顯從容。斡羅陳與駙馬帖木兒、答里台商議後,制定 “優渥處置方案”三年清退超限額八千匹牧群,每年清退兩千七百匹,全部為老弱馬;申請元廷賞賜苜蓿種子與青稞補貼,用于草場修復與部民安撫;邀請元廷獸醫常駐部落,調養老弱馬,盡量減少清退數量。

    駙馬帖木兒還提出 “與元廷軍牧合作”“咱們可以將清退的老弱馬中,健康的三千匹交給元廷軍牧調養,調養好後作為軍牧馬,元廷會給咱們相應的青稞補償,還會優先從咱們部招募馬倌,這樣既能減少清退損失,又能增加部民收入。” 答里台道“這個提議很好,元廷正缺馬倌調養軍牧馬,弘吉剌部馬倌經驗豐富,元廷定會同意。”

    斡羅陳還考慮到 “部落形象”—— 主動將核查報告與處置方案送到元廷駙馬府,由公主轉交樞密院,同時附上 “弘吉剌部願協助元廷勸諭其他宗藩遵令” 的奏請。公主對斡羅陳道“你們主動核查、積極配合,父皇定會高興,我會在父皇面前為你們美言,爭取更多賞賜。” 斡羅陳道“多謝公主!弘吉剌部願為元廷效力,協助勸諭其他宗藩,讓草原早日安穩。”

    處置方案還兼顧了馬倌與部民利益 —— 參與軍牧馬調養的馬倌,每月增發兩斤青稞;清退老弱馬的馬倌,可優先領取元廷發放的牧草種子;貧困部民可申請元廷的 “牧農互補” 幫扶,學習種植青稞,減少對牧群的依賴。老牧民速不台道“領主和駙馬爺考慮得太周全了,咱們不僅不用怕清退,還能得好處,比阿里不哥部強多了。”

    方案確定後,斡羅陳派使者帶著報告與奏請,前往中都。使者出發前,斡羅陳叮囑“一定要向樞密院說明,弘吉剌部主動核查是真心遵令,願為其他宗藩做榜樣,協助元廷治理草原。” 使者躬身應諾,快馬向中都方向奔去 —— 弘吉剌部的主動處置,不僅是為了自身合規,更是為了鞏固與元廷的姻親關系,成為元廷治理草原的 “親信力量”。

    察合台、弘吉剌部主動核查的消息,很快在草原引發連鎖反應,周邊小宗藩如 “亦乞列思部”“汪古部” 紛紛效仿,形成 “主動遵令” 的浪潮。

    亦乞列思部領主孛禿(與弘吉剌部有姻親)此前因牧群超限額三千匹,一直猶豫是否上報,听聞察合台、弘吉剌部的行動後,立刻召集長老“阿里不哥被奪草場,察合台、弘吉剌主動核查得好處,咱們若再瞞報,就是自尋死路!立刻啟動核查,如實上報,還要向弘吉剌部請教流程,不能落後。” 他還派使者去弘吉剌部,請求答里台官協助核查,斡羅陳欣然同意“都是草原部落,互相幫襯,才能一起遵令,避免受罰。”

    汪古部(元代 “陰山以北” 重要宗藩)領主闊里吉思則更主動 —— 他不僅啟動核查,還派人去阿里不哥部 “取經”,了解超限額處置的教訓,同時向元廷申請 “提前清退”“咱們部超限額兩千匹,今年就清退完畢,不給元廷添麻煩,也給其他部落做榜樣。” 元廷得知後,派實務官前往汪古部協助,還賞賜了兩千石青稞,作為清退補貼。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這些小宗藩的行動,又反過來影響了之前觀望的脫脫部、乃蠻部 —— 脫脫部領主也速該此前已如實登記小馬駒,如今看到更多部落主動核查,又進一步核查了超限額的五百匹老弱馬,主動清退;乃蠻部領主帖木格則將察合台、弘吉剌部的核查流程抄發給周邊部落,還派馬倌協助小宗藩核查,成為 “遵令典範”。

    那拉珠爾將這些連鎖反應匯總,呈給元廷樞密院,奏報中寫道“阿里不哥問責後,察合台、弘吉剌部主動核查牧群,諸小宗藩效仿,草原遵令之風漸起,量牧制度推行無阻,實為草原治理之幸。” 樞密院批復“那拉珠爾處置得當,察合台、弘吉剌部識大體,可嘉獎青稞各五千石,以示鼓勵;諸小宗藩遵令者,亦酌情賞賜,以固其心。”

    巴圖額爾敦看著草原上的變化,對那拉珠爾道“父親,您拿阿里不哥立威,果然有效,現在察合台、弘吉剌都主動遵令,其他部落也跟著學,草原的量牧制度總算能全面推行了。” 那拉珠爾點頭“治理草原,需‘懲一儆百,獎優促劣’,阿里不哥是‘懲’,察合台、弘吉剌是‘獎’,兩者結合,才能讓所有宗藩明白,遵令有益,違令有害。” 草原上的連鎖反應,印證了元代 “以懲促遵、以獎固服” 治理策略的有效性,也讓草原量牧與宗藩管理,步入了前所未有的順暢階段。

    察合台、弘吉剌部主動核查牧群限額,在元代草原治理史上具有 “示範擴散與制度深化” 的雙重歷史意義,其影響遠超兩部自身,深刻重塑了元代草原宗藩與中央的互動模式。

    從制度推廣層面看,兩部的主動核查,將阿里不哥問責的 “個案懲戒” 轉化為 “普遍遵令”,推動元代量牧制度從 “強制推行” 轉向 “主動落實”。《元史?食貨志》記載 “至元四十六年秋,察合台、弘吉剌部主動核牧,諸藩效仿,量牧令始行于草原全域,無復大的抵觸”,可見兩部的行動打破了量牧制度推廣的 “最後壁壘”,讓 “定期核查、如實上報、超限額清退” 成為草原宗藩的共識,完善了元代草原馬政的 “閉環管理”。

    從中央權威層面看,兩部的主動遵令,尤其是察合台部(西北強藩,此前與中央時有摩擦)與弘吉剌部(駙馬親藩,享有特殊禮遇)的差異化配合,既彰顯了元廷 “懲戒不分強弱、獎勵不論親疏” 的規制公平性,又強化了中央對不同類型宗藩的管控力 —— 察合台部的配合,削弱了西北宗藩的 “離心傾向”;弘吉剌部的示範,鞏固了親藩對中央的 “向心力”,形成 “強藩遵令、親藩帶頭、小藩跟進” 的治理格局,中央對草原的權威大幅提升。

    從宗藩治理策略層面看,兩部的行動驗證了元代 “威恩並施” 策略的有效性 —— 阿里不哥的 “威”(奪草場)讓宗藩知懼,察合台、弘吉剌部的 “恩”(賞賜青稞、優先合作)讓宗藩知利,“懼” 與 “利” 結合,使宗藩從 “被動服軟” 轉為 “主動遵令”。這種 “懲一儆百 + 獎優促劣” 的策略,後續成為元代治理草原宗藩的 “常規模式”,如對合丹部殘余的處置、對乃蠻部的獎勵,均沿用此模式,實現了 “低成本、高效率” 的治理效果。

    從草原穩定層面看,兩部的主動核查避免了 “批量懲戒引發的部落動蕩”—— 若元廷對察合台、弘吉剌等大部落逐一核查問責,極易引發聯合抵抗;而兩部主動遵令,帶動小宗藩跟進,既減少了中央治理成本,又保障了草原民生(分期清退、青稞補貼),避免了阿里不哥部那樣的 “草場流失、部民挨餓”,實現了 “制度推行與民生保障” 的協同,為元代草原的長期穩定奠定了基礎。

    從歷史描點看,此次事件還凸顯了元代 “姻親宗藩的治理價值”—— 弘吉剌部作為駙馬世系,其主動遵令不僅自身受益,還通過姻親關系影響亦乞列思部等,形成 “親藩輻射效應”;這種 “以姻親紐帶強化治理” 的模式,為元代後續治理西藏、雲南等邊疆地區了借鑒,成為元代 “多元一體” 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夕陽下,斡羅陳與駙馬帖木兒站在弘吉剌部的草場上,看著元廷賞賜的青稞被分發到部民手中,遠處馬倌們正按清退計劃,將老弱馬牽往軍牧交接點;阿魯忽則在察合台部的主帳內,與元廷派來的實務官商議苜蓿種植事宜,登記冊上的超限額數字已被 “分期清退” 的標注覆蓋。巴圖額爾敦騎著馬,穿梭在兩部之間,看著草原上有序的核查、清退與種植,心中感慨萬千 —— 一場阿里不哥的問責,竟引發如此連鎖反應,讓草原治理步入正軌,這便是父親所說的 “治理智慧”。

    那拉珠爾收到元廷嘉獎察合台、弘吉剌部的詔令時,正站在阿里不哥部的代管草場,看著長勢喜人的苜蓿。他對身旁的李衡道“草原的治理,從不是靠一城一池的征服,而是靠讓宗藩明白‘遵令則安,違令則危’。察合台、弘吉剌部的主動核查,就是最好的證明 —— 他們守住了部落,元廷鞏固了規制,這才是雙贏。” 李衡點頭“將軍所言極是,這便是元代草原治理的真諦,以懲立威,以獎固心,讓每一個部落都能在規制下安穩發展。” 余暉中,草原的風帶著牧草的清香,吹拂著牧群的輕嘶與部民的笑語,書寫著元代草原 “以遵促治” 的新篇章。

    喜歡巴圖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巴圖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巴圖虎》,方便以後閱讀巴圖虎第1037章 諸王核牧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巴圖虎第1037章 諸王核牧並對巴圖虎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