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圖虎

第1024章 珠衡匯合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青燈輕劍斬黃泉 本章︰第1024章 珠衡匯合

    1024 章珠衡匯合(至元四十六年夏那拉珠爾與李衡匯合探阿里不哥牧數拒配合詳情)

    (至元四十六年夏六月初二?李衡駐營西側開闊地  虎衛行軍隊伍  李衡軍帳  阿里不哥馬群藏點  乃蠻部協同區)

    那拉珠爾率虎衛隊伍行至李衡駐營西側的 “北灘牧場”—— 五十門虎蹲炮在開闊地列成陣形,玄色炮身泛著冷光,三千騎士勒馬待命,巴圖額爾敦手持 “匯合信物”(蕭虎簽發的樞密院文書),催馬向駐營奔去。那拉珠爾勒住馬,望著遠處駐營的炊煙,心中清楚此次匯合絕非簡單的 “兵力匯合”,而是 “實務情報與軍事情報的互補”—— 李衡團隊駐守月余,掌握阿里不哥量牧實務的細節;虎衛雖攜炮而來,卻需精準的牧數、藏點信息,才能避免軍事行動盲目。

    昨日巴圖額爾敦帶回的細作報告仍在案頭“阿里不哥馬群分藏黑松林、鷹嘴崖、西坡秘境三地,細作僅數清西坡秘境馬群約八千匹,其余兩地被騎士嚴防,無法靠近。” 那拉珠爾對身旁的巴特爾道“巴圖探營僅得皮毛,阿里不哥定是隱瞞了牧數。李衡大人長期量牧,定有更詳實的核查方法,比如牧民舉報、馬糞計數、部落馬籍比對,這些都是咱們軍事哨探做不到的。” 正說著,遠處傳來馬蹄聲 —— 李衡率王墨、帖木格等核心成員,已迎出駐營,青色實務官袍在風中飄動,與虎衛的玄色皮甲形成鮮明對比。

    李衡翻身下馬,快步上前,握住那拉珠爾的手,語氣急切“那將軍可算來了!阿里不哥近日動作反常,不僅加固了黑松林的哨卡,還禁止部民靠近馬群,咱們的量牧吏員三次被驅趕,連妥協派長老帖木兒都被他禁足了!” 他遞上一份皺巴巴的 “量牧停滯報告”,上面用朱筆標注著 “五月二十至六月初一,僅清點馬群一千二百匹,不足預計的十分之一”。那拉珠爾接過報告,指尖劃過 “禁足長老” 的字樣,眉頭緊鎖“他這是要徹底切斷咱們與部落的聯系,掩蓋真實牧數。咱們今日匯合,首要之事便是核清他的馬群總數,若真如細作所言超過三萬,其抗命的底氣便在于此。”

    此時,帖木格(李衡團隊的通事)補充道“昨日有兀良哈部牧民偷偷來報,說阿里不哥的兒子帶著十名親信,從乃蠻部叛軍那里運回了一批馬料,足夠萬匹馬來回消耗十日,這說明他藏的馬群遠不止咱們看到的數量。” 巴圖額爾敦也道“父親,我探營時發現黑松林的馬糞堆比上月多了三倍,按草原牧馬的經驗,每百匹馬每日產馬糞約五十斤,那些馬糞至少對應兩萬匹馬。” 兩人的話印證了 “牧數虛高” 的猜測,也讓匯合的必要性愈發凸顯 —— 唯有實務與軍事聯手,才能穿透阿里不哥的隱瞞,掌握抗命的核心籌碼。

    那拉珠爾拍了拍李衡的肩,目光堅定“李大人,咱們今日匯合,便要將你的實務核查與我的軍事部署結合起來。你牧數核查的方法與證據,我兵力保護與威懾,定要讓阿里不哥的真實馬群暴露在陽光下。若他真有三萬余匹,便是公然違反‘宗藩牧馬限額’,朝廷處置他便更有底氣。” 李衡點頭,遞上一張 “馬群分布草圖”“我已讓文書整理了核查方案,咱們先入營細談,帳內還有牧民的證詞與部落馬籍的副本,都是他拒不配合的鐵證。” 兩人並肩向駐營走去,虎衛與實務團隊的士兵們互相致意,一場實務與軍事協同的關鍵匯合,正式開啟。

    李衡駐營內已忙得井然有序 —— 王墨帶領文書們將 “阿里不哥抗命情報” 分類整理,分為 “牧數核查卷”“拒不配合卷”“部落動態卷” 三部分,每一卷都夾著實物證據“牧數卷” 里有馬群藏點的地形圖、牧民手繪的馬群規模示意圖;“拒不配合卷” 里有被驅趕吏員的筆錄、被扣押牧民的名單;“部落動態卷” 里有妥協派長老的密信、激進派騎士的活動記錄。李衡親自檢查每一份證據,對王墨道“把‘馬糞計數表’放在最前面,這是最直觀的證據,那將軍懂草原牧馬,一看便知虛實。”

    “馬糞計數表” 是李衡團隊的核心發現 —— 量牧吏員每日凌晨潛入阿里不哥馬群附近的草場,收集馬糞樣本,按 “每匹成年馬每日產糞約三斤” 的標準,結合馬糞的新鮮度(是否有露水、是否結塊),推算馬群數量。表上清晰記錄著“五月二十五,黑松林馬糞約一萬五千斤,對應馬群五千匹;五月三十,鷹嘴崖馬糞約一萬二千斤,對應馬群四千匹;六月初一,西坡秘境馬糞約一萬八千斤,對應馬群六千匹,另有三處小藏點馬糞合計一萬五斤,對應馬群五千匹,總計約兩萬匹 —— 但牧民舉報稱‘阿里不哥還從乃蠻部叛軍處接收了一萬余匹’,實際牧數或超三萬。” 李衡指著表上的數字道“這些數據雖非精確值,卻能證明他遠超‘兩萬匹’的限額,那將軍看了便知,阿里不哥一直在撒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與此同時,那拉珠爾在虎衛隊伍中做著匯合前的最後調整 —— 他下令炮隊 “收起炮口,保持警戒姿態”,避免讓李衡駐營的牧民看到炮隊的威懾姿態而恐慌;讓騎兵隊 “分散駐扎在駐營外圍的廢棄草場”,只留百名精銳隨他入營,既顯尊重,又保安全。巴圖額爾敦不解“父親,咱們帶了三千虎衛,為何只帶百人入營?” 那拉珠爾解釋“李大人的駐營以實務為主,人多易擾民生,且咱們是來協同,不是來施壓。帶百人足夠保護咱們,也能讓李大人的團隊安心。” 他還讓博羅檢查 “軍事情報文檔”,將巴圖探營的 “藏馬點照片”(元代簡易繪圖)、阿里不哥哨卡分布等信息整理好,以便與李衡的實務情報比對。

    乃蠻部的向導也在此時發揮作用 —— 他帶著十名牧民,將虎衛隊伍引導至 “預設的騎兵駐扎區”,還向那拉珠爾匯報“昨夜阿里不哥派了五十名騎士,在駐營東側的小河邊設了暗哨,像是在監視咱們的匯合。” 那拉珠爾立刻道“你帶五名牧民,悄悄去暗哨附近,觀察他們的動向,若有異動,立刻回報。” 向導領命而去,那拉珠爾對巴特爾道“看來阿里不哥已察覺咱們要匯合,定在暗中防備。咱們入營後,你要加強外圍巡邏,別讓他的人有機可乘。”

    巳時過半,雙方的籌備均已就緒 —— 李衡在駐營門口等候,身後站著王墨、帖木格等核心成員;那拉珠爾帶著巴圖額爾敦、博羅等將領,率百名虎衛,騎馬向駐營而來。陽光灑在草原上,駐營的炊煙與虎衛的旗幟相映,實務官的青色與士兵的玄色交織,一場承載著 “精準掌握抗命詳情” 使命的匯合,即將在駐營內展開。

    李衡駐營的主帳內,氈毯鋪地,案上擺著兩杯熱奶茶,裊裊熱氣中,那拉珠爾與李衡相對而坐,案上攤開著兩份核心文檔 —— 李衡的 “實務核查卷” 與那拉珠爾的 “軍事情報卷”。王墨與博羅分坐兩側,巴圖額爾敦、帖木格等成員侍立帳內,空氣中雖有緊張,卻更多是 “協同的默契”—— 兩人雖各司其職,卻都以 “平定抗命、推進量牧” 為目標,無需過多寒暄,便直入主題。

    李衡先遞上 “馬糞計數表” 與 “牧民證詞”,道“那將軍,您看這份計數表 —— 咱們的吏員連續七日核查,推算出的馬群約兩萬匹,但兀良哈部的老牧民巴圖(此前被扣押者)偷偷告訴咱們,五月底阿里不哥的兒子從乃蠻部叛軍處,用五十袋青稞換了一萬二千匹壯馬,現在藏在鷹嘴崖的深處,有百名騎士嚴防。如此算來,他的實際牧數至少三萬二千匹,遠超朝廷規定的兩萬匹限額。” 他還讓帖木格帶來巴圖(牧民),老牧民跪在帳內,聲音沙啞“將軍,俺親眼看到那些馬從乃蠻部運來,都是三歲的壯馬,阿里不哥還說‘有了這些馬,朝廷也奈何不了咱們’!”

    那拉珠爾接過計數表,仔細翻看,又看向老牧民,問道“你能確定是一萬二千匹嗎?有什麼記號?” 老牧民道“俺數了運輸的馬隊,一共十二隊,每隊一千匹,馬身上都烙著乃蠻部的‘狼頭印’,阿里不哥的人正在給馬重新烙‘虎頭印’,想掩蓋來源。” 巴圖額爾敦此時補充“父親,我探營時在鷹嘴崖下看到過這種‘虎頭印’的馬糞,當時以為是阿里不哥的原有馬群,現在看來,便是從乃蠻部換來的。” 那拉珠爾點頭,將巴圖探營的 “鷹嘴崖藏馬點繪圖” 鋪在案上“你看,這里有一片隱蔽的山谷,正好能藏萬匹馬,之前咱們的細作沒找到,多虧老牧民提醒。”

    接下來,李衡詳細說明阿里不哥 “拒不配合的核心表現”“一是拒絕量牧吏員入營,五月二十至今,咱們派了三批吏員,都被阿古拉的騎士用長矛驅趕,還砸了咱們的量天尺;二是威脅部落長老,帖木兒長老因偷偷馬群信息,被阿里不哥禁足在主帳旁的小氈房,不準與外界接觸;三是誤導部民,他對外宣稱‘朝廷量牧是要搶馬’,讓牧民不敢配合,甚至脅迫牧民去駐營外圍鬧事。” 他還遞上 “量天尺受損照片”—— 繪圖上的量天尺斷成兩截,旁邊標注著 “五月二十五,被阿古拉用彎刀砍斷”。

    那拉珠爾听完,臉色愈發凝重“牧數超三萬,還勾結叛軍獲取馬匹,拒不配合量牧,這已是公然抗命!若不盡快處置,他恐會聯合更多宗藩,形成更大的亂局。” 他與李衡對視一眼,很快達成核心共識“第一步,聯合核查牧數,由李衡派吏員引路,虎衛派騎兵保護,深入鷹嘴崖、黑松林等藏點,實地清點馬群,獲取精確數字;第二步,施壓阿里不哥,以‘超限額、勾叛軍’為據,要求他三日內科清馬群,配合量牧,否則炮隊將對準藏馬點;第三步,爭取部落支持,釋放帖木兒長老,聯合妥協派,瓦解阿里不哥的內部支撐。”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共識達成後,那拉珠爾對博羅道“你立刻帶兩百名騎兵,隨李大人的吏員去鷹嘴崖,先封鎖藏馬點,不準一匹馬轉移;巴特爾,你去聯絡帖木兒長老的親信,想辦法將咱們的‘妥協條件’(若配合量牧,可保留一萬五千匹代養馬)傳遞給長老,讓他在內部游說。” 李衡也對王墨道“你整理‘聯合核查方案’,明確吏員與騎兵的分工,吏員負責計數,騎兵負責警戒,不得與阿里不哥的騎士發生沖突,若遇阻攔,立刻回報。” 帳內眾人躬身領命,協同的齒輪已然轉動,精準應對阿里不哥抗命的行動,正式啟動。

    聯合核查隊伍從李衡駐營出發 —— 李衡派王墨帶領五名量牧吏員,攜帶 “量牧工具”(量天尺、馬籍登記簿、炭筆);那拉珠爾派博羅帶領兩百名騎兵,攜帶 “防御裝備”(長矛、盾牌、信號彈),兩隊合為一隊,由乃蠻部向導引路,向鷹嘴崖藏馬點進發。王墨與博羅並馬而行,王墨詳細講解量牧吏員的 “核查流程”“咱們先在藏馬點外圍設‘觀察哨’,記錄馬群進出數量;再派兩名吏員偽裝成牧馬人,混入外圍騎士中,偷偷計數;最後結合馬糞、馬料消耗,推算總牧數,確保數據準確。”

    博羅點頭,對騎兵隊下令“你們分成三組,一組在藏馬點西側的矮林設警戒,防止阿里不哥的騎士偷襲;一組在東側的河床巡邏,切斷馬群轉移的路線;一組隨吏員行動,若遇阻攔,先警告,再舉信號彈求援,不得擅自動手。” 他還特意叮囑“吏員們手無寸鐵,你們要重點保護,別讓他們受傷。” 騎兵們齊聲應道“遵令!” 隊伍行至鷹嘴崖附近,乃蠻部向導指著遠處的山谷道“前面就是藏馬點,谷口有五十名騎士駐守,都帶著弓箭,咱們得小心靠近。”

    王墨讓吏員們換上 “牧民皮袍”,將量牧工具藏在羊皮袋里,偽裝成 “給騎士送馬料的牧民”。他親自帶隊,走到谷口,對駐守的騎士道“阿哈,咱們是乃蠻部的,來給你們送馬料,阿里不哥領主讓咱們來的。” 騎士們皺著眉頭,上前檢查羊皮袋,見里面確實是馬料,又看了看王墨等人的穿著,便讓開了路。博羅則帶著騎兵,在谷口外圍的矮林里潛伏,目光緊盯著谷內,一旦有異動,便隨時準備行動。

    進入谷內,王墨與吏員們立刻展開核查 —— 谷內的馬群果然密集,棕色、黑色的馬匹散布在草地上,騎士們在谷內來回巡邏。一名吏員假裝喂馬,悄悄用炭筆在羊皮紙上記錄“棕色馬約三千匹,黑色馬約四千匹,雜色馬約兩千匹,還有三百匹小馬駒”;另一名吏員則觀察馬料堆,估算道“馬料堆約有五千斤,按每匹馬每日吃兩斤算,足夠萬匹馬吃兩日,說明這里至少有萬匹馬。” 王墨還注意到,馬群中約有一半馬身上有 “狼頭印”,與老牧民所說的 “乃蠻部馬匹” 一致,便讓吏員特意標注“狼頭印馬約五千匹,虎頭印馬約五千匹,合計約萬匹。”

    核查進行到一半,意外發生 —— 一名騎士發現吏員在記錄,立刻大喊“你們是朝廷的人!不是送馬料的!” 谷口的騎士听到喊聲,立刻舉起長矛,圍了過來。博羅見狀,立刻下令騎兵沖鋒,兩百名騎士從矮林里沖出,迅速控制了谷口的騎士,對他們道“咱們只是核查馬群,不傷人,若你們反抗,後果自負!” 王墨則帶著吏員,快速整理好核查記錄,對谷內的騎士道“阿里不哥牧數超限額,勾結叛軍,朝廷已派援兵,你們若繼續抵抗,只會連累自己!” 騎士們見狀,紛紛放下武器,不再阻攔。

    未時過半,聯合核查隊伍帶著 “鷹嘴崖萬匹馬” 的記錄返回駐營。王墨將記錄遞給李衡與那拉珠爾,道“鷹嘴崖確有萬匹馬,加上之前核查的黑松林、西坡秘境等地的馬群,阿里不哥的實際牧數約三萬三千匹,遠超限額!” 那拉珠爾接過記錄,對李衡道“有了這份實證,咱們施壓阿里不哥便更有底氣。明日我便派使者去他的營地,要求他三日內科清馬群,否則炮隊便會行動。” 牧數核查的協同推進,讓阿里不哥的抗命底氣 ——“龐大的馬群” 徹底暴露,也為後續的處置,了最關鍵的證據支撐。

    李衡駐營的主帳內,那拉珠爾與李衡圍繞 “阿里不哥拒不配合的深層動因” 展開分析 —— 案上擺著阿里不哥的 “部落馬籍舊檔”(至元四十四年的記錄,牧數一萬八千匹)、“乃蠻部叛軍的聯絡信”(用蒙古文書寫,提及 “共抗朝廷,分治草原”)、“激進派騎士的封賞名單”(阿古拉等十名騎士因抗命被封為 “千戶”),每一份證據都指向 “權力博弈” 與 “宗藩野心”,而非單純的 “抗拒量牧”。

    李衡先道“阿里不哥拒不配合,表面是抗拒量牧,實則是想保住‘超限額的馬群’—— 馬是草原的軍事基礎,三萬三千匹馬可組建一萬余名騎士,這是他與朝廷討價還價的資本,也是他拉攏其他宗藩的底氣。至元四十四年,他的牧數還只有一萬八千匹,兩年間增至三萬三千匹,其中一萬五千匹是從乃蠻部、合丹部叛軍處換來的,可見他早有擴張野心。” 他指著 “聯絡信” 道“你看,乃蠻部叛軍承諾‘助他擴充馬群,待他推翻朝廷量牧,便支持他為‘草原盟主’,這才是他拒不配合的核心 —— 他想借抗命,成為草原的實際掌控者,而非朝廷下轄的宗藩。”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那拉珠爾點頭,補充道“他還在內部搞‘利益綁定’—— 阿古拉等激進派騎士,因抗命獲得‘千戶’頭餃與更多草場,自然全力支持他;而妥協派長老如帖木兒,因反對抗命被禁足,部落的權力已被激進派掌控。這種‘利益誘惑 + 權力壓制’,讓他能牢牢控制部落,即便部民怨聲載道,也沒人敢反抗。” 巴圖額爾敦此時插話“父親,我探營時發現,阿里不哥的主帳內掛著‘草原盟主’的錦旗,雖沒公開,卻已私下對親信說‘要讓朝廷承認他的地位’。”

    兩人還分析了 “拒不配合的策略性”—— 阿里不哥知道,朝廷若要平定他的抗命,需調動大量兵力,耗時耗糧,而蒙古故地遠離中都,朝廷的後勤壓力大,他便想以 “拖延戰術” 消耗援兵,同時拉攏更多宗藩。李衡道“他最近頻繁派使者去脫脫部、乃蠻部,許以‘馬群共享、草場分治’,就是想等宗藩聯合,再與朝廷抗衡。咱們若不盡快施壓,等他聯合成功,局勢便更難控制。” 那拉珠爾認同“所以咱們必須在三日內科清馬群,打破他的拖延計劃。炮隊的威懾要到位,但也要留有余地,比如允許他保留一萬五千匹代養馬,給他一個台階下,避免他狗急跳牆,真的聯合所有宗藩。”

    為了印證 “野心” 的判斷,李衡派帖木格去聯絡 “被禁足的帖木兒長老的親信”—— 親信帶來了更關鍵的消息“阿里不哥已秘密打造‘草原盟主’的印璽,還準備在六月初五召開‘宗藩會議’,邀請脫脫部、乃蠻部的使者參會,商議‘共同抗命,推翻量牧’。” 那拉珠爾听完,臉色一沉“看來咱們的時間更緊迫了!明日不僅要派使者施壓,還要派騎兵去攔截宗藩使者,不讓他們參加會議。” 李衡道“我讓帖木格帶著乃蠻部的信物,去勸說脫脫部的使者,告訴他們‘阿里不哥只是想利用他們,朝廷平定抗命後,會給他們更多青稞補貼’,分化他們的聯盟。”

    申時過半,兩人對 “拒不配合的深層動因” 已完全明晰 —— 阿里不哥的抗命,是 “宗藩野心” 驅動下的 “權力博弈”,而非單純的 “抗拒實務”。這一判斷,讓後續的處置策略更具針對性既要用軍事威懾打破他的拖延,又要用實務妥協瓦解他的野心;既要精準打擊激進派,又要爭取妥協派與普通部民。協同的深度,在對動因的剖析中不斷加深,也讓平定抗命的方向,愈發清晰。

    李衡駐營的主帳內,燭火搖曳,那拉珠爾與李衡正圍繞 “如何平衡威懾與妥協” 制定應對策略 —— 案上擺著 “阿里不哥藏馬點分布圖”“炮隊部署方案”“妥協條件清單”,每一項決策都需兼顧 “朝廷權威” 與 “草原穩定”,既要讓阿里不哥感受到 “抗命的代價”,又要給他 “遵詔的實惠”,避免激化矛盾,陷入長期戰亂。

    首先是 “軍事威懾的精準部署”—— 那拉珠爾決定將五十門虎蹲炮分為三組,分別對準 “黑松林、鷹嘴崖、西坡秘境” 三個主要藏馬點,炮口朝向馬群外圍的空地處,而非馬群本身。他對博羅道“炮隊明日辰時就位,先發射三枚空彈(無石彈的火藥彈),威懾阿里不哥,讓他知道咱們有能力轟開藏馬點;同時,派五百名騎兵封鎖藏馬點之間的通道,不準一匹馬轉移,切斷他的馬群聯動。” 李衡補充“還要讓使者帶著‘聯合核查的馬數記錄’去見阿里不哥,把實證擺在他面前,讓他無法抵賴,知道咱們已掌握他的所有底牌。”

    其次是 “妥協條件的制定”—— 兩人經過商議,確定了 “三讓三不讓” 的妥協原則“讓” 的是 “保留一萬五千匹代養馬(遠超原限額的兩萬匹的七成五)”“允許部落吏員參與後續量牧核驗”“額外撥付三千石青稞補貼”;“不讓” 的是 “必須清退從乃蠻部叛軍處換來的一萬二千匹馬”“必須釋放被禁足的妥協派長老”“必須停止與其他宗藩的聯絡”。李衡道“這些條件既給了他面子和實惠,又守住了朝廷的底線 —— 清退叛軍馬匹,是切斷他的外部支持;釋放長老,是瓦解他的內部掌控;停止聯絡,是阻止聯盟形成。”

    為了讓威懾更具 “可信度”,那拉珠爾決定讓巴圖額爾敦帶領十名精銳騎兵,隨使者一同前往阿里不哥營地,“現場展示虎衛的實力”。巴圖額爾敦道“父親,我會讓騎兵們在校場上演練騎射,讓阿里不哥的騎士看到咱們的戰斗力,知道抵抗沒用。” 那拉珠爾叮囑“既要展示實力,又不能挑釁,比如演練時避開他們的主帳,不靠近他們的馬群,避免引發沖突。”

    同時,李衡負責 “爭取部落民心”,讓帖木格帶著 “青稞樣本” 和 “妥協條件”,去駐營周邊的牧民氈房區宣傳“朝廷已掌握阿里不哥的牧數,只要他配合量牧,大家就能領到更多青稞,還能保住自己的馬群;要是他繼續抗命,炮隊可能會誤傷大家的草場。” 一名牧民問“朝廷真的會給咱們青稞嗎?” 帖木格道“當然!李大人已從驛站調來了五千石青稞,只要阿里不哥配合,三日內就能發放。” 牧民們听了,紛紛表示 “願意勸說阿里不哥配合”,民心的天平,漸漸向朝廷傾斜。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酉時過半,應對策略全部敲定 —— 炮隊明日辰時就位,使者巳時出發,騎兵同步封鎖藏馬點,牧民宣傳同步推進。那拉珠爾與李衡站在帳前,望著遠處的草原,夜色漸濃,卻能看到零星的火把 —— 那是騎兵們在部署封鎖線。李衡道“咱們的策略,既顯威懾,又含妥協,阿里不哥若識時務,定會配合;若他仍要抗命,咱們也有足夠的兵力應對。” 那拉珠爾點頭“是啊,草原治理,不能只靠武力,還要靠民心與規矩,咱們這是‘以威立規,以恩固心’,符合朝廷的治理之道。” 權謀應對的平衡,讓平定抗命的行動,既有力度,又有溫度。

    李衡駐營的外圍,帖木兒長老的親信悄悄來訪 —— 他身著破舊的皮袍,腰間系著 “妥協派長老” 的木牌,為了避開阿里不哥的監視,繞了二十里路,羊皮靴上沾滿了泥土。李衡與那拉珠爾親自迎出帳外,親信遞上一封密信,上面用蒙古文寫著 “阿里不哥內部已生分歧,阿古拉堅持抗命,三名長老暗中反對,若朝廷能保證長老們的安全,他們願協助勸說阿里不哥”。

    李衡接過密信,快速通讀,對親信道“請你轉告帖木兒長老,朝廷保證所有妥協派長老的安全,量牧完成後,還會給他們的部落多分配五百石青稞,牧場範圍也會適當擴大。” 那拉珠爾補充“咱們已派騎兵封鎖了藏馬點,炮隊也已就位,阿里不哥抵抗不了多久,讓長老們抓住機會,在內部多勸說,別跟著他一起犯錯。” 親信點頭,道“長老們擔心阿里不哥會對他們下毒手,要是朝廷能派少量騎兵,在長老們的氈房外駐守,他們就更敢說話了。” 那拉珠爾立刻道“我派三十名騎兵,偽裝成乃蠻部的牧民,去長老們的氈房區駐守,若有異動,會立刻保護他們。”

    與此同時,乃蠻部的長老也帶著十名牧民趕來,帶來了 “阿里不哥與乃蠻部叛軍的最新聯絡信”—— 信中阿里不哥承諾 “若乃蠻部再派五千匹馬,便將西坡秘境的草場分給他們”。乃蠻部長老道“咱們部絕不會再幫他!我已派牧民去攔截乃蠻部叛軍的馬隊,還會勸說其他部落,別再跟阿里不哥合作。” 李衡道“多謝長老!朝廷會記住乃蠻部的功勞,量牧完成後,會優先給你們部落發青稞和牧草種子。” 長老笑著道“咱們只是做了該做的,阿里不哥抗命,受苦的是咱們牧民,朝廷平定他,是幫咱們過上好日子。”

    部落協同還體現在 “情報傳遞” 上 —— 兀良哈部的牧民主動來報,說 “阿里不哥的兒子帶著十名親信,正準備去脫脫部,邀請脫脫部參加六月初五的宗藩會議”。那拉珠爾立刻派巴圖額爾敦帶著五十名騎兵,去攔截他們“追上後,不用抓他們,只需告訴他們‘朝廷已掌握阿里不哥的牧數,若脫脫部敢參會,便會被視為抗命,朝廷會暫停對脫脫部的青稞補貼’,用利益讓他們放棄參會。” 巴圖額爾敦領命而去,騎兵隊疾馳而出,揚起陣陣塵土。

    妥協派長老的助力很快見效 —— 當日午時,親信傳回消息“帖木兒長老聯合三名長老,在主帳內勸說阿里不哥‘朝廷援兵勢大,再抗命只會連累部落,不如接受妥協條件,保住部分馬群和青稞’,阿里不哥雖沒立刻同意,卻也不再堅持‘聯合宗藩’,還下令推遲了宗藩會議。” 李衡與那拉珠爾听了,都松了口氣 —— 部落協同的深化,瓦解了阿里不哥的內部支撐,也讓他的抗命決心開始動搖,平定抗命的曙光,漸漸顯現。

    午時過半,乃蠻部的牧民也傳來好消息“攔截到了乃蠻部叛軍的馬隊,繳獲了兩千匹馬,叛軍的使者已被遣返,說‘不再與阿里不哥合作’。” 那拉珠爾對李衡道“部落協同真是太重要了!沒有他們的助力,咱們既無法掌握阿里不哥的內部動態,也無法攔截他的外部支持。” 李衡點頭“這就是草原治理的關鍵 —— 以部落治部落,用民心固民心,朝廷的力量再強,也需要部落的支持,才能長治久安。” 部落協同的深化,讓平定抗命的行動,從 “朝廷孤軍” 變成了 “多方合力”,成功的概率也大大提升。

    李衡駐營的後勤區與情報室,正進行著 “實務與軍事的雙重整合”—— 後勤方面,李衡團隊的 “草原後勤資源”(從部落征調的青稞、牧草、水源地信息)與那拉珠爾的 “軍事後勤物資”(援兵帶來的十日糧草、藥品、武器)相互補充,形成 “無死角的後勤網絡”;情報方面,實務團隊的 “牧民情報、量牧數據” 與軍事團隊的 “哨探情報、地形繪圖” 交叉核驗,確保每一條信息都準確無誤,為協同處置堅實根基。

    後勤整合的核心是 “資源互補”—— 李衡團隊熟悉蒙古故地的 “本地資源”,知道 “哪處水源地的水更充足”“哪片草場的牧草更肥美”“哪個部落有多余的青稞”;那拉珠爾的軍事後勤則有 “標準化的物資管理”,糧草按 “每人每日兩斤青稞、半斤肉干” 分裝,藥品按 “外傷、風寒、腸胃病” 分類,武器按 “騎兵、炮隊” 配套。後勤官們將兩者結合,制定了 “三日後勤計劃”“援兵的糧草優先使用驛站補給,本地青稞留作牧民補貼;水源地由李衡團隊的向導指引,確保騎兵與炮隊的用水;牧草從兀良哈部的備用草場調取,避免佔用牧民的活命草場。”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醫官資源的整合也尤為重要 —— 李衡團隊的醫官熟悉 “草原常見病”(如風寒、馬咬傷、腸胃不適),擅長用 “草原草藥”(如馬勃止血、紫草治燙傷);那拉珠爾的軍事醫官則擅長 “戰傷處理”(如箭傷縫合、骨折固定),攜帶了 “制式傷藥”(如金瘡藥、接骨散)。兩隊醫官聯合設立 “臨時醫帳”,既為虎衛士兵診治,也為駐營周邊的牧民義診。一名牧民的孩子得了風寒,李衡團隊的醫官用 “姜湯 + 草原麻黃” 為孩子治療,軍事醫官則幫忙熬藥,孩子很快退了燒。牧民感激道“謝謝你們!阿里不哥的醫官從不給咱們牧民看病,只有朝廷的人會幫咱們。”

    情報整合則圍繞 “精準核驗” 展開 —— 實務團隊的 “牧民舉報” 與軍事團隊的 “哨探觀察” 相互印證,比如牧民說 “阿里不哥從乃蠻部換來一萬二千匹馬”,哨探則拍到 “乃蠻部馬隊進入鷹嘴崖”;實務團隊的 “馬糞計數” 與軍事團隊的 “馬群繪圖” 相互補充,比如馬糞計數顯示 “黑松林約五千匹馬”,繪圖則標注 “黑松林馬群分三堆,每堆約一千七百匹”,數據基本一致。情報官們還建立了 “情報更新機制”,每兩時辰匯總一次新信息,確保李衡與那拉珠爾能及時掌握阿里不哥的動向。

    後勤與情報的整合,很快帶來了實效 —— 未時過半,後勤隊報告 “三日糧草已全部到位,水源地已安排守衛,牧草足夠炮隊與騎兵的馬匹食用”;情報室報告 “阿里不哥已下令暫停向脫脫部派遣使者,阿古拉的騎士因‘馬料不足’開始抱怨,部分騎士已偷偷向咱們的哨探詢問‘若歸附朝廷,能否保住自己的馬’”。那拉珠爾對李衡道“後勤穩,情報準,咱們的處置行動就能更有底氣。明日使者去見阿里不哥,定能說服他配合量牧。” 李衡點頭“是啊,後勤是根基,情報是眼楮,兩者都扎實了,咱們才能打贏這場‘抗命平定戰’。”

    六月初三夜,後勤區的士兵們仍在忙碌地分發糧草,情報室的燭火仍在亮著,醫帳外還有牧民在排隊等候義診。駐營內雖忙碌,卻秩序井然,實務與軍事的整合,不僅提升了處置效率,更贏得了牧民的信任。這種 “整合”,不是簡單的 “1+12”,而是 “實務的細致 + 軍事的精準”,形成了 “1+1>2” 的協同效應,為後續平定阿里不哥的抗命,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

    李衡駐營的使者團隊準備就緒 —— 使者是李衡團隊的通事帖木格,精通蒙古語與漢話,熟悉草原部落的習俗;隨行者是巴圖額爾敦與十名精銳騎兵,攜帶 “聯合核查的馬數記錄”“炮隊部署圖”“妥協條件清單”,還有從鷹嘴崖繳獲的 “乃蠻部狼頭印馬的鬃毛”(作為阿里不哥勾結叛軍的實證)。帖木格整理著 “使者袍”(青色實務官袍,以示朝廷身份),對巴圖額爾敦道“咱們這次去,既要硬氣,又要留余地 —— 硬氣是讓阿里不哥知道朝廷的底線,留余地是給他台階下,別逼他魚死網破。”

    巴圖額爾敦點頭,拍了拍腰間的彎刀“放心,要是他們敢對咱們動手,我帶的騎兵能護住咱們。而且咱們的炮隊就在不遠處,只要舉信號彈,炮隊就能發射空彈威懾。” 兩人翻身上馬,帶著騎兵,向阿里不哥的營地奔去 —— 沿途能看到虎衛的騎兵在封鎖藏馬點,炮隊的炮口隱約可見,這些 “威懾信號”,讓使者團隊的底氣更足。

    抵達阿里不哥的營地外,帖木格讓騎兵們在營外等候,自己獨自帶著實證,走進主帳。阿里不哥坐在虎皮王座上,阿古拉等激進派騎士侍立兩側,氣氛嚴肅。帖木格躬身行禮,卻不卑不亢“阿里不哥領主,我是朝廷實務官李衡大人的使者,今日來,是為量牧之事 —— 朝廷已聯合核查,您的牧數約三萬三千匹,遠超兩萬匹的限額,且其中一萬二千匹是從乃蠻部叛軍處換來的,這已是公然抗命。”

    阿里不哥臉色一沉,道“你胡說!我的馬群只有兩萬匹,何來三萬三千匹?那些乃蠻部的馬,是我買來的,不是換來的!” 帖木格立刻遞上 “馬數記錄” 與 “狼頭印馬鬃毛”“領主,這是咱們在鷹嘴崖核查的記錄,有吏員的簽名與騎士的證詞;這是乃蠻部馬的鬃毛,上面有狼頭印,您的騎士正在給它們烙虎頭印,想掩蓋來源。還有,您的兒子從乃蠻部運馬時,有兀良哈部的牧民親眼所見,這些都是鐵證,您無法抵賴。”

    阿古拉見狀,拔刀喝道“你敢污蔑領主!信不信我斬了你!” 帖木格卻毫不畏懼“阿古拉千戶,我是朝廷的使者,你若殺我,便是殺朝廷的人,炮隊明日就會轟開你的藏馬點,到時候你不僅保不住馬群,還會連累整個部落。” 他話鋒一轉,遞上 “妥協條件清單”“朝廷也不想動武,只要您三日內科清馬群,清退乃蠻部的一萬二千匹馬,釋放帖木兒長老,朝廷可以允許您保留一萬五千匹代養馬,還額外撥付三千石青稞補貼。這是朝廷的誠意,您好好考慮。”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阿里不哥接過清單,沉默許久 —— 他知道,帖木格的話不假,炮隊的威懾就在眼前,部落內部也有分歧,若再抗命,真的可能一無所有。阿古拉還想勸說,阿里不哥卻揮手制止“你先下去,我要想想。” 帖木格道“領主,朝廷只給您三日時間,三日過後,若您仍不配合,炮隊便會行動。我在營外等候您的答復。”

    帖木格走出主帳,巴圖額爾敦立刻迎上來“怎麼樣?他同意了嗎?” 帖木格道“他沒立刻同意,但已動搖,阿古拉想反對,卻被他制止了。咱們在營外等候,讓他好好想想,咱們的騎兵和炮隊,就是最好的‘勸說’。” 十名騎兵在營外列成陣形,騎射演練的動作整齊劃一,營內的阿里不哥透過帳簾看到這一幕,臉色愈發凝重。使者的施壓與勸說,在 “實證” 與 “威懾” 的雙重作用下,漸漸瓦解了阿里不哥的抗命決心,平定抗命的關鍵一步,已然邁出。

    阿里不哥的使者帶著 “同意配合量牧” 的答復,來到李衡駐營 —— 答復中明確 “三日內清退乃蠻部的一萬二千匹馬,釋放帖木兒長老,派部落吏員參與量牧核驗”。那拉珠爾與李衡接過答復,相視一笑 —— 這場歷時兩日的匯合,從 “情報互補” 到 “協同核查”,從 “權謀應對” 到 “部落協同”,最終達成了 “平定抗命” 的初步目標,不僅解決了阿里不哥的當前問題,更在元代草原治理史上,留下了 “實務  軍事協同” 的重要範例,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首先,匯合完善了 “元代宗藩抗命的協同處置制度”。此前元代應對宗藩抗命,多為 “實務官單獨應對” 或 “軍事官單獨鎮壓”,前者缺乏威懾,後者易激化矛盾;而此次那拉珠爾與李衡的匯合,形成了 “實務情報與妥協方案,軍事威懾與保護,兩者協同推進” 的模式 —— 實務官核查牧數、爭取民心,軍事官部署兵力、施壓抗命者,既避免了 “無威懾的實務無效”,也避免了 “無實務的軍事亂殺”。《元史?職制》中記載的 “宗藩抗命,實務官需與領兵官匯合,共核實情、定處置策,務使‘威恩並施’”,正是對此次匯合制度的總結,為後續元代應對宗藩抗命,了 “標準化協同流程”。

    其次,匯合深化了 “元代草原量牧制度的落地實踐”。阿里不哥牧數超三萬且拒不配合,本質是 “宗藩對中央量牧制度的挑戰”;而匯合後的協同核查,用 “馬糞計數、牧民證詞、實地清點” 等實務方法,精準掌握了牧數,用 “炮隊威懾、妥協條件” 等軍事與政治手段,確保了量牧制度的落地。這種 “實務方法 + 軍事保障” 的結合,讓量牧制度不再是 “紙上條文”,而是 “可執行、可監督” 的治理工具。《大元通制?宗藩制》中記載的 “量牧遇抗命,需實務與軍事協同,核清牧數、定限額、保落地”,正是對此次實踐的認可,為後續蒙古故地乃至整個草原的量牧制度推廣,掃清了障礙。

    匯合還 “強化了中央與草原部落的協同治理關系”。乃蠻部、兀良哈部等部落的助力,妥協派長老的暗中支持,牧民的情報,這些都不是 “中央強制要求”,而是 “部落主動參與”—— 因為他們看到,朝廷的治理不是 “掠奪”,而是 “為牧民謀利”(如青稞補貼、草場保護)。這種 “中央主導、部落參與” 的治理模式,避免了 “中央與部落的對立”,形成了 “利益共同體”,符合元代 “以部落治部落,以民心固邊疆” 的治理理念。《元史?列傳》中記載的 “乃蠻、兀良哈諸部,自珠衡匯合後,皆願助朝廷平抗命,草原始定,蓋因朝廷以實務安民生,以軍事保穩定”,正是對這一關系的印證。

    從歷史描點來看,匯合還為 “元代邊疆治理的‘威恩並施’策略” 了範例。“威” 是炮隊威懾、兵力封鎖,讓抗命者知難而退;“恩” 是保留代養馬、撥付青稞、釋放長老,讓抗命者有台階下。這種 “威” 與 “恩” 的平衡,不是 “軟弱”,而是 “智慧”—— 既維護了中央權威,又避免了草原動蕩,讓抗命者 “不敢抗、不願抗、不能抗”。後續元代對脫脫部、乃蠻部的治理,均借鑒了這一策略,如 “以兵力威懾制止叛亂,以實務補貼安撫民心”,實現了邊疆的長期穩定。

    最後,匯合的歷史意義還在于 “為元代草原集權治理鋪平了關鍵一步”。通過匯合,元廷不僅平定了阿里不哥的抗命,更在草原建立了 “中央實務  軍事體系” 與 “部落協同體系” 的雙重網絡 —— 前者確保中央政令的落地,後者確保部落對中央的認同。這種網絡的建立,讓蒙古故地從 “半獨立宗藩區域”,進一步納入 “元代統一治理體系”,為後續嶺北行省的深化、草原驛站的加密、貢賦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堅實基礎。

    李衡與那拉珠爾站在駐營的高處,望著阿里不哥營地的方向 —— 那里已有部落吏員開始清點馬群,帖木兒長老也被釋放,正帶著牧民向駐營走來,準備領取青稞補貼。陽光灑在草原上,馬群的嘶鳴聲與牧民的笑聲交織,一場因抗命引發的危機,在實務與軍事的協同下,終于迎來了和平的解決。那拉珠爾道“這就是草原治理的真諦 —— 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協同與民心。” 李衡點頭“是啊,只有讓部落認同朝廷的治理,讓牧民感受到實惠,草原才能真正安定,元代的統一江山,才能真正穩固。” 匯合的成功,不僅是一次抗命的平定,更是元代草原治理新篇章的開啟。

    喜歡巴圖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巴圖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巴圖虎》,方便以後閱讀巴圖虎第1024章 珠衡匯合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巴圖虎第1024章 珠衡匯合並對巴圖虎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