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3 章蕭虎定策(至元四十六年春定漢官攜量天尺入草原虎衛為後盾之策)(至元四十六年春正月廿五?中都白虎殿 工部工坊 虎衛營地 中都驛站)
殿內陳設的決策氛圍正月廿五丑時,白虎殿仍亮著燭火,蕭虎身著玄色常服,端坐紫檀木案後,案上攤著五份核心材料 —— 耶律楚材的《量牧限地策》(紅筆批注 “漢官需擇實務者”“虎衛勿輕動”)、李衡的《漢官候選名單》(標注 “平江府王吏丈量誤差<1 寸”“臨安周彬懂蒙古語”)、那拉珠爾的《虎衛部署草圖》(畫著呼倫貝爾、克魯倫河、杭愛山三營地)、張謙的《物資調配清單》(青稞、帳篷、量天尺耗材明細)、劉七的《諸王動態快報》(阿里不哥部 “增騎士五百” 的情報)。燭火映在蕭虎指尖,他正用象牙鎮紙壓住策文,目光掃過 “每三里養馬一匹” 的測算公式,低聲自語“楚材算得精,還需落地實。”
耶律楚材輕步入殿,手中捧著《蒙古故地輿圖》(羊皮繪制,標注丈量試點弘吉剌部的位置),躬身道“將軍,弘吉剌部帖木兒已派三名長老到中都,可協助漢官培訓;只是阿里不哥近日增兵,需讓虎衛離丈量隊近些,防突發。” 蕭虎抬手示意他落座,指著輿圖上的呼倫貝爾“虎衛駐這里,離弘吉剌部百里,一日能到;漢官先從夏牧場試,若順利再測冬牧場,穩字為先。” 兩人又核對 “量天尺交付日期”(二月初五)與 “漢官出發日期”(二月初十),確保餃接無隙。
李衡深夜求見,遞上《漢官初篩淘汰名錄》,解釋“候選者三十人,剔除十人 —— 五人無邊疆經驗,三人曾有貪腐記錄,兩人不懂算術,恐誤丈量。” 蕭虎翻看名錄,見 “平江府李三” 旁注 “貪糧五石”,便提筆劃去“漢官入草原,是元廷臉面,品行比能力更重,再篩五人,留二十人備選。” 李衡應聲,又提及 “需測蒙古語能力”,蕭虎點頭“讓帖木兒的長老出題,會基礎對話者才算合格。”
那拉珠爾身著鎧甲入殿,甲片踫撞聲打破寂靜,他遞上《虎衛營地選址表》“呼倫貝爾營地選在驛站旁,有水有草;克魯倫河營地靠山腳,易守;杭愛山營地做機動,可支援兩邊。每營配虎蹲炮十門,騎士五百,步兵千,夠威懾。” 蕭虎問“勸降流程練了嗎?” 那拉珠爾答“已讓博爾術老卒教,遇阻撓先舉勸降旗,喊‘元廷量牧,不傷部民’,無效再圍營。” 蕭虎滿意“就按這個來,別主動開戰,傷了民心。”
蕭虎整合各方意見,在案上寫下 “定策三綱”一、漢官二十人,分十隊,每隊配草原吏員、忠順騎士,二月初十出發;二、量天尺二月初五工部交付,蕭虎親驗;三、虎衛三營正月廿八開拔,二月初五前扎營完畢,听丈量隊調遣。他將 “三綱” 謄抄三份,分送耶律楚材、李衡、那拉珠爾“按此籌備,每日報進度,不可延誤。” 三人躬身領命,殿外更鼓敲了四下,東方已泛魚肚白。
蕭虎親定漢官選拔 “三實” 標準 —— 實務實(需有三年以上土地丈量或編戶經驗,能獨立核算)、品行實(無貪腐、欺壓百姓記錄,由原任職地官府出具 “清白證明”)、適配實(能適應草原氣候,會基礎蒙古語,願長期駐草原)。李衡按此標準整理《漢官選拔細則》,注明 “每標準分五等,總分十五分,十三分以上入圍”,並附 “平江府王吏的考核表”實務四分(丈量誤差<1 寸)、品行五分(拒賄一次)、適配四分(會蒙古語日常對話),總分十三,列為首選。
中都郊外草原設 “模擬丈量場”,二十名候選漢官需 “用量天尺(仿制版)丈量三里草場,核算可養馬數”。王吏率先上場,他持仿制尺,每量一步便用石灰做標記,量完三里後,立刻算出 “可養馬一匹”,誤差僅半寸;臨安周彬則因 “未考慮坡度”,多量半里,被李衡指出“草原草場有坡,牧草少,需減算,這點記牢。” 最終十五人實務合格,五人因 “誤差超一寸” 被淘汰。
蕭虎派白虎堂細作赴漢官原任職地 “暗訪”,核查 “是否有貪腐、欺壓百姓”。細作回報 “平江府李三曾貪流民青稞五石”“臨安吳九曾強佔民田”,蕭虎立刻將兩人從名單中剔除;對 “拒賄者” 如王吏(曾拒地主百兩銀)、周彬(拒受商戶綢緞),則在名單上畫 “紅圈”,列為重點人選。李衡還組織 “品行測試”,讓侍從扮成 “送禮的部落吏員”,向漢官 “贈羊三只”,十五人中僅兩人拒收,蕭虎道“就留這十五人,品行過關比什麼都強。”
帖木兒派來的長老(弘吉剌部博爾濟)主持 “語言測試”,用蒙古語提問 “馬群多少”“草場三里”“請簽字” 等常用語,漢官需 “听懂並回應”。王吏能流利回答 “阿都溫額何(馬群多少)”“努圖克古爾班(草場三里)”,獲博爾濟點頭;周彬雖發音稍差,但能準確理解,也合格;三人因 “听不懂‘請簽字’(畢利格圖)” 被淘汰,最終留十二人,蕭虎道“再補八人,從江南編戶官中選,確保二十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蕭虎讓候選漢官 “赴中都郊外蒙古包體驗”,學習 “搭帳篷、喝奶茶、騎馬”。王吏雖 “騎馬時摔了一跤”,卻立刻爬起來再練,博爾濟贊其 “能吃苦”;周彬則 “很快學會搭蒙古包”,還向長老請教 “草原忌諱”。蕭虎全程觀察,對李衡道“選漢官,不僅要會做事,還要能融入,這十二人加後續八人,就定了。” 當日傍晚,《漢官最終名單》確定,王吏、周彬等二十人榜上有名,每人獲 “草原實務手冊” 一本,開始為期三日的專項培訓。
工部送來 “量天尺仿制版” 二十把,漢官在中都驛站 “每日練兩時辰”王吏帶頭學習 “校準方法”,用 “標準木桿(三丈)” 每日晨校準量天尺,確保誤差不超一分;周彬則研究 “坡度對牧草的影響”,在手冊上批注 “坡度超三十度,可養馬數減兩成”。李衡還模擬 “復雜草場場景”(有窪地、坡地),讓漢官 “現場丈量核算”,王吏因 “精準算出窪地可養馬數”,被選為 “丈量隊總領”,負責協調十支隊伍。
博爾濟長老每日辰時授課,重點講 “領主接待禮儀”(見領主需帶 “哈達”,由元廷統一發放)、“馬群禁忌”(不可摸神馬鬃毛)、“祭祀習俗”(遇部落祭祀需暫停丈量,站在指定區域)。他還現場演示 “喝奶茶的手勢”(右手持碗,拇指扣碗沿,其余四指托碗底),漢官們逐一模仿,周彬因 “手勢標準”,被博爾濟夸 “像草原人”。蕭虎還讓漢官 “背《草原禁忌清單》”,每日抽查,記錯三條以上者 “加練一個時辰”。
那拉珠爾派虎衛 “模擬諸王阻撓場景”虎衛扮成 “阿里不哥部騎士”,手持彎刀攔住 “丈量隊”(漢官扮演),喊 “不準量草場”。王吏按培訓流程,先讓忠順騎士 “舉勸降旗”,自己上前道“元廷量牧,是為草原好,超限馬群給補貼,不佔你們草場。” 若 “騎士” 仍阻撓,便派 “快馬” 向 “虎衛營地” 求援,虎衛 “半個時辰內趕到”,圍而不攻。蕭虎觀看演練後道“應急要快,別等沖突升級,王吏做得好,就按這個流程來。”
帖木兒選派的二十名草原吏員(每隊一名)抵達中都,與漢官 “結對訓練”王吏與弘吉剌部吏員巴圖 “模擬丈量弘吉剌部夏牧場”,巴圖指認 “傳統邊界”,王吏用量天尺丈量,兩人配合 “半小時量完三里,核算出可養馬一匹”,並共同在 “丈量冊” 上簽字(漢官簽漢文,草原吏員簽蒙古文)。周彬與另一名吏員則 “模擬爭議場景”(邊界模糊),兩人 “共同走訪模擬長老”,獲取證言後確定邊界,蕭虎道“協同就是要互相補台,別各自為戰。”
漢官培訓考核分 “實操”“習俗”“應急” 三部分實操考 “復雜草場丈量”,王吏、周彬等十八人合格;習俗考 “禁忌問答”,全合格;應急考 “阻撓處置”,全合格。蕭虎親自為漢官 “頒發資格令牌”(銅制,刻虎首與 “丈量官” 三字),道“你們入草原,代表元廷,要‘量得準、說得清、做得正’,別丟了元廷的臉。” 漢官們躬身接令牌,令牌入手沉甸甸,似載著草原治理的重任。
工部尚書王顯親抓量天尺打造,正月廿五起,三十名漢匠(木作)與十名草原銅工(雕刻)“兩班倒”漢匠負責 “尺身制作”,選用北境榆木(耐干燥),按 “一丈長、三寸寬、一寸厚” 的規格鋸料、打磨,每日造五把;草原銅工負責 “雕刻”,在尺首雕虎首(元廷標識),虎首口中餃 “量” 字玉墜,尺身刻蒙古文與漢文刻度,每把雕刻需兩時辰。王顯每日巡查工坊,確保 “正月廿五開工,二月初五完工”,無延誤。
王顯定 “量天尺三驗標準”—— 材質驗(榆木需 “無裂痕、無蟲蛀”,由木作匠頭簽字)、尺寸驗(用 “工部標準木桿” 測,誤差超一分者返工)、雕刻驗(虎首需 “神態清晰”,刻度需 “均勻”,由銅工頭簽字)。正月廿八,首把量天尺制成,王顯用標準木桿測,發現 “差兩分”,立刻讓漢匠 “重新打磨”,並道“量天尺是治世信物,差一分都不行。” 後續每把尺均 “三驗合格”,才送入 “成品庫”。
二十把量天尺送至白虎殿,蕭虎逐一檢查先看材質,用指甲輕劃榆木,無痕跡,滿意;再測尺寸,用標準木桿比對,誤差均在一分內;最後看雕刻,虎首雙目炯炯,刻度清晰,玉墜光滑。他拿起一把,對王顯道“虎首雕得好,有元廷威嚴;刻度雙語,草原人也看得懂。” 隨即在每把尺的 “虎首下方” 刻 “蕭” 字(代表元廷認可),王顯道“有將軍的字,量天尺更顯權威。”
量天尺交付漢官,儀式在中都驛站舉行蕭虎手持量天尺,逐一交給漢官,每交一把便叮囑“這把尺,量的是草場,更是民心,別偏私,別糊弄。” 王吏接過尺,感覺 “比仿制版重”,榆木帶著淡淡的木香,虎首冰涼,似在提醒 “公正丈量”。交付後,漢官們將量天尺 “裝入特制木盒(鋪羊毛,防踫撞)”,木盒外刻 “元廷量牧” 四字,由專人看管。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蕭虎還讓工部 “多造五把量天尺”,作為 “備用尺”,存放在草原三大物資中轉站(呼倫貝爾、克魯倫河、杭愛山),若 “丈量隊量天尺損壞”,可 “憑令牌領取備用尺”,並需 “將損壞尺交回工部”。王顯按此安排,二月初五完成五把備用尺,貼上 “備用” 標識,派快馬送往中轉站,確保 “丈量不停,尺不缺位”。
那拉珠爾按蕭虎 “近丈量區、近驛站、有水源” 的要求,選三處營地呼倫貝爾營地(距弘吉剌部夏牧場五十里,靠克魯倫河驛站,有河水可飲,牧草可喂馬);克魯倫河營地(距阿里不哥部冬牧場六十里,靠山腳,易守難攻,有山泉);杭愛山營地(位于兩營地中間,靠杭愛山驛站,可機動支援,有開闊地練軍)。正月廿六,那拉珠爾派 “先鋒隊” 赴三地標記,用 “木桿插界”,注明 “營地範圍”。
虎衛三營各一千五百人開拔,每營帶 “木柵欄、羊毛氈、炭火” 等建材先搭 “外圍木柵欄”(高八尺,寬一尺,間距兩寸,防騎兵沖擊);再建 “帳篷區”(每五十人一頂大帳篷,帳篷內鋪羊毛氈,中間設火牆取暖);最後建 “物資庫”(存放糧食、武器、藥品,用木柵欄圍起,派十人看守)。呼倫貝爾營地率先完工(正月卅),那拉珠爾視察後道“火牆要厚些,草原夜冷,別凍著士兵。” 各營隨即加厚火牆,用泥土與羊毛混合砌成,保暖性大增。
每營按 “騎士五百、步兵千” 配置騎士配 “彎刀(精鐵打造)、皮甲(草原牛皮)、戰馬(北境良馬)”,負責 “快速機動、勸降、巡邏”;步兵配 “長矛(木桿鐵頭)、盾牌(榆木外包鐵皮)、虎蹲炮(十門,每門配彈三十發,碎石彈為主)”,負責 “營地防守、炮擊威懾”。那拉珠爾還為每營配 “獸醫五人”(治戰馬傷病)、“醫官五人”(治士兵傷病),確保 “人強馬壯”。克魯倫河營地步兵隊長對那拉珠爾道“虎蹲炮已調試好,五十步內可精準擊中目標。”
虎衛訓練分 “草原機動”“勸降流程”“應急支援” 三類草原機動練 “騎馬射箭”(騎士每日晨練,射中五十步外靶心者有獎)、“快速集結”(號角一響,半個時辰內全營集合);勸降流程練 “舉旗喊話”(士兵需會用蒙古語喊 “元廷量牧,不傷部民”“主動交馬,有補貼”);應急支援練 “馳援路線”(每營繪 “至各丈量區的路線圖”,標注 “驛站、水源”,確保 “一日內抵達”)。老軍卒博爾術還教 “草原生存技巧”(如找水源、辨方向),士兵們學得認真,營地內每日號角聲、喊殺聲不絕。
那拉珠爾定 “虎衛營地五不準”不準 “騷擾周邊部落”(士兵不得私自離營,需離營者需 “領令牌”,由隊長陪同);不準 “浪費糧食”(每日糧票按 “士兵一斤、軍官一斤半” 發放,剩余需上交);不準 “酗酒斗毆”(營內禁酒,斗毆者 “杖二十,罰站崗三日”);不準 “泄露部署”(營地位置、兵力僅營官知曉,士兵不得外傳);不準 “擅動丈量隊物資”(丈量隊的糧票、帳篷需經同意方可借用)。規定貼在營地入口,由 “紀律官” 每日巡查,確保無違規。
蕭虎定 “三級聯絡制”一級 “日常通報”(漢官每日辰時派快馬赴最近虎衛營地,報 “丈量進度、有無異常”;虎衛每日午時派快馬赴中都,報 “營地情況、漢官反饋”);二級 “緊急聯絡”(丈量隊遇阻撓,派 “雙快馬” 赴虎衛營地,馬身掛 “紅綢” 為標識,驛站需 “優先放行”);三級 “暗號聯絡”(若快馬無法通行,漢官可讓忠順騎士 “吹虎哨”(三短一長),虎衛巡邏隊听到後 “立刻靠攏”)。王吏與呼倫貝爾營地營官 “演練三次”,確保聯絡順暢。
針對 “丈量隊遇襲”,定四步響應第一步 “漢官退防”(丈量隊退至安全區域,忠順騎士舉勸降旗阻攔);第二步 “快馬求援”(派雙快馬赴虎衛營地,說明 “地點、阻撓人數、有無傷亡”);第三步 “虎衛馳援”(虎衛營官接報後,派 “騎士三百、步兵五百、虎蹲炮五門”,按路線圖馳援,驛站 “換馬服務”);第四步 “圍而不攻”(虎衛抵達後,圍阻擾者,營官喊話勸降,無效再 “炮擊空處威懾”,不傷及人)。那拉珠爾與王吏 “模擬遇襲”,從求援到虎衛抵達,僅用一個時辰。
漢官的 “丈量物資”(糧票、帳篷、藥品)由張謙的物資局統一調配,存放在驛站;虎衛的 “軍備物資”(武器、戰馬飼料)由軍方負責,存放在營地物資庫。若漢官 “糧票不足”,可憑 “丈量官令牌” 向虎衛營地 “借調三日份”,後續由物資局補還;若虎衛 “藥品短缺”,也可向漢官 “借用急救包”。呼倫貝爾營地營官對王吏道“咱們是一家人,物資互通,別客氣。” 這種互補,確保雙方 “無物資之憂”。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每日酉時,漢官與虎衛營官 “在驛站踫頭”,共享信息漢官說 “今日丈量的草場、遇到的部落態度”;虎衛說 “今日巡邏的發現、諸王的動向”。正月卅,王吏向呼倫貝爾營官通報 “弘吉剌部部民願配合”,營官則通報 “阿里不哥部騎士在營地周邊巡邏,無異常”,雙方均記錄在 “協同日志” 上,簽字確認。蕭虎還讓白虎堂細作 “每日查看協同日志”,確保 “信息不隱瞞、不遺漏”。
蕭虎組織 “漢官 虎衛協同演練”模擬 “阿里不哥部騎士阻撓丈量隊”,王吏按流程求援,呼倫貝爾營地虎衛 “一個時辰內趕到”,圍阻擾者,營官喊話勸降,最終 “阻撓者投降”。演練後,蕭虎點評“聯絡快、馳援快、勸降穩,就按這個來;記住,咱們的目標是‘量牧’,不是‘打仗’,能不動手就不動手。” 漢官與虎衛們齊聲應諾,協同配合更顯默契。
勸諭為先,恩威並施針對 “中小諸王”(如合丹部),蕭虎派 “勸諭使者”(由南宋降吏周彬與草原忠順領主帖木兒組成),攜帶 “元廷詔文” 與 “補貼清單”,赴諸王營地宣講“限牧不是奪馬,是為草原長久,超限馬群交元廷,每匹每年給五斗青稞,還免歲貢。” 二月初三,周彬赴合丹部,合丹見 “補貼豐厚”,又怕 “元廷威勢”,便承諾 “配合丈量”。蕭虎得知後道“對中小諸王,恩要給足,威要讓他們看到,才易配合。”
虎衛施壓,圍而不攻針對 “態度強硬的諸王”(如也速蒙哥部),若勸諭無效,便派 “虎衛圍營”虎衛在諸王營地外 “扎臨時營”,每日 “舉勸降旗喊話”,並 “切斷營地與外界的糧道”,不進攻,只施壓。二月初四,也速蒙哥部 “拒絕丈量”,克魯倫河營地虎衛 “圍其營地”,三日後果然 “糧盡”,也速蒙哥派使者 “請求寬限五日,願配合丈量”。那拉珠爾向蕭虎匯報,蕭虎道“圍營別太久,餓壞部民不好,見好就收。”
強制收編,精準打擊針對 “頑固抵抗的諸王”(如阿里不哥部),若圍營仍無效,便 “強制收編超限馬群”虎衛用 “虎蹲炮轟斃頭馬”(威懾),再派騎士 “驅趕馬群至軍牧營地”,只收馬,不傷人,不燒營地。蕭虎特意叮囑“轟頭馬要準,別傷其他馬;驅趕馬群時,別驚嚇部民,若有部民阻攔,只攔不打。” 那拉珠爾將 “強制流程” 謄抄給各營,確保 “動作精準,不擴大沖突”。
蕭虎讓白虎堂 “提前向草原部落傳遞應對邏輯”通過博爾濟等長老,告知部民 “元廷只對‘抗命諸王’施壓,不傷普通部民”“配合丈量,中小部落能回原草場”。二月初三,博爾濟在弘吉剌部宣講“元廷圍也速蒙哥部,是因他不讓量,不是要打咱們,大家別慌。” 這種輿情引導,避免 “部民恐慌”,也讓諸王 “難以煽動部民反抗”。
無論哪級應對,事後均需 “安撫跟進”對配合的諸王(如合丹),及時 “發放補貼”,並 “表彰其‘忠順’”;對施壓後配合的諸王(如也速蒙哥),“免其‘暫奪歲賜’的懲罰”;對強制收編的諸王(如阿里不哥),也 “留其限額內馬群”,不趕盡殺絕。蕭虎道“草原治理,打一巴掌要給顆糖,別讓諸王徹底反目,日後還需他們管部落。”
張謙的物資局按 “漢官、虎衛、部落” 三類需求調配糧草漢官每人每日 “青稞餅兩塊、淡水兩囊”,二十人十隊,每月需青稞六百斤,由驛站按月供應;虎衛三營共四千五百人,每人每日 “青稞一斤、肉干二兩”,每月需青稞一萬三千五百斤、肉干兩千七百斤,由北境糧儲倉調撥,每半月送一次;部落貧困部民,由丈量隊 “每日發一升青稞”,每月需青稞三千斤,從江南繳獲糧儲中支取。張謙還在 “各驛站設‘糧庫’”,確保 “隨用隨取”。
考慮草原 “風寒多、外傷多”,物資局為漢官與虎衛 “配備兩類藥品”治療風寒的 “麻黃湯”(每隊漢官十副,每營虎衛五十副)、治療外傷的 “金瘡藥”(每隊漢官五盒,每營虎衛二十盒),還配 “止血布條”(每隊二十卷,每營百卷)。醫官還編寫《草原常見病癥防治手冊》,教漢官與虎衛 “識別風寒癥狀”“處理外傷”,王吏學後道“在草原生病沒人管,學這個太有用了。”
除量天尺外,物資局還為漢官配 “丈量冊(蒙漢雙語,每隊五十本)、算盤(每隊兩個,用于核算)、界碑(木質,每隊二十塊,刻虎首與部落標識)”;為虎衛配 “虎蹲炮炮彈(每門三十發,每月補充十發)、弓箭(每騎士十副,每月補充兩副)、彎刀(每士兵一把,損壞可換)”。各驛站設 “器械維修站”,有 “鐵匠兩名”,可 “修補界碑、打磨彎刀”,確保 “器械不壞,丈量不停”。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元代驛站系統(《元史?兵志》載 “嶺北行省設驛站百有余”)成為物資運輸的核心中都至呼倫貝爾、克魯倫河、杭愛山的驛站 “每五十里一座”,配備 “快馬十匹、驛卒五人”,物資運輸用 “馬車(每車裝糧千斤)”,驛站 “換馬、歇腳” 服務。張謙派 “物資押運隊”(每隊十人),隨馬車同行,確保 “物資不丟失、不延誤”。呼倫貝爾驛站驛卒對押運隊道“咱們這驛站,冬天也不歇,保證物資按時到。”
蕭虎派 “物資監督官”(每驛站一名),監督物資使用漢官的糧票 “需簽字領取”,不可冒領;虎衛的武器 “需登記編號”,損壞需 “說明原因”;部落的青稞 “需部民簽字確認”,不可克扣。監督官每日 “寫物資使用報告”,報張謙匯總,張謙再報蕭虎。若發現 “克扣物資”(如驛站吏員私吞青稞),立刻 “革職查辦”,確保 “物資用在實處”。
中都城外廣場設 “誓師台”,台後立 “元廷大旗”(紅底,繡白虎),台前擺 “量天尺(二十把)、虎符(三枚,虎衛營官各一枚)”。漢官二十人著 “藍色吏袍”,虎衛三營營官著 “銀色鎧甲”,整齊列隊台下,廣場周圍擠滿 “中都百姓與流民”,楚老栓(流民代表)還帶著 “青稞餅”,要送給漢官。蕭虎身著 “玄色織金虎紋朝服”,手持 “虎頭金符”,站在誓師台上,目光掃過眾人,廣場瞬間安靜。
“今日,你們赴草原,漢官帶量天尺,量的是草場,更是民心;虎衛帶甲冑,護的是丈量,更是治世。記住不貪部落一針一線,不傷草原一民一馬,不違元廷一策一令!量得準,草原安;守得穩,天下定!” 話音剛落,漢官與虎衛齊聲高呼“不貪不傷,不負元廷!” 聲震廣場,楚老栓等流民也跟著鼓掌,眼中滿是期待。
王吏作為漢官代表,手持量天尺,躬身道“臣等定‘量實每一寸草場,算準每一匹馬’,傳元廷治世之策,安草原百姓之心,若有違,甘受重罰!” 說罷,將量天尺舉過頭頂,二十名漢官也隨之舉尺,陽光灑在尺身的虎首上,似鍍上一層金光。
那拉珠爾作為虎衛代表,按劍上前“末將等定‘護丈量隊,不主動開戰;鎮抗命者,不濫傷無辜’,若有部民受擾,末將願提頭來見!” 三營營官也齊聲表態,鎧甲踫撞聲與誓言交織,盡顯虎衛威嚴。
誓師後,蕭虎逐一叮囑對王吏,他道“遇爭議多問草原吏員,別獨斷;” 對那拉珠爾,他道“虎衛是後盾,別當先鋒,民心比戰功重要;” 對周彬,他道“你懂蒙古語,多跟部民聊聊,听他們的難處。” 最後,他將 “虎首令牌” 交給王吏“持此牌,可調動就近虎衛,遇事別慌,中都永遠是你們的後盾。” 王吏接過令牌,含淚點頭,漢官與虎衛轉身,踏上赴草原的路,流民們揮著手,目送他們遠去。
蕭虎派 “二十名白虎堂細作”(每支丈量隊兩名,偽裝成 “伙夫”“馬夫”),隨漢官赴草原,每日 “秘密記錄”漢官是否 “按實丈量”“有無收受部落饋贈”;虎衛是否 “按規響應”“有無擾民”;部落對政策的 “態度變化”。細作的記錄用 “暗號”(○ 正常,△ 可疑,x 違規),每三日通過驛站快馬傳回中都,劉七每日匯總,報蕭虎查閱。
各驛站每日 “向中都報‘漢官 虎衛動態’”漢官的 “丈量進度”(如 “呼倫貝爾隊量完弘吉剌部夏牧場,可養馬八千匹”);虎衛的 “營地情況”(如 “克魯倫河營地無異常,騎士每日巡邏”);物資的 “消耗與補充”(如 “呼倫貝爾驛站青稞剩五百斤,需補充三百斤”)。張謙根據驛站反饋,及時 “調配物資”,確保 “不缺糧、不缺藥”。
細作傳回 “呼倫貝爾隊遇‘坡度核算爭議’”(漢官算可養馬減兩成,草原吏員認為減一成),蕭虎立刻讓耶律楚材 “召博爾濟長老與工部匠人”,重新核算 “坡度與牧草產量關系”,最終定 “坡度超三十度減兩成,二十至三十度減一成五”,並派快馬告知王吏,問題很快解決。蕭虎道“政策落地要靈活,別死摳條文,符合實際才好。”
首批反饋顯示弘吉剌部夏牧場丈量完畢,可養馬八千匹,實際馬群七千匹,無超限;合丹部主動報 “馬群九千匹,在限額內”;也速蒙哥部 “承諾五日內配合丈量”。蕭虎看著反饋,對耶律楚材道“開頭順,後續更要穩,別掉以輕心。” 耶律楚材點頭“阿里不哥還沒動靜,需盯緊些。”
蕭虎還制定 “三月保障計劃”二月底前完成 “弘吉剌部、合丹部、也速蒙哥部” 丈量;三月中旬前完成 “阿里不哥部” 丈量;三月底前完成 “草原其他部落” 丈量。期間,每月 “派使者赴草原慰問”,送 “江南布匹” 給配合的部落;每月 “召漢官與虎衛代表回中都匯報”,及時調整策略。他對眾人道“草原治理不是一日之功,咱們一步一步來,定能讓草原長治久安。”
王吏率呼倫貝爾丈量隊,在弘吉剌部部民的歡呼聲中,完成首片草場丈量,界碑上的虎首與 “可養馬一匹” 的刻痕,在草原陽光下格外清晰 —— 元代草原管控的大幕,就此正式拉開,而蕭虎在中都白虎殿內,仍每日關注著草原的每一份反饋,手中的虎頭金符,似與草原的量天尺、虎衛的鎧甲,共同守護著元廷的大一統治世。
喜歡巴圖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巴圖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