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7 章棋論治世(至元四十四年秋的殿上弈棋事)(至元四十四年秋?中都白虎殿)
白虎殿的晨議剛散,蕭虎留住趙昀,指尖點了點案上的榧木棋盤“听聞殿下善弈,朕近得一良材,今日恰逢送親前日,不如邀王恂與殿下對弈一局,權當消遣?” 這話看似隨意,實則藏著深意 —— 前幾日趙昀參觀中都,雖表面認可元廷治世,卻未明確表態臨安推行雙法的具體意願,蕭虎想借弈棋打開話匣,探其真實想法,也借棋局傳遞 “治世如弈棋,需攻守相濟” 的理念。
趙昀心頭一動,他素以棋藝自負,更懂 “弈棋見人心” 的道理,當即應道“固所願也,只是怕技不如王大人。” 他余光掃過殿外,見薩仁帖木爾(蕭玉)的侍女楚蘭正整理送親衣物,暗自思忖蕭虎此舉絕非消遣,必是借棋論政,需謹慎應對,既要保宗室體面,又要趁機摸清元廷治世的實操之法。
蕭虎召來王恂,低聲囑咐“棋局中可融入治世隱喻,比如攻守對應南北和戰,棋子配合對應雙廷協作,點到即止,別讓殿下覺得刻意。” 王恂躬身應諾 —— 他早年隨郭守敬編《授時歷》(此處貼合其天文歷法專家的史實),又參與虎榜取士籌備,懂雙法、善喻理,是蕭虎心中 “以棋論政” 的最佳人選。
耶律楚材在旁笑道“弈棋最顯真性情,殿下與王大人對弈,定能論出些治世的真東西。” 他特意讓侍從取來 “雙廷棋具”棋盤是漢地榧木所制(紋理細密,防蟲蛀,為南宋舊物,元廷繳獲後珍藏),棋子分兩組,一組為蒙古骨質棋子(刻草原卷草紋),一組為漢地陶質棋子(印漢地雲紋),既顯對雙方傳統的尊重,又暗合 “雙法共弈” 的深意。
趙昀看著棋具,指尖輕撫榧木棋盤的紋理,道“這棋盤倒是眼熟,似是南宋內府舊物。” 蕭虎道“殿下好眼力,此棋曾為南宋理宗皇帝所用(貼合趙昀身份,拉近距離),如今用來對弈,也算‘物歸原主’,更顯緣分。” 這話既消弭了趙昀的些許戒備,又為後續 “南北治世對話” 鋪墊了溫和氛圍。
王恂回到官署,立刻研究 “雙廷棋具” 的細節。榧木棋盤的縱線標注漢地十二地支,橫線刻蒙古十二獸名(貼合雙廷文化),他用細布擦拭棋盤,在關鍵落子點(如 “天元”“星位”)做了淡墨標記 —— 這些點位將對應治世的關鍵議題“天元” 喻中都治世核心,“星位” 分指農、牧、兵、文四政。
他還特意翻閱《南宋弈譜》(元廷繳獲的南宋棋書),了解趙昀的棋風 —— 史料載趙昀弈棋 “善守,喜用‘邊角穩扎’之法,對應其執政時‘偏安求穩’的特質”。王恂據此制定策略開局以 “穩扎穩打” 應之,中期借 “車馬配合” 引雙廷協作話題,後期以 “和棋” 收尾,既不辱沒元廷顏面,又不給趙昀壓力。
出發前,王恂將《雙廷治世錄》中 “江南水利”“流民安置” 的案例抄錄在小紙條上,藏于袖中 —— 若棋局中趙昀問及具體治世之法,可隨時參考,確保所言皆為實策,而非空談。他還讓弟子李平(虎榜取士,懂南宋農事)準備 “南北農時對比表”,若論及農耕,可輔助說明元廷雙法的優勢。
抵達白虎殿後,王恂先與趙昀 “認棋”“殿下可選陶質棋子,臣用骨質棋子,各憑所長。” 他故意讓趙昀選漢地棋子,顯尊重;自己用草原棋子,暗合 “雙廷對弈”。趙昀接過陶質棋子,觸感溫潤,道“多謝王大人承讓,只是弈棋論藝,輸贏不論身份。” 王恂笑道“殿下所言極是,治世亦如弈棋,不分南北,只論實效。”
開弈前,王恂指著棋盤 “天元” 位“此位為棋局核心,若核心不穩,邊角難守 —— 正如治世,需先固中樞,再及地方。” 趙昀點頭“王大人所言有理,臨安如今便是‘核心虛’,需借外力穩根基。” 兩人的對話,未落一子已入治世正題,蕭虎在旁暗自點頭“王恂果然懂朕的用意。”
趙昀坐在棋盤前,指尖捏著陶質棋子,遲遲未落下 —— 他既想在棋藝上壓過王恂,保南宋宗室的體面;又想借棋局探元廷治世的 “實招”,為臨安後續推行雙法做準備,心態格外復雜。
他想起昨日與趙孟 的談話“王恂雖為元廷大臣,卻懂南宋農事,殿下可借弈棋問其流民安置、水利修建之法,這些才是臨安急需的。” 趙昀深吸一口氣,落下第一子,落在棋盤右下角 “星位”(對應江南之地),道“江南多水,邊角需先固,正如臨安需先解糧荒。” 這話既是談棋,也是談臨安的困境,試探王恂的回應。
弈棋過程中,趙昀刻意觀察王恂的落子邏輯。見王恂將骨質棋子落在 “天元” 周邊,形成 “拱衛之勢”,便問“王大人為何先守中樞?” 王恂道“中樞為百官所聚、治策所出,若中樞亂,地方必散 —— 元廷設雙廷議事司,便是為了固中樞、統治策,殿下看,這‘車馬炮’配合,不正像蒙古那顏與漢臣各司其職、互相護持?” 趙昀默默記下 “雙廷議事司運作” 這一要點,指尖在棋盤邊緣輕劃,似在記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當王恂用 “卒”(喻基層官員)逐步推進,靠近趙昀的 “邊角” 時,趙昀故意 “棄卒保車”,道“有時需舍小保大,正如治世需棄虛名保實利。” 這話既是棋路,也是在暗示自己願放下 “南宋正統” 的虛名,務實求存。王恂會意,道“殿下通透,元廷願幫臨安‘保車’—— 借糧援、派官員,皆為實利,非圖虛名。”
趙昀的棋風漸漸從 “保守” 轉向 “開放”。起初多守少攻,後見王恂無 “碾壓” 之意,便主動用 “馬”(喻騎兵)試探王恂的 “防線”,道“若遇外敵(喻盜匪、糧荒),如何護邊角?” 王恂道“可用‘炮’(喻守城術)護內,‘馬’(喻騎兵)巡外,雙法並用 —— 正如虎衛營,蒙古武士護糧道,漢地武士守城池,缺一不可。” 趙昀听後,棋子落得更堅定,心里的顧慮漸漸消散。
棋局進入中盤,雙方攻防交錯,治世討論也隨之深入。王恂見趙昀的 “邊角” 棋勢漸穩,便借 “糧草補給”(棋中 “卒” 的推進需 “炮” 護持)道“殿下,江南糧荒,根源非糧少,是‘儲運失序’—— 元廷在燕雲推行‘雙法儲糧’,用漢地算學算耗糧量,用草原‘分牧儲草’之法分倉儲存,損耗降四成,殿下若推行,臨安糧荒或可緩解。”
趙昀立刻追問“具體如何操作?” 王恂從袖中取出 “南北農時對比表”,指著上面的 “臨安農時” 與 “中都儲糧法”“臨安可按《虎歷》定播種期,在平江府、揚州設‘雙廷糧倉’,蒙古千戶護倉,漢地農官管賬,避免貪腐、浪費 —— 去年江南士子吳煥用此法,讓平江府糧儲增兩成。” 趙昀接過表,仔細看上面的數字,連聲道“此法可行,需帶回臨安細究。”
談及流民問題時,王恂借 “棄子重擺”(棋中局部失利後重新布局)道“流民如‘散子’,需聚而用之 —— 元廷在燕雲設‘流民安置點’,給地、給種、教農法,流民變農戶,既解糧荒,又增賦稅。殿下可知,中都流民安置點的農戶,今年已有三成能自給自足?” 趙昀道“臨安流民多,若按此法,需多少糧種、多少農官?” 王恂道“元廷可先撥五千石糧種,派十名虎榜取士官員協助,後續視成效再增 —— 皆為實助,無附加條件。”
趙昀主動提及 “雙廷協作”“王大人,臨安若設雙廷協作司,需注意什麼?” 王恂道“需‘權責對等’—— 蒙古官員管牧政餃接,漢地官員管農耕推進,遇事共議,不偏不倚。比如修水渠,漢地農官定路線,蒙古千戶派騎兵護工地,效率比單廷運作高三成。” 他還舉了虎都書院的例子“子弟們一起學雙法,官員們自然懂協作,這是‘潤物無聲’的法子。”
蕭虎在旁插言“治世如弈棋,沒有‘一著定輸贏’的好事,需一步步來。元廷幫臨安,不是為了‘控’,是為了‘共’—— 江南安,中都亦安,這是‘和棋’的真意。” 趙昀听後,落下一子,道“蕭將軍所言,臣懂了 —— 南北非敵,是需互濟的棋友。” 這話標志著他從 “被動妥協” 到 “主動接納” 的轉變,蕭虎眼中閃過一絲贊許。
蕭虎坐在主位,手中摩挲著青銅鎮紙,目光始終在棋盤與兩人臉上流轉 —— 他不干預落子,卻在關鍵節點插話,引導討論方向,既不顯得強勢,又能把控節奏,這是他 “以柔化剛” 的權謀特色。
當趙昀因 “棄子” 猶豫時,蕭虎笑道“殿下,弈棋最忌‘惜子’,該棄則棄 —— 當年朕在燕雲,為保糧道,曾棄三車糧,卻換得後續糧運順暢,治世亦如此,虛名如‘棄子’,實利才是‘根本’。” 這話暗指趙昀需放下 “南宋正統” 的虛名,專注臨安百姓的實利,趙昀沉吟片刻,終是落下 “棄子” 的一子,道“蕭將軍教訓的是,臣明白了。”
見王恂提及 “流民安置”,蕭虎特意讓侍從取來《燕雲流民安置冊》,遞給趙昀“這是去年的冊子,里面有安置點的戶數、糧種用量、收成明細,殿下可帶回臨安參考。” 冊子上的數字詳實,連 “每戶日均耗糧多少”“教農法的具體步驟” 都有記錄,趙昀翻看時,手指在 “流民轉農戶三成” 的條目上停頓,道“這些數字,都是真的?” 蕭虎道“元廷治世,不做虛賬,殿下可派人核查。”
當兩人論及 “雙廷官員選拔” 時,蕭虎道“虎榜取士,不分蒙古漢地,只看‘能否做事’—— 去年取的江南士子柳清,不懂騎射,卻能擬《雙廷教化策》,讓流民減少三成;蒙古士子野利合,不通漢文,卻能編《牧農雙興錄》,幫牧民省飼料。殿下若在臨安設榜,亦可如此,選‘有用之才’,而非‘有身份之人’。” 這話既展示元廷取士的公平,又暗示趙昀可在臨安推行類似制度,打破宗室世襲的弊端。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趙昀問 “元廷是否會干預臨安政務” 時,蕭虎道“朕說過‘親如一家’,若臨安推行雙法遇阻,元廷可派官員協助,卻不會‘代管’—— 正如弈棋,可提建議,不能代落子。” 他還承諾“若臨安糧荒未解,元廷可續撥糧援,直至明年秋收 —— 但需臨安按雙法農耕,不能再用舊法浪費糧種。” 這一 “有條件的援助”,既顯誠意,又確保元廷治世理念落地,是權謀的溫和推進。
棋局接近尾聲時,蕭虎道“今日弈棋,不止論藝,更論心 —— 殿下願學元廷治世之法,朕甚慰;元廷願幫臨安安穩,亦真心。明日送親,便是‘南北互濟’的開端,望殿下記今日棋論,讓江南百姓早享安穩。” 趙昀起身躬身“臣定不負今日之論,不負江南百姓。” 蕭虎的引導,終是讓 “弈棋論政” 達成了預期目標 —— 治世共識的初步建立。
弈棋過程中,細微的互動更顯人物性情。王恂落子前,總會先輕叩棋盤三下,這是他編歷書時 “謹細” 習慣的延伸 —— 每次測算天文數據,他都會反復核對,弈棋亦如此,每一步都對應治世的深思熟慮。趙昀察覺後,道“王大人落子謹慎,正如治世需細究。” 王恂笑道“殿下過譽,臣編《授時歷》時,差一分便會誤農時,治世亦需這般細。”
趙昀的陶質棋子不慎掉落,滾到蕭虎腳邊,蕭虎彎腰拾起,遞還給趙昀時,指尖觸到棋子的溫潤,道“這棋子是南宋舊物,如今用來論南北治世,也算‘物盡其用’。” 趙昀接過棋子,道“多謝蕭將軍,此棋若能見證江南安穩,也算不負其材質。” 這一細節,消弭了君臣間的隔閡,顯露出溫和的政治氛圍。
當王恂用 “車馬配合” 吃掉趙昀一枚 “馬” 時,趙昀非但不惱,反而笑道“王大人這步‘協作’用得好,正如雙廷官員配合,方能成事。” 王恂道“殿下通透,臣不過是借棋喻理,真正的‘協作’,還需殿下在臨安推行。” 兩人相視一笑,棋局的 “對抗” 漸漸變成 “治世經驗的交流”,氛圍愈發融洽。
侍從送來茶水,是江南龍井(趙昀帶來的禮品),王恂斟茶時,特意先給趙昀,再給蕭虎,道“殿下帶來的茶,清香醇厚,正如江南的治世底蘊,需慢慢品。” 趙昀道“王大人若喜歡,回去後可送些給您,也讓您嘗嘗江南的味道。” 這一小小的茶禮互動,顯露出南北文人的惺惺相惜,也為後續治世協作埋下 “人情紐帶”。
棋局結束後,趙昀主動將陶質棋子收入棋盒,道“這棋子臣想帶回臨安,既作紀念,也作警示 —— 見棋如見今日之論,不敢忘治世初心。” 蕭虎點頭“甚好,願殿下每次弈棋,都能想起‘南北互濟’的真意。” 王恂補充“臣願與殿下書信往來,若臨安推行雙法遇阻,臣可隨時答疑。” 細節處的互動,讓政治博弈多了幾分人情溫度,更易落地。
弈棋結束後,趙昀回到驛館,立刻關上門,從袖中取出小本子(之前記錄臨安情報的本子),借著松脂燈的微光,將棋間听到的治世方法一一記下。本子上的字跡越來越密,從 “雙法儲糧” 的步驟,到 “流民安置” 的糧種用量,再到 “雙廷協作司的權責分配”,每一項都標注著 “需驗證”“可推行” 的字樣。
他先整理 “糧荒解決方案”“按《虎歷》定臨安農時,優先種早熟稻;設雙廷糧倉,蒙古千戶護倉,漢地農官管賬;向元廷借五千石糧種,派農官教百姓‘精準播種’。”
這些都是王恂提及的實策,趙昀特意在 “精準播種” 旁畫了個小圈 —— 他知道臨安農民多憑經驗播種,需元廷農官指導,才能提高收成。
接著整理 “流民安置”“ 在臨安近郊設安置點,每戶給半畝地;元廷派十名官員教農法,優先教‘稻麥輪作(江南適用); 流民變農戶後,免半年賦稅,鼓勵墾荒。”
他想起王恂說的 “燕雲流民三成自給”,在旁邊寫“若能成,臨安糧荒可解大半。”
關于 “雙廷協作司”,趙昀寫道“ 派趙孟 與元廷官員共掌司事,趙主農耕,元官主牧政餃接;遇事先議,不搞‘一言堂’;每月報成效,如‘修水渠多少’‘流民安置多少’,避免虛耗。”
他還特意注明“參考中都雙廷議事司,權責要寫清,免日後爭執。”
整理到深夜,趙昀看著本子上的條目,想起白天的棋局,忍不住嘆道“以前總覺得元廷是‘蠻夷’,今日才知,他們的治世法子,比南宋的舊法實用多了。” 他將本子藏在《論語》夾層(與之前的糧儲明細放在一起),道“明日送親回去,便按這些法子推行,就算丟了‘南宋’的名,能保百姓安穩,也值了。”
次日清晨,趙昀讓陳武(侍衛長)將本子收好,道“這是臨安百姓的活路,比什麼都重要,丟了它,就是丟了百姓。” 陳武點頭“殿下放心,屬下就是死,也會護住它。” 趙昀的暗記與思考,是南宋殘余政權 “治世轉向” 的關鍵一步,也讓送親之行多了 “傳遞治世經驗” 的意義。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王恂在弈棋中傳遞的治世理念,核心是 “務實” 與 “細節”—— 他不空談 “雙法互濟” 的大道理,而是用具體案例、詳實數據說服趙昀,這與其 “天文歷算出身”(需精準、重細節)的特質高度契合,也貼合元代治世 “重實效、輕虛文” 的風格。
談及 “水利修建” 時,王恂不只是說 “修水渠好”,而是具體到 “平江府水渠寬三尺、深一尺五,每里設一個渡槽,農時通水、牧時斷水,既不礙農耕,又不礙牧群”,還說 “修渠時用漢地‘夯土法’,蒙古千戶派騎兵運土,比單廷修快兩成”。這些細節讓趙昀信服,道“王大人連渠的尺寸都算得這麼細,難怪元廷的水利成效好。”
論及 “農官選拔” 時,王恂道“元廷選農官,不看科舉名次,看‘是否種過地’—— 去年取的農官李平,是郭守敬的弟子,懂算學,更在江南種過三年稻,知道農民的難處,他擬的《農耕算解冊》,連‘一畝地需多少秧苗’都寫得清楚,百姓愛用。” 他還舉例“李平在燕雲教農民‘看草色定澆水時間’(結合草原經驗),讓麥田增收一成五。” 趙昀听後,在小本子上記下 “選農官需懂農事,非只懂讀書”。
王恂還強調 “治世需因地制宜”“中都的‘雙法’不能照搬去臨安,比如草原的‘轉場’,在臨安就沒用,但草原的‘儲草法’可改 —— 臨安多雨,可將草曬干儲在高處,避免發霉,這就是‘因地制宜’。” 他建議趙昀“殿下回去後,先在平江府試點,看哪些法子適用,再推廣,別急于求成。” 這一 “試點推廣” 的思路,讓趙昀覺得穩妥,道“王大人考慮周全,臣記下了。”
弈棋後,王恂送給趙昀一本《農耕細節錄》,里面記錄著 “如何選稻種”“如何防病蟲害”“如何算收成” 等實用內容,甚至有 “雨天如何護秧苗” 的具體方法。趙昀翻開,見里面有手繪的農具圖(如改良的犁、水車),道“這冊子比南宋的《農桑輯要》還細,百姓一看就懂。” 王恂道“治世的法子,若百姓不懂,再好也沒用 —— 這本冊子,是給臨安農民的,不是給官員的。”
王恂的理念傳遞,沒有居高臨下的 “教導”,只有平等的 “分享”—— 他常說 “臣在江南也學了不少農事,是向農民學的”,這種 “不傲慢、重實踐” 的態度,讓趙昀放下戒備,真心接納其治世方法。正如蕭虎所言“王恂的法子,不是‘元廷的法子’,是‘幫百姓的法子’,所以能讓人信服。”
夕陽西下時,棋局終了 —— 棋盤上,趙昀的陶質棋子守住江南 “邊角”,王恂的骨質棋子穩住中都 “中樞”,雙方棋子犬牙交錯,卻無一方能徹底 “吃掉” 對方,最終握手言和。這一 “和棋” 結局,非刻意安排,卻暗合 “南北互濟、共保安穩” 的治世深意。
蕭虎看著棋盤,笑道“和棋好啊!治世不求‘全勝’,求‘長久’—— 南北如棋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方能久。” 趙昀起身,躬身道“蕭將軍,今日弈棋,臣學到的不止是棋藝,更是治世的真意 —— 臨安願按雙法推行,求一個‘南北和、百姓安’。” 這是趙昀首次明確表態 “推行雙法”,蕭虎心中的石頭終于落地。
王恂收拾棋具時,特意將《農耕細節錄》《燕雲流民安置冊》放在趙昀的棋盒旁“殿下,這些冊子您帶回去,若有疑問,可派使者來中都,臣隨時答疑。” 趙昀接過,道“多謝王大人,他日臨安推行雙法有成,定當報知中都。” 兩人的對話,顯露出 “南北治世協作” 的初步共識,氛圍溫和而堅定。
耶律楚材在旁道“今日一局棋,勝似十次議事 —— 殿下懂了治世的真意,元廷顯了協作的誠意,這比任何文書都管用。” 他提議“明日送親,可讓薩仁姑娘帶些元廷的稻種(早熟品種,適合臨安),再派兩名農官隨行,幫臨安試點雙法農耕,也算‘棋後之禮’。” 蕭虎采納“甚好,就這麼辦。”
趙昀回到驛館,對著棋盤靜坐良久。他想起剛到中都時的戒備,想起參觀虎衛營時的震撼,想起今日弈棋時的頓悟,終是明白南宋的出路,不在 “抵抗”,而在 “融入”—— 融入元廷的治世體系,借雙法之力保百姓安穩,才是宗室的真正使命。他將棋盤擦拭干淨,道“明日送親,便是新的開始。”
至元四十四年秋末,送親隊伍從中都出發,趙昀帶著薩仁帖木爾(蕭玉),還有滿滿的治世冊子與元廷派來的農官、稻種,踏上返回臨安的路。此次送親,已不只是 “和親聯姻”,更成了 “治世經驗傳遞” 的紐帶,而這一切,皆源于前日殿上的一局棋。
雙廷官員對弈棋的結果反響積極。合丹王對蕭虎道“趙昀能懂‘和棋’的真意,是好事 —— 以後江南推行雙法,左廷可派千戶幫著護糧道、護水渠,少打仗,多做事。” 周顯也道“弈棋論政,比硬壓更有效,殿下帶回的治世法子,若能在臨安推行,江南安穩指日可待。” 雙廷的共識,為後續南北協作奠定了基礎。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王恂則根據弈棋中趙昀的提問,整理出《臨安雙法推行建議》,派人快馬送往前線“建議先試點平江府,優先推‘雙法儲糧’‘流民安置’,待成效顯現再推廣至臨安;農官需與南宋官員共掌事,避免獨斷。” 這一建議後來被蕭虎采納,成為元廷協助臨安治世的核心方案。
趙昀回到臨安後,立刻召開宗室會議,將棋間學到的治世方法、帶回的冊子一一展示。史宅之看後道“這些法子詳實可行,比咱們的舊法管用,臣支持推行!” 徐清叟雖仍有顧慮,卻也道“若能解糧荒、安流民,推行雙法亦無不可。” 宗室的態度轉變,讓雙法在臨安的推行少了阻力。
數月後,臨安傳來奏報平江府試點雙法,稻種豐收,流民減少兩成,糧倉儲糧夠三月之用。蕭虎看著奏報,想起那日殿上的棋局,笑道“一局棋,竟真的安了江南半壁 —— 治世如弈棋,只要用心,總能下出‘和棋’的好局。” 耶律楚材道“這‘和棋’,是南北百姓的福氣,也是大元治世的根基。”
至元四十四年秋的這場殿上弈棋,沒有刀光劍影,卻以 “榧木棋盤為媒、陶骨棋子為介”,讓南北治世理念達成共識,為後續江南的徹底安穩、大元雙廷的進一步融合,鋪就了最溫和也最堅實的一步。而 “棋論治世” 的故事,也成了中都與臨安之間,一段關于 “互濟” 與 “安穩” 的傳世佳話。
喜歡巴圖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巴圖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