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圖虎

第905章 遷都詔頒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青燈輕劍斬黃泉 本章︰第905章 遷都詔頒

    905 章遷都詔頒(至元四十三年秋的天命宣言)(大都籌建處與臨安城)

    大都臨時衙署的燭火燃了三夜,蕭虎與耶律楚材圍著案上的詔文稿,紅筆圈改的痕跡已覆蓋了原字。“‘天命所歸’四字需置頂,” 蕭虎用狼毫蘸著朱砂,在稿首重重寫下,“要讓天下人知道,遷都是天意,非人力可為。” 耶律楚材卻指著 “蒙古宗室遷居大都” 一句“需加‘自願’二字,免得和林諸王借題發揮。”

    稿中 “江南漕糧北運” 一條,原寫 “歲運百萬石”,蕭虎改為 “依年景定奪”—— 他怕逼得江南百姓過甚,反而生亂。耶律楚材看著他的修改,忽然笑道“將軍如今行事,倒比漢臣更懂‘寬柔’。” 蕭虎放下筆,望著窗外的金代殘牆“寬柔是給百姓看的,鐵腕是給宗室看的,這詔文,得兩面都寫透。”

    第四日定稿時,周顯捧著謄抄的黃麻紙進來,紙上的字由翰林院學士用瘦金體書寫(仿宋徽宗筆法,卻比徽宗的字多了三分剛毅)。蕭虎撫摸著 “大都” 二字,忽然道“加一句‘復燕雲故地,續三代正朔’—— 讓宋人看看,他們丟的燕雲,我們撿起來了。”

    詔文快馬送抵和林時,忽必烈正在狩獵。他勒住馬,在草原的寒風中展開黃麻紙,阿里不哥的使者就站在身後,盯著他的神色。“‘天命所歸’,” 忽必烈低聲念著,忽然對使者道,“你家王爺若不願遷,可留和林,但不得阻攔他人。” 使者剛要爭辯,被忽必烈的眼神逼退 —— 那眼神里有草原可汗的威嚴,也有中原帝王的決斷。

    回宮後,忽必烈用蒙古文在詔文末添了一行“凡遷居大都者,賜草場百畝。” 這是給蒙古貴族的甜頭,也是分化反對者的手段。耶律楚材的信使在旁提醒“蕭將軍盼大汗親赴大都主持遷都大典。” 忽必烈沉吟片刻“朕去,但要帶三萬怯薛軍 —— 朕的龍椅,得自己護著。”

    御筆朱批的詔書傳回大都時,蕭虎讓人將蒙古文部分刻在石碑上,立于籌建處門口。帖木兒看著碑上的蒙古文,對蕭虎道“大汗這是既信你,又防你。” 蕭虎笑了“防著才好,不防著,反倒要疑心了。”

    頒詔那日,中都舊址的工地上空飄著三十面白虎旗,工匠、士兵、燕雲士族代表列成三隊,黑壓壓跪了一片。蕭虎身著銀甲(甲片上刻著虎紋,卻無多余裝飾),手捧詔文登上臨時搭建的高台,台基用拆汴梁宮殿的青石雕琢,刻著 “承天” 二字。

    “奉天承運,大汗詔曰……” 通事用漢、蒙、契丹三種語言宣讀,讀到 “定都大都” 時,台下山呼 “萬歲”,聲浪震得腳手架上的工匠差點掉下來。盧景裕率士族代表獻上 “燕雲輿圖”,圖上用金粉標出已歸附的州縣;郭守敬捧著大都規劃圖,圖上的街道已按詔文要求,預留出蒙古貴族的居住區。

    最引人注目的是歸義營士兵,他們穿著新制的軍服(左襟繡白虎,右襟繡漢字),在台下列隊。蕭虎特意讓他們站在蒙古兵旁邊 —— 這是給所有人看的新朝的軍隊,不分南北。

    阿里不哥在和林召集諸王議事,將詔文摔在案上“蕭虎想把咱們圈在大都那彈丸之地,斷了草原的根!” 合丹王卻慢悠悠道“詔上說賜草場,我听說大都的草場比和林的肥。” 一句話讓爭吵聲低了下去 —— 諸王雖恨蕭虎專權,卻沒人不愛草場。

    有個年輕的宗王提議截殺運糧隊,被老將速不台斥退“大汗的御筆在上,截殺就是反汗!” 最終議定阿里不哥留和林,合丹王率半數親王赴大都,“看住蕭虎”。速不台私下對兒子道“遷都是大勢,咱們這些草原狼,也得學著在城里吃肉。”

    消息傳到大都,蕭虎讓人在城外建了座 “蒙古王府”,用的是汴梁拆來的楠木,卻在院里搭了座蒙古包(比普通包大三倍,飾以金釘)。周顯笑道“這是給親王們的‘過渡房’,既讓他們住著舒服,又忘不了祖宗。”

    詔書傳到臨安時,史宅之正在徽州貶所整理舊書。他顫抖著展開從臨安抄來的詔文,看到 “復燕雲故地” 一句,忽然咳出一口血,染紅了書頁上的 “靖康恥” 三字。“宣和年間,徽宗爺花百萬緡買燕雲,最終成了泡影,” 他對兒子史繩祖道,“如今北人不費一兵一卒,用一座城就把燕雲變成了他們的。”

    史繩祖帶來臨安的消息沈炎已下令嚴查傳閱詔文者,卻攔不住百姓私下議論。有個曾在燕山戍邊的老兵,在茶館里哭道“當年我守的雄州城,如今成了北人運糧的碼頭 —— 咱大宋,是真的回不去了。” 史宅之听到這話,取來筆墨,寫下 “燕雲不復為宋有” 七個字,墨跡又濃又重,像要刻進紙里。

    江南士紳的反應更微妙。有人偷偷給大都送賀禮(如甦州的絲綢、景德鎮的瓷器),卻讓家人在臨安掛著 “大宋忠臣” 的匾額;有人寫文章痛罵 “北虜竊據”,夜里卻讓子弟研讀北方傳來的《大都營建錄》—— 他們比誰都清楚,詔書里的 “天命”,藏著多少江南的糧稅與人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涿州的集市上,說書先生把遷都詔編成了新話本。“蕭將軍說了,” 他拍著醒木,“凡在燕雲住夠三代的,免五年賦稅!” 台下的百姓轟然叫好,有個白發老者卻哭了 —— 他祖父是北宋涿州守將,靖康之變時戰死,如今北人用 “免賦” 收回了他守的土地,不知該喜還是該悲。

    中都工地上,曾被蒙古兵搶了牛羊的石匠,如今在刻 “大都門” 的匾額。他在門字的最後一筆里藏了個 “宋” 字(只有他自己知道),刻完後摸著匾額道“不管誰的天下,能讓咱有活干就行。” 旁邊的蒙古工匠听不懂漢話,卻遞給他一塊羊肉 —— 這是他們在工地上學會的相處方式不多言,多分享。

    遷到大都的第一批百姓(多是燕雲流民),分到了汴梁拆來的木料建屋。有戶人家把 “宣德門” 的舊門板當床板,女主人摸著上面的 “宣” 字,對丈夫道“給娃取名叫‘歸燕’吧,咱終究是回燕雲了。”

    臨安的早朝上,理宗將抄來的遷都詔扔在地上,青瓷筆洗被震得粉碎。“北人都把都城遷到燕雲了,” 他嘶吼著,“你們還說‘和議有望’?” 沈炎伏地請罪,心里卻在盤算如何把責任推給史宅之(誣陷他 “通敵傳詔”)。

    工部尚書程元鳳奏請 “加固淮河防線”,卻被理宗斥為 “鼠目寸光”“朕要的是奪回燕雲!” 這話讓群臣面面相覷 —— 連長江都快守不住了,何談燕雲?退朝後,程元鳳對親信道“陛下還活在宣和年間,可北人已經不是當年的金兀術了。”

    有個御史偷偷給史宅之送信,說臨安已開始搜捕 “私藏北詔者”。史宅之看完信,把它燒在香爐里,灰燼混著沉香的煙氣飄出窗外 —— 窗外的徽州山水依舊,卻再也映不出大宋的半壁江山。

    周顯在白虎堂拆解詔書的隱藏含義“‘復燕雲故地’是敲山震虎,警告南宋;‘宗室遷居’是削藩,架空和林;‘江南漕糧’是經濟控制,讓江南離不開大都。” 蕭虎補充道“最要緊的是‘續三代正朔’—— 咱們不僅要當蒙古的汗,還要當中原的帝。”

    為配合詔書,蕭虎推出三項新政燕雲士族子弟可入怯薛軍(蒙古禁衛軍),蒙古貴族需學漢字(否則不得任地方官),江南商戶到大都經商者免稅三年。這些政策像細密的網,把不同群體都網進 “大都體系” 里。

    帖木兒不理解為何要讓漢人入怯薛軍,蕭虎指著詔書上的 “天命” 二字“天命不是靠刀槍搶的,是靠人心攢的。讓漢人護著朕的龍椅,比蒙古人自己護著,更能讓天下信服。”

    史宅之在徽州的病榻上,寫下《燕雲痛》一文。文中沒罵蕭虎,也沒怨理宗,只說 “宣和以來,燕雲如斷線之鳶,宋廷握不住,金廷捏不牢,如今北人以大都為軸,終于把線接起來了”。他讓人把文稿縫在棉衣里,送往臨安 —— 不是給朝廷看的,是給後世史官看的。

    彌留之際,他讓兒子取來北宋的《燕雲輿圖》(家傳之物),手指在圖上的幽州城(大都前身)畫了個圈“此城…… 成于契丹,盛于女真,如今要興于蒙古了…… 宋失此地,非戰之過,是氣數盡了。” 說完,手一松,輿圖滑落在地,蓋住了他枯瘦的手。

    消息傳到大都,蕭虎讓人給史宅之的家人送去撫恤金(以 “南宋降臣” 名義),卻被史繩祖退回。周顯道“這是嫌咱們的錢髒。” 蕭虎卻道“他退的是錢,認的是咱的大都 —— 不然,何必寫《燕雲痛》?”

    詔書頒布一月後,大都的工地上響起了新年的爆竹(從江南運來的,比蒙古的骨朵更響)。郭守敬指揮工匠安裝崇文館的匾額,盧明遠帶著士族子弟在館內整理從汴梁運來的古籍,帖木兒的士兵在蒙古王府的院里搭起敖包(草原祭天的石堆),江南的糧船正順著潞水緩緩駛來。

    蕭虎站在金代殘牆前,看著這一切,周顯遞上最新的戶籍冊“已有五萬百姓遷入大都,蒙古、漢、契丹、女真都有。” 蕭虎翻到 “職業” 一欄,看到有蒙古人寫 “木匠”,漢人寫 “牧戶”,忽然笑了 —— 詔書上的 “天命”,終究要靠這些具體的人來實現。

    遠處傳來怯薛軍的號角聲,忽必烈的儀仗快到了。蕭虎整了整衣冠,朝著南方望去 —— 那里的臨安城,還在詔文的震動中搖晃。他知道,遷都詔不是結束,是開始 —— 從大都射出的箭,終將越過長江,射中南宋最後的防線。而燕雲大地上這座正在崛起的都城,會像它的名字一樣,成為真正的 “天下大都”。

    喜歡巴圖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巴圖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巴圖虎》,方便以後閱讀巴圖虎第905章 遷都詔頒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巴圖虎第905章 遷都詔頒並對巴圖虎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