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圖虎

第902章 汴梁拆解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青燈輕劍斬黃泉 本章︰第902章 汴梁拆解

    902 章汴梁拆解(舊都材木的北遷之路)(至元四十三年秋?汴梁城)

    汴梁府衙的朱漆大門外,貼滿了黃紙告示,墨跡淋灕的 “征匠令” 三字被秋風卷得獵獵作響。告示上寫“為建大都宮室,征調汴梁及周邊工匠三萬,赴汴京宮殿拆解木料、石雕,月給米三石,錢五十文。” 圍觀的百姓里,有個老木匠王順擠上前,用粗糙的手指撫過 “汴京宮殿” 四字,忽然紅了眼眶 —— 那是他年輕時修繕過的地方。

    周顯帶著戶部官吏挨戶登記工匠名冊,遇到遲疑的,便亮出蕭虎的令牌“此乃大汗與蕭將軍共議之令,抗命者按‘阻撓王事’論處。” 有個祖傳木雕技藝的張姓匠人想躲,被里正拽著胳膊推出門“能給大都干活是體面事,你爹當年給金兀術修過營寨,如今給新朝效力,不算虧了手藝。” 張匠人望著遠處的宮牆,終究低著頭跟上了隊伍。

    三日後,汴梁城外的校場上已聚集了兩千工匠,各色工具堆成小山錛子、鑿子、麻繩(浸過桐油防朽)、木楔(拆柱用),還有特意從江南調來的 “解木鋸”(比北方的鋸子長三尺,刃口更密)。監工的蒙古百戶按蕭虎的吩咐,給每人發了塊木牌,上面刻著編號和工種 —— 木牌既是憑證,也是枷鎖,丟了便按逃匠論處。

    拆殿的第一錘,由蕭虎親自掄下。他選在汴京宮城的 “宣德門”(正門),手持特制的鐵槌(錘頭鑄著 “遷” 字),對著門楣上的 “宣德” 匾額砸去。木匾應聲裂為兩半,濺起的木屑落在他的披風上,像極了當年攻破汴梁時的硝煙。“從這里開始,” 他對工匠頭領郭守敬道,“先拆非承重結構,梁、柱、枋要編號,一塊都不能錯。”

    郭守敬指揮工匠搭起腳手架,用木楔一點點撐開匾額後的榫卯。有個老石匠蹲在門墩旁,撫摸著上面的纏枝紋(北宋徽宗年間的雕刻),忽然嘆道“宣和年間,我爺爺就在這門墩上刻過花。” 旁邊的年輕工匠沒接話,只是用紅漆在門柱上寫了個 “東一”—— 這是運往大都的編號,意味著這根柱要安在新宮的東側偏殿。

    拆至第三日,在大慶殿(北宋皇宮的主殿)的梁上發現了塊木牌,上面寫著 “政和元年四月建”(宋徽宗年號),墨跡已發黑。郭守敬讓人把木牌收好“這是記年的,留著給大都的史官。” 蕭虎得知後,卻讓人把木牌燒了“新宮要的是新氣象,不必留前朝的影子。” 火堆里,“政和” 二字蜷成灰燼,像被掐滅的燭火。

    大慶殿的藻井(天花板中央的裝飾)上,嵌著八塊白虎紋浮雕,每塊長三尺,寬二尺,漢白玉質地,虎爪下的雲紋刻得如真似幻。李德彰圍著浮雕轉了三圈,對蕭虎道“此乃北宋皇家象征,白虎屬金,主西方,與大都的‘燕山龍脈’相合,必須完整運走。”

    拆浮雕時出了岔子。石匠用撬棍撬動時,一塊浮雕的邊角崩裂了寸許。蒙古監工當即抽出刀,要斬石匠,被郭守敬攔住“崩角是因石質內部有裂,非人力之過。可讓玉匠修補,不影響整體。” 蕭虎聞訊趕來,看著崩裂的虎爪,忽然道“不必補。就帶著這裂痕去大都,讓後人知道,舊物總有殘缺,新朝才是圓滿。”

    裝浮雕的箱子用的是楠木(從四川運來),內壁墊著三層棉絮,箱外刷了桐油,還刻著 “白虎一” 至 “白虎八” 的編號。封箱時,蕭虎讓人在箱蓋貼了道黃符(李德彰寫的,內容是 “鎮煞安宅”),又命親兵晝夜看守 —— 這八塊浮雕,要嵌在大都宮城的正殿藻井,是他 “承前啟後” 的政治宣言。

    第一批木料啟運那日,汴梁百姓自發站在街道兩側。拉車的是從西域買來的駱駝(比馬更穩,適合長途運輸),每頭駱駝掛著鈴鐺,走起來 “叮當” 作響,卻壓不住百姓的啜泣聲。有個穿喪服的老婦,捧著一仸宮牆下的土,往第一輛車上撒“好歹帶著點汴梁的土走……”

    隊伍行至州橋(汴梁最繁華的石橋),有群孩童追著車跑,手里舉著用麥秸編的小宮殿 —— 那是他們模仿大慶殿的樣子編的。監工想驅趕,被蕭虎喝止“讓他們跟著,到城外再散。” 他看著孩子們的笑臉,忽然想起二十年前攻破汴梁時,也是在這座橋,百姓們舉著 “降” 字牌跪了一地 —— 如今同樣是跪,心境卻已不同。

    有個曾在北宋宮廷當差的老太監,拄著拐杖跟到城外,指著車上的一根梁木道“那是睿思殿的梁,當年徽宗爺在上面掛過御筆。” 沒人接話,只有駱駝的鈴鐺聲在曠野里回蕩。郭守敬低聲對蕭虎道“百姓是在送舊朝,不是送咱們。” 蕭虎望著遠去的隊伍“送舊,才能迎新。”

    運輸隊伍分十路北上,每路都有不同的 “密令”。運白虎浮雕的隊伍走官道,由蒙古兵護送,聲勢浩大 —— 這是做給沿途州縣看的,彰顯遷都的權威。運梁、柱的隊伍則走水路(汴河轉黃河),由歸義營的士兵押送,船上藏著蕭虎給大都官員的密信(部署新宮的守衛)。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周顯在出發前,給每隊頭領發了份 “損耗清單”“允許有三成損耗,但必須記明原因。若有私藏木料者,按盜賣官物論處。” 他知道,這麼多珍貴木料(有香楠、紫檀,都是北宋從南方運來的),難免有人動心。果然,行至黃河渡口時,查獲了兩個想偷賣紫檀枋的工匠,蕭虎當即命人將其枷在渡口的柳樹上,示眾三日 —— 這是給所有人的警告。

    更隱秘的是,有三車 “廢料”(實則是刻著密文的木板)混在隊伍里,上面的裂紋是暗號,只有白虎堂的人能看懂。這些木板要送到大都的秘檔庫,記錄的是汴梁舊臣的動向 —— 蕭虎借拆殿之名,摸清了所有還留戀北宋的舊勢力。

    帖木兒率騎兵護衛北路運輸隊,看著車上的白虎浮雕,忍不住對郭守敬道“漢人真奇怪,拆了自己的宮殿,還要哭哭啼啼。” 郭守敬道“這不是宮殿,是他們的念想。” 帖木兒嗤笑“蒙古人從不在一個地方建這麼大房子,舊了就換牧場,哪有這麼多麻煩。”

    行至真定府(今河北正定),當地的蒙古萬戶來迎,看到浮雕上的白虎,皺眉道“虎是蕭將軍的象征,把這東西放新宮,合適嗎?” 帖木兒按蕭虎教的話說“大汗說,漢地的白虎,到了燕山就是護城的瑞獸。” 萬戶雖仍疑慮,卻不敢再多問 —— 他知道,這是忽必烈默許的事。

    有個蒙古士兵偷偷用馬奶擦拭浮雕,被帖木兒看見,厲聲呵斥“這是石頭,不是草原的聖物!” 士兵委屈道“我想讓它沾點咱們的奶,就不算漢人的東西了。” 帖木兒沒再說話,只是勒緊了馬韁 —— 他忽然明白,蕭虎要的不是這些石頭,是讓蒙古人慢慢接受漢地的 “象征”。

    隊伍里的南北方工匠,明里暗里較著勁。南方工匠擅長木雕,能在枋上刻出 “百鳥朝鳳” 的細紋;北方工匠擅長石作,浮雕的打磨比南方人更平整。拆殿時,南方工匠總說 “北宋的活兒是我們師祖傳的”,北方工匠便反駁 “如今是新朝,得按我們的規矩來”。

    張姓匠人(祖傳木雕的那位)在運輸途中,偷偷給兒子刻了個白虎小像(用邊角料),被監工發現。他以為要受罰,沒想到蕭虎見了,竟讓他多刻幾個“給大都的蒙古孩子當玩意兒,讓他們也認得白虎。” 張匠人愣了愣,忽然明白,蕭虎是想讓漢人的技藝,慢慢融進新朝的骨血里。

    老石匠在修補白虎浮雕的崩角時,用了 “補石法”(將同質地的石粉混合糯米漿填補),幾乎看不出痕跡。郭守敬看了,嘆道“這手藝不能丟。” 便讓人把方法記下來,編入《營造法式》(新修訂的工匠手冊)—— 拆殿拆出了技藝的傳承,是所有人都沒料到的。

    運梁木的船隊行至黃河三門峽,突遇秋汛,水流湍急,兩艘船撞在礁石上,一根三丈長的楠木梁掉進河里。郭守敬親自帶人打撈,用十根鐵鏈捆住梁木,讓二十個縴夫逆流拖拽,折騰了三日才撈上來,梁木的表皮已被石礫刮得斑駁。

    “這梁還能用嗎?” 蒙古監工問。郭守敬摸著梁木的紋路“心材沒傷,能用作偏殿的柱。” 他讓人在刮痕處刻上 “黃河磨礪” 四字,“也算給新宮留個念想。” 蕭虎得知後,對周顯道“把這梁的故事寫進《遷都記》,告訴後人,建大都不易。”

    水患還沖毀了一段官道,運輸浮雕的隊伍被迫停滯。帖木兒主張繞行,郭守敬卻堅持修路“繞行要多走十日,木料會受潮。不如就地征調民夫,三日便可修好。” 蕭虎準了修路,卻讓帖木兒的騎兵負責警戒 —— 他怕民夫趁機作亂,更怕蒙古兵借機劫掠,兩者平衡,才是穩妥之道。

    忽必烈派來的 “轉運使”(實為密探)孛魯歡,一路跟在隊伍里,每日寫密報“蕭虎對工匠優渥,百姓雖有不舍,未生亂事;白虎浮雕已過黃河,編號無誤……” 他在報中特意提了句,“蕭虎命人將汴梁的泥土裝入陶罐,隨浮雕同行”—— 這細節讓忽必烈在和林的大安閣里沉思良久。

    “他連泥土都要帶走,” 忽必烈對耶律楚材道,“是想把汴梁的‘地氣’也遷到大都。” 耶律楚材道“遷的不是地氣,是人心。讓汴梁人看著舊物北上,就知道新朝不會忘了他們。” 忽必烈點頭,在密報上批了個 “可” 字 —— 他默許蕭虎的小動作,只要最終的大都姓 “元”。

    孛魯歡還發現,運輸隊里有不少江淮口音的士兵(歸義營),便在報中質疑 “為何不用蒙古兵”。蕭虎的回復很快傳來“歸義營熟悉水路,且與汴梁工匠言語相通,效率更高。” 這理由無懈可擊,孛魯歡只能眼睜睜看著漢人士兵護送著漢地舊物,一步步走向新帝都。

    最後一批木料運走時,汴梁宮城已成一片廢墟。蕭虎站在大慶殿的舊址上,腳下是散落的瓦當(有北宋的 “龍紋”,也有金朝的 “獸面”),他撿起一塊龍紋瓦當,摩挲著上面模糊的鱗甲“這里曾是七朝古都(戰國魏、五代梁唐晉漢周、北宋),如今該歇了。”

    周顯遞上《拆遷清冊》,上面記著共拆木料三萬八千件,石雕一千二百件,磚瓦二十萬片,損耗率不到兩成。“比預想的順利,” 周顯道,“百姓送來的‘舊物念想’(如宮牆土、瓦當碎片),裝了五十車,怎麼辦?” 蕭虎道“運到大都,建個‘汴梁殘影園’,讓想舊朝的人有處可去。”

    離開汴梁那日,蕭虎策馬經過州橋,見老婦還在橋頭撒土,只是這次撒的是剛從大都運來的新土。“老丈,” 他勒住馬,“明年此時,大都的宮牆會比汴梁的更結實。” 老婦抬起頭,眼里的淚已干“只要有口飯吃,牆高牆矮,與我們何干?”

    蕭虎沒再說話,策馬北去。身後的汴梁城在暮色中漸漸模糊,而前方的大都,正等著用這些舊材新土,築起一座屬于新朝的城。那些被運走的白虎浮雕、楠木梁、甚至一仸泥土,都不再是舊朝的遺物,而是新帝都的基石 —— 在拆與遷之間,權力完成了最隱秘的交接。

    喜歡巴圖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巴圖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巴圖虎》,方便以後閱讀巴圖虎第902章 汴梁拆解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巴圖虎第902章 汴梁拆解並對巴圖虎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