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圖虎

第862章 淮民北徙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青燈輕劍斬黃泉 本章︰第862章 淮民北徙

    862 章淮民北徙(蕭虎的人口策略)(至元四十三年?淮河南北)

    汴梁府衙前的老槐樹上,新貼的布告被秋風卷得嘩嘩響。蕭虎親自擬定的《流民安置令》用漢蒙雙語書寫,墨跡未干“凡淮南流民北渡者,免五年賦稅,每戶賜農具一套、種子三石,願從軍者另發安家銀十兩。” 周顯站在旁側,看著識字的小吏用樹枝指著布告念,人群里很快起了騷動。

    “北人真會給地?” 一個背著破簍的老農揉著眼楮問。小吏從懷里掏出蕭虎特制的 “戶籍憑證”—— 竹牌上刻著編號,背面是片小小的虎紋“拿著這個去洛陽登記,官府當場劃地。” 這話被人群傳開,有人半信半疑,有人已回家收拾行李,畢竟淮河以南剛遭了蝗災,地里的麥茬還沒燒干淨。

    三日後,河南各州縣的布告欄前都排起長隊。蕭虎命人在渡口搭起粥棚,凡持布告副本的流民,可先領三碗熱粥。他對周顯道“人是根本,有了人,荒地能種糧,戰時能當兵。” 遠處的糧棧正往車上裝農具,鋤頭柄上都烙著 “虎踞行省” 的印記,像在給土地蓋戳。

    盱眙渡口的木筏突然多了起來。家住淮南的王二柱背著老娘,懷里揣著半塊干糧,跟著人流往北岸挪。他原在地主家當佃戶,今年租子漲到了七成,蝗災過後顆粒無收,地主還要拿他的女兒抵債。“听說北邊給地,” 同村的李老三拽著他的袖子,“我哥上月底過去了,托人帶信說,分到的地比這佃田還肥。”

    北岸的蒙古兵沒像傳說中那樣刁難,只是檢查了布告副本,就指引他們去臨時安置點。王二柱踩著剛收割的麥田走,發現北境的田埂比南邊寬,地里還留著去年的稻茬 —— 看來蕭虎說的 “荒地”,其實是已開墾的熟田。“這是前兩年打仗撂下的地,” 引路的小吏解釋,“將軍說,誰種歸誰,官府只收三成糧。” 老娘突然哭了,她這輩子,還是頭回听說種地不用給地主磕頭。

    揚州衙署的軍報堆到了案頭,每份都寫著 “流民北渡日增”。趙葵將最新的塘報拍在桌上僅昨日一天,盱眙渡口就過了三百多戶,其中還有不少曾在禁軍服役的農戶。“再這麼下去,淮南的勞力要空了!” 他對轉運使道,“傳我令,流民入境者,免三年賦稅,官府借給種子,秋後還。”

    可令狀發下去,響應者寥寥。趙葵微服私訪,才知癥結所在 —— 淮南的良田早被史、賈等世家佔了去,官府能分給流民的,只有湖邊的鹽堿地。在天長縣,他撞見一個正要北渡的漢子,對方苦笑“趙將軍的令是好,可官府的地在水里泡著,北境的地在坡上曬著,換你你選哪?” 趙葵攥緊了拳,指甲掐進掌心 —— 他能擋住蒙古兵,卻擋不住百姓奔向生路的腳。

    洛陽的登記點前,王二柱捧著牛皮紙的地契,手指反復摩挲上面的朱紅官印。地契上寫得明白“東至柳樹溝,西至飲馬河,共計二十畝,永歸王二柱戶所有。” 旁邊的蒙古兵遞來一套農具,鋤頭、鐮刀、耕牛券,連過冬的棉衣都給了一件。

    這是蕭虎特意交代的 “三給政策”給地契、給農具、給活路。他知道南人重土地,特意讓周顯參照南宋的地契格式,只是把 “租佃” 改成 “永業”。“要讓他們覺得,北境才是安身地。” 蕭虎在安置點視察時,見一個老農正給地里的界碑磕頭,碑上刻著 “王家莊”,是官府新取的名。他對帖木兒道“這些人現在種咱們的地,將來就會護咱們的地。”

    流民安置剛上軌道,周顯就遞上了《屯墾軍章程》。蕭虎展開一看,上面寫著“流民中十五至五十歲男丁,編為屯墾軍,農時耕種,閑時練兵,戰時為兵,餉銀半于正規軍,糧由所種田地出。” 他在 “閑時練兵” 旁畫了圈“每日辰時練一個時辰就行,別耽誤了秋收。”

    首批編入屯墾軍的有八百多丁,王二柱也在其中。他握著官府發的長矛,手心直冒汗 —— 這輩子沒拿過兵器,卻要學列陣。教官是漢人降卒張誠,他不教蒙古話,只用方言喊口令“左一步,刺!右一步,擋!” 有次一個蒙古兵嫌南人動作慢,張誠就說“他們春天種的糧,夠你騎三個月馬,你急什麼?” 這話傳到蕭虎耳里,他贊道“張誠懂治軍,更懂治心。”

    史宅之在臨安的府邸,正接待前來抱怨的淮南地主。“趙將軍把鹽堿地都分了,流民還是往北跑,這不是打咱們的臉嗎?” 一個姓賈的地主拍著桌子,他家在高郵佔了萬畝良田,佃戶跑了近半。史宅之端著茶,不緊不慢道“要留得住人,得讓他們有地種。你們每家勻出兩成地來,官府給補償。”

    地主們立刻炸了鍋“那是祖宗傳下來的地!” 史宅之冷笑“等北境的屯墾軍練好了,蒙古兵打過來,別說地,身家性命都保不住。” 可終究沒人肯讓地 —— 南宋的土地兼並積弊已深,連理宗都默許 “世家永業”,誰願割肉?史宅之望著窗外飄落的秋葉,忽然明白蕭虎的狠處他不是在搶人,是在搶人心,而人心,早被這腐朽的土地制度傷透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新墾的地里冒出了青綠色的麥苗。王二柱領著兒子在田埂上澆水,老娘在旁邊拾柴,灶房里飄著新磨的麥香。官府不僅給了麥種,還派來懂技術的老農,教他們種耐旱的冬麥。“這麥能過冬,明年開春就能收,” 老農蹲在地里,用手量著行距,“比南邊的稻子穩妥。”

    更讓王二柱安心的是,屯墾軍的訓練不耽誤農活。張誠把隊列練改成了 “田埂列陣”,讓士兵扛著鋤頭列陣,既熟悉了步伐,又能隨時下地。有次蒙古兵來視察,見南人兵丁在地里操練,忍不住笑,張誠就說“等他們春天繳了糧,再跟你們比騎射。” 蕭虎听說後,特意賞了張誠一匹馬 —— 他要的,就是這種不分彼此的默契。

    揚州的塘報越來越密,趙葵在地圖上標注流民北渡的路線,密密麻麻的紅點像蟻群,從淮南爬向河南。最讓他心驚的是,有幾個曾參與過城防修繕的工匠,也帶著家人北去了。“這些人知道淮南的防御弱點!” 他急調兵丁在渡口盤查,卻擋不住百姓夜里乘筏偷渡。

    轉運使送來的糧賬更讓他頭疼流民走了,秋糧收繳少了三成,禁軍的軍糧開始告急。“要不,向臨安求援?” 親衛建議。趙葵搖頭,他知道史宅之正被世家纏著,理宗又耳根軟,求援只會招來更多指責。他望著淮河的方向,忽然覺得,蕭虎這招比戰船火炮更厲害 —— 他不動一刀一槍,就掏空了淮南的根基。

    周顯在安置點的名冊上,圈出了七個 “可疑戶”。這些人自稱流民,卻穿著干淨的布鞋,對農具的用法一竅不通。“可能是南宋的細作,” 他對蕭虎道,“要不要抓起來?” 蕭虎卻擺手“讓他們待著,派兩個人盯著就行。”

    他有自己的算計細作混在流民里,既能刺探北境虛實,也說明南宋慌了;只要安置政策實打實,假流民早晚會被真流民同化。果然,一個月後,盯梢的人回報有個 “可疑戶” 的漢子,居然跟著王二柱學起了耕地,還把妻子織的布拿到集市上賣。“人要吃飯,” 蕭虎笑道,“就算是細作,種了咱們的地,心就難全在南邊了。”

    王二柱站在北境的土坡上,望著淮河對岸的炊煙。那邊有他租種過的田,有催租的地主,有差點被搶走的女兒;這邊有他的地契,有過冬的糧,有官府給的棉衣。老娘在身後喊“柱兒,給地里的麥蓋草了!” 他應著轉身,忽然發現,自己已經很久沒想起回淮南的事了。

    揚州城頭,趙葵也望著北岸,那里的燈火比往常密了許多。他想起那個北渡的漢子說的話,忽然明白了蕭虎的真正用意 —— 不是搶人,是用實實在在的生路,讓淮南的百姓覺得,北境不再是敵境。“這才是最狠的攻心戰。” 趙葵對親衛道,“傳我令,把軍糧勻出一部分,給淮南的災民煮粥 —— 就算留不住人,也不能讓他們覺得,朝廷忘了他們。”

    淮河的水靜靜流淌,載著落葉,也載著兩岸百姓的選擇。蕭虎的人口策略,像一粒投入水中的石子,正一圈圈蕩開,改變著南北分治的天平。

    喜歡巴圖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巴圖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巴圖虎》,方便以後閱讀巴圖虎第862章 淮民北徙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巴圖虎第862章 淮民北徙並對巴圖虎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