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0 章︰水患應對至元三十五年春?貝加爾湖沿岸)
至元三十五年驚蟄剛過,貝加爾湖冰層開始消融,水工劉河帶著監測隊沿湖岸設立 “水文觀測點”—— 每五里立一根木桿,桿身標漢蒙雙語刻度一尺為單位),配備 “測冰錘”鉛制錘頭系麻繩)與 “水位牌”每日辰時記錄)。“冰融期每日測三次,” 劉河對監測兵卒說,“卯時測冰厚,辰時記水位,申時查冰裂,數據需三人核對簽字。”
監測細則刻在石碑上︰冰厚低于三尺需發 “藍預警”加強巡邏);出現橫向冰裂長度超十丈)發 “黃預警”準備疏散);冰面大面積塌陷發 “紅預警”立即撤離)。兵卒張三負責北岸監測,某日發現冰層出現 “蛛網狀細紋”,立即按規程插紅旗示警,劉河接到報告後兩時辰內抵達現場,在《水文日志》批注︰“三月十二日,北岸冰裂密度增至每丈三條,需增派巡邏隊。”
為確保預警及時,監測點間設 “傳訊兵”騎馬傳遞消息,每點備兩匹快馬),遇風雪則用 “響箭傳信”一箭示常,兩箭示警,三箭示危)。脫脫檢查監測點時強調︰“冰融如戰場,數據錯一尺,百姓性命危一分,失職者軍法從事。”
針對貝加爾湖的特殊環境,劉河改良了三種監測工具。“測冰錘” 原用鐵制,易粘冰打滑,他改為鉛錘頭密度大,不易反彈),麻繩浸桐油防結冰變硬),錘尾系銅鈴觸冰即響,便于計數深度)。兵卒用它測冰厚︰“繩放五尺鈴響,冰厚即五尺,比舊法準多了。”
“水位計” 用松木制作,刻漢蒙雙語刻度,底部墜石塊防漂流),頂部裝風向標兼測風力,風力大時水位易漲)。劉河在計身涂 “防腐漆”桐油混合石墨,防湖水侵蝕),每月校準一次︰“與岸邊固定刻度比對,誤差超一寸需重刻。” 有次發現水位計下沉,他立即查明是底部石塊松動,當即加固︰“這計若不準,預警就成空話。”
最關鍵的 “冰裂探測器” 由竹管與銅鈴組成 —— 竹管插入冰縫,內置銅鈴,冰層擠壓時鈴響,可測裂冰動向。劉河帶著工匠調試︰“鈴響頻率快則裂冰擴展急,慢則緩,能提前半個時辰預判險情。” 這些工具雖簡單卻實用,在凌汛預警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防洪工程的核心是加固湖岸堤壩。劉河采用 “松木樁基 + 石塊填充” 的復合結構︰先按 “梅花樁” 布局樁距三尺,交錯排列)打入松木樁樁長三丈,入土兩丈,露出一丈),樁頂用鐵箍連接增強整體性)。“松木需經‘三浸三曬’,” 李老栓帶著石匠處理木料,“浸石灰水防蛀,浸瀝青防水,曬透後更堅硬。”
樁間填充 “分級石料”︰底層用千斤巨石抗底層沖刷),中層用中石三百斤至五百斤,填縫隙),表層用碎石混合夯土形成緩沖層)。堤壩迎水面砌 “魚鱗石”石塊斜鋪,如魚鱗狀,分散水流沖擊力),背水面培土成坡坡度一比二,防滑坡),坡上種沙棘根系固土,枝葉擋浪)。
劉河用 “模型試驗” 驗證設計︰在沙盤按比例造堤壩模型,用水桶模擬水流沖擊,觀察不同結構的抗沖效果。“木樁太密費料,太疏易沖垮,” 他最終確定樁距三尺,“這個密度既能抗住五尺高浪,又不浪費木料。” 施工時他每日巡查,用 “鉛垂線” 測樁垂直度,用 “夯錘” 驗土密實度,確保每丈堤壩都達標。
建材籌備實行 “三戶聯保制”︰漢戶出松木每戶三棵,直徑一尺以上),蒙古牧戶出石塊每戶十塊,三百斤以上),使虎部落出勞力每十戶出一人,參與運料)。脫脫在市集設 “收料點”,派文吏張謙登記︰“松木按尺寸分級,石塊查有無裂縫,勞力記工時,秋後可抵賦稅。”
松木處理在專門工坊進行︰截成三丈長段後,兩端削成錐形便于入土),用 “火烤防腐法”—— 在松木表面均勻烤至焦黃不烤焦木質),再涂瀝青從西域購入,防水效果佳)。李老栓檢查處理質量︰“烤痕需均勻,瀝青層厚一分,少一分都要返工。” 石塊則按大小分類堆放,巨石專設 “吊裝區”備絞車與滾木),中石堆成 “備用牆”隨時可運工地)。
為確保供應及時,劉河制定 “三日滾動計劃”︰每日統計用料量,提前三日備料,設 “應急料場”儲松木百根、石塊千塊,距工地五里內)。有次突降暴雪阻斷運料路,他立即啟用應急料場,確保堤壩施工未停一日,張謙在《料場日志》贊道︰“劉水工籌劃周密,風雪無阻。”
堤壩施工分 “三班流水作業”︰早班卯至巳時)打樁,中班午至未時)填石,晚班申至酉時)夯土,每班設 “工頭”漢人管木工,蒙古人管石工,使虎部落人管夯土),責任到人。劉河帶著 “質量牌” 巡查︰“樁歪一尺,工頭罰銀五兩;石縫未填滿,夯土不實,返工重干,工時不算。”
打樁用 “協作法”︰八人扶樁,十二人拉繩麻繩纏木桿借力),兩人揮錘鐵錘重三十斤,輪流發力),錘落時喊號子“左對齊喲!往下沉喲!根基穩喲!”)。填石時用 “錯縫法”,大石塊間嵌小石塊,縫隙填碎石,確保無空洞;夯土用 “分層法”,每鋪土五寸夯三遍,夯至 “鐵錐難入” 為合格。
有段堤壩夯土後出現裂縫,劉河立即扒開檢查,發現是土層含水過多,當即改用 “灰土夯”黃土摻石灰,比例三比一,吸水防潮)。他在工地上立 “質量榜”,將合格工段的工頭名字寫上,不合格的畫叉,“這榜比銀子還管用,誰都不想上榜上的叉,” 漢人王工頭說。
脫脫根據離湖遠近劃定三級疏散區︰“一級區”湖岸三里內)為必遷區,“二級區”三里至五里)為預警區,“三級區”五里外)為安全區,每區插木牌標注,圖冊發至每戶。“一級區百姓需在三月底前遷完,” 他對地方官說,“遷前登記家產,遷後由官府派人看管房屋,水退後返還。”
遷移路線設三條主路,路寬八尺容車馬並行),沿途每里設 “飲水站”儲干淨雪水)、“休息棚”可避風雪),由兵卒引導︰“老弱走中路最平緩),青壯走東路,牲畜走西路沿途有草場)。” 使虎部落首領巴圖主動提出︰“我部馴虎可幫運重物,每只虎拖一 sed雪橇),能省不少人力。”
安置點設在白虎城內外︰城內騰出兵營每間住兩戶,配火炕、水缸),城外搭 “臨時棚”用松木與氈布搭建,每棚住十戶),每戶發 “安置糧”每日青稞二斤、干肉一兩)。文吏張謙登記安置情況︰“至元三十五年三月底,一級區共遷二百三十戶,八百七十人,無一遺漏。”
疏散演練在三月中旬舉行,脫脫命人鳴鑼為號三長兩短為集合信號),一級區百姓攜帶細軟在指定地點集合,按 “戶為單位,十戶為隊,隊有隊首” 的編制列隊。隊首持 “隊旗”標戶數與姓名),兵卒趙勇帶著親兵清點人數︰“張三家五口到齊,李四家缺老父 —— 快去催!”
演練模擬 “紅預警” 場景︰鳴鑼後半個時辰集合,一個時辰內出發,沿途設 “險情點”模擬路障、斷橋),由工兵現場排除。使虎部落的馴虎在隊尾警戒,遇 “混亂” 則由巴圖吹哨指揮︰“虎臥路側,百姓從中間過,秩序就不亂了。” 有孩童哭鬧掉隊,隊首立即抱起,趙勇贊道︰“這演練比去年快兩刻鐘,真出事也能應對。”
演練後召開評議會,百姓提意見︰“路滑難行,需鋪草墊;老弱走不動,得備擔架。” 脫脫當即采納,命人在險路段鋪草墊,制二十副擔架松木為架,帆布為面),由青壯輪流抬行。張謙在《演練總結》中寫道︰“練一次熟一次,百姓從慌亂到有序,這就是底氣。”
凌汛過後,脫脫立即組織 “災情核查隊”,分漢、蒙古、使虎部落三組,每組帶文吏、工匠、軍醫各一人。核查內容分三類︰房屋損壞塌、漏、浸三類),財產損失糧食、牲畜、工具),人員傷亡受傷、失蹤、死亡),每查一戶填 “災情單”雙語填寫,戶主簽字確認)。
劉河帶著工匠查房屋︰“立柱歪斜超三寸為‘塌’,屋頂漏雨為‘漏’,地基進水未塌為‘浸’,分類定損。” 使虎部落的巴圖幫查牧戶損失︰“羊群被沖走五只,氈房浸壞兩頂,都記清楚了。” 文吏張謙匯總數據,在《災情冊》標注︰“共損房屋八十七間,糧食三十石,牲畜五十頭,傷六人,無死亡。”
核查時特別關注弱勢群體︰孤寡老人由軍醫重點檢查,孤兒由部落暫代撫養,脫脫下令︰“優先發放救濟糧,塌房戶先發修繕費,浸房戶發防潮料石灰、氈布)。” 這種細致核查既確保災情準確,又讓百姓感受到關懷。
災後重建的核心是改良屋基,劉河設計 “高架式木屋基”—— 用四根深埋松木為柱入土兩丈),柱頂架橫梁,橫梁上鋪木板為地面,比原地面高一丈防積水)。“柱底墊石墩防白蟻),柱身涂瀝青防水),” 他對工匠說,“這樣洪水再漲八尺,屋里也進不了水。”
房屋結構也做調整︰屋頂改 “雙坡頂”坡度加大,便于排水),屋檐伸出三尺防雨水濺牆),牆體用 “夾泥牆”木板夾夯土,中間填蘆葦隔熱防潮)。使虎部落的傳統氈房改為 “高架氈房”—— 底部用木架抬高,氈布涂防水油桐油混合羊脂),門設 “防水坎”高五寸,擋雨水)。
重建實行 “以工代賑”︰百姓參與建房可領糧食,工匠按技藝付工錢木工每日百文,泥工八十文)。漢人王木匠重建自家房屋時說︰“這高架基比老地基穩,去年水浸到窗台,今年再大水也不怕了。” 脫脫檢查重建房屋,用腳踹柱基︰“夠結實!五年內再遭水患,官府包修。”
為根治水患,脫脫決定開鑿永久性分洪渠道,劉河率隊勘察三個月,選定東岸窪地為泄洪區距湖十里,地勢低平,可容洪水)。渠道設計 “上寬下窄”口寬五丈,底寬三丈),坡度千分之三水流平緩不沖岸),全長十里,沿途設三座 “節制閘”木制閘門,控制流量)。
施工前需協調各方利益︰渠道需佔用部分牧場,蒙古千戶帖木兒起初反對,劉河帶他看洪水淹沒的草場︰“不修渠,每年淹十畝;修渠佔五畝,保五十畝,哪個劃算?” 帖木兒最終同意,但要求 “渠道兩側留三丈寬牧道”,脫脫當即批準︰“兼顧防洪與放牧,才是長久之計。”
生態保護是重點︰渠道避開沙棘林固土植物),開挖時保留沿岸樹木枝葉擋浪),泄洪區邊緣種蘆葦淨化水質)。劉河在《水利規劃》中承諾︰“完工後補種沙棘五千株,三年恢復植被。” 施工用 “分段開挖法”,每段完工立即覆土種草,減少水土流失。
渠道開工之日,各族百姓齊來見證,脫脫揮鍤破土︰“此渠名‘安瀾渠’,願貝加爾湖永無洪患,兩岸百姓世代安寧。” 鍬落土開,象征著水患應對從被動防御轉向主動規劃,在寒地邊疆寫下水利治理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