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楚國,但是秦軍兵臨城下

第3章 韓非之死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司馬錯 本章︰第3章 韓非之死

    李斯所不知道的是,對于嬴政來說,其實滅亡趙國的願望遠大于韓國。

    嬴政早年間曾經在趙國做過質子,在他三歲的時候,秦趙交戰,秦國的武安君白起殺死了趙國的二十萬降卒。

    整個長平之戰,趙國損失了四十萬士兵,趙國幾乎家家都有人戰死,因此對于秦國人的怨恨到達了頂點。雖然他跟著母親趙姬,在娘家人的保護下勉強留存了性命,但是趙國人的威逼凌辱在他心中早就種下了仇恨的種子。

    韓非的書冊很快呈了上來,嬴政叫來小內侍,念給自己听。

    “臣敢言之︰往者齊南破荊,東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韓、魏,土地廣而兵強,戰克攻取,詔令天下。

    “齊之清濟濁河,足以為限;長城巨防,足以為塞。齊,五戰之國也,一戰不克而無齊。由此觀之,夫戰者,萬乘之存亡也。且聞之曰︰削跡無遺根,無與禍鄰,禍乃不存。

    “齊國什麼時候強過,朕怎麼不記得。”嬴政說,他看著小內侍。

    小內侍害怕觸怒了秦王,低著頭,不敢回話。

    “算了,和你說你也听不懂。”嬴政說,“你繼續念吧。”

    “是,”小內侍回答。

    “秦與荊人戰,大破荊,襲郢,取洞庭、五湖、江南,荊王君臣亡走,東服于陳。當此時也,隨荊以兵,則荊可舉;荊可舉,則民足貪也,地足利也,東以弱齊、燕,中以凌三晉。

    “然則是一舉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鄰諸侯可朝也,而謀臣不為,引軍而退,復與荊人為和。令荊人得收亡國,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廟,令率天下西面以與秦為難。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一矣。”

    “等等”听到這里,嬴政忽然說。

    “王上,”小內侍跪下。

    “你先去把李斯叫來,讓他一起听。”嬴政說。

    “是,”小內侍去了,過了一會,李斯跟著一起來了。

    “大王,”李斯行禮。

    “李愛卿,”嬴政正要說話,忽然被什麼東西吸引了注意力。

    “這是什麼?”他伸手從李斯的頭上拿下來一片花瓣。

    “大王,”小內侍告訴嬴政,“李大人听說您叫他,著急走路,剛才摔了一跤,正好摔在花壇里。”

    “還有這等事?”贏政忍笑。

    “臣四體不勤,大王見笑了。”李斯低著頭。

    “沒事,”嬴政說,“李愛卿,坐吧,你師兄獻書給了朕,來同朕一起听听。”

    “多謝大王,”李斯行禮之後,在左側跪坐下來。

    “繼續念吧,”嬴政對小內侍說。

    “是,”小內侍繼續念了起來。

    “天下又比周而軍華下,大王以詔破之,兵至梁郭下。圍梁數旬,則梁可拔;拔梁,則魏可舉;舉魏,則荊、趙之意絕;荊、趙之意絕,則趙危;趙危而荊狐疑;東以弱齊、燕,中以凌三晉。

    “然則是一舉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鄰諸侯可朝也,而謀 臣不為,引軍而退,復與魏氏為和。令魏氏反收亡國,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廟,令率天下西面以與秦為難。此固以失霸王之道矣。

    “前者穰侯之治秦也,用一國之兵而欲以成兩國之功,是故兵終身暴露于外,士民疲病于內,霸王之名不成。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三矣。

    “外戚誤國啊,”嬴政說。

    “大王,”李斯回答,“穰侯魏冉確實做過有害于國家的事情,但他對于國家的功勞也很大,臣認為,看待一個人應當從他現實的功績出發,而不是看他的出生。”

    “知道了,”嬴政揮揮手,“繼續念。”他說。

    “趙氏,中央之國也,雜民所居也,其民輕而難用也。號令不治,賞罰不信,地形不便,下不能盡其民力。彼固亡國之形也,而不憂民萌,悉其士民軍于長平之下,以爭韓上黨。大王以詔破之,拔武安。

    “當是時也,趙氏上下不相親也,貴賤不相信也。然則邯鄲不守。拔邯鄲,管山東河間,引軍而去,西攻修武,逾華,絳代、上黨。

    “代四十六縣,上黨七十縣,不用一領甲,不苦一士民,此皆秦有也。以代、上黨不戰而畢為秦矣,東陽、河外不戰而畢反為齊矣,中山、呼 以北不戰而畢為燕矣。”

    “然則是趙舉,趙舉則韓亡,韓亡則荊、魏不能獨立,荊、魏不能獨立,則是一舉而壞韓、蠹魏、拔荊,東以弱齊、燕,決白馬之口以沃魏氏,是一舉而三晉亡,從者敗也。大王垂拱以須之,天下編隨而服矣,霸王之名可成。

    “愛卿覺得有道理嗎?”嬴政問李斯。

    “大王,”李斯回答嬴政,“臣以為,長平之戰發生在幾十年前,這些年,六國的實力此消彼長,彼時的局勢與現在已經有了非常大的不同,不應該用過去的故事,來考察當今的政治得失。”

    “難道,愛卿覺得,過去不重要嗎?”長平之戰以及其後續的故事對嬴政的人生有很大的影響,他因此有些不悅。

    “回大王,”李斯說,“過去當然重要,但是往者不可諫,人應當活在當下,為將來而努力。”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繼續念,”嬴政沒有接話,他吩咐小內侍。

    “而謀臣不為,引軍而退,復與趙氏為和。夫以大王之明,秦兵之強,棄霸王之業,地曾不可得,乃取欺于亡國。是謀臣之拙也。且夫趙當亡而不亡,秦當霸而不霸,天下固以量秦之謀臣一矣。

    “乃復悉士卒以攻邯鄲,不能拔也,棄甲兵弩,戰竦而卻,天下固已量秦力矣。軍乃引而復,並于孚下,大王又並軍而至,與戰不能克之也,又不能反,軍罷而去,天下固量秦力三矣。

    “內者量吾謀臣,外者極吾兵力。由是觀之,臣以為天下之從,幾不能矣。內者,吾甲兵頓,士民病,蓄積索,田疇荒,�n中椋煌庹擼 煜陸員紉饃豕獺T復笸跤幸月侵 病!br />
    “愛卿覺得如何?”嬴政問李斯。

    “大王,”李斯回答,“此是韓國君臣所喜愛的權術之法,君主適當的使用權術可以使得臣子更加忠心,但是過度的使用卻會使得人人自危,沒人再願意一心為國家找想,請大王三思。”

    “朕知道了,”嬴政說,“繼續念,”他吩咐小內侍。

    “且臣聞之曰︰戰戰栗栗,日慎一日,苟慎其道,天下可有。何以知其然也?

    “昔者紂為天子,將率天下甲兵百萬,左飲于淇溪,右飲于洹溪,淇水竭而洹水不流,以與周武王為難。武王將素甲三千,戰一日,而破紂之國,禽其身,據其地而有其民,天下莫傷。

    “知伯率三國之眾以攻趙襄主于晉陽,決水而灌之三月,城且拔矣,襄主鑽龜筮佔兆,以視利害,何國可降。乃使其臣張孟談。于是乃潛行而出,反知伯之約,得兩國之眾,以攻知伯,禽其身,以復襄主之初。

    “今秦地折長補短,方數千里,名師數十百萬。秦國之號令賞罰,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此與天下,可兼而有也。

    “臣昧死願望見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之從,舉趙,亡韓,臣荊、魏,親齊、燕,以成霸王之名,朝四鄰諸侯之道。

    “大王誠听其說,一舉而天下之從不破,趙不舉,韓不亡,荊、魏不臣,齊、燕不北,霸王之名不成,四鄰諸侯不朝,大王斬臣以徇國,以為王謀不忠者也。”

    “大王,”李斯坐不住了,他站起來走到中央下跪。

    “念完了嗎?”嬴政問小內侍。

    “是,大王,就這些了。”小內侍雙手將書簡奉上。

    “你又怎麼了?”嬴政問李斯。

    李斯感覺到了嬴政的火氣,低著頭不敢說話。

    “朕問你都不回答了是不是,”贏政說,“有什麼話就說。”

    “大王,”李斯回答,“俗話說,說出來的話,不如沒說出來的明白。韓非此書,內容中雖然幾乎沒有談到現在的秦國,卻處處都是借古諷今。

    “韓非之所以會用商和周作為例子,並不是真的想要將商和周興旺的道理告訴大王,只是希望大王能像商周那樣繼續成為天下的共主,這樣,只要韓國承認大王的共主地位,就可以保存社稷。

    “但是大王,現在的局勢和商周的時候並不相同,我大秦自商鞅變法以來實行郡縣之法,舉國上下的土地都是大王所有,並不需要裂土封侯同世家來分享,這是大王的權勢比六國君主強大的根本所在。

    “有更多的土地和人民,才能生產更多的糧食,國家才能有更多的稅收和更豐富的物產,也能夠組織更多的人力來興建上古時期無法完成的工程,只有這樣國家才能進步。

    “大王您要做的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四海為一的君王。韓非看上去是在為大王出謀劃策,實際上用心歹毒。大王不可以不查啊。”李斯說。

    “我記得,當初不是愛卿推薦的韓非來秦國嗎?”嬴政說,“怎麼人來了你又這樣容不下他。”

    “大王,”李斯叩首,“臣並不是容不下師哥,而是臣的師哥心不在大秦,沒有將正確的道理教給大王,如果臣看出了師哥的用心,卻不告訴大王,那是臣的失職。”

    “你怎麼能斷定韓非不是在為朕考量,而是在害朕,”嬴政揮揮手,“有些道理也許是有些過時,但人的認識能力都是有限的。韓非只是思想有些跟不上時代,但他還是說出了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來為朕效力,有什麼好責怪的。”

    “大王,”李斯還想說什麼。

    “李愛卿,你先回去吧。”嬴政說,“路上小心些,不要再摔跤了。”

    “是,”李斯低頭叩首,轉身離開了書房。

    李斯進來的時候身上帶了一些花瓣,散落在坐次的周圍,他離開之後,嬴政拿起了一片在手里,意味深長的看了看。

    “大王。”小內侍小心翼翼的,輕聲問,“怎麼了。”

    “沒什麼?”嬴政把花瓣丟在地上,“把這里收拾了,真不像樣子。”

    “是,奴才領旨”小內侍回答。

    過了幾天,嬴政得空召見了韓非。

    “韓非子,你所寫的文章朕都看了,”嬴政說,“先生的才華真是舉世無雙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多謝,大王。”韓非回答,“其實,臣的師弟,李斯,在政治,這方面,比臣,厲害。臣,只會,舞文弄墨而已。”

    “韓非子不必謙虛,”嬴政說,“李斯的本事朕心里有數。”

    “大王,”韓非說,“大王,您看到的,只是,表面的,東西。”

    “那你倒是說說,有什麼是我沒看到的。”嬴政說。

    “臣,做事,看上去,好像都有依據,因此,顯得,很有章法。”韓非說,“但是,臣所知道的,都是,發生過的事情。臣的師弟,他的才華,不在循規蹈矩,而在,開創新的事物,剛剛誕生的,事物,一定沒有,過去的東西,成熟,因此,他才會,看起來,不如我。”

    李斯在嬴政面前說韓非用心歹毒,韓非卻說李斯很有才華。人心都會更加向往良好的品質,無形之中,使得嬴政心中的天平發生了傾斜。

    “韓非子,你可願入秦為官?”嬴政問韓非,“朕願意拜你為客卿。”

    “大王,”韓非行禮,“大王的,恩情,韓非,永生,難忘。但是,非,生為,韓國,公子,不願,為秦國,滅亡韓國,還請,大王恕罪。”

    “四海之內皆為同胞,韓國和秦國的祖先都是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從來就不是敵人,”嬴政說,“先生在秦國為官,和在韓國又有什麼區別呢?”

    “大王,”韓非回答,“非,心意已決,還請,大王,開恩。”

    “朕不理解,”嬴政說,“當今這世道,六國的士子游于天下,不在自己國家做官的人很多,我們大秦的商君,張儀,白起,還有你的那位師弟,都不是秦人,但大秦卻都以禮相待。朕認為在信任這方面,秦國是當今天下做的最好的,到底是什麼使得你不願意入秦呢?”

    “大王,”韓非回答,“一個人,當然可以,不在自己的國家,做官。同樣的,他也可以,不愛自己的國家,不愛,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子兒女。

    “人可以,不要金銀財寶,也可以,殺人放火,無惡不作,舍棄法律,和,道德的底線。可是,舍棄了,曾經擁有的,一切,人就,什麼也,不是了。

    “因此,臣認為,無論,生活在,什麼樣的地方,什麼樣的時代,人,都應該有,不能舍棄的,東西。您認為是,弱小的韓國,其實,是臣,最大的,財富。

    “臣,當然可以,舍棄韓國,但是,一個人,連自己的國家,都不愛,又怎麼,愛秦國呢?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君主,都不能盡忠,又怎麼,忠于大王呢?”

    嬴政沉默了,他的心情十分復雜,一方面他確實是找到了真正的賢才,另一方面,此人又完全不能為他所用。

    一個不能為他所用的人才,就不是人才了,而是一個赤裸裸的威脅。

    嬴政想以韓非為客卿的事情傳開了,尉繚和頓弱坐在一起討論這件事,遠遠的看到李斯急匆匆的走了過去。

    “李大人真是好運氣,”頓弱說,“如果韓非真的做了客卿,他們師出同門,今後就有照應了。”

    “我看不見得,”尉繚說,“韓非是韓國的宗室,怎麼會甘心在秦國做一個流官呢?”

    “可是,韓國不都要沒了嗎?”頓弱說,“姚賈最近又去韓國了,連丞相張平的弟弟張厭都被買通了,滅韓指日可待了。”

    “即使韓非真的來了,我看他們師兄弟也不一定能好好相處,”尉繚說,“李斯來秦國摸爬滾打了十年,兩次平叛,差點掉了腦袋,才得了一個客卿。他這師兄弟,卻一來秦國,就到了這個高度。他的心里大概很不平衡。”

    “這你就不知道了吧,老國尉,”頓弱說,“這韓非入秦啊,就是李斯推薦的,假如李斯只想保住自己的地位,直接說不認識不就可以了,何必自己為自己制造敵人呢?”

    “算了,不說這個了,”尉繚沒有繼續這個話題,“那老王翦昨天贏了我好多錢,我今天一定要贏回來。”

    “別啊,”頓弱勸尉繚,“您和王將軍都玩了這麼多年了,贏過幾回啊,這個月的俸祿還有段時間才能發,您就別去了。”

    “你怎麼知道我就贏不了,”尉繚說,“等我明天贏了錢請你喝酒。”

    同樣因為韓非感到苦惱的還有姚賈。不如說,他才是這段時間最發愁的人。

    “大王,”這天,韓非主動來找嬴政。

    “韓非子,有什麼指教?”嬴政覺得很稀奇,于是問道。

    “大王,我听說,國家,如果,不遵從,道義,就會,產生,奸邪小人。”韓非說,“而如今,您的,上卿,姚賈。世監門子,梁之大盜,趙之逐臣。

    “他出使了,這麼多,國家,花費了,這麼多年,卻沒有,什麼成績。

    “這是因為,他表面上,是在,為大王做事,實際上,是在,以王之權,國之宜,外,自交于諸侯。大王,不可以不察。”

    “朕知道了,”嬴政說,“韓非子先回去吧,朕會好好對待這件事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很快,姚賈被叫到了嬴政的面前。

    “姚愛卿,朕听說,你拿著朕賞賜的錢財,私自結交諸侯,有這回事嗎?”嬴政問。

    “回大王,”姚賈回答,“有。”

    這麼誠實?嬴政看了他一眼。

    “那你還有臉回來見朕,”嬴政說。

    “大王,”姚賈回答,“曾參孝其親,天下願以為子;子胥忠于君,天下願以為臣;貞女工巧,天下願以為妃。

    “今賈忠王而王不知也。賈不歸四國,尚焉之?使賈不忠于君,四國之王尚焉用賈之身?梁听讒而誅其良將,紂聞讒而殺其忠臣,至身死國亡。今王听讒,則無忠臣矣。”

    “這麼說,愛卿認為朕懷疑你是因為听了讒言?”嬴政說。

    “是,”姚賈回答,“大王如此英明,之所以會一時糊涂,一定是因為有小人從中作梗。”

    “朕還听說,你是子監門子,梁之大盜,趙之逐臣。”嬴政說。

    “大王,”姚賈回答,“太公望,齊之逐夫,朝歌之廢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讎不庸,文王用之而王。管仲,其鄙人之賈人也,南陽之弊幽,魯之免囚,桓公用之而伯。百里奚,虞之乞人,傳賣以五羊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戎。文公用中山盜,而勝于城濮。

    “此四士者,皆有垢丑,大誹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與立功。使若卞隨、務光、申屠狄,人主豈得其用哉!故明主不取其污,不听其非,察其為己用。故可以存社稷者,雖有外誹者不听;雖有高世之名,無咫尺之功者不賞。是以群臣莫敢以虛願望于上。”

    “這麼說,愛卿自比于太公管仲,”嬴政說。

    “臣不敢,”姚賈回答,“臣之才,遠下于太公管仲,之所以能夠現在的功業,全是因為大王比武王和齊桓公更加英明。”

    “然,”嬴政說,“你回去吧,朕不怪罪你。”

    “大王,是何人為此計者?”姚賈問嬴政。

    “怎麼了?”嬴政看了他一眼。

    “大王,”姚賈說,“難道是韓國公子非?”

    “你怎麼知道?”嬴政問道,

    “大王,臣此次出使韓國,剛有成績,就在國內收到了這樣的中傷,”姚賈說,“韓非,韓之諸公子也。今王欲並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歸之,此自遣患也,不如以過法誅之。”

    “朕這不是沒有听讒言麼,”嬴政揮揮手,“你下去吧,朕自有主意。”

    “是,”姚賈行禮之後回去了。

    幾天以後,一則消息傳來,韓非被下獄了。

    “恭喜啊,姚大人,”頓弱對姚賈說,“秦王把韓非關起來了,可是遂了你的心願。

    “不對啊?”姚賈覺得奇怪,“我之前雖然和秦王說過要殺韓非,可是他看上去一點也不感興趣。”

    “姚大人,你久在國外出使,了解大多是關于六國的事情,”頓弱說,“對于這國內的政治啊,你知道的太少了。”

    “姚賈確實不知,”他對頓弱說,“還請大人指點迷津。”

    “你說,這當大王的,是願意別人知道自己在想什麼,還是不願意?”頓弱問姚賈。

    “願意,”姚賈說,思考了一下,又覺得好像不對,于是改口說,“不對,應該不願意吧。”

    “這就是問題所在啊,”頓弱說,“韓非所寫的東西,原本是大多數人都不懂得的道理,正是因為大多數人都不懂,才能成為君主統治臣子的手段。

    “現在,書成以後,以前暗處的東西都被拉出來曬了太陽,天下人都知道了君主在想什麼,這有哪一位君主會感到開心呢?”

    “听不明白,”姚賈對頓弱說,“我看肯定是有人背後加了料。”

    “你啊,也就這個格局了。”頓弱搖搖頭。

    在監獄里的韓非被獄卒施加了嚴酷的刑罰,從前他學習法家的時候,對于重刑才能使得政治清明的觀點堅信不疑,可是,當自己被處刑的時候,他的內心產生了一絲動搖。

    用如此殘酷的刑罰來對待人,又怎麼使刑余之人留存愛國之心呢?

    這個問題並沒有困擾他多久,這天,李斯來了。

    “非兄,”李斯帶來了一個盒子,里面裝著幾道菜,都是韓非愛吃的。

    “通古,”韓非看著李斯,不知道該說什麼。

    “先吃吧,”李斯說。

    韓非拿起筷子,默默的吃飯,李斯坐著不動,等著他把飯吃完。

    “非兄,”李斯把盤子收拾好,拿出了一壇酒,和兩個酒碗,給他二人一人倒了一杯。

    “先喝酒,”他說。

    韓非拿起酒杯,二人踫杯,一飲而盡。上次對飲,還是在蘭陵離別以前,從那時到現在,發生的一切,忽然就讓人覺得像是一場夢。

    喝完了第一杯,李斯拿出了一個小瓶子,看起來像玉,又好像不是,瓶口塞著一個紅色的小布條。

    他拿下布條,把瓶子里的液體倒進了酒壺,這一次,他只給韓非倒上了酒。

    “非兄,”李斯下跪給韓非磕頭,“李斯對不起你。”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韓非看著李斯,心里明白自己大限將至了。

    “通古,”韓非問李斯,“這,是,秦王的意思,還是,你的意思。”

    李斯沒有回答,他轉身離開了,在監獄的門口重重的摔了一跤。

    “大王,大王,不好了。”嬴政這邊,小內侍急匆匆的跑過來。

    “怎麼了?”嬴政問他。

    “韓非,”小內侍說,“韓非大人,讓人毒死了。”

    “是誰干的?”嬴政問他。

    “是,是李廷尉。”小內侍說。

    “朕知道了。”嬴政說。

    “大王,要治罪嗎?”小內侍問嬴政。

    “韓非是秦國人嗎?”嬴政問小內侍。

    “不,不是,”小內侍猶猶豫豫的回答。

    “秦律有說,殺死敵國的臣子,該當何罪嗎?”嬴政問道。

    “沒有,”小內侍回答,“不僅沒有罪,還應當算功勞。”

    “殺了自己的師兄,算什麼功勞,”贏政不滿的說。

    “是,奴才該死,”小內侍跪下,“那,奴才這就讓人去拿住李廷尉。”

    “罷了,”嬴政說,“韓非子忍受不了監獄里的重刑,因此暴病去世,給我懲罰用刑的典吏,記住了嗎?”

    “是,”小內侍說,“奴才領旨。”

    “對了,”嬴政叫住小內侍,“楚妃近日有疾,需要人伺候,你去那里吧,要內侍長再選一人來陪侍寡人。”

    “大王,”小內侍以為自己犯了什麼錯,連忙跪下磕頭,“奴才有罪,照顧不周,請大王息怒。”

    “沒事,”嬴政淡淡的回答,然後獨自轉身走了,留下一個背影,跟隨他的只有長長的影子。

    喜歡穿越楚國,但是秦軍兵臨城下請大家收藏︰()穿越楚國,但是秦軍兵臨城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穿越楚國,但是秦軍兵臨城下》,方便以後閱讀穿越楚國,但是秦軍兵臨城下第3章 韓非之死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穿越楚國,但是秦軍兵臨城下第3章 韓非之死並對穿越楚國,但是秦軍兵臨城下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