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點頭贊同朱棣︰“燕王所言極是。
自大明建國,韃靼、瓦剌屢犯邊境。
這些年,多少大明百姓命喪爾等之手,多少財物被搶,這筆賬可曾算過?再者,長城外五百里、漠南之地,大明已佔,無需割讓。
此番北征,所求非區區漠南,而是整個漠北歸于大明!”
使者們聞言,表情凝固。
朱元璋之意已明,要麼全面投降,要麼繼續交戰。
此番談判,意義何在?
想讓大明退兵,難如登天!
“你們皆有家眷族人吧?”朱元璋續道,“這些城池既建,你們的家眷族人皆可遷入居住,無需再奔波流離。”
“以牛羊換城中之屋,我們承諾最低價格,讓你們得以安居樂業,豈不甚好?誰又願意終日征戰,流離失所,無法享受安穩生活?”
朱元璋轉而向部落使者們勸說起來。
眾使者聞言,面面相覷,神情各異。
顯然,有人對朱元璋的提議頗為心動。
“大明皇帝,此舉是否過于強硬?既然是談判,為何毫無誠意?”
“我等草原部落,以放牧遷徙為生,為何要將我們束縛于城牆之內?是何用意?”
這時,馬哈木憤怒的聲音響起。
他不能讓任何人輕易對朱元璋的提議心動,既然朱元璋決意征服漠北,那就必須破壞這次談判!
“你是何人?”
朱松將目光轉向馬哈木,挑眉問道。
此人一番話便讓談判告吹,倒也有幾分能耐。
的確,草原部落的生活就是放牧遷徙,讓他們進城,意在同化。
日後,大漠草原將不再有草原部落,只有大明子民!
馬哈木所言,直擊要害。
“準格爾部,馬哈木。”
“閣下便是名聲在外的漢王殿下?”
“說起來,我們準格爾部與漢王殿下曾有不少商貿往來。
如今兵戈相見,是否不太合適?”
馬哈木望向朱松,語氣不善。
此人竟是馬哈木!
歷史上也算人物,曾與大明數次交戰于朱棣北征之時,最終卻死于草原部落之手。
“確實不妥,那商貿之事就此作罷,免得日後相見尷尬。”
“如此說來,談判無望,你們是決心抵抗到底了?”
朱松輕笑一聲,不置可否。
“大明無意與我們和談,這怪不得我們!依我之見,戰場上見真章更為直接!”馬哈木被朱松激怒,聲音冷冽,咬牙切齒。
父親浩海達裕所言非虛,在家國利益前,與漢王的那些生意不過是個笑話,無需多言。
如今,那些生意人家也不要了,談何尷尬相見!
“好!那你們漠北不是自詡騎兵無敵,平原霸主嗎?”
“那就正面交鋒,可別逃了!”朱元璋拍手大笑。
“就如你所願!我們走!”馬哈木冷哼一聲,拂袖而去,滿臉怒容。
其余使者見狀,相互對視,皆覺無需再談,紛紛退去。
朱元璋守信,未為難他們,任其離去。
“老四,建功立業的機會來了!”
“若勝,你家小子們也有機會獲封領地!”
“老三、老十七,同樣有機會!”朱元璋對朱棣、朱�兄弟三人笑道。
至于老九,皇位遲早是他的,封賞之事自不必說。
“父皇此言當真?”
“封地就在漠北?”朱棣初露喜色,隨即又黯淡下去。
漠北荒涼,豈能與南方富庶之地相比?但想到西域亦非樂土,心中稍感平衡。
“正是漠北!”
“你們打下的地盤,自是功績。
子嗣們也有機會獲封此地,看你們表現了!”朱元璋點頭肯定。
“那我那兩個兒子,豈不是也能封王?”朱棣對兒子封王之事頗為在意。
不論封地狀況,終究也是藩王之位!
“誰說只有兩個,你不是有三個兒子嗎?”朱元璋笑道。
“這……兒臣確有三個兒子,但熾兒身為世子,將繼承兒臣爵位,怎能封王?”朱棣滿臉詫異。
朱�與朱權亦露出震驚之色。
“朕有個決定尚未宣布,今後藩王不可世襲,須有功績與能力,方能前往封地!”
“老朱家子孫日益增多,藩王之位豈能讓無能之輩佔據!”朱元璋淡淡說明。
朱棣稱帝後,大明藩王如同家畜,不過是混日子罷了。
他豈能讓此事再續?
先前已與朱松商議,廢除藩王世襲,無能者不配王爵!
皇家子孫欲封王,要麼戰場立功,要麼取得皇衛軍校高等,否則便留京或父輩封地度日!
“這……父皇,兒臣不贊同此安排!”
“藩王若不能世襲,豈不天下大亂?”朱棣焦急道。
“怎會大亂?你雖不能世襲燕王,但也可為三子爭取王位,一換三,不劃算嗎?”朱元璋挑眉反問。
朱棣聞言,一時語塞!
這似乎也有道理!
藩王之子亦有機會封王!
關鍵是,要麼兒子有本事,要麼父親有本事,立下足以封王的功績!
“此事待漠北平定後再議!”
“還是先商討戰事,何處開戰較為妥當!”
朱元璋揮手示意,話題一轉。
當前首要之事,對朱元璋而言,乃是全然掌控漠北之地!
他構想中,漠北新城建立後,既要保留原住民,也要從大明遷徙民眾前往。
此外,他計劃在漠北修築道路,搭建起與大明的商貿橋梁!
老九曾言,遷徙人口其實不難,只需在漠北提升福祉待遇,大明百姓自會欣然前往。
更能吸引原住民牧民,入駐新城!
畢竟,誰不願安居樂業,而甘于茹毛飲血?
一切盡在朱元璋籌謀之中,但勝負仍系于這關鍵一戰!
“兒臣以為,戰場可選烏蘭巴托外的阿爾格蘭特!”
“若他們膽怯避戰,我們正好直搗狼居胥山,看他們能否坐視不理!”
朱松手指地圖,向朱元璋建議。
“好,戰場便定于此!”
朱元璋即刻應允!
與此同時,各部落使者,包括馬哈木在內,迅速返回部落,通報談判結果。
瓦剌與韃靼一旦聯手,騎兵總數可達二十五萬左右!
為對抗明軍,幾乎所有未降部落已聯合。
瓦剌與韃靼首次真正聯手,共抗明軍!
這或許是他們唯一也是最後一次結盟作戰的機會!
十日後,大明十二萬騎兵與瓦剌、韃靼聯軍二十多萬,在烏蘭巴托外的阿爾格蘭特對峙!
各部首領目睹漢中軍甲冑與武器,無不震驚!
三萬全員披甲的漢中軍,極大提升了大明軍隊的披甲率!
相當于每四人中就有一全身披甲者,這還如何交鋒?
“哼,這幫人怎就停下了?”
“二十五萬大軍,看似壯觀,實則虛張聲勢!”
朱元璋立于馬車之巔,望遠鏡中掃視前方密集如林的大軍,嘴角勾起一抹嘲諷的笑。
隨即,他一聲令下,朱棣與朱�分別統領左右兩翼大軍,向瓦剌那二十五萬大軍發起了首輪沖鋒!
朱元璋豈會放過這重創乃至全殲大軍的良機?
大明十二萬騎兵,對陣二十五萬鐵騎,人數上懸殊一倍有余。
而左右兩翼騎兵合計不過八萬,朱元璋一聲令下,這八萬勇士分別從兩翼向二十五萬敵軍包抄而去!
單從戰場人數與氣勢看,大明這八萬沖鋒騎兵猶如以卵擊石!
尤其是如此一來,朱元璋麾下的中軍四萬將士,便直接暴露在的視線之下!
陣營中,瓦剌與韃靼的首領們齊聚一堂。
瓦剌由浩海達裕與馬哈木父子統率,韃靼則由阿魯台與鬼力赤指揮!
“大明軍隊豈非小覷原勇士?”
眼見明軍騎兵自兩翼包抄而來,阿魯台面色陰沉,冷聲嘲諷。
他們這二十五萬聯軍若真被大明數萬兵馬包圍,豈不淪為笑柄!
“領頭的應是燕王朱棣、晉王朱�與寧王朱權!”
鬼力赤望著明軍旗幟,眉頭緊鎖。
“漢王朱松及其漢中軍何在?”
浩海達裕神色凝重!
“漢王朱松與朱元璋坐鎮大明中軍,漢中軍此刻應全在朱元璋身旁!”
“他們是怕我們直取中軍,活捉朱元璋嗎?”
馬哈木的目光鎖定在尚未行動的大明中軍身上,不屑地輕哼。
“馬哈木此言倒提醒了本汗!”
“瓦剌牽制八萬朝廷軍,我們韃靼直擊大明中軍,捕獲皇帝朱元璋!”鬼力赤向其余三人提議,眼中閃爍著光芒。
“甚好,不僅朱元璋,我還要捕獲那漢王!”阿魯台對鬼力赤的計劃毫無異議,已迫不及待。
“切莫輕敵,漢中軍全員披甲,瓦剌與漢中數年前交戰,其戰力遠超朝廷軍。”浩海達裕眉頭緊鎖,提醒兩人,“且漢中軍剛征服西域不久!”
相較于韃靼,瓦剌對漢中軍更為了解。
瓦剌數次交鋒皆敗,只是未言明,恐挫二人銳氣。
韃靼欲正面挑戰漢中軍,正中浩海達裕下懷。
他該說的已盡,決定由他們。
若自選,他寧願對付其余藩王兵馬。
“動手吧,明軍逼近!”鬼力赤下令,“你們牽制藩王大軍,我們直擊朱元璋中軍!”
鬼力赤未將浩海達裕警告放心上。
韃靼十數萬騎兵,豈會懼兩三萬漢中軍?
“父親,我去戰燕王朱棣,另一邊靠你了!”馬哈木早已按捺不住,率軍沖向朱棣大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