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亦是如此,若非朱元璋和朱松到訪,他平時都舍不得動用這套瓷器。
不慎打碎,便再難尋回!
此物珍貴,市面上難求。
“父皇,您嘗嘗這茶,乃去年老九特意差人送來,兒臣都舍不得多飲。”朱�遞上一杯茶,笑對朱元璋道。
“嗯,確是漢中府之味。”朱元璋品了一口,點頭笑道。
朱�心中一動,老爺子竟能品出漢中府之味,听聞他現已不舍離開漢中,想必已習慣那里的生活。
日後,老爺子留在漢中的時間,恐會更多。
“老三,咱想問你,太原此番能調集多少騎兵北伐?”朱元璋話鋒一轉,問向朱�。
“這……兒臣騎兵遠不及九弟漢中軍,步兵有五萬,騎兵僅八千。”朱�面露難色,苦笑回應。
此事確非朱�之過。
瓦剌、韃靼常侵擾山西,為御敵,朱�每年損失眾多騎兵與戰馬。
騎兵可尋,戰馬難求,他又無朱松、燕王之能,難以籌集大批馬匹。
“八千騎兵,足矣。”
“此番,你便率這八千騎兵,與咱一同北伐!”朱元璋聞言,並未驚訝,北境陝西壓力最大。
西北、北平府兵強馬壯,境況遠好于太原。
敵人亦挑防守薄弱之山西劫掠。
朱�欣然應允。
能隨朱元璋北伐,其余皆不重要。
此難得機遇,他必把握。
很快,朱�集結八千騎兵。
然朱元璋見狀,臉色微變。
太原騎兵甲冑,著實寒酸。
朱�並無過錯,關鍵在于老爺子見識過漢中軍的精良裝備後,再望向朱�麾下的騎兵,頓時感覺他們像是鄉野之人。
沒有比較,便無傷害。
至于燕王朱棣,他所享有的,皆是漢王朱松曾經的玩物。
朱�自知麾下騎兵相形見絀,見朱元璋興致不高,面上也露出尷尬之色。
但他非老九朱松,無法讓漢中軍全員披甲。
“老九,听說你給老三備了禮?拿出來瞧瞧!”朱元璋此刻笑言道。
朱松聞言一笑,隨即示意,耿青便領著一小隊人馬,押著一輛馬車至前。
“這……”朱�望著眼前的馬車,一臉驚愕。
難道這是老九為他北征準備的座駕?
“三哥,弟初來太原,無以相贈,這車中備有一百套騎兵甲冑與裝備,權當見面禮了!”朱松笑著解釋。
朱�聞言,驚得下巴幾乎落地。
一百套騎兵甲冑與裝備,莫非與漢中軍相同?
若為真,這百套裝備定能讓他的八千騎兵戰力大增!
雖數量有限,無法全員裝備,但只要主要將領穿戴,戰力必將不可同日而語!
“真是……真是甲冑與鈍器!”朱�激動上前,掀開馬車簾子,只見車內盡是漢中軍般的甲冑與裝備,頓時喜形于色!
“這禮,三哥可還滿意?”朱松笑問。
“滿意……真是及時雨啊!”
“九弟,三哥欠你一個人情!”朱�連忙點頭,此言發自肺腑!
“三哥不會只滿足于這些吧?若日後弟還能提供更多這樣的甲冑與裝備呢?”朱松笑問。
“九弟,你這話何意?”朱�聞言當場愣住。
“這一百套甲冑裝備,既是見面禮也是樣品。
我已得父皇準許,漢中產的甲冑鈍器可向藩王出售。”朱松解釋,“三哥若有興趣,日後直接給漢中府下單即可,錢到位,其余都好商量。”
朱松的話讓朱�更為震驚,他看向一旁微笑不語的朱元璋。
藩王私造兵器已是重罪,朱松竟敢在父皇面前提此生意,且听其語氣,似乎還是父皇允許的,這太令人難以置信!
“瞅啥?你那騎兵裝備,也該換了!”朱元璋說道,“北征結束後,你與老九商議,在西安府和太原府建兩兵工廠,專為大明將士鑄造甲冑兵器。”
朱元璋的話讓朱�瞠目結舌。
“父皇為何選兒臣?”他心中疑惑,老爺子怎敢把如此大事交給他?若藩王掌控朝廷甲冑裝備來源,後果不堪設想。
“此事你倆最合適。
老九有技術,你有煤!”朱元璋笑道,“煉好鋼需煤炭,陝西有礦但主要供民間和發電廠。
你山西煤礦多,打造甲冑兵器最合適。”
朱�聞言恍然。
其實朱元璋和朱松完全能控制山西煤礦,但已無必要。
大明軍隊需要大量甲冑兵器,不僅是藩王,朝廷軍也急需裝備。
漢中府產量遠遠不夠。
“那你剛還說跟咱做生意,讓咱訂漢中軍的甲冑裝備?”朱�不解。
朱�回過神來,再次向朱松詢問。
“我只是在給三哥做個示範!等你去四哥和十七弟那里,就照我剛才說的,讓他們給你下單,豈不更好?”
“以後這廠的收益,你我各得一成。”朱松笑道。
“嗯……為何只是一成?”朱�疑惑。
“三哥,你未免太貪心了吧!剩下的八成可都是朝廷的!”朱松提醒道。
朱�聞言醒悟,瞥了朱元璋一眼。
沒錯,這廠雖在他們封地,但名義上歸朝廷,利益大頭自然也是朝廷的。
他能管理此廠,並獲一成收益,已是莫大的好事。
更重要的是,產出的甲冑裝備,可用于裝備他的騎兵。
但朱�很快又琢磨起來。
看似朱松也只佔一成,實則等于佔了九成。
若皇位日後傳給老九,那朝廷的八成豈不都成了他的?
也就是說,眾多藩王中,能長期掌管此廠並生產甲冑裝備的,僅他晉王朱�一人,老九都不算數。
老爺子分明是在將他當作儲君培養!
朱元璋和朱松之所以敢讓朱�參與甲冑裝備生產,皆因火器裝備的出現。
這些甲冑裝備對敵人是噩夢,但在火器面前卻微不足道。
因此,兩人都不擔心朱�有其他心思。
實力擺在眼前,碾壓一切。
交給朱�生產的都是防御性裝備或某類物品,熱武器由朱松掌控,其他問題便不再是問題。
朱松借此機會拉攏朱�,得到這位三皇子的支持。
一旦朱�上船,便是他漢王朱松最堅定的擁護者,這一點毋庸置疑。
這也是朱元璋所期望的結果。
“這不合理!若這廠乃朝廷所有,我們何以收取費用?”朱�迅速指出疑點,一臉困惑。
就如同工部制造的鎧甲兵器,皆是朝廷財產,即便是供給朝廷或藩王軍隊,也是直接調配,哪有讓軍隊自費的道理?
“三哥,你又誤解了!”
“此廠雖歸朝廷管轄,卻也是個的企業。
企業自當追求盈利!”
“換言之,即便是朝廷部門,該付費時仍需付費,即便是朝廷軍隊裝備,也得向此廠賬戶撥款!”
“藩王亦是同理!”朱松含笑解釋。
“竟有這樣的事?”朱�聞言驚愕不已。
“往後煉鋼廠、煤炭廠及此類產業,皆將定性為國企!”
“這些國企雖首要服務于朝廷與軍隊,但也需盈利,以確保企業健康發展!”朱松神情嚴肅地說明。
這套理念,朱松早在漢中府時便已向朱元璋闡述。
朱元璋在明白其益處後,自然點頭贊同。
往昔國家生意多由戶部掌控,但小農經濟下,管理事務並不多。
未來工業若興起,僅憑戶部管理定會生亂。
將這些產業設為實體,仍為國家所有,卻能自主經營,方能確保其長遠發展。
“老三,別再多問,今後听老九的,他讓你如何便如何!”朱元璋擺手,對朱�叮囑。
“兒臣遵命!”朱�心頭一緊,連忙應答。
隨後,朱�欣然收下這一百套甲冑裝備,分發給麾下將領。
明日即將出征,他麾下八千騎兵與朱棣、朱權相比相形見絀。
但有了這一百套裝備,局勢便大不相同了。
即便面對老四麾下的兩萬騎兵,朱�亦敢于正面迎戰!
父子三人在晉王府共度一夜後,次日清晨,朱�麾下的八千騎兵也已準備完畢。
臨行時,朱�妥善安排了王府事務,並與家人道別,隨後跟隨朱元璋和朱松的大軍,踏上了前往北平府的征途。
一行人自太原府向東北進發,行程約千里。
然而,由于道路非水泥鋪設,行軍速度受到影響。
歷經五日,大軍終于抵達北平府城外。
令朱元璋與朱松驚訝的是,北平府竟也修建了水泥路。
須知此前水泥僅在漢中和西安府可見,即便是朱元璋欲修路,亦需從西北采購水泥。
而燕王朱棣並未有從西北采購水泥的記錄,這水泥路究竟從何而來?更令人震驚的是,北平府內竟有多座水泥廠。
朱元璋疑惑地詢問朱松︰“老九,你是否將水泥制法透露給了老四?”
朱松搖頭否認,心中同樣震撼。
他懷疑朱棣或許也如父親般獲得了某種未知的力量,但隨即又覺得這種想法荒謬。
朱松下車仔細察看了水泥路,發現其質量遠不如西北的水泥路,推測是水泥雜質過多或生產不達標所致。
他將這一發現告知朱元璋,後者皺眉沉思,表示需親自詢問朱棣方能解惑。
此時,在北平府內,寧王朱權與燕王朱棣已集結兵馬,于城樓下靜候朱元璋大軍的到來。
朱權接獲朱元璋書信後,即刻調動六萬朵顏三衛兵馬,直趨北平府,與燕王朱棣會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