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怎麼用?能打多遠?”朱元璋好奇地盯著炮彈問。
“最遠射程約三千米,根據炮身發射角度調整。”朱松指著炮身上的標尺,“調到這刻度,射程最大。
這刻度意味著……”
朱松開始向朱元璋講解。
這80毫米口徑迫擊炮,威力雖非極大,但在此時代已足以碾壓任何武器。
炮彈有效半徑約25米。
“別多說了,快演示一下!”朱元璋催促。
“父皇請看好了!”朱松笑著回應,調整好迫擊炮角度,對準五百米外的標靶,將炮彈放入炮口。
轟!
巨響過後,朱元璋愣在原地。
朱棣︰籌謀北伐,反成他人之功
目睹五百米外之地瞬間被炸出巨坑,濃煙滾滾,朱元璋之驚愕難以言表!
那一刻,朱元璋感腳下大地劇烈顫動,其威力遠超攻城大炮!
朱元璋反應如此之大,實因這迫擊炮彈之原理,非大明攻城大炮或神武大炮之鐵彈可比,乃化學之力所致!
此炮不僅能發揮單一威力,更能制造多樣炮彈,如照明彈等,適應各種戰場,靈活搭配。
震驚之余,朱元璋亦親自嘗試裝填炮彈。
他驚覺操作簡便至極,只需調好角度距離,炮彈一擲即入炮筒!
炮彈底部引信觸擊炮筒底部撞針,瞬間激發射出!
親試一炮後,朱元璋心滿意足,內心激動難平!
此炮威力不遜攻城大炮,且輕巧便攜,一人一馬即可攜帶,毫不費力!
有此迫擊炮,大明遠征何須重炮拖累?
面對敵軍騎兵沖鋒,一炮即發,敵軍陣營必被掀翻大片!
即便敵軍逃逸,我方亦可攜迫擊炮追擊!
加之新配燧發槍,對敵作戰更是如虎添翼!
“善哉!有此迫擊炮與燧發槍,平定漠北指日可待!”
“北伐之日應速定!”
“你之燧發槍與迫擊炮,何時能備齊?”
朱元璋感慨一番,問于朱松。
“燧發槍現有萬支,足矣!”
“迫擊炮則有眼前二十台,炮彈千發!”
“兒臣認為,現有這些裝備,出征已足夠。”
“後續所需,可待生產後按月送至前線。”
朱松指向一排迫擊炮,對朱元璋笑道。
僅一萬支燧發槍與二十台迫擊炮?
朱元璋微微皺眉,但對付漠北之敵,或許已足夠。
如朱松所言,不足時再送便是。
“父皇,擊敗敵軍易如反掌,難在漠北無堅城可守,不似西域。”
朱松話鋒一轉,提醒道。
漠北地廣人稀,無城可據,敵軍四散難捕,趕跑即回,難以根治。
“或許,可在漠北設軍事據點駐軍。”
朱元璋沉思後,毅然決定。
但此舉耗資巨大,尤其在漠北不毛之地。
“不,若建,則應直接築城!”
“且城池須對漠北百姓開放,使游牧民得以定居。”
朱松搖頭,提出己見。
漠北亦多平民,非皆好戰,藍玉北伐時曾誤傷平民部落,此為鑒。
“築城成本或許不高,但運輸卻是個大難題!”
朱元璋聞此,眉頭緊鎖。
將築城物資運至漠北,實為艱巨任務。
漠北荒涼,物資匱乏,難以就地取材,尤其木料稀缺。
“兒臣已有對策。”
“計劃在漠北先建五城,地點也已選定。”
朱松直言道。
“何地?”
朱元璋好奇地問。
“烏蘭巴托、狼居胥山、曼達漢、阿克斗山、呼和浩特。”
“若此五地駐軍穩固,漠北可長治久安。”
朱松自信滿滿。
“若能一勞永逸,前期投入亦值。”
“漠北有城,封藩王鎮守,順理成章。”
朱元璋點頭贊同。
他瞥了朱松一眼,心中暗想︰這小子莫非為老四遷封鋪路?
“陛下,北平燕王奏折。”
此時,蔣 出現,遞上奏折。
“朕所言非虛,大同府一事,老四必急。”
朱元璋接過奏折,對朱松笑道。
“姜還是老的辣,父皇智謀無雙。”
朱松稱贊道。
奏折中,燕王朱棣請戰,欲滅韃靼。
“老四被你激將了。”
“回信告知,朕將親征漠北,順訪其封地。”
朱元璋思索後,對朱松說。
“帶上四哥吧,漢中軍人少,漠北遼闊,人多勢眾。”
朱松點頭贊同。
“糧草輜重即刻籌備運往北平,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朱元璋緩緩頷首。
普通物資先送北平無妨,畢竟火器如燧發槍、迫擊炮等輕便且數量有限,無需隨輜重同行。
“四哥那邊可調兵力幾何?”
朱松問道。
“騎兵至少兩三萬。”
朱元璋略作思索後答道。
北平兵力遠超此數,但作為騎兵,頂多兩三萬,其余多為步兵。
即便北平有十萬大軍,亦多為守城之兵。
此次北伐,需迅速行動,且需分兵穿插、迂回,實施閃電戰。
“漢中軍三萬,加上四哥之兵,若合為一處,亦有五六萬大軍。”
朱松緩緩點頭。
他不介意老四參與北伐立功,權當是提前熟悉封地。
或許漠北戰後,可將燕王一脈皆封于此。
老四有三子,加他自己,五城尚有余裕。
朱元璋亦點頭,老四既欲參戰,便讓他同行。
此次親征,他還欲封狼居胥。
老四能分杯羹已屬不錯。
屆時自西安府出發,途經老三的太原府,再至老四的北平府,順便視察封地。
“老十七有朵顏三衛十萬,是否加以利用?”
朱元璋忽憶起去年就藩的寧王朱權。
大寧府位于北平府北,大軍北上必經其封地。
“若得朵顏三衛數萬,兵力便足。
擊敗漠北敵軍後,可就地駐軍築城。”
“屆時將漠北牧民召集,兒臣願出資出糧,以免從大明長途跋涉送人。”
朱松思索片刻,認為多帶人手至漠北亦無妨。
畢竟廣袤之地,若無大明軍隊鎮守,何以安寧?
“十七弟既欲同行,三哥是否也應算上?”
“若父皇前往太原府,三哥定不會錯過此機會。”朱松笑道。
雖朱�軍事才能不及朱棣,但亦是戰場好手,頗有實力。
朱元璋欲親征漠北,途經太原府,朱�若有心,必請同行。
“如此算來,此次北征,你、老三、老四、老十七,共四位藩王矣!”
朱元璋未曾想,人數愈議愈多。
“殲敵之事,漢中軍足矣,其余兵馬布防為主。”
“此次斷不能讓敵再有之機!”
朱松含笑點頭。
朱元璋聞之,亦深表贊同。
即便三藩王隨征,亦只為守土,正面戰場,朱元璋未寄厚望于他們。
主力交予漢中軍便可。
萬支燧發槍,二十台迫擊炮千發炮彈,面對十萬騎兵,亦無所畏懼!
然漠北地大人稀,漢中軍三萬,即便分散駐守,亦顯捉襟見肘。
有三王相助,防守之事,交由他們即可。
回漢王府,朱元璋即刻書信數封,分致老三晉王朱�、老四燕王朱棣、老十七寧王朱權。
其實朱棣借大同府之事請纓北伐,朱元璋早已預料。
他豈不知,朱棣見西域被老九攻下,封予朱匣秋為雍王之地,心生艷羨?
說白了,老四被老九所激。
朱匣秋年幼,自有朱松這個父親管教。
此事,朱元璋早已公告天下,故即便朝中多位大臣心有不甘,亦不敢多言。
實則,朱匣秋被封為雍王,不過是朱元璋隨意之舉,因他深知此子乃大明未來太子。
盡管太子之位終將歸于次子朱匣籂,但鑒于老九長壽,此二子恐難活到登基之時。
加之他已有意更改規矩,如老九所言,不設太子,而以賢者監國。
屆時,遺詔置于皇衛道觀,老九在世時,可隨時更易,且唯老九有權改之。
既無法賜朱匣秋太子之位,賜其王爵亦非大事。
更有皇衛學院考核之制,皇子能力高下,皆由皇衛學院評定。
唯通過皇位學員考核及監國考驗者,方有資格承繼大統。
朱元璋視此為良性競爭。
朱元璋返漢王府,而朱松則直抵廠。
漢中甲冑,皆出于此,月產三百余套。
朱松麾下,專事甲冑打造之工匠,逾千人。
每套甲冑,皆工匠手工精制,珍貴異常。
月產三百套甲冑,意味著什麼?朝廷軍中,十萬大軍,能有一百余人披甲,已屬精銳。
反觀朝廷軍,即便是百戶級別之,亦僅著半身甲。
去年,老爺子以國運系統購得盔甲一套,已賜藍玉。
藍玉位高權重,可賞之物不多,西域一戰立下大功,朱元璋與朱松商議,既已封秦武等人為爵,索性將此戰甲賜予藍玉。
漢中軍持續擴編,甲冑生產亦緊鑼密鼓。
此番出征漠北之三萬大軍,皆為老兵,留于漢中者,皆為新兵。
朱松極為關注新兵的訓練與裝備,鑒于未來漢中軍的任務日益繁重,需攻佔與守衛的地盤漸增,擴大軍力勢在必行。
他親臨廠房視察,確保此方面無誤。
數日後,北平燕王府內,朱棣接到朱元璋自漢中府寄來的信件。
“為何僅是書信一封?父皇為何不直接頒下聖旨?”朱棣見信,心生涼意。
若老爺子贊同他北征,理應聖旨送達。
姚廣孝勸道︰“殿下先閱信內容,再問不遲。”
朱棣急切拆信,閱罷,雙目圓睜。
信中言明,老爺子並非反對征討韃靼,亦非不許朱棣出征,而是要親自掛帥!
朱棣身為燕王,僅能作為將領隨侍左右。
更令人驚愕的是,此次出征主力竟是老九及其漢中軍,老三朱�與老十七朱權的朵顏三衛亦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