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營之中,正進行著隊列演練。
朱元璋目睹那一列列方陣,口號嘹亮,動作一致,不禁呆立當場!
其氣勢與整齊之姿,著實令人賞心悅目!
“老九,漢中軍將士,皆能如此規整列陣否?”
朱元璋滿面驚異地問朱松。
“正是,此乃最基本之要求!”
“漢中軍日常操練中,隊列、口號、站姿乃固定項目!”
朱松坦然點頭。
“此等景象雖美,然有何用?能助戰場殺敵?”
朱元璋直言心中疑惑。
誠然,此等陣仗頗為悅目,但戰場之上,豈是隊列整齊便能取勝?
在朱元璋的傳統觀念里,軍人應接受搏殺訓練,或鍛煉體能,正如王衛學院所行之法!
何以漢中軍風氣迥異?
“父皇,此中緣由您或許不知!”
“在父皇看來,軍人最為重要者為何?”
朱松含笑問道。
“軍人首要者,當有殺敵之能,有保家衛國、視死如歸之氣魄,方為大明之勇士!”
朱元璋不假思索,脫口而出。
“父皇所言非虛,但那乃軍人取勝之條件,非軍人本質之定義!”
“無論其能力大小,是否有保家衛國之心,皆需建立于一點之上,方能盡展所長!”
“軍人之根本,在于服從命令,听從指揮!”
“此乃最基本之要求!軍隊須為一體,無論個人多麼英勇,亦須融入集體,堅決遵循上級指令,此乃合格軍人之必備品質!”
“其次,達成此點後,再談意識形態之培育,即您所言,需懷保家衛國之信念,有勇往直前、不懼犧牲之決心!”
“最後,方論及個人與團隊之實力。”
“若首條未達,後兩條便無從談起!”
朱松此番闡述,令朱元璋陷入沉思。
他細細品味朱松之言,理解其意後,心中涌起莫名之感。
此等理論,朱元璋前所未聞,即便是藍玉等人亦難以言及!
服從命令,歷朝歷代軍人之基本要求,軍營之中,違抗軍令,即刻命喪黃泉!
此觀念根深蒂固,無需贅言!
然朱松卻刻意強調!
“我大明軍隊,豈不亦須服從將令,有何不同?”
朱元璋疑惑問道。
“兒臣以為不同!歷朝歷代,包括大明,皆要求听令行事!”
“但這僅為口號、規定!”
“我大明軍隊,可有針對此規定之專門訓練?”
朱松之語,令朱元璋無言以對!
此還需訓練?
我命你听令,你听便是!
規定即規定,執行即可,何須訓練?
“你之意,隊列、口號、軍姿等訓練,皆為使其服從命令?”
朱元璋瞪大雙眼,望向朱松,滿是不敢置信!
“正是,此等訓練,可令服從命令成為軍人本能,令其習慣、接受,直至根深蒂固!”
“身為軍人,若連這點基礎都無法勝任,何談軍旅生涯!”
“或許有人輕視此類訓練,視其為華而不實。
但在戰場上,我敢斷言,漢中軍之凝聚力與執行力,將超越任何軍隊!”朱松自信滿滿地闡述。
“這倒是新奇!”
“這便是漢中軍所向披靡之秘訣?”朱元璋似乎領悟了朱松的言下之意,眼中閃過一絲光亮。
服從命令,需刻入骨髓,而非簡單遵從。
“此言不差!”
“軍人之天職,即為服從命令!”
“唯有將此做到極致,方有資格談及保衛家國,上陣殺敵!”
“若此點做不到,即便整體實力再強,也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
“正因如此,歷朝歷代戰爭,往往依賴裝備與人數優勢。”
“但做到這點,即便以少敵多,裝備落後,亦能扭轉戰局,反敗為勝!”
“這也是兒臣認為,征伐西域,漢中軍三萬兵馬足矣的原因。”朱松理所當然地說。
朱元璋听後,內心深受觸動,覺得朱松言之有理。
他滿腦子回蕩著朱松的論點,越琢磨越覺深刻。
尤其是那句“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
此理人人皆知,但能踐行者又有幾何?
以朝廷軍為例,雖軍令嚴明,但每次征戰,逃兵依舊屢見不鮮。
盡管與數十萬大軍相比,這數百上千的逃兵微不足道,但他們卻揭示了一個事實︰軍中多數人的服從,更多源于對規矩的恐懼,害怕受罰,害怕喪命,而非真心誠意。
戰場上,這種弊端尤為明顯。
逃兵之外,更多的是那些混日子的平庸士兵,他們雖不至逃跑,卻也不過是濫竽充數。
正因如此,戰局一旦不利,己方稍受重創或陣型被沖散,便會出現潰逃之狀。
這樣的軍隊,只能打順風仗,逆風時則不堪一擊。
正如朱松所言,能打逆風仗的士兵,必須將服從命令視為天職,深入骨髓。
這便是老九嚴格訓練漢中軍將士的原因嗎?朱元璋在與朱松談論此事後,對漢中軍將士的看法大為改觀。
他意識到,這是一支既能打順風仗,也能應對逆風局的王者之師。
“父皇,已至中午,既來漢中軍,不妨共進午餐?”朱松邀請道。
“好,既然來了,便嘗嘗你們漢中軍的伙食。”朱元璋點頭應允。
然而,當踏入漢中軍大食堂時,朱元璋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食堂可容納千人同時就餐,此刻幾乎座無虛席,但現場異常安靜,只有餐具踫撞聲和咀嚼聲。
如此大的食堂,幾乎無人交談,更無喧嘩。
在朱松看來,這似乎理所當然。
“老九,你這軍紀是否過于嚴苛?”朱元璋驚訝地問。
連用餐時都不許將士隨意說話,這常人豈能忍受?
“父皇,嚴明的軍紀實則為了他們的成長!”
“試想,若在戰場上他們亦能如此,效率豈不倍增,且更難以被察覺?”朱松含笑反問。
朱元璋聞言,一時語塞。
“話雖如此,但長期如此,他們真能忍受嗎?”朱元璋仍顯憂慮。
“父皇寬心,軍營中每六日亦有休憩之時,彼時他們自可放松。”朱松笑答。
听罷,朱元璋終于釋然。
想那王衛學院的學子都能承受嚴苛訓練,漢中軍更當無礙!
父子二人不再糾結此事,靜默用餐,取餐後徑直奔向專為他們準備的空桌。
朱元璋留意到漢中軍的伙食頗為豐富,土豆粉條、饅頭、米飯、雞蛋、肉丸、青菜、西紅柿、水煮肉片等應有盡有,各取所需。
食堂牆上貼著標語,嚴禁多取,禁止浪費。
已用餐的漢中軍將士,碗碟幾近空淨,真正做到了按需取食,絕不浪費。
朱元璋對漢中軍的嚴明軍紀與執行力大為贊賞。
餐後,他又見將士們排隊于洗手池前洗碗,兩旁有專人檢查,碗筷未洗淨者,必令其重洗。
“陛下、殿下,臣願代勞洗碗。”蔣 主動請纓。
“不必,我等雖老,洗碗這等小事豈需他人相助?”朱元璋婉拒。
于軍營之中,規矩自異于宮廷!
朱元璋揮手制止,堅持親自洗滌,朱松見狀而笑。
老爺子性情豪邁,不拘小節,洗碗之事,何足掛齒?
反之,他素來對那些嬌慣的藩王世子與皇子們的奢靡之風深惡痛絕。
子孫若不能吃苦,僅知享受先祖余蔭,亂世之中何以立足?
不久,朱元璋一行離開食堂,第二批士兵相繼進入,食堂再度陷入寂靜,遵循食不言的紀律。
“趁士兵輪替用餐之際,兒臣陪父皇再逛逛軍營如何?”
朱松主動提議,引領朱元璋巡視漢中軍營。
朱元璋欣然應允。
“食堂尚佳,帶吾去看看將士們的寢所吧?”
朱元璋聞漢中軍與朝廷軍不同,後者多居營帳,而朱松卻于軍營內建起宿舍樓。
漢中軍將士,所居皆是整齊劃一的樓房。
一小旗之眾,共居一大宿舍。
參觀宿舍時,朱元璋驚奇地發現,床上被褥皆疊得方正如豆腐塊。
“此……此乃將士夜寢之被?”
每張床鋪皆整潔無垢,被子疊得一絲不苟,再次刷新了他的認知。
粗獷的漢子們,住處竟也能如此井井有條,美觀大方?
“此乃基本內務規定,亦是漢中軍入伍必修課程!”
朱松解釋道,“旨在培養士兵服從性,正如兒臣昔日對父皇所言。
此外,這也是錘煉戰士堅韌品格的上佳途徑。
若連內務整理這等小事都做不好,何談戰場必勝之決心?”
蔣 听後,臉上浮現出苦笑。
漢中軍的禁衛軍特訓,其嚴格程度,連錦衣衛都望塵莫及,更不用說其他軍隊了。
朱元璋心中感慨萬千,此行漢中軍營,確實大開眼界。
他曾以為漢中軍所向披靡,全憑裝備優勢,現在看來,軍紀嚴明才是其真正的基石。
在如此嚴格的軍紀下,訓練出的將士,絕非那些松散的烏合之眾所能比擬。
在朱元璋眼中,哈密國、東察合台的士兵,乃至大明朝廷軍,都不過是烏合之眾。
對于漢中軍,朱元璋唯有佩服。
參觀結束後,朱松與朱元璋準備返回,剛出軍營,朱元璋的目光就被營門口兩名站崗的哨兵吸引。
漢中軍的哨兵,身姿挺拔,一動不動,精神飽滿,令人信賴。
反觀大明朝廷軍營的站崗士卒,或打哈欠,或伸懶腰,只有在巡視時才故作精神。
朱元璋對軍隊了如指掌,他曾是行伍中人,站崗放哨的經歷自不在話下。
但漢中軍如此表現,卻是首次遇見。
與朝廷軍相比,朱元璋不禁感到挫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