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主意!”
朱元璋滿意點頭。
僅父子三人在場,朱松親自用贈予朱元璋的新陶瓷器泡茶。
“你所言金融改革,具體如何?金融又為何物?”
朱元璋接過朱松遞來的大紅袍,輕嘗一口,面露愜意,好奇地問道。
“父皇,‘金融’乃市場經濟調控資本,使之盈利之道。
換言之,掌控金融,即掌控市場資金流向。
您欲使資金流向何方,它便流向何方!”
朱松遞茶給朱標,緩緩解釋金融概念。
雖言語簡潔,但金融深奧,朱松僅以淺顯方式概述。
當下之重,是讓朱元璋理解金融概念,認識到其重要性。
在金融領域,即便是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亦是初學者。
否則,大明寶鈔何以在短短數十年間貶值數次,引發通貨膨脹?
當下大明寶鈔,其價值已大不如前,與金銀相較,貶值甚巨。
初時,大明寶鈔與銀兩比值尚為一比一,即一兩銀之寶鈔,等同于一兩銀之購買力。
然經數次貶值,今朝大明寶鈔之購買力,僅存其原值之七成左右。
換言之,寶鈔十兩,僅可購得現銀七兩之物。
譬如購米,若以現銀十兩,自是易得;但若以寶鈔,則需十三四兩,方得售予。
“金融,乃經濟活動之總稱。
以大明為例,大明即為一市場經濟主體。”
“欲使此主體之資金依我等意願流動並受控,須借金融之力。”
朱松恐朱元璋與朱標不解,復又補充。
“汝之意,乃借金融之力,可控大明之財富?”
朱元璋聞言,面露驚愕。
對此,他實為門外漢,聞朱松之言,更覺難以置信。
“此解亦無不可。
但即便是國,亦難控全部資本。
控其一部,引導市場金融方向,即可保經濟不崩,此即宏觀調控。”
“資本雖眾,然欲盈利,須循基本規則。
大明,即為大明市場之規則制定者。”
“朝廷定金融之規,資本于規內成長。
掌權者需善用此規,或改或立新規,以控市場經濟。”
“其中,貨幣發行,尤為關鍵。”
朱松神色肅然,解釋如上。
朱元璋與朱標聚精會神地聆听,唯恐遺漏絲毫重要信息,對朱松所述的金融理念有了初步認識。
盡管他們以往未曾觸及金融領域,但作為大明的主宰者,曾發行大明寶鈔,理解起來較他人更為順暢。
“依你所言,即由朝廷制定金融規矩,讓資本在此框架內運作,且朝廷能掌控這些資本,對嗎?”
“你提及的資本,是否等同于那些富商大賈?”朱標迅速反應,道出自己的理解。
“大哥所言部分正確,卻也不盡然。”
“資本涵蓋人類創造精神與物資資源之總和,非僅限于富商大賈。”
“各行各業均可能孕育資本,關鍵在于其經濟體量。”
“資本含金錢,卻非僅金錢,它滲透于生活各處。”
“醫療、教育、交通等領域,皆可成為資本構成。”
“若能掌控這些行業,便等同于擁有資本,進而獲利。”朱松進一步闡釋。
“如此說來,大明朝中,朝廷豈不就是最大資本?”朱元璋迅速領悟朱松之意。
“確是如此。
目前大明資本多集中于朝廷,但弊端在于缺乏活力與市場競爭。”
“市場繁榮需眾多活躍資本推動,促使經濟,即貨幣大量流通。”
“兒臣舉一簡單例,父皇與大哥便明了。”
“大明貧富差距懸殊,窮人無錢,富人富有,如權貴、富商大賈之錢財,多緊握于己手。”
“為了讓大明經濟活躍,國庫豐盈,朝廷需促使富人們將手中資金用于投資和消費。”
“此過程中,新財富將大量涌現,稅收亦將激增,大明國庫便能借市場經濟之稅收,持續累積財富,朝廷亦隨之富饒。”
朱松笑言。
“我懂了,你是將西北視為經濟核心,制定金融規則,吸引富商巨賈在此投資消費,這正是西北繁榮之基!”
朱標迅速領悟,其速度超越朱元璋,且已將理念拓展至整個西北。
“大哥睿智!正是如此!”
“但這僅是初步操作!”
“資本要真正發展,還需關鍵一步——發行貨幣!”
朱松贊許地向朱標豎起大拇指。
“為何?即便不用大明寶鈔,金銀不也能直接交易嗎?”
朱元璋疑惑。
“父皇可曾想過,大明寶鈔初行時無誤,為何後來愈發貶值?”
朱松嚴肅反問。
朱元璋默然。
這問題直擊要害,略顯尷尬。
大明寶鈔之事,令朱元璋頗為苦惱。
寶鈔初行,舉國支持,朝廷更限金銀流通,規定市場唯用寶鈔與銅板交易。
而今,寶鈔無人問津,多成朝廷賞賜之物,即便如此,亦遭嫌棄,因其已貶值。
民間悄然違背朝廷禁令,重啟金銀交易,朱元璋對此只能默許,實屬無奈之舉。
大明寶鈔信譽缺失,又能奈何?
他總不能將所有使用金銀的民眾與商販悉數擒拿吧?
就連朱元璋自己也對大明寶鈔缺乏信心,偏愛真金白銀,又如何狠得下心?
“你既如此發問,心中必有答案!”朱元璋略顯尷尬,紅著臉,略帶苦悶地說道。
“根源在于信譽!”
“大明寶鈔在民眾心中信譽已失!”
“寶鈔無法順暢流通,購買力下滑,信譽自然崩塌!”朱松一語中的。
“信譽問題?”
朱元璋與朱標不禁對視。
“貨幣信譽,關乎兩方面!”
“一是朝廷發行的大明寶鈔,實為信譽貨幣!”
“一張紙,何以替代金銀?此乃信任基石!”
“需讓民眾確信朝廷有足夠實力發行寶鈔,不致其成廢紙!”
“更直白些,寶鈔須隨時可兌金銀!朝廷能做到嗎?”
朱松的解說淺顯明白,令朱元璋與朱標豁然開朗。
二人皆已明了大明寶鈔貶值嚴重的根源。
“實則金銀儲備匱乏,僅百萬金銀,卻發行兩百萬寶鈔,民眾兌換時,何以支付?”
“貨幣非越多越好!”
“發行之時,必有回收之策!”
“譬如,今年發行千萬寶鈔,則需回收相近數額的舊鈔!”
“若朝廷財力增強,金銀儲備增多,回收數額可降低,如發行千萬,僅回收八百萬,多出之兩百萬,乃經濟繁榮之兆!”
“無休止地增印寶鈔,只會令市場上寶鈔泛濫,價值日益貶低!”
朱松的解釋,令朱元璋與朱標豁然開朗。
“癥結在此!我們只想著印寶鈔,卻忽略了回收舊鈔!”
朱元璋頻頻點頭。
“再者,也是核心所在,要讓貨幣穩固,必須與硬通貨掛鉤!”
“兒臣再作比方,”朱松續道,“漢中府的鹽、瓷、茶、絲皆為硬通貨。
若兒臣規定,購此四物,唯用兒臣所發貨幣,如何?”
“那諸多富商,豈不為做生意而競相兌換此貨幣?”
“只要確保貨幣購買力恆定,譬如今年十元貨幣購一斗鹽,十年後亦然,信譽自會樹立!”
“眾人皆知,此貨幣最為可靠!”
“尤為關鍵的是,外國欲與大明交易,必以真金白銀兌換我大明貨幣!”朱松拋出重磅,“他們欲購大明商品,必先以金銀兌我大明幣!”
“我大明付其貨幣,金銀卻入我囊中!”
朱元璋與朱標眼前一亮。
“正是,此乃變相吸引他國金銀流入大明!”
“大明金銀儲備愈豐,貨幣發行量愈增。”
“更多國家將依賴大明貨幣交易,大明貨幣終將取代金銀,成為最強硬通貨!”
“直白而言,大明貨幣不懼兌換。
你欲兌多少金銀,我大明皆有。
但購我大明商品,必用大明貨幣!”
“如此,非但大明國內經濟由朝廷掌控,他國經濟亦受大明影響!”
那時節,大明僅憑經濟手段封鎖打壓一國,便能輕易摧毀其經濟,無需兵馬征伐,即可令一國覆滅!
朱松滔滔不絕,朱元璋與朱標眼神愈發熾熱。
父子倆聞此,呼吸都不禁加速。
單憑經濟之力顛覆國家,何其駭人!
“好!”
“朕支持你金融革新!”
“新幣發行之事,由你全權負責!你如何行事,朕讓張 全力協助,戶部上下皆听你的調遣!”
朱元璋拍案即決!
“接下來,是否該商討新幣細節了?”
朱松未曾料到朱元璋如此雷厲風行,既感意外又滿心歡喜。
“听聞標兒言,你打算在新幣上印朕之肖像?”
朱元璋興趣盎然。
先前朱標提及此事,朱元璋尚未深感其要。
而今,依老九之策,大明貨幣或將改寫世界格局,非僅限于大明一國!屆時,他朱元璋之貌,將隨新幣傳遍四海,令無數世人目睹。
怎能不令他心潮澎湃?
“正是!兒臣欲發行之新幣,與大明寶鈔截然不同!”
“且以金本位為本,吸納各國黃金白銀至大明!”
朱松自信滿滿地點頭。
新幣最大面額,必鑄洪武皇帝肖像!
現今,朱松同樣能采取此策略,但鑒于當前環境,綁定石油顯然不可行。
當代潮流,乃是選取影響力最大的商品進行綁定。
回溯封建時期,影響力最大的莫過于民生必需品——衣食住行所需。
尤其是食鹽、茶葉與糧食,即入口之物。
其次,則為絲綢布匹與瓷器。
漢中府吸引越來越多異國商人,甚至中亞、西亞商隊亦不遠萬里至此采購,足見這些商品之國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