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松一臉困惑,感覺父子倆似乎對自己有所隱瞞,卻又不好直接詢問!
不知為何,朱松此刻懷疑老爺子藏著什麼秘密!
他不禁聯想到那顆天外隕石化作金光,融入老爺子體內之事!
“老爺子莫非真發現了什麼?”
朱松望著手中的明史,眉頭緊鎖。
通常情況下,旁人若覽此簿所錄歷史事件,定會嗤之以鼻,甚至詬病朱松心懷不軌,罪名自然免不了!
然而,老爺子和太子朱標對此卻似乎無動于衷,頗顯反常。
朱松感覺老爺子仿佛已深信簿中所載之事!
這讓他困惑不已。
“罷了,既想不出緣由,便不強求,待老爺子親自揭開謎底吧!”
苦思冥想無果後,朱松搖了搖頭,打開書房密室,將明史藏匿其中,隨即離去。
……
北平燕王府內。
“父皇與大哥已抵漢中,京師竟無一人能獨當一面!”
“為區區老九,父皇真是費盡心機!”
朱棣覽畢漢中密報,神色陰晴不定。
他就藩多年,老爺子卻從未言及巡視北平府!
這讓朱棣心生不忿。
“陛下與太子此行漢中,短期內恐難返回,隨行人員多達萬余!”
姚廣孝在一旁沉吟道。
“這對我們行事倒是個便利。”
“派往甦州府的人可有音訊?”
朱棣冷哼一聲,問道。
“算時日應已至甦州,約莫十日內即有消息回報!”
“就看那位太子妃,是否會上鉤了!”
姚廣孝淡然回應。
“她上不上鉤無關緊要,只要大哥在世,儲君之位不動搖,本王不信她不動心思!”
朱棣滿不在乎地說。
“朝六部中,戶、工兩部與其余四部對立,我們是否該暗中聯絡?”
“若能得朝臣支持,對殿下大有裨益!”
“朱允舭N ぐ尥 苡牒和躋徽 呦碌模 釹露 br />
“姚廣孝向朱棣提議,相信那些朝臣都是聰明人,斷不會拒絕。”
“朱棣已命張玉啟動應天府的暗線,行動或比甦州更快。”
朱棣點頭,心中暗誓,絕不會放過此良機。
然行動需隱秘,不可張揚,老爺子眼里容不得沙子。
“報!”張玉急匆匆闖入。
“這麼快就有回應了?”朱棣驚訝地問。
“不是,是關于西北的消息。
漢中有異象,河西走廊正有大量糧草運往哈密衛,數量遠超往常。”張玉急忙稟報。
“具體數目?”朱棣面色微變。
“估計足夠數萬大軍三四個月之用。”張玉道。
朱棣與姚廣孝聞言皆露驚色。
“正值盛夏,漢王為何急于向哈密衛運送如此多糧草?又不是為了過冬。”姚廣孝皺眉思索。
“要麼漢王糊涂,要麼漢中軍即將出征。”朱棣面色陰沉。
此時往哈密衛運糧,本就非同尋常。
加之老爺子和太子恰好此時抵達漢中,令朱棣心生疑慮。
“殿下認為,漢王朱松欲出征,且已得陛下支持?”姚廣孝心中一動。
“這哪是巧合?”朱棣皺眉,“只是不知目標何在?”
“哈密衛周邊,唯有東邊的瓦剌部和西邊的東察合台。”
“且藍玉、馮勝等淮西勛貴隨行,戰事或將一觸即發。”
“貧僧以為,攻打西域的可能性更大。”姚廣孝道。
相較于瓦剌部,東察合台顯得較為孱弱,更易掌控。
姚廣孝略作思考後,吐露了自己的看法。
“莫非父皇暗示老九進攻西域?”朱棣一念及此,心情頓時沉重。
河西走廊初定,怎就急于對西域用兵?難道父皇早有收復西域之意?若真如此,為何只遣老九,而非其他藩王共襄盛舉?此舉未免偏頗。
“派一隊人馬繞過河西走廊,直入西域,務必密切關注那邊動向!”朱棣面色陰沉,向張玉下達命令。
……
漢中府內,朱元璋與朱標頻繁造訪王衛學院,偶或隨藍玉一行,檢視學員操練與學習狀況。
然父子二人每次逗留不久,以免身份所累,干擾正常秩序。
一日自學院歸府,朱元璋輕聲問朱標︰“標兒,藍玉他們近來是否與老九過從甚密?”
朱標搖頭答道︰“兒臣在場時,九弟與藍玉等人確有數次會面,相談甚歡。
至于私下情形,兒臣則不得而知。”
朱元璋輕笑︰“老九也好,藍玉那幫人也罷,皆非泛泛之輩。”實則藍玉等與朱松親近,正中朱元璋下懷,否則他不會將藍玉一行悉數帶來。
朱標話鋒一轉︰“張 曾與老九交談,兒臣亦在場,所談皆關于漢中府事務。”
朱元璋淡然吩咐︰“過幾日,便安排張 返回應天。
他此行已近一月,是時候歸去了。”
“兒臣稍後便告知張 此事。”朱標應承。
朱標急忙點頭應允。
“今日在王衛學院,你已目睹其設定的畢業標準,對此你有何見解?”朱元璋話鋒突轉,詢問起來。
在王衛學院時,朱元璋已特意探詢了四個等級畢業證的獲取條件。
“這……兒臣難以妄加評判。”朱標答道。
“常人或許有望獲得高等畢業證,但那特等畢業證,條件極為嚴苛,需文武雙全且雙科卓越,方能得之!”
“畢竟他們只是一群十幾歲的孩子,想要獲取特等畢業證,實在難上加難!”言及此,朱標不禁苦笑。
“確實,這特等畢業證得之不易!”朱元璋深有同感地點頭。
“或許一年都難出一個!”他補充道。
“九弟或許有他的打算!畢竟,能獲得特等畢業證的學員,畢業後可直接擔任千戶級別的軍職!”朱標若有所思地說。
一畢業便起點如此之高,難度之大也可想而知。
畢竟,千戶之職,絕非尋常。
“國運系統,老九所創的王衛學院,能拿到特等畢業證的人究竟幾何?我記得你曾說過,朱匣籂也獲得了此證吧?”朱元璋轉而詢問國運系統。
“王衛學院的特等畢業證,百年難遇,能獲此證者,皆為人中龍鳳!”國運系統解釋道。
“百年才幾人?”朱元璋聞言,面露驚愕。
“皇衛學院特等畢業證,大明五百年來,歷史上獲此證者不足三十人!”
“真是屈指可數!”
“而獲此證者,無一不是名垂青史之人!”
周定北、于謙、王陽明等人,自皇衛學院畢業後,皆成長為獨當一面的軍事奇才,在大明對外征戰或抵御外敵的關鍵時刻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國運系統的解釋讓朱元璋暗暗驚嘆。
他雖料到特等畢業證得之不易,卻未曾料到其難度竟如此之高——五百年間,竟不足三十人能獲得此榮譽。
“看來,得多積攢些國運值,推演一下老九原本的人生軌跡才行。”朱元璋沉思後決定,許多事情若要窺其全貌,非得通過推演老九本人不可。
即便系統無法算出這部分內容,但只要掌握老九的歷史細節,便能推測出諸多信息。
話鋒一轉,朱元璋問朱標︰“你剛才說老九和張 私下交談,都談了些什麼?”
朱標答道︰“大多是關于漢中府的發展,不過老九還提到了大明寶鈔的改革。
他似乎打算發行一種新的貨幣,來取代寶鈔和現行的金銀。”
“新貨幣取代大明寶鈔?”朱元璋聞言色變,此事老九竟未先與他提及,反倒先與張 討論了。
“是的,九弟想發行紙質貨幣,並在其上印歷代大明皇帝及功勛的頭像,用以區分面值。
而且,只有在位皇帝立下政績,才有資格被印在貨幣上。
他還說,紙幣每三十年更替一次,此規矩不可改,需得到其他藩王認可,超過半數藩王同意後方可發行新紙幣。”
“若後世掌權,不立祖訓規矩,紙幣制度恐輕易被改!”
朱標簡述了事情概要。
“竟要在紙幣上印皇帝肖像?”
朱元璋听後,一臉愕然。
“正是,九弟特別提到,開國皇帝洪武大帝的肖像不可更易,且將成為最大面值紙幣,世代相傳!其余肖像,則印于小面額紙幣之上。
大面額紙幣上,還將排列多位皇帝肖像!”
“但九弟也說,目前技術尚未成熟,改革尚需時日,大約三年後技術可成!”
“兒臣也曾詢問九弟,為何不直接稟報父皇,他言需先論證可行性。”
朱標一臉肅然,詳細解釋。
“原來如此!”
朱元璋這才恍然大悟。
對朱元璋而言,紙幣上印何肖像並非大事,關鍵在于發行貨幣之艱難,他欲知九弟如何行事。
“兒臣參見父皇!”
正當朱元璋考慮是否直接詢問朱松時,朱松自行前來。
...................分割線..................
137︰金融之力,足以令大明不戰而屈人之兵!
朱元璋與朱標正議朱松發行新紙幣之事,朱松主動來訪。
“老九,來得正好!”
“標兒剛跟朕提及,你與張 商議發行新紙幣?”
朱元璋直接詢問朱松。
“父皇英明,兒臣確有此意,待章程確定,再行稟報。”
朱松望了一眼朱標,已知其來意。
大哥顯然已與父皇提及此事。
朱松並無隱瞞之意,朱標與張 皆已知曉此事,且料定他們會轉告朱元璋,一切盡在預料中。
“標兒剛才也與朕提及你的想法!”
“朕所關心的是,紙幣設計尚在其次,關鍵是你打算如何推行這新紙幣?”
“若新紙幣發行,那大明寶鈔又該如何處置?”
朱元璋點頭,直接問出了心中所憂。
“父皇,兒臣正欲與父皇商討金融改革之事。
漢中及西北發展迅猛,金融改革勢在必行!”
“今日父皇與大哥皆在此,不如我們邊品茶邊詳談!”
朱松笑言提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