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邊,耿青等人乘坐的熱氣球也已落地。
周貴妃與徐妙錦已有體驗,並無異樣,唯有朱匣秋依舊興奮,意猶未盡。
“皇爺爺,下次孫兒陪您一起坐熱氣球可好?”
朱匣秋跑到朱元璋面前,拉著他的大手,滿懷期待地問。
“臭小子,想坐熱氣球不必拉你皇爺爺作陪!”
朱松忍俊不禁。
自初次體驗熱氣球後,小家伙朱匣秋日日渴望再乘,但朱松並未縱容。
這小聰明蛋顯然知曉,緊跟朱元璋便能如願,正動著這小心思呢!
“哈哈……好,待有空時,皇爺爺與秋兒再共乘!”
朱元璋大笑,俯身將朱匣秋摟入懷中。
此景令朱松與朱標相視一望,心生疑惑。
老爺子素來重親情,對兒孫卻常嚴肅以待,何時如此和顏悅色了?
顯然,老爺子對朱匣秋寵愛有加。
朱松困惑不解,朱標則若有所思,他深知老爺子夢中曾預見朱匣秋的一生。
不論出于何種緣由,這小家伙日後必為大明賢太子,老爺子怎會不喜?
遺憾的是,朱匣秋竟與自己一樣,命途多舛,英年早逝。
命運能否改寫,尚未可知。
但至少,朱匣秋比自己幸運,尚有數十年時光。
朱標未露聲色,望著與朱元璋歡笑的朱匣秋,心中泛起漣漪,仿佛看到了曾經的自己。
熱氣球之旅後,朱元璋與朱標心滿意足。
歸途中,朱松依朱元璋之意,帶他們參觀了漢中府的鹽、瓷、茶及橡膠等廠。
這些產業已公開,老爺子既感興趣,朱松自然坦誠相告。
參觀無妨。
至橡膠廠時,朱元璋對劉子衿所制的自行車大感興趣,問朱松︰
“老九,那兩輪之車,朕似見街頭多人騎行?”
“人騎此兩輪車,何以不墜?”
朱元璋指著自行車,向朱松發問。
“父皇,此為自行車,欲騎而不墜,需熟稔平衡之道!”
“常人初嘗,皆感駕馭維艱,然習之有時,大抵可穩騎而不僕。”朱松笑而釋疑。
“咦?朕亦可騎否?”朱元璋聞之,興趣盎然。
“兒臣先為父皇演示!”
“父皇初騎,需先適應車行之感,穩站踏板之上。”
“如兒臣般,一足踏板,猛蹬數下,車輪隨鏈而動,自能前行。
“一足穩踏,一足備,失衡之際,即踩地以穩身,則不僕矣!”
“屢試之,能立踏板,保車行而不摔,即為初窺門徑。”
言罷,朱松親身示範騎自行車之法于朱元璋前。
實則,未經練習者,欲坐此二八大杠疾馳,必摔無疑。
穩妥之策,乃一足踏板,一足懸或蹬地,先習立而控平衡,而後坐騎,方能事半功倍。
“原來如此,觀之似不甚難,朕亦欲試!”朱元璋搓手欲試。
于彼,此較騎馬應更易也。
“誠然,較學馬術為簡。”朱松笑而頷首,遞車與朱元璋。
未幾,朱元璋依朱松所教,速得其法,覺此雙輪之車,難度亦非甚巨。
未過半時辰,已能騎車于寬敞廠房內盤旋。
“善!此物甚妙!”
“蹬起來速度頗快,似乎比馬還好用?”
朱元璋親身體驗自行車後,深感驚艷。
“父皇,自行車確能逐步取代馬匹,且無需飼料喂養。
只是橡膠輪胎產量尚少,難以廣泛推廣。”朱松笑答。
“橡膠?張 ,你听見漢王所言了嗎?除雲南、瓊州外,兩廣也需速種橡膠林!”朱元璋聞言,立刻對同行的張 下令。
“此乃珍寶!”
張 連忙答應︰“臣遵旨,即刻派人傳令,南邊大力種植橡膠樹。”
今日隨朱松參觀各廠,張 大開眼界,對朱松的能力更是驚嘆不已,對橡膠樹種植絲毫不敢懈怠。
正如朱元璋所言,橡膠確是寶物。
“待自行車大量生產,我大明將士也不必僅依賴騎馬或步行行軍。”
“騎自行車豈不更佳?一車尚可載兩人!”朱元璋為自行車前景又添一設想。
朱松听後哭笑不得。
自行車便于百姓日常出行倒不假,但用于軍事,朱松未曾想過。
不過,朱元璋對新事物接受之快,且能將自行車聯想到軍事,出乎朱松意料。
老爺子變化之快,令朱松有些摸不著頭腦。
但這樣的變化對朱松而言是好消息。
若朱元璋固執守舊,改革推行定難順利。
離開橡膠廠時,朱松帶走兩輛新自行車,作為禮物送給朱元璋和朱標。
夕陽西下,朱松引領朱元璋與朱標重返漢王府。
晚餐過後,朱元璋召喚朱松和朱標至庭院,遣散旁人,父子三圍坐于涼亭,品茗交談。
不經意間,朱元璋提及了白日乘坐熱氣球的經歷。
“老九,今日于空中,朕親眼目睹了關外廣袤的土地!”
“哈密衛與河西走廊已盡入你手,你可曾考慮過向西域更深處進軍?”
話題由此轉入核心。
“父皇之意,是要征服東察合台,重振西域漢土?”朱松心中一動,反問。
朱元璋的回答堅定︰“正是!”
“河西走廊既已收復,大明兵強馬壯,糧草豐盈,國庫充實,足以支撐一場大國征戰!朕願在有生之年,親眼見證西域重回漢人懷抱!”
朱元璋緩緩頷首,語氣堅定。
此處的“大國征戰”,非哈密之類小國可比,東察合台疆域遼闊,橫跨西域。
西域之地,自古便是漢人疆域,自五胡亂華至宋元,歷經數百年分離。
在朱元璋眼中,大明已具備征伐之力,是時候收回西域了!
更兼朱松不僅修行有成,還身懷系統,征服東察合台,絕非難事。
聞言,朱松心中震撼,陷入沉思。
收復西域,若得老爺子全力支持,確非難事。
但從老爺子口中說出,卻似有不真實之感,耐人尋味。
在歷史的軌跡中,老爺子從未有過收復西域的念頭!
“父皇怎會萌生收復西域失地之意?”朱松疑惑發問。
“以往,我亦不會有此想法,這等事,只能留給後世子孫去做,畢竟世事各有其時。”
“但現今大明豈會懼這一戰?莫非你無此信心?”
“西域之地,我們必須收回!”
“需多少兵馬,但說無妨!”
......
“你若不願領兵,那我便親自出征!”
朱元璋一番言辭後,祭出了 ——御駕親征!
朱松听後,哭笑不得。
老爺子行事真是隨心所欲,御駕親征之語一出,便是斷了他的退路!
讓年邁的老爺子親征,而他留守漢中府?
這不是將他漢王置于風口浪尖嗎?
“若西域收回,父皇打算交由何人管理?”
“西域非同小可,管理不善,收回亦會再失!”
朱松無奈嘆息,深知老爺子此次心意已決。
“收復西域後,我打算交由你管理。”
“朝廷之事你無須操心,實在不行,我現在就封秋兒為雍王,將西域作為他的封地!”
“放心,我豈會讓你白忙活!”
朱元璋豪邁揮手,甚至提出將西域作為朱匣秋的封地,這讓朱松大吃一驚!
雍王?
藩王世子哪有直接封王的道理?
一家兩王,老爺子此言真乃大膽!
若其他藩王兄弟聞此,心中會作何感想?
一時間,朱松思緒萬千!
老爺子這番話,信息量巨大!
封朱匣秋為王,賜西域為封地,這顯然不可能,但他卻如此言說!
為何?
核心在于表明自己的立場吧?
“孩兒明白了,既然父皇有此意願,孩兒將著手籌備,定助父皇收復西域!”
“至于兵力,三萬足矣!”
話說至此,老爺子態度明確,鼓勵我放手去做。
另外,封朱匣秋為王是何意?
要知道,唯有皇子方能直接封王!
其余藩王世子,僅能承襲爵位,欲成初代,絕無可能!
這背後含義,讓朱松略感振奮!
更甚者,即便老爺子不說,收復西域亦是後之志!
只不過因老爺子之意而提前罷了!
我遲遲未動收復西域之念,實因收復後治理權歸屬不明,或由朝廷親理?
老爺子既言西域將交由我,我亦無所顧忌!
統治全球之念,我雖有,但目前僅能空想!
即便成真,亦需殖民,且可能耗盡一生!
諸多問題待解,如誰願遠離故土,為大明鎮守異域?
又如人口、宗教等諸方面問題!
我之計在于步步為營,先定西域、漠北,再進軍中亞乃至西亞!
漢化他國之路漫長,非一代人之力可達,需世代努力!
老爺子有言,一代人做一代事!
132︰朱元璋嘆曰︰吾之婿輩,皆非良材!
“三萬人?”
聞朱松之言,朱元璋與朱標皆面露驚色!
皆知漢中軍驍勇,然三萬人是否過少?
東察合台非同哈密,其兵力至少十萬,若要集結,二三十萬亦非難事。
此等兵力差距,足足有十倍之多!
憶往昔,藍玉北征,率軍至少十數萬,而攻西域僅用三萬,听起來頗有幾分不可思議。
“九弟,東察合台兵力幾何?”朱標憂慮地問道。
“東察合台都城阿力麻里,兵力約十萬,”朱松答道,“加上麾下各部落,總兵力或在二十五萬至三十萬之間。”
東察合台非單一政權,與北元瓦剌、韃靼部相似,皆由眾多部落構成。
阿力麻里作為國都,掌控十萬常備軍,其余部落兵力從數千至數萬不等,總計二三十萬綽綽有余。
“看來你早已對西域了如指掌?”朱元璋聞朱松隨口道出東察合台兵力,心生驚訝。
“兒臣地處西域之鄰,加之貿易頻繁,對西域情況頗為熟悉。”朱松笑道。
“既知東察合台兵力數十萬,你何以確信三萬兵馬足以攻下?”朱元璋詫異追問。
“父皇,戰爭勝負,非人數多寡所能決定。”朱松自信滿滿,“攻東察合台,三萬兵馬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