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我,曹操長子,開局屠司馬

的438章 此法初看,實為良策!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坦然笑微 本章︰的438章 此法初看,實為良策!

    始皇啊!老九竟能與他比肩?

    這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始皇逝去已逾千載!

    他真以鬼仙之姿留存于世?

    “正是!”

    “老神仙言,老九與始皇皆留下了龍脈帝魂,佑護漢族氣運!”

    “只是始皇陵的確切位置,我們尚不得知!”

    “老神仙也未透露!”

    朱元璋緩緩點頭解釋。

    朱標深感贊同。

    自古以來,無皇願人探尋始皇陵!

    尋常陵墓尚且觸之即滅九族!

    一因對始皇這位千古的尊崇,二則無人願開掘皇陵之先河!

    若行之,豈不等于昭告後世,皇陵可盜?

    隨後,朱元璋又述說了張松陽師徒默默守護漢中寂軍墓之事!

    其實,不僅張松陽師徒,歷代守陵人及皇衛道觀的道士,皆令人敬仰!

    “難怪父皇早朝上欲立道教為國教!”

    “這些道士為漢族江山付出至此,實屬難得!”

    “道教確應成為大明國教!”

    朱標听完,深表贊同。

    “你也如此認為?”

    “但尚需時機,早朝上之景你亦目睹!”

    “若真要立道教為國教,首要便是說服滿朝文武!”

    朱元璋無奈嘆息。

    國教之事,關系重大。

    若無文武百官之支持,僅憑皇帝一人之令,欲使萬民皆信道,實為妄想。

    信仰之事,強求不得,需令人心悅誠服,至少得眾人之多數信服與支持。

    朱標聞言沉默,臉帶憂色。

    朱元璋所言非虛,然其言未盡。

    道教欲立為國教,最大阻礙實為儒家。

    大明本無國教之說,朱元璋對宗教亦無特別之感。

    而今漢人江山,朝堂之上,儒家獨尊。

    雖朱元璋亦不喜腐儒,然科舉出身者,皆為儒家門徒。

    若道教成國教,則等同于另立一可與儒家抗衡之力,甚至對儒家構成致命威脅。

    儒家雖亦汲取道家學說,但需在不妨礙儒家思想之前提下。

    一旦道家學說對儒家產生影響,儒家必將道家視為頭號大敵。

    朱標亦儒學出身,師承大儒宋濂。

    然朱標不腐,朱元璋亦不讓其沾染儒生之迂腐。

    儒家精華當學,糟粕則棄,朱標亦然。

    故朱標視儒學為治國之道,而非信仰。

    否則,其亦不會信神仙之說。

    “父皇所言極是,此事需循序漸進,不可急躁。”

    “最好能尋得平衡點,使文武百官皆能接受。”

    良久,朱標長嘆一聲。

    對于此事,他實難給朱元璋更佳之策。

    數日後,漢中府。

    朱松端坐王府,細閱耿青剛送來的黃河水災詳情報告。

    報告中詳列了損失概況與當前災民數量。

    救災首要,便是掌握災區確切數據,否則無從措手。

    “難民統計已逾二十三萬?”

    “此次水災,似乎比本王預期更甚!”

    朱松望著難民數目,不禁嘆息。

    “現有救濟糧食,恐需再增!”

    “每日新增災民以萬計,欲救災不亂,糧食寧可多備無患!”

    耿青亦神色凝重提醒。

    “糧食尚足,漢中府糧倉存儲可支。”

    “眼下難題,在于災民安置!”

    朱松雖欲遷災民至漢中,但安置之法仍需細究,非供養即可。

    縱有錢糧萬千,亦難持久無償供給。

    “殿下,陛下親筆信至!”

    此時,一錦衣衛現于書房門口,向朱松行禮。

    耿青上前接信,向錦衣衛點頭示意,後者隨即離去。

    錦衣衛已成朱元璋與朱松間信息傳遞之橋梁。

    朱松心知,錦衣衛私下必向父皇傳遞諸多消息,但他並不在意,坦然展現一切,甚至通過錦衣衛傳遞信息、獻禮,更為便捷。

    “真乃及時雨也!”

    “老爺子此番倒是助了本王一臂之力!”

    朱松覽畢朱元璋信中內容,雙眸驟亮。

    正愁如何安頓這批災民,老爺子那邊便送來了良策!

    “莫非陛下已有安頓災民之策?”

    耿青詫異問道。

    不是說此事已交由漢王殿下全權處理了嗎?

    老爺子怎會突然插手?

    “老爺子提議修建一條自西安府至應天府的水泥路!”

    “這不正是安頓災民之法嗎?”

    “求人不如求己,給災民提供崗位,令其自力更生,豈不比每日施舍糧食更強?”

    朱松面上漸展笑顏。

    “殿下之意,是讓災民參與修建西安府至應天府的水泥路?”

    耿青即刻領悟朱松之意。

    此法初看,實為良策!

    “然修如此長路,雖能解決災民安頓之困,但開銷絕非賑災錢糧可比!”

    但很快,耿青便慮及成本。

    賑災僅是施舍,保災民不死不傷即可。

    若令其修路,則需實發工錢,且日結。

    食宿亦需提供,開銷必將數倍增長!

    “修路開銷與賑災開支,不可同日而語!”

    “老爺子欲修路,且欲速成,人手自然是越多越好!”

    “老爺子言,水泥之資由他承擔,本王只需負責工程與工人即可!”

    “此路日後收益,你我各半!”

    朱松笑道。

    即便漢中府與應天府平分此路未來之利,漢中府亦將獲利頗豐!

    要知道,通往應天府的水泥路,猶如後世通都之高速!

    修建此類線路,其目的遠超盈利考量,關鍵在于對經濟發展的深遠影響。

    朱松的視野,顯然超越了線路本身。

    基于提出的條件,他穩操勝券,運營得當,收益將極為可觀。

    “若朝廷願出資,那自然是錦上添花。”

    耿青聞言,亦點頭贊同。

    這樣一來,漢中府所承受的壓力將大為減輕。

    “此事便交由你全權處理。”

    “已在途中的災民,可直接前往漢中府,本王正計劃擴建水泥廠。”

    “如此長的道路,水泥不可或缺。”

    “至于其余災民,則分散至各州府,負責沿途道路修建。”

    “路段劃分以州府為單位。”

    “力求各州府同步施工,以便盡快完成此水泥路。”

    朱松沉思片刻,隨即向耿青發出指令。

    于是,黃河水災災民安置與修路之事,得以圓滿解決。

    唯一挑戰在于初期的大額資金投入。

    漢中府因此無需再發放賑災糧,災民將自力更生,糧食由當地專人采購,此舉較遠距離運輸更為高效。

    然而不久,耿青帶回新消息︰

    地方不良糧商趁機抬價,糧價飆升至二兩銀子一石。

    朱松聞訊,面色驟沉。

    此行徑無異于發國難財。

    明朝時,成人年需糧3.6石,孩童減半,亦需1.8石。

    一家五口,兩大三小,年需糧至少12.6石,即需銀十數兩。

    明朝米價動蕩不定,戰亂及特定時期,每石米價可飆升至二兩銀子,而在和平豐收年,則穩定在一兩銀子一石。

    二兩銀子一石米,在正常情況下已是天價,更別提國家遭遇與戰亂之時。

    然而,此次黃河水災導致的糧價上漲,實屬過分。

    畢竟大明其他地區糧食尚充足。

    不良商家借黃河水災之機,從別處低價囤糧,再以二兩銀子高價售出,此乃發國難財之舉。

    “殿下,此事如何處理?”耿青面色鐵青問道。

    “他們既想掙錢,本王就讓他們血本無歸!”朱松狠聲道,“傳令漢中所有糧倉,除直接救濟災民外,對外以五百文一石出售,且就拉到那些糧商眼皮底下賣!看他們二兩銀子一石的大米,還如何賣出!”

    朱松此舉,意在斷糧商後路。

    五百文一石,連成本都不夠,糧商若要打價格戰,必將傾家蕩產。

    “可……如此一來,我們的存糧恐只夠三月。”耿青憂慮道。

    “三月足矣!秋收將至,漢中糧倉未空,又將爆滿!”朱松冷笑,信心滿滿。

    待秋收,糧食問題自解,此乃朱松之底氣。

    且漢中、西安兩地種植土豆後,糧食已無憂。

    十日之後,漢中糧價大跌之訊傳遍西北。

    那些曾高價售糧的糧商,此刻皆目瞪口呆。

    自從漢中府以五百文一石低價售糧後,他們的糧食便無人購買。

    初時,他們以為漢王朱松難以持久。

    然而,時間證明他們大錯特錯,且錯得極為離譜。

    不久,漢中糧價暴跌的消息迅速傳至應天府及各路藩王耳中,尤其在北平,燕王朱棣听聞後,半晌未回過神,懷疑是否听錯。

    漢王朱松低價售糧之舉,出乎眾人意料。

    此招看似自損,卻使天價糧價瞬間崩塌,且持續走低。

    在價格戰、金融或營銷手段上,朱松自信遠超那些唯利是圖的商人。

    北平燕王府內,朱棣聞訊後立即找到正在慶壽寺禮佛的道衍和尚,即後來的黑衣姚廣孝。

    姚廣孝見朱棣進門,笑問道︰“燕王殿下今日怎有空閑來此?”

    朱棣興奮道︰“本王得一消息,或許是好消息,但需你參謀一二。”

    朱松的大動作令朱棣震驚,同時也讓他看到了無限可能。

    姚廣孝戲謔地問︰“莫非陛下終于同意撥付軍餉了?”

    朱棣聞言,一臉黑線︰“你這和尚,哪壺不開提哪壺!向父皇兩次請餉,皆被駁回,連理由都未給!”

    談及此事,朱棣滿面愁容,他懷疑那和尚又在暗笑他。

    “對殿下而言,難道還有喜訊?”姚廣孝淡然反問。

    “西北糧價大跌,尤其是漢中,一石僅需五百文,超乎想象!”朱棣此言一出,姚廣孝眼神中閃過一絲驚訝。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三國︰我,曹操長子,開局屠司馬》,方便以後閱讀三國︰我,曹操長子,開局屠司馬的438章 此法初看,實為良策!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三國︰我,曹操長子,開局屠司馬的438章 此法初看,實為良策!並對三國︰我,曹操長子,開局屠司馬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