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英雄改變歷史?等等,我先逝逝

第132章 望火德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久緩 本章︰第132章 望火德

    幽王十六年,春分。

    姬宜臼身著十二章紋袞服,跪于晁錯墓前,手中捧著新麥釀成的醴酒。

    赤巾鄉兵分列兩旁,鐵犁鏵在陽光下組成 “火” 字方陣,與墓碑上的 “耕者晁錯” 四字遙相輝映。

    “王叔,” 幼君將酒灑在墓前,“今年西域都護府送來葡萄種,已在河西生根。”

    他望著墓碑旁自發前來祭祀的百姓,赤巾如紅雲漫過原野,“百姓皆言,是您的鐵犁換來了豐年。”

    祭禮完畢,幼君忽然瞥見一名西羌少年跪在人群中,頸間掛著晁錯親賜的赤巾碎片。

    那少年抬頭時,眼中竟有幾分晁錯的剛毅。

    “傳旨,” 他對祭仲道,“西羌少年可入太學,賜姓‘火’,名‘犁’。”

    是夜,鎬京太學的《火德經》講堂內,火犁捧著晁錯的《耕戰紀要》,指尖劃過 “兵農合一,方為王道” 的批注。

    窗外明月皎潔,與案頭的青銅燈交相輝映,照見竹簡上斑駁的血痕 —— 那是晁錯臨終前最後的筆跡。

    “學長,” 一名周人學子低聲道,“真的有人能靠耕田改變天下嗎?”

    火犁抬頭,目光落在講堂外的鐵犁雕塑上︰“當年晁大人在陳倉道,用鐵犁耕出的不僅是麥田,更是人心。”

    他摸出懷中的鐵犁模型,“你們看,這犁鏵上的紋路,是西羌狼頭與周人蟠螭的合紋,這就是答案。”

    幽王二十年,秋分。

    西域大月氏使團抵達鎬京,為首的使者獻上瓖嵌紅寶石的黃金鞍具,卻在見到太學的鐵犁展示時,雙膝跪地︰“我王願以三千匹汗血馬,換火德犁的鑄法。”

    姬宜臼望著使團帶來的胡旋舞姬,衣飾上的赤巾紋樣與宗周火德圖騰如出一轍。

    “鑄法可傳,但需大月氏送王子入太學,習我周禮。”

    他指向宮牆外的屯田區,“你們看,那些赤巾百姓,既是農夫,亦是戰士,這就是我宗周的火德。”

    使團離去時,帶走的不僅是鐵犁鑄模,還有太學博士編纂的《胡漢耕戰合璧》。

    姬宜臼站在城樓上,看見使團車隊的赤巾旗幟與西域駱駝交織成畫,忽然想起晁錯臨終前的話︰“火德非獨周室,乃天下之德。”

    幽王二十五年,冬至。

    一支神秘商隊抵達陳倉道,為首的老者掀開氈帳,露出鬢角的霜色與腰間的玉玨 —— 竟與姬友的遺物分毫不差。

    他望著 上的屯田堡壘,老淚縱橫︰“父親,您的火德,終究燎原了。”

    守堡的鄉兵統領上前盤問,老者取出一卷泛黃的竹簡,首頁寫著 “晁氏家訓” 四字︰“吾兒謹記,耕戰為本,火德為魂,雖死猶生。”

    此事報至鎬京,姬宜臼撫案長嘆︰“原來晁大人竟有遺孤。”

    他命人將老者接入司徒府,卻發現其行囊中除了農具,唯有半塊鐵犁鏵,上面刻著 “克商” 二字。

    幽王三十年,暮春。

    姬宜臼站在狼居胥山的 “火德碑” 前,望著碑下新刻的 “西域三十六國歸附” 銘文,忽然劇烈咳嗽。

    醫官急忙上前,卻見他擺手望向南方︰“去陳倉道,取晁大人墓前的新麥。”

    當麥穗送到時,帝王已奄奄一息。他攥著麥粒,對太子笑道︰“記住,火德不在天上,在百姓手里。”

    言罷,目光落在遠處的赤巾鄉兵上,仿佛看見晁錯與姬友騎馬而來,鐵犁在春光中閃著金光。

    太子繼位,改元 “火德”,在太廟設立 “雙聖祠”,供奉姬友與晁錯。

    每年春分,新君必親耕籍田,所用鐵犁必刻 “耕戰” 二字,此例延續百年不絕。

    而在民間,晁錯的故事被編成《鐵犁記》,孩童們傳唱著︰“晁大人,鐵犁揮,火德旺,周室輝;耕者有其田,胡漢一家歸。”

    赤巾與鐵犁,成為宗周子民最珍貴的傳家之寶。。。

    宗周火德百年,秋分。

    鎬京太廟的祭天大典上,年輕的幽王姬宮涅七世孫 —— 頃王姬壬臣,手持鎮周劍,望著天際的熒惑星面色凝重。

    本該位于心宿東側的熒惑星,竟向西偏移,與心宿擦出詭異的赤色光芒,宛如蒼龍被火灼傷。

    “國師,” 頃王握緊劍柄,“此乃何兆?”

    國師跪倒在祭壇下,龜甲在掌心裂成齏粉︰“回陛下,熒惑犯心,主。。。主執政者失德。”

    人群中頓時響起竊竊私語,貴族們交換眼神,其中一人故意提高聲音︰“當年晁攝政時,熒惑星可曾如此?”

    頃王的目光掃過人群,落在太廟廊柱上的晁錯畫像上。

    畫像中,那位攝政王手持鐵犁,赤巾獵獵,目光如炬。

    他摸了摸腰間祖傳的火德玉佩,觸感溫潤如昔,忽然想起太學課本中的記載︰“晁公攝政十五年,熒惑星每歲東移,示火德興盛。”

    “傳旨,” 頃王沉聲道,“開倉賑濟東郡災民,免其三年賦稅。”

    他轉身望向祭壇後的屯田區,麥苗在秋風中輕輕搖曳,“晁公曾言‘火德在田,不在天’,傳寡人令,明日親耕籍田。”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是夜,頃王在司徒府舊址召見心腹重臣火犁之後 —— 火衡。

    “陛下可知,” 火衡展開《晁公遺訓》,“當年熒惑西移,晁公以‘代田法大熟’破之,稱‘天變不足畏,民心足可恃’。”

    他指向窗外的赤巾鄉兵,“如今東郡雖旱,陳倉道的屯田糧倉可支十萬石。”

    頃王點頭,目光落在案頭的鐵犁模型上︰“傳寡人命,凡受災郡縣,皆以工代賑,修渠鑿井,以鐵犁換災年。”

    火德一百零五年,立春。

    東郡的百姓扛著鐵犁聚集在新開的水渠旁,頃王姬壬臣身著粗布短衣,與他們共同埋下第一捧土。

    鐵犁入土的 “ 嚓” 聲中,人群忽然爆發出歡呼 —— 地下竟涌出濕潤的泥土,帶著春潮的氣息。

    “陛下!” 老農夫捧著帶露的麥苗跪下,“晁公的鐵犁果然通神廣大!”

    姬壬臣扶起老人,看見他頸間掛著的赤巾碎片,那是百年多前晁錯親賜的物件。

    “非鐵犁通神,是百姓通神。”

    他揮揮手,鄉兵們抬出成箱的鐵犁,“每戶一犁,願與諸君共耕豐年。”

    是夜,東郡傳來捷報︰熒惑星竟向東偏移三寸。

    貴族們的質疑聲戛然而止,百姓們卻在田間燃起篝火,跳起當年的 “火德舞”,歌聲混著鐵犁的踫撞聲,飄向天際。

    火德一百一十年,夏至。

    犬戎殘部趁宗周大旱,再次寇邊。

    姬壬臣率軍親征,行至陳倉道時,忽見 上赤巾如浪,鄉兵們列成 “火德八陣”,鐵犁車與弩機在陽光下組成赤色壁壘。

    “陛下,” 火衡指著陣前的老者,“那是晁公遺孤,年逾八旬仍願為前驅。”

    頃王望見老者腰間的玉玨,與姬友的遺物分毫不差,心中震撼。

    他抽出鎮周劍,劍身上 “克商” 二字與老者鐵犁鏵上的刻紋交相輝映。

    “殺!” 頃王怒吼,火德八陣如活物般涌動,鐵犁翻起的泥土混著犬戎騎兵的鮮血,宛如當年晁錯在陳倉道的絕殺。

    戰罷,犬戎可汗草原部落首領已出現可汗一詞)跪降,望著 上的赤色旗幟,顫抖著獻上狼頭圖騰︰“火德不可滅,周人不可辱。”

    頃王踏過狼頭旗,將火德玉佩掛在可汗頸間︰“非周人不可辱,是耕戰不可辱。”

    他指向遠處的屯田堡壘,“若願歸附,每堡可賜鐵犁百具,粟種千石。”

    火德一百年一十五年,秋分。

    頃王站在狼居胥山的火德碑前,新刻的 “犬戎歸附” 銘文旁,不知何時多了一行小字︰“耕者不死,火德永存。” 他知道,這是百姓對晁錯的告慰。

    暮年的頃王在太學講學時,曾指著晁錯的畫像問學子︰“何為火德?”

    一名西羌學子起身,頸間掛著鐵犁吊墜︰“是鐵犁下的沃土,是赤巾中的信義,是胡漢同耕的麥田。”

    頃王笑了,目光掠過太學外的屯田區,那里的赤巾鄉兵正與西羌農夫共慶豐收。

    他摸出懷中的鐵犁模型,指尖觸到晁錯當年刻下的 “耕” 字,忽然明白 —— 所謂火德,從來不是天上的星,而是人間的煙火,是千萬人握在手中的鐵犁,是無論多少代人,都不會熄滅的希望。

    “記住,” 他對學子們道,“火德不在天,在人。。。”

    ————————

    作者問個事,後天開啟新任務,各位讀者大佬有什麼想看的歷史任務和歷史人物請多多留言,留言就寫!

    喜歡選英雄改變歷史?等等,我先逝逝請大家收藏︰()選英雄改變歷史?等等,我先逝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選英雄改變歷史?等等,我先逝逝》,方便以後閱讀選英雄改變歷史?等等,我先逝逝第132章 望火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選英雄改變歷史?等等,我先逝逝第132章 望火德並對選英雄改變歷史?等等,我先逝逝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