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第河山

第25章 都江堰謀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南沙的古源天 本章︰第25章 都江堰謀

    岷江的水汽混著初冬的寒意撲面而來,陳硯秋站在離堆之上,望著腳下奔涌的江水在魚嘴分水堤前被一分為二。遠處的寶瓶口如巨斧劈開玉壘山,將湍急的洪流馴服成可供灌溉的涓涓細流。這本該是李冰父子留給後世的水利奇觀,此刻卻讓他脊背生寒——江心新築的沙洲上,數十名工匠正在夯土壘石,修建一座從未見于官牒的堰壩。

    "那不是官堰。"孟九皋的聲音從身後傳來。老儒生拄著鐵尺,衣襟上還沾著錦官城鬼市里的蜀錦絲線,"看見臥鐵上的銘文了嗎?"

    陳硯秋眯起眼楮。在都江堰歲修埋設的"臥鐵"旁,果然豎著根新鑄的鐵柱。尋常臥鐵上刻的多是"深淘灘低作堰"六字訣,這根鐵柱卻密密麻麻鑄滿小字。他踩著濕滑的卵石灘靠近,鐵柱上的水珠突然滾落,露出底下被刻意掩蓋的銘文——

    嘉佑三年成都府科銀兌水利捐三百兩

    嘉佑四年綿州解額折銀二百兩充堰工

    嘉佑五年......

    鐵柱下半截還纏著幾縷暗紅色的絲線,正是錦官城鬼市里用來織造作弊衣物的"雙經錦"。陳硯秋用指甲刮了刮鐵柱表面,指縫里留下青灰色的粉末——是官銀熔鑄時摻入的防偽朱砂。

    "杜家把科舉銀重鑄成了堰鐵。"孟九皋的鐵尺突然敲在石灘上。尺尖掀開一片卵石,底下露出半截被江水沖刷得發亮的銀鏈,"不止如此......"

    老儒生彎腰拾起銀鏈。這並非尋常首飾,而是一種精巧的衡器——每節鏈環內側都刻著蠅頭小字,串聯起來竟是《周易•系辭》的片段。鏈梢掛著枚棗核大小的銀墜,形制奇特︰上半截是標準的"馬鞍銀",底部卻被打磨成茶引專用的"銀"造型。

    英格瑪不知何時出現在江灘高處。羌族少女的銀刀挑著件濕淋淋的絹衣,布料上密密麻麻繡著《尚書》章句,正是鬼市里見過的作弊衣物。但此刻那些繡線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褪色,露出絹底暗藏的溝壑——整件衣裳竟是一幅都江堰水系圖,用隱形墨標注著新建私堰的位置!

    "他們在改水道。"陳硯秋突然明白過來。他指向遠處施工的堰壩,"那座私堰會把內江水分去柏條河,繞過官府的榷場......"

    孟九皋的鐵尺突然橫在他咽喉前。老儒生渾濁的瞳孔微微收縮,示意他們蹲下。對岸竹林中,幾個穿褐色短打的漢子正抬著箱籠走向堰壩。箱體縫隙間漏出的不是泥沙,而是泛著金屬光澤的細碎顆粒——是熔銀時濺出的渣滓!

    英格瑪的銀鏈無聲地滑入江水。鏈梢骨雕像活魚般逆流而上,在靠近堰壩時突然下沉。少女閉目感應片刻,突然睜眼︰"水下有東西......很多鐵箱......"

    陳硯秋正要細問,江心突然傳來沉悶的鐘聲。施工的工匠們齊刷刷停下動作,從懷中取出同樣的銀鏈掛在脖子上。為首者掏出一卷帛書展開,竟是用金粉繪制的《禹貢》山川圖——但本該標注"梁州"的位置,赫然寫著"同文堰"三字。

    "《周禮》有雲︰"凡溝逆地,謂之不行"。"孟九皋的聲音帶著寒意,"杜家不是在修堰,是在造一把鎖......"

    老儒生突然劇烈咳嗽起來,指縫間滲出帶著冰晶的血沫。陳硯秋扶住他搖晃的身軀,發現老人後頸不知何時多了個暗紅色的斑點——形如滴墨,邊緣卻呈現詭異的鋸齒狀,正是青城山道觀里雷法符咒的印記。

    對岸的褐衣人突然齊聲誦經。他們腳下的卵石灘開始移動,露出底下埋設的青銅管道。陳硯秋看得分明,那些管壁上鑄滿《考工記》的文字,管口卻雕刻成猙獰的饕餮形——宋代官鑄水管本該用的鎮水蚣蝮!

    英格瑪的銀刀突然自行震顫。羌族少女猛地撲向江灘,刀尖挑起一截被江水沖上來的麻繩。繩上每隔三寸就系著片木簡,簡上墨字已被泡得模糊,但最上方那枚簡背的朱砂印卻依然鮮艷︰

    成都府學印

    "題引......"孟九皋一把抓住木簡,"他們用考題當鎮物......埋在水脈節點......"

    江心突然掀起巨浪。新築的堰壩在轟鳴中裂開縫隙,十幾口鐵箱從缺口處浮出水面。箱體上鉚釘的排列方式異常熟悉——與錦官城鬼市查獲的作弊衣物暗記如出一轍。最駭人的是每口箱子都纏著銀鏈,鏈環上刻著不同年份的科場座次號!

    陳硯秋涉水沖向最近一口鐵箱。冰涼的江水沒過大腿時,他後背的刺青突然灼痛起來——墨池九竅圖中代表"兌"位的那一竅正在皮膚下跳動。箱蓋被掀開的剎那,腥臭的銀光撲面而來︰里面整齊碼放的並非銀錠,而是數百枚拇指大小的銀印,每枚印紐都鑄成不同生肖,印面卻統一刻著"同文"二字。

    "活字印......"孟九皋不知何時站在了齊腰深的江水中。老儒生拾起一枚銀印,對著陽光轉動,"當年畢翝在成都造活字,用的就是這種銀錫合金......"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英格瑪突然發出警示的 哨。對岸竹林中射出十幾支弩箭,箭桿上纏著的不是羽毛,而是寫滿算題的楮紙。陳硯秋揮劍格擋,一支箭擦著手臂釘入鐵箱,箭上的楮紙遇銀立刻燃燒,火苗竟呈現詭異的青白色。

    "退後!"孟九皋將鐵尺插入江底。老人干瘦的身軀突然挺得筆直,誦出一段佶屈聱牙的咒文——不是道家的雷法,而是東漢熹平年間刻在太學門外的《尚書》殘篇。

    江水應聲裂開。

    一道丈余寬的水溝憑空出現在江心,露出底下被沖刷了千年的岩層。岩面上刻著與陳硯秋刺青相似的圖案,中央凹陷處正好能容納那箱銀印。更驚人的是周圍散布的碎銀——全都保持著熔鑄時的滴落狀,銀珠與銀珠之間由極細的銀絲連接,組成一張覆蓋整個河床的網。

    "都江堰的"脈"被改了......"孟九皋的聲音開始顫抖,"這些銀絲是仿照人體經絡布的......他們在給西川換血脈......"

    對岸傳來竹哨的尖嘯。褐衣人們推著輛怪車沖來,車上豎著三面銅鏡,鏡框竟是用《論語》竹簡拼接而成。當銅鏡轉向裂開的江底時,鏡面反射的陽光突然在銀網上燒出焦痕——那些焦痕組成的分明是《春秋》經文的變體!

    英格瑪的銀鏈突然繃直。鏈梢骨雕如離弦之箭射向銅鏡,卻在半空被另一道銀光攔截——是個戴青銅面具的矮小身影,手中揮舞著與孟九皋一模一樣的鐵尺。兩尺相擊的脆響中,陳硯秋看清了對方尺身上刻的字︰

    同文

    裂開的江水開始閉合。陳硯秋拼命去抓那箱銀印,指尖剛觸及箱體,後背刺青的灼痛突然達到頂峰。墨池九竅圖中"兌"位的竅穴徹底貫通,皮膚下滲出帶著銀屑的血珠,滴在江底岩面的刻痕上——

    整段岷江突然靜止。

    漂浮的鐵箱同時開啟,數百枚銀印騰空而起,在空中組成《周易》的"兌"卦。卦象下方,被銅鏡灼燒出的焦痕文字突然流動起來,銀絲網絡發出琴弦般的嗡鳴。陳硯秋听見孟九皋在嘶吼著什麼,但聲音仿佛隔了千重水幕。

    當第一枚銀印落入江底凹槽時,他終于在轟鳴中听清了老儒生的話︰

    "不是兌銀......是兌命!"

    青銅面具人的鐵尺劈開水面。陳硯秋舉劍相迎的剎那,看見對方袖中滑出一卷熟悉的青簡——與錦官城鬼市查獲的題引賬冊同源的材質,簡尾卻蓋著方陌生的朱印︰

    提舉秦州茶馬司印

    銀印組成的卦象轟然墜落。江底岩面在重壓下裂開縫隙,露出底下更古老的青銅層——那上面鑄著的不是《周易》,而是失傳已久的《連山》卦序。陳硯秋後背的刺青突然與青銅卦象產生共鳴,墨線如活物般在皮膚下游走,最終在肩胛骨位置形成全新的紋路︰

    秦

    這個古篆字出現的瞬間,整座私堰在雷鳴中崩塌。褐衣人們驚慌失措地撲向銅鏡車,卻被反沖的水浪卷入江心。青銅面具人倒退著隱入竹林,手中青簡在陽光下泛著詭異的金色——那不是普通的朱砂印,而是茶馬司專用的金粉印泥!

    孟九皋癱坐在重新合攏的江水中,鐵尺已斷成兩截。老儒生顫抖的手指間夾著片銀印殘片,印紐上的生肖依稀可辨是"午馬",而印面"同文"二字的"文"字缺了最後一捺。

    "秦州......"他咳出帶著銀屑的血沫,"下一站在秦州......"

    英格瑪從渾濁的江水里撈起半截銀鏈。鏈環內側的《系辭》文字已被水流磨去大半,唯有末端還留著兩個完整的字︰

    觀乎

    陳硯秋望向東北方。都江堰分流出的柏條河正蜿蜒流向遠方,河面反射的陽光如無數銀針閃爍。而在更遠的群山之後,是嘉佑四年被削減三十個解額的秦州——那里不僅有茶馬司最大的榷場,還藏著《同文》銀印缺失的那一捺。

    喜歡不第河山請大家收藏︰()不第河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不第河山》,方便以後閱讀不第河山第25章 都江堰謀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不第河山第25章 都江堰謀並對不第河山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