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鶴很清楚,崇禎皇帝派遣吳牲前來陝西,除了主持開倉賑濟饑民難民,還另有目的。
而這個目的,便是讓吳牲親眼看看陝西的具體情況,以及慶賊在陝西是否真如錦衣奏報的那般,已勢成尾大不掉。
崇禎皇帝能在文華殿奏對時提到錦衣的奏言,說明皇帝相信錦衣情報,要比林延祿的御前狡辯更多。
其他人或許對吳牲不太了解,他卻是清楚此人。
吳牲此人自詡清流,雖然喜歡錢財,但眼中更不容沙子。
其人到陝西,發現事實與林延祿所言不符後,必然如實稟報皇帝,而不可能跟著他們一起扛下此前的種種罪責。
所以,在其他人打算對吳牲進行賄賂時,楊鶴卻在此時存了死志。
吳牲一到,陝西的局面便再難遮掩,且一定會呈于御前。
楊鶴沒有去提醒其他官員將領,以免有人讓吳牲“落水”。
陝西人已經的局面,已經證明他的招撫之策不可行,需更有才之人頂上才行。
慶賊之勢,容不得拖延了,必須讓朝廷知曉真相,然後傾大明之力對秦義軍展開圍剿。
否則的話,整個陝西,必將淪為賊巢,乃至最終敗壞國事!
到時,他楊鶴就是縱容賊寇第一人,甚至明亡的罪魁禍首。
所以,他楊鶴寧願一死以全名節,也不願落得個亡國之臣的罵名。
而讓楊鶴沒想到的是,秦義軍竟然沒有對固原城發起進攻,反而直接繞過固原,直撲平涼府而去。
這讓做好了等死卻偏偏死不了的感覺,讓楊鶴更加說不出的難受。
秦義軍繞過固原城後,直接來到平涼府城下。
平涼府一名由來,乃前秦建元十二年置平涼郡,取“平定涼州”之意,在六百多年後的金天會九年,改為平涼府。
明洪武三年,平涼府列為陝西承宣布政使司五府之一,統轄涇州、靜寧州等屬州。
在洪武六年,洪武皇帝讓指揮使費聚重修平涼府城,形成周長九里余三十步,高四丈,城池深四丈,設四門的格局。
平涼府四座城門,東門名“和陽”,南門名“萬安”,西門名“來遠”,北門名“北定”。
秦義軍來到平涼府城所在,只見城南為南山,北跨柳泉去涇里許,東離浚谷百步左右,西為乾河溪流。
其地形險要,易守難攻。
不過,連年的干旱,使得周圍的一些河流、溪流幾近干涸,天然屏障失去了作用。
當秦義軍將數百門火炮,在平涼府城的城北排列開,城頭的明軍頓時陷入一片恐慌。
那漆黑的炮口,仿佛死神之眼,冷冷注視著城內每一個人。
守城士兵手抖得幾乎握不住長矛,許多人面色慘白,連最基本的號令都听不真切。
一些明軍更是躲在垛牆後瑟瑟發抖,仿佛寒風不是從北面刮來,而是從那數百門火炮的炮口吹出。
還有一些士卒,鼓噪著要開城投降,言慶賊所部從不屠城,只殺貪官劣紳、地主豪強等人,軍民不抵抗者可保性命。
守城將領拔劍怒斥,憤而斬殺幾名鼓噪士卒,這才勉強穩住了局面。
不是軍官們不想投降,而是秦義軍殺的貪官劣紳、地主豪強等人中,就有他們或親族在其中。
一旦城破,自家產業與性命皆難保全,故而拼死督戰,強令士卒堅守。
當秦義軍的火炮轟然齊發,大地為之震顫,濃密的硝煙,將秦義軍的軍陣瞬間吞沒。
急厲的破空聲響起,數百顆炮彈宛若雨點般砸向城牆。
剎那間,磚石飛濺,碎石粉末四散迸射,城牆劇烈震顫。
只一輪火炮齊射,城上的垛牆便已崩塌過半。
藏在垛牆後方的守軍,或被倒塌的垛牆掩埋,或被磚石擊中,或被碎石劃破皮肉,慘叫連連。
第一輪火炮過後,守城將領指揮著士卒,搬運沙袋填補垛牆缺口。
然而,未等缺口補好,第二輪炮擊已然打響,炮彈在頃刻間就將沙袋撕碎,沙土迸濺。
一些躲避不及的士卒,身子被炮彈打的碎爛,肢體橫飛,血霧彌漫。
如此慘狀,明軍哪還敢在北城牆上駐守,紛紛往東西兩面城牆跑,或者直接往城中逃去。
就連守城將領呵斥與斬殺數人,也無法挽回。
北面城牆上,很快就只剩下幾名軍官和一些親兵,但恐懼始終縈繞在他們的心頭。
當看到硝煙散去露出的火炮陣列、正井然有序的裝填時,他們的雙腿便不受控制地顫抖。
那些親兵再也顧不得軍官對他們的厚待,迅速往城下奔逃。
軍官們也不是傻子,眼看大勢已去,他們也果斷逃往城中,尋地躲藏,希望能夠逃過一劫。
看到北城牆上已空無一人,進攻的號角驟然響起,登城隊伍迅速展開行動。
他們推著板車到護城河邊,然後卸下車斗放入護城河,開始搭建浮橋。
前後不過一刻鐘,數座浮橋便已架設完畢,攻城隊伍扛著長梯迅速沖過浮橋,抵達城牆下。
長梯靠牆的瞬間,攻城隊伍迫不及待的攀緣而上,整個過程沒有受到任何的阻攔。
北城牆上的明軍旗幟,很快被撤換掉,秦義軍的戰旗在風中獵獵作響,宣告著北城牆易主。
秦義軍迅速放下吊橋,然後沖下城牆,往內城門而去。
不多時,城門轟然開啟,秦義軍大部如潮水般涌入城內。
其余城牆上的明軍,在見到秦義軍已經佔據北面城牆,便果斷放棄抵抗,紛紛扔下兵器投降。
秦義軍在控制四面城牆後,立即對城內進行控制,並分兵佔領府衙、倉庫、兵器庫等。
由于秦義軍的威懾力,平涼府城中的明軍,也完全沒有抵抗,紛紛繳械投降。
所以,秦義軍拿下平涼府城,竟然沒有一人傷亡。
這在嬴慶舉事以來,還是第一次出現此等情況,是真正的兵不血刃。
想想也是,當下的明軍,哪里見過數百門火炮齊發,那炮聲,簡直比放鞭炮還要密集。
而此戰過後,明軍對秦義軍有了新的稱謂——萬炮軍。
從這一稱謂就能夠看出,明軍對秦義軍的火炮,產生了極深的畏懼心理。
喜歡穿越明末,我率先舉起義旗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穿越明末,我率先舉起義旗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