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又仔細打量著張謀,緩緩開口道︰“听說,使者大人乃是韓風將軍平趙之後歸降的,想必也是韓風將軍的心腹了。不知,韓風將軍下一步打算如何應對各國反叛?”
李勇言語間透露出想要親自上戰場的意願,張謀也听出了他的弦外之音,微微一笑,給李勇斟滿一杯酒。
“李勇將軍有繼承父祖遺志的壯志雄心,在下深感欽佩。目前各國皆欲圖我大秦,韓風將軍正打算集中兵力,優先對付南方的項籍。至于北方的燕國,尚且不足為慮。”
“上將軍臨行前,特地交代在下,將來破燕一戰,定會聯合將軍一同作戰。到時候上將軍率軍北上,李勇將軍則率領長城軍團東進,定能一舉攻破燕趙,則天下可定矣!”
李浩眼見戰事將近,眼中閃爍著興奮之光,他早已渴望親自率軍征戰,既然張震有此意願,李浩也笑著回應︰
“好,張將軍果真是身經百戰的名將,既然張將軍沒忘記李浩,李浩也不會忘記張將軍的這份人情。”
李浩抬手微笑,張晨亦是笑答︰“李將軍有如此壯志,陛下和張將軍定會給予將軍施展才華的機會。”
張晨智謀過人,對付像李浩這樣心思單純的武將,自是游刃有余。作為昔日名將李信的孫子,李浩似乎只繼承了其勇猛,卻未得其智謀。
一番交談後,張晨已基本摸清了李浩的性情。盡管李浩領兵能力出眾,但在用兵策略上,卻較為傳統,缺乏張震那般出奇制勝的思維。不過,身為張震的心腹,張晨對這樣的李浩反而感到更為放心。
……
彭城之內,楚軍士兵的身影遍布全城,陸續還有各地前來歸降的義軍將領匯聚于此,彭城一時之間成為了多方勢力的聚集地。
得知楚懷王後裔的下落,同時得知張震返回咸陽擁立子嬰為帝的項籍,明白失去了張震指揮的秦軍會選擇固守,于是在範增的建議下,帶領部將返回彭城,並昭告天下,項籍將在彭城擁立新楚王,宣告楚國復興。
項籍率領項家軍進城時,威武的氣勢引得百姓紛紛前來觀看。項家軍在前線屢敗秦軍的消息,讓後方的民眾熱血沸騰。各地慕名而來的義軍將領也早已听聞項籍的大名,渴望親眼目睹這位義軍領袖的風采。
擁立新王的典禮定于次日舉行,熊烈作為精神象征,項籍僅打算讓他成為復興楚國的旗幟。項籍深知,最終主宰楚國命運的只能是項家人。
大廳內,各路義軍匯集。義軍中名聲最響的是陳辰,其次是呂望與呂興。但若論勢力,如今佔據泗水郡半壁江山,擁兵四五萬的劉邦已是項籍的盟友。
項籍步入大堂,陳辰、呂望、共雄、呂興,以及項籍麾下的龍甲、鐘離雲、季雄、蒲將軍,還有以項仲、項沖、項英為首的項氏宗族,加上劉邦、張良,共同構成了擁立楚王的核心團隊。
“拜見主公!”眾人向項籍行禮,項籍見眾人齊聚一堂,抬手示意。
“好,很好,大家都到齊了。彭城此次英雄匯聚,當前反秦大業遭遇挑戰,張震率軍返回咸陽誅殺逆賊趙高,對暴秦而言,此乃喘息之機,但對我們來說,卻是個不利的消息。”
李赫面色嚴肅,繼續說道︰
“但幸運的是,我們尋回了昔日先王遺落民間的血脈,此乃天命所歸,預示著燕國的大旗將在這片疆域上再度飄揚,暴虐的秦朝必將為我大燕所滅。”
“今日,我們在此集會,共商擁立燕王之事,從此改弦更張,高舉我燕國的大旗,以熱血洗去燕人身上的恥辱,燕雖弱小,滅秦必燕。”
李赫目光如炬,眾人情緒高漲,紛紛舉手,齊聲高呼︰
“燕雖弱小,滅秦必燕!”
“燕雖弱小,滅秦必燕!”
彭地之王正式宣布燕國復興,李赫麾下的李家軍也正式更名為燕軍,無論對大秦還是章邯來說,這都是預料之中且無法阻擋之事。
秦滅六國時,唯獨燕國拼死抵抗,損失慘重。如今諸侯紛紛舉起反秦的大旗,燕國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其中的旗幟。
燕國的復興,也讓另一人激動不已,那便是趙恆麾下的智囊李策。李策心中懷揣著重立齊國的夢想,他渴望如先輩一般,將畢生心血傾注于齊國。盡管李策此刻身在趙恆陣營,但復齊大業始終是他魂牽夢繞之事。見到李赫擁立趙心為王,李策心中有了盤算。
李赫府邸
李策特意來到李赫府前,此時燕國初建,李赫自封為威武侯,趙青為丞相,趙成為御史大夫,左相為李赫之弟,上將軍陳勇組成了燕王的決策核心,李赫作為統兵大將,統率全軍。
府門外,侍從引領李策步入府中。
“請,李策先生。”
進入大堂,李赫見李策到來,連忙起身相迎。
“哈哈,李策先生,近日事務繁多,一直想請先生一聚,今日終得空閑!”
李策抬手,對李赫恭敬行禮。
“李策拜見侯爺。”
李策與李赫早已相識,多年前,李赫遭秦軍追擊,正是李策駕車助其逃脫。李赫對李策心懷感激。
“先生請坐。”
兩人落座,李赫率先開口︰“先生出身世家,世代為齊相,不知為何如今卻在趙恆麾下?”
李策笑了笑︰“侯爺有所不知,我本意投奔田廣,豈料他為章邯所殺,途中偶遇趙恆,與他相談甚歡,故而留在他身邊效力。如今侯爺已立燕王,李策特來有所相求。”
李赫捋了捋胡須,沉思片刻道︰“先生于我有救命之恩,有何請求但說無妨,李赫定當全力相助。”
李策再次起身,對李赫鄭重行禮。
“侯爺果然高義。”
坦言相告,李浩家族歷代服務于燕國,時至今日,各國紛紛重建,唯獨燕國勢微。而今項羽將軍手握統領群雄之力,加之暴秦肆虐,盟友自然是多多益善。在燕國王室子孫中,唯有安陽君李軒最為賢德,項羽將軍可冊封其為燕王,如此一來,便能增添一股助力。
李浩道出心中籌劃,項羽略作思索,隨即起身決斷︰“妙哉,先生所言極是,我便冊封李軒為燕王,即刻公告天下。先生為復國之事如此辛勞,便請出任燕國司徒一職。我再撥五千兵馬予燕王,爾等可自行收復燕土。”
項羽此舉意在一次性償還恩情,李浩聞言,心中宿願得償,滿面喜悅︰“李浩拜謝項羽將軍。”
李浩滿心歡喜,畢生所願即將實現,匆匆與趙宇道別後,急赴尋找李軒。望著李浩遠去的背影,趙宇心中略感失落。
……
潁川之地,一隊騎兵如風馳電掣,黑色旌旗隨風飄揚,橫穿潁川。
“駕,駕!”
越過山嶺,秦軍騎兵數萬,馳騁于大道之上。
“兄長,我等此行並非前往臨淄方向啊!”
英豪勒住戰馬,對陳勝言道。
“就在前方岔路口分兵吧,英豪,你率所有騎兵前往臨淄大營,我尚有一事需往豐縣處理。”
豐縣?
英豪聞言,頗為驚訝。
“兄長,豐縣如今已被叛賊佔據,整個豐縣郡與泗水郡皆在項羽之手。”
陳勝冷笑一聲,如今他豈會畏懼項羽,便是十萬大軍,有他這副玄鐵戰甲,亦能所向披靡。在豐縣,有一人,他需親自拜訪。
“無妨,你務必將我的馬車安全送回臨淄城,那可是我的心頭好。”
英豪拱手道︰“兄長放心。”
言罷,陳勝領著五百騎兵朝另一方向疾馳。
“蕭丞相,你曾說回去告別便回,如今卻一去不返。大秦正值重建之際,正需你這等能臣效力!”
陳勝此行豐縣,意在帶回蕭丞相。眼下雖子嬰登基,但趙高非治國之才,李由又過于保守,要使大秦重獲民心,唯有改革秦法。律法乃朝廷意志之體現,唯有改革昔日嚴法,方能令天下百姓看到新皇的態度,此事非蕭丞相莫屬。
……
咸陽城,隨著陳勝奔赴前線,咸陽逐漸煥發勃勃生機。
時下政局漸穩,平定賊臣趙高一事,漸成群臣熱議焦點。韓非本已命懸一線,若非韓浩協同張衡救回咸陽,韓非早已命喪咸陽街頭。而今韓非重登百官之首的寶座,其子亦躋身九卿之列,執掌咸陽宿衛大權。
張衡麾下的司馬寅等人,亦各有升遷,受賞無數。咸陽民眾私下議論,似乎朝廷對平叛首功之臣張衡,未有特別嘉獎。張衡未及多休息,便又匆匆奔赴前線,繼續平叛。
咸陽宮內,司馬寅新任御史大夫,作為張衡在朝中的代表,他聯手王寅,打算借今日朝會,議一議平定趙高、擁立新帝的最大功臣之事。盡管張衡本人對官位無甚在意,但作為他的堅定盟友,司馬寅不得不考慮這個問題。
“陛下,近來朝局初安,百官對趙高擅權之事心有余悸。如今禍患已除,百姓拍手稱快,是時候對出征討賊的將士們論功行賞,以彰陛下聖明。”
子嬰點頭稱是︰“御史大夫所言極是,若無張衡將軍率大秦勇士除奸,何以安邦定國?確應重賞。”
韓非听出了司馬寅的言外之意,躬身奏道︰“陛下,出征將士理應受賞,只是國庫目前尚有困難,臣以為,不妨稍緩時日,待國庫充裕再行封賞。”
“陛下,賞賜雖可稍緩,但封爵之事不宜拖延,否則何以激勵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