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綠燈下的代碼倫理
凌晨三點的測試場彌漫著橡膠灼燒後的金屬味,林夏盯著監控屏上跳動的數據流,指尖在觸控板上懸停了半秒。屏幕里,自動駕駛測試車正以每小時60公里的速度沖向突然闖入虛擬道路的"行人"——一個由光影構成的小女孩模型。
"第17次模擬開始。"她按下錄制鍵,實驗室的冷光燈在鏡片上投下藍白色光斑。
測試車的激光雷達突然發出急促的蜂鳴,車身周圍的傳感器如同受驚的昆蟲般震顫。林夏看著屏幕上迅速展開的決策樹左側是護欄,踫撞會導致車內假人頸椎斷裂;右側車道有輛時速40公里的電動車,避讓會引發連環追尾;而正前方的虛擬女孩正在追逐滾到路中間的紅色氣球。
數據流在03秒內完成了三次迭代,最終測試車選擇了緊急制動。輪胎在地面拖出兩道黑色弧線,車頭在距離虛擬女孩08米處停下。林夏松了口氣,卻發現屏幕右下角跳出一行警告決策系統優先選擇最小傷亡算法時,忽略了車內兒童安全座椅的存在。
"又是這個問題。"她摘下眼鏡揉了揉眉心,辦公桌上的相框里,七歲的佷子正舉著獎狀笑得露出豁牙。三天前,加州那場自動駕駛事故的新聞畫面突然在腦海里閃回失控的suv撞上護欄時,安全氣囊沒有按預設彈出,只因系統判定踫撞角度"不符合常規事故模型"。
清晨的陽光透過百葉窗在會議室地板上切割出明暗交錯的條紋,交通部門的張科長把一份泛黃的事故報告推到桌中央。紙頁上的照片顯示著五年前那場暴雨中的連環車禍,七輛追尾的車里有三輛是早期自動駕駛原型車。
"當時的算法只認前車剎車燈,"張科長的指甲在照片邊緣劃出淺痕,"可暴雨天誰看得清燈?現在你們的新系統號稱能處理極端天氣,但上周那場沙塵暴,還是有五輛車在立交橋上集體停擺。"
林夏翻開帶來的倫理評估報告,第17頁用熒光筆標出的數據格外刺眼在過去三個月的城市道路測試中,自動駕駛系統在面臨道德兩難選擇時,有23的決策不符合公眾問卷調查結果。最具爭議的案例發生在上個月的學校門口,一輛測試車為避讓突然沖出的寵物狗,猛打方向盤撞上了路邊的自行車。
"公眾在意的不是技術參數,"汽車制造商代表李總突然把鋼筆拍在桌上,金屬筆帽與桌面踫撞的聲音讓所有人都抬了頭,"是信任。上周我們的預訂量掉了15,就因為有人在網上說我們的車"會為了救貓而撞死孕婦"。"
會議室里陷入短暫的沉默,空調出風口的氣流聲突然變得清晰可聞。林夏想起昨天去小學做調研時,那個扎羊角辮的小姑娘舉著畫滿問號的紙問她"阿姨,你的車會像童話故事里的騎士一樣保護我嗎?"
技術組的王工突然打破沉默,他推過來的平板電腦上顯示著新開發的倫理決策模型"我們加入了文化權重因子,在商業區會優先保護行人,進入工業區則側重減少財產損失。但問題在于"他滑動屏幕調出另一組數據,"不同社區的偏好差異太大,老城區居民最在意尊老愛幼,科技園附近則更看重通行效率。"
林夏注意到王工指尖下的圖表,代表"倫理偏好分歧度"的曲線在過去半年里一直呈上升趨勢。她突然想起上周參加的社區听證會,穿旗袍的老奶奶拍著桌子說"汽車就該讓著人",而程序員打扮的年輕人反駁"算法不能搞道德綁架"時漲紅的臉。
當第一片雪花落在實驗室的玻璃窗上時,林夏終于在最新版算法里加入了"情境彈性系數"。測試車在虛擬的雪夜街道上遇到新的難題前方路口,闖紅燈的電動車載著兩個孩子,右側公交車道上的校車正駛來,左側人行道上站著一位拄拐杖的老人。
屏幕上的決策樹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生長分支,比上次復雜了三倍。林夏看著系統在04秒內完成了172次模擬推演,最終選擇了半程制動加小角度轉向——既不會撞上電動車,又能讓校車有足夠時間減速,代價是測試車會擦過路邊的消防栓,導致右側車門輕微受損。
"這次的決策符合83的公眾倫理偏好。"王工的聲音帶著難掩的疲憊,他眼下的青黑比昨天更深了,"但數據加密那邊又出了新問題,上周有黑客侵入了我們的後台,下載了三百個用戶的行車記錄儀視頻。"
林夏點開手機里剛收到的郵件,安全部門的報告顯示,黑客是通過破解車載娛樂系統的漏洞進入數據庫的。更棘手的是,那些被泄露的視頻里,有78段拍到了車主在車內的私人對話,其中6段涉及商業機密。
"我們需要動態加密協議。"她突然想起在倫理研討會上認識的數據安全專家,那位總穿著沖鋒衣的教授曾演示過如何用區塊鏈技術保護交通數據——每輛車的行駛記錄都會被拆分成無數碎片,只有經過授權的節點才能重組查看。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雨絲在咖啡館的玻璃窗上畫出蜿蜒的水痕,林夏攪動著冷掉的拿鐵,看著對面的社會學教授在筆記本上畫出復雜的關系圖。圖中不同顏色的圓點代表著不同群體紅色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藍色是有孩子的家庭,綠色是經常加班的通勤族,他們對自動駕駛系統的倫理期待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分布。
"老年人最在意是否優先避讓救護車,"教授用鉛筆把紅色圓點圈起來,"有孩子的家庭則希望系統能識別學校區域的特殊規則,而年輕人更關心隱私保護——他們寧願繞路也不願讓系統記錄常去的酒吧位置。"
窗外的公交車站突然傳來一陣騷動,幾輛出租車為了搶客堵在了路口。林夏看著那片混亂的車流,突然意識到完美的統一算法或許根本不存在。就像人類司機在不同情境下會做出不同選擇,自動駕駛系統也該具備適應特定場景的彈性。
"我們需要的不是單一標準,"她抓起桌上的餐巾紙,用筆在背面畫出草圖,"是動態倫理框架。在學校附近自動切換為"保護兒童優先"模式,在醫院周邊則強化對急救車輛的響應,而在商業區"
她的筆尖頓住了,教授正在手機上展示的新聞推送讓所有思路都凝固了——某科技公司剛剛發布了"可自定義倫理偏好"的自動駕駛系統,用戶可以在設置里選擇"優先保護車內人員"或"優先避讓行人",這個功能在兩小時內登上了七個社交平台的熱搜榜。
"這不是進步,是災難。"教授把手機屏幕轉向林夏,評論區里已經吵翻了天,有人說"我的車我做主",也有人擔憂"富人會選擇撞死窮人"。林夏想起上周在養老院做的調研,那位92歲的老兵攥著她的手說"當年打仗都講個規矩,難道開車還能沒個準譜?"
回到實驗室時,王工正對著三個屏幕同時操作。左側屏幕顯示著新開發的加密系統代碼,中間是實時更新的城市交通流量圖,右側則播放著昨夜暴雨中的測試視頻——他們的車在積水路段自動減速,為救護車讓出了應急通道。
"數據安全模塊通過了 peration test(滲透測試),"王工指了指左側屏幕上跳動的綠色進度條,"現在每輛車的行駛記錄都是加密的,就算被黑客拿到也只是亂碼。但剛才接到通知,監管部門不認可我們的倫理動態調整方案。"
林夏接過打印出來的反饋意見,第三條用紅筆標注著"系統決策權不可交給用戶,必須保持倫理標準的統一性。"她想起張科長在會上說的話"交通規則從來不是選擇題,就像紅燈不能因為你著急就變成綠燈。"
深夜的服務器機房里,指示燈的幽光在林夏臉上明明滅滅。她調出過去三年所有自動駕駛事故的倫理決策分析,突然發現最成功的案例都有個共同點系統在01秒內同時調用了三種數據——實時路況、區域特征數據庫和歷史事故案例。
"或許我們搞反了邏輯。"她撥通李總的電話時,對方的背景音里傳來高爾夫球桿撞擊的脆響。林夏盯著屏幕上的決策模型,突然有了新的思路"不是讓系統做道德判斷,而是讓它識別場景。學校門口就該執行"兒童保護協議",這不是選擇,是規則。"
三個月後的城市交通博覽會上,他們的最新系統在模擬街區里接受公眾測試。當虛擬的校車出現在路口時,所有測試車自動減速到101novel.com公里;當模擬救護車的聲音響起時,車輛紛紛向兩側避讓;而在設置了"隱私保護區"的住宅區,所有車載攝像頭自動關閉了識別功能。
林夏站在展台前,看著那個曾質疑過他們的老奶奶戴上vr眼鏡,體驗著系統如何在暴雨中穩穩停在斑馬線前等待行人。老人摘下眼鏡時,眼角的皺紋里還帶著濕潤的笑意"剛才那個小孩突然沖出來,它剎車比我兒子還快。"
展台的大屏幕上實時顯示著三項關鍵數據倫理決策符合度92,數據安全評分98分,用戶信任度較上月提升37。李總舉著香檳走過來,卻在看到最新新聞推送時停住了腳步——某競爭對手因為允許用戶自定義踫撞優先級,被監管部門緊急叫停銷售。
"他們忘了交通的本質是什麼,"林夏看著屏幕上自己團隊開發的系統界面,最顯眼的位置不是復雜的參數設置,而是一行簡單的提示"本車始終遵循道路倫理的共同準則。"她想起那位社會學教授的話"信任從來不是來自完美,而是來自一致。"
傍晚的夕陽把城市的車流染成溫暖的橘色,林夏站在天橋上,看著橋下有序行駛的車輛。三輛自動駕駛公交車正依次通過路口,它們的車頂傳感器閃爍著柔和的藍光,像一群遵守規則的螢火蟲。
手機里傳來王工的語音消息"剛接到通知,我們的倫理框架被納入了新的行業標準。還有,張科長說下周開始在全市推廣我們的數據加密系統。"林夏抬頭看向遠處的晚霞,雲層間漏下的金光恰好落在一輛自動駕駛出租車的擋風玻璃上,那輛車正穩穩停在盲道前,等待一位拄著拐杖的老人慢慢走過。
她突然想起第一次坐自動駕駛車時的緊張,那時的系統還會在遇到突發情況時發出刺耳的警報。而現在,橋下的車流安靜得只剩下輪胎與地面摩擦的輕響,就像一群心照不宣的同行者,在看不見的代碼指引下,守護著同一個路口的安全與公平。
喜歡黃浦風雲之杜氏傳奇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黃浦風雲之杜氏傳奇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