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上的榮退大典莊重而肅穆,皇帝寧宣宗親授“元聖”尊號,百官叩拜山呼。
典禮結束,張大山婉拒了皇帝賜下的華美車駕,只選了一輛自家營造司打造的青布四輪馬車。
“小山,石頭,你們都回去吧。”安國公府側門外,張大山看著前來送行的幾個兒子,平靜地說道,“京城里的事,以後就都交給你們了。我與你們娘,就回青石村,過幾天清淨日子。”
內閣首輔張小山上前一步,為父親整理了一下略顯單薄的衣領,眼眶微紅︰“爹,您真的……不多留幾日?陛下那邊,還有內閣的同僚們,都還想為您再設幾場餞行宴。”
“不必了。”張大山擺擺手,“迎來送往最是煩人。我本就是個鄉野村夫,不習慣京城的富貴氣。你們各自好生當差,將帝國打理好,便是我這老頭子最大的體面了。”
張石頭也上前,將一個沉甸甸的包裹遞給母親王氏︰“娘,這里面是些京城新出的點心和幾件厚實的皮裘,路上風寒,您和爹務必保重身體。”
王氏接過包裹,挨個摸了摸兒子們的臉,眼含熱淚卻帶著笑意︰“都長大了,都懂事了。放心吧,有你們爹在,虧待不了我。你們在京城,也要互相幫襯,莫要因為官職高了,就生分了兄弟情義。”
“兒子謹記。”兄弟幾人齊齊躬身。
張大山最後看了一眼這座他生活了數年、也攪動了無數風雲的雄城,便轉身登上了馬車。鐵牛坐在車夫的位置上,熟練地抖了抖韁繩。
“爹,娘,坐穩了。”
馬車緩緩啟動,在清晨的第一縷陽光中,悄然駛出了京城的德勝門,朝著那片闊別已久的故鄉行去。
……
車行數日,早已遠離了京畿的繁華。一日傍晚,馬車停在一處官道旁的驛站歇腳。張大山和王氏下車舒展筋骨,看著驛站內外那些南來北往的商旅,皆是行色匆匆,卻又人人臉上帶著一股對未來的奔忙勁頭。
“當家的,你快看。”王氏指著驛站旁一塊新立的木制公告牌,“那上面好像是……皇家船運總署的告示?”
張大山走近一看,只見上面用清晰的楷書寫著新開闢的“南洋黃金航線”的貨運價目,以及招募水手遠航的消息,旁邊還圍著好幾個商人模樣的人在熱烈地討論著。
“這南洋航線一開,咱們的絲綢和瓷器運出去,那可就是金山銀山啊!”
“何止!我听說安國公府的石頭總管,正在研究一種什麼鐵甲大船,說是比海寇的船快十倍,也堅固十倍!以後走海路,怕是比走官道還安穩!”
听著這些議論,王氏忍不住笑了,對張大山輕聲說道︰“當家的,你听听,他們說的,可都是咱們家的石頭呢。”
張大山也微微一笑,心中充滿了自豪。他坐到一旁茶寮的木凳上,對那驛站的茶博士問道︰“老丈,請問一下,如今這官道,比之前好走了不少啊。”
那茶博士見他氣度不凡,連忙恭敬地回道︰“客官您有所不知,這都多虧了元聖大人啊!自從大人提出了‘要想富,先修路’的國策,朝廷便下了大力氣整修全國的官道。現在不僅路面平整了,每隔三十里還設了這種能打尖住店的官驛,咱們這些走南闖北的,可比以前方便和安全多了。”
王氏在一旁听著,與有榮焉,臉上的笑容更盛了。
……
又行數日,馬車終于駛入了南陽府的地界。
越是靠近青石村,沿途的景象便越是熟悉,卻又越是陌生。記憶中那些貧瘠的土地,如今大多被規劃得井井有條,縱橫交錯的水渠如同銀色的絲帶,在田野間閃閃發光。一些新蓋的村落里,甚至能看到幾座與他們家新房樣式相似的、堅固的改良土坯房。
“當家的,你看,那不是張河兄弟嗎?”王氏忽然指著遠處田埂上一個正在指揮村民修整水渠的身影,驚喜地說道。
張大山也認了出來,便讓鐵牛將車趕了過去。
“河子兄弟!”
張河听到呼喊,回頭一看,見到是張大山和王氏,先是一愣,隨即臉上爆發出巨大的狂喜。他扔下手中的工具,連滾帶爬地從田埂上沖了下來。
“大……大山哥!嫂子!你們……你們回來了?!”他激動得語無倫次。
“回來了。”張大山笑著從車上下來,拍了拍他的肩膀,“看你這架勢,如今也是個管事的人了?”
“嗨,別提了,哥。”張河不好意思地撓撓頭,“這不都是跟您學的嘛。自從您家的水車和曲轅犁在咱們這十里八鄉傳開後,大家伙兒都跟著學。俺……俺就是因為學得早,又肯下笨功夫,才被鄉親們推舉出來,當了個管理這片水渠的‘渠長’。”
“好啊。”張大山欣慰地點頭,“肯干,就能過上好日子。”
“那可不!”張河的聲音立刻高了八度,“哥,您是不知道,自從您走了之後,咱們青石村,不,是咱們整個青石縣,那日子過得是一天一個樣!家家戶戶都用上了您發明的曲轅犁,都學會了堆肥,地里的收成翻了好幾番!現在,誰家要是還吃不飽飯,那都得被人笑話是懶漢!”
他這番話,引得周圍聞訊趕來的村民們都哈哈大笑起來,場面一片歡快。
“元聖大人回來了!”不知是誰第一個喊出了這個尊號。
“國公爺回來了!”
消息如同長了翅膀,迅速在田野間傳開。無數正在勞作的村民,都扔下了手中的農具,從四面八方涌了過來,將張大山的馬車圍得是水泄不通。
他們沒有下跪,也沒有山呼。只是用最淳樸、最真摯、也最炙熱的目光,看著這位帶領他們走出貧困的“鄉賢”,臉上洋溢著發自內心的感激與喜悅。
“國公爺,喝口水吧!”
“元聖大人,嘗嘗俺家地里新收的紅薯!”
鄉親們七手八腳地將各種吃食往車上遞,那份熱情,幾乎要將馬車淹沒。
張大山看著眼前這幅景象,心中充滿了難以言喻的感動。他知道,自己當初所有的堅持與付出,在這一刻,都得到了最好的回報。
……
當他們的馬車,在無數鄉親的簇擁下,終于緩緩駛入那早已煥然一新的青石村村口時。
迎接他們的,是一片更加盛大,也更加莊重的歡迎海洋。
以趙嬸、錢大爺這些老鄰居為首的全村老少,以及聞訊從縣城甚至府城趕回來的張家旁支族人,早已換上了他們最干淨的衣裳,扶老攜幼,整整齊齊地,等候在了村口那條寬闊平整的石板路上。
看到那輛熟悉的青布馬車,人群中不知是誰第一個帶頭,跪了下去。
隨即如同被風吹拂的麥浪一般,道路兩側成百上千的樸實的鄉親們,黑壓壓地,盡皆跪倒在地!他們用這種最古老也最隆重的禮節,向著那輛緩緩駛來的馬車,向著那位帶領他們擺脫了貧窮、戰勝了天災、給予了他們新生與希望的“元聖”,致以了最崇高的敬意!
“恭迎……元聖回鄉!”
“恭迎……國公爺、國公夫人……榮歸故里!”
山呼海嘯般的吶喊聲在這一刻轟然響起,直沖雲霄,震得整個山谷都為之回響!
馬車之內,王氏看著窗外那一張張充滿了感激與崇敬的熟悉而又親切的臉龐,眼眶瞬間便濕潤了。
張大山連忙讓鐵牛停下馬車。他親自走下車來,將跪在最前方的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者顫巍巍地扶起。
“各位鄉親……使不得……快快請起!快快請起啊!”他的聲音因為激動而帶著一絲哽咽。“我張大山生于斯長于斯,永遠都是這青石村的一分子啊!”
這一刻,張大山知道,他是真的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