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

第343章 會試較技,策論出新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洪崖洞主 本章︰第343章 會試較技,策論出新

    春闈會試的日子,終于到了。

    這日一大早,天還沒亮透,京城里頭那些趕考的舉子們,便都早早地起了床。

    一個個都換上了漿洗得筆挺的青布儒衫,頭戴方巾,背著沉甸甸的書箱。

    在家人的殷殷叮囑和期盼的目光中,匯入那通往貢院的滾滾人流。

    張小山和周文軒,自然也不例外。

    小山昨夜幾乎是一宿沒睡踏實,心里頭既有些個緊張,也有些說不出的興奮和期盼。

    周文軒倒是比他鎮定些,仔仔細細地幫他檢查了一遍書箱里的筆墨紙硯、還有那路上吃的干糧和清水,確認無誤之後,才拍了拍他的肩膀。

    “山兒,莫要慌張,只管把你平日里所學,都堂堂正正地寫出來便是。”

    “姐夫信你,定能金榜題名!”

    小山用力地點了點頭,深吸一口氣,隨著那熙熙攘攘的人群,朝著貢院大門走去。

    那貢院門口,早已是人山人海,黑壓壓的一片。

    各地來的舉子們,都按照各自的籍貫和考號,排著長長的隊伍,等著那衙役們一一查驗身份,搜檢書箱。

    那場面,比鄉試的時候,還要更緊張,也更森嚴幾分。

    小山看著那些來自天南海北的舉子們,有的年少英俊,意氣風發;有的卻是兩鬢斑白,老態龍鐘,還在為那一紙功名苦苦掙扎。

    心里頭,也是感慨萬千。

    這科舉之路,可真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啊!

    好不容易挨到張小山,驗明了正身,搜檢了書箱,除了筆墨紙硯和清水干糧,一應夾帶都不得入內。

    便由一個面無表情的衙役,領著他,七拐八彎地,來到了一間狹小低矮的號舍跟前。

    那號舍,也就是用幾塊木板臨時隔出來的,里頭只有一張窄窄的木板床,和一塊能勉強放得下筆墨紙硯的小木板。

    連轉身都有些個困難。

    小山曉得,接下來的好幾天,他就得在這憋悶狹小的號舍里頭,度過這人生中最是關鍵的一場大考了。

    他定了定神,把書箱里的東西都一一取出來,擺放整齊。

    又仔仔細細地研好了墨,試了試筆鋒。

    這才靜下心來,等著那開考的鑼聲響起。

    頭一場,考的是經義。

    題目一下來,小山仔細一看,心里頭便有了些底。

    這題目,倒也不算太偏,都是些個平日里周先生和自家爹爹都曾跟他探討過的、關于民生教化的道理。

    他凝神靜氣,先是在心里頭仔仔細細地打好了腹稿。

    然後才提筆蘸墨,在那雪白的考卷之上,一筆一畫,認認真真地書寫起來。

    他這篇文章,沒有像旁人那樣,光是引經據典,堆砌些個華而不實的辭藻。

    而是更多地,融入了他自個兒對聖賢教誨的理解,還有他這一路行來,所看到的那些真實的民生百態。

    寫得是既有章法,又有見地,還帶著那麼一股子說不出的……真誠和懇切。

    一連考了三日,總算是把這頭一場的經義給應付過去了。

    小山走出號舍的時候,只覺得渾身都快散了架似的,可那心里頭,卻也踏實了不少。

    歇息了一日,第二場,便是這最是考驗真才實學的策論了。

    這一場的題目,更是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既不是考那歷代興衰得失,也不是問那安邦定國之策。

    而是……“論農桑之本,及富民強國之道”。

    這題目一出來,不少那些只知道死讀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舉子們,可就都傻了眼了。

    他們平日里讀的都是聖賢文章,哪里曉得這田間地頭的農桑之事?

    更別提啥富民強國的具體法子了。

    一個個都抓耳撓腮,愁眉苦臉,半天也憋不出幾個字來。

    可張小山看見這題目,那眼楮,卻是“唰”的一下就亮了!

    這……這簡直就是為他量身定做的題目啊!

    他想起自家爹爹張大山,是如何憑著那些“實學”的本事,把一個貧瘠破敗的青石村,一步步地,變成了如今這般富庶興旺的模樣。

    他又想起這一路行來,所看到的那些因為天災人禍、或者因為官府無能、吏治腐敗而流離失所、食不果腹的苦哈哈。

    心里頭那股子想要“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的念想,是越發強烈了。

    他當即便提筆蘸墨,也不去管那些起承轉合的八股文章套路了。

    而是把自己在青石村的所見所聞,把自己從父親那里學到的那些關于改良農具、興修水利、發展手工業、改善民生的具體法子。

    還有他自個兒對這“農桑為本,工商並舉,藏富于民,教化為先”的獨到見解。

    都洋洋灑灑,一氣呵成地,寫在了那考卷之上。

    他這篇文章,沒有多少華麗的辭藻,也沒有引太多的聖賢經典。

    可那字里行間,卻都透著一股子來自田間地頭的鮮活氣息,和一股子實實在在的、能解決問題的力量。

    他甚至還大膽地,把自己先前寫過的那篇《農桑水利策》里頭的一些個核心觀點,也都融入了進去。

    比如那曲轅犁的推廣,那水碓水車的興建,那棉花大豆的種植,那《青石農錄》的編撰……

    他把這些在青石村已經得到驗證的成功經驗,都作為論據,來支撐自個兒的觀點。

    寫得是有理有據,條理清晰,還帶著幾分說不出的自信和豪情。

    這一篇策論寫完,小山只覺得是酣暢淋灕,胸中那股子憋了許久的塊壘,也仿佛都隨著這筆墨,傾瀉而出了。

    他長長地舒了一口氣,仔仔細細地又檢查了一遍,確認沒有啥錯漏之後。

    才鄭重其事地,把這份凝聚了他無數心血和期盼的考卷,交了上去。

    這會試的考官,大多都是些個在翰林院里頭浸淫多年的老學究。

    他們批閱考卷,最是看重那文章的法度和經義的功底。

    對于那些離經叛道、或者不合體例的“新奇”之作,向來是不怎麼待見的。

    可當他們批閱到張小山這份策論的時候。

    卻有不少人,都被里頭那些聞所未聞的新鮮提法,和那些詳實具體的案例給吸引住了。

    “咦?這篇策論,倒也有些個意思。”一位負責批閱策論的孫姓老翰林,拈著胡須,仔細地看著小山的文章。

    “言辭雖然質樸了些,可這見解,卻也頗有幾分獨到之處。特別是這關于改良農具、興修水利、以及推廣新作物的論述,倒也……不像是憑空杜撰出來的。”

    旁邊另一位年輕些的考官也湊過來看了看,點頭道︰“孫大人所言極是。此子雖未多引經據典,但其所言皆是關乎民生疾苦的實務,且有青石村的成功經驗作為佐證,倒也……不失為一篇切中時弊的好文章。”

    當然,也有那麼一兩個思想比較保守的老學究,看著小山這篇“不合常規”的策論,卻是眉頭緊鎖。

    “哼,此等鄉野之談,也敢登大雅之堂?通篇不見聖賢教誨,只談些個農工末技,簡直是……有辱斯文!”

    “就是,這科舉取士,乃是為國選才,當以經義為本,策論為輔。此子這般舍本逐末,怕是……難成大器啊。”

    一時間,這小小的閱卷房里,倒也因為張小山這份“特立獨行”的策論,而起了一些個小小的爭論。

    不過,那孫姓老翰林,最終還是力排眾議,給了小山這份策論一個不低的分數。

    他心里頭隱隱覺得,這個來自窮鄉僻壤的年輕解元,或許真能給這沉悶已久的朝堂,帶來一股子不一樣的新鮮空氣呢?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方便以後閱讀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第343章 會試較技,策論出新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第343章 會試較技,策論出新並對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