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

第305章 村貌大變,磚瓦普及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洪崖洞主 本章︰第305章 村貌大變,磚瓦普及

    番茄原創獨發

    自從那頭一批磚瓦房和煤火炕、煤火爐子在村里頭試用成功之後。

    整個青石村,就徹底掀起了一股子“改天換地”的熱潮。

    先前那些還對這新玩意兒抱著幾分疑慮的村民們。

    在親眼瞅見、親身體驗了那青磚大瓦房的結實敞亮,那煤火炕的溫暖如春,那煤火爐子的省柴好用之後。

    那點子疑慮,早就飛到九霄雲外去了。

    如今啊,家家戶戶都憋著一股勁兒,就盼著能早日輪到自家,也用上這些“神仙造物”。

    張大山瞅著村民們那熱切的勁頭,心里頭也是高興。

    他當即便又跟柱子和鐵牛他們商議,把那磚瓦窯又擴建了兩座。

    窯口一多,人手自然也得跟上。

    他又從村里頭挑了十幾個肯學肯干、腦子也活泛的年輕人。

    跟著那些從鎮上請來的、或者村里頭自己摸索出來的老師傅們,學那燒窯制坯的手藝。

    這些年輕人,以前大多是在地里頭刨食,或者跟著打些零工,沒啥正經手藝。

    如今能有機會學這燒磚制瓦的本事,將來也能憑著手藝吃飯,一個個都學得是格外用心。

    那石灰窯和煤炭開采那邊,也加派了人手,日夜不停地往磚瓦窯這邊運送石料和煤餅。

    整個青石村西邊那片新買的荒山,如今是人聲鼎沸,熱鬧非凡。

    如此一來,這磚瓦的產量,可就比以前翻了好幾番。

    每日里,都有那麼幾百塊青磚、上千片青瓦,源源不斷地從窯里頭運出來。

    雖然還是有些個供不應求,畢竟全村一百多戶人家都眼巴巴地瞅著呢。

    可至少,也讓村里人瞅見了實實在在的指望,曉得這好日子不是空頭支票。

    那些先前在豆子那里登了記、預交了定錢的村民們。

    便都按照先來後到的次序,一家家地,開始領磚領瓦,拆舊房,蓋新屋。

    一時間,整個青石村,到處都是叮叮當當的砌牆聲,呼哧呼哧的拉鋸聲。

    還有那村民們因為興奮而發出的吆喝聲和暢快的說笑聲。

    “哎,我說李老四,你家這牆砌得可真夠快的啊!這才幾天工夫,都快到頂了!”

    “那可不!俺們家那幾個小子,如今都有使不完的勁兒!一想到往後能住上這不漏雨不透風的磚瓦房,那干活的勁頭,比那拉磨的驢都足!”

    “還是張先生有本事啊!要不是他,咱們哪能想到,這泥巴和石頭,還能變成這麼金貴的磚瓦!”

    張大山也沒閑著,他每日里都得在村里頭來來回回地轉悠好幾圈。

    一會兒去磚瓦窯那邊瞅瞅燒制的情況,看看那火候夠不夠,那磚瓦的成色咋樣。

    一會兒又去那些正在蓋房的人家,指點指點那牆體咋砌更結實,那屋頂咋搭更不漏雨,那煙囪咋留才能不倒煙。

    柱子和鐵牛,也帶著他們那些新收的學徒,幫著各家各戶盤炕、砌爐子。

    這盤炕砌爐子,也是個技術活,那煙道咋走,那火膛咋留,都有講究。

    他們如今也算是村里頭這方面的“大拿”了,走到哪兒都受人尊敬。

    忙得是腳不沾地,可臉上卻都帶著笑,心里頭也透著一股子說不出的舒坦。

    日子,就在這般熱火朝天的忙碌和期盼中,一天天地過去。

    轉眼間,又是一個多月的光景。

    青石村的村容村貌,也在這一個多月里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放眼望去,那些原本低矮破舊、歪歪扭扭的土坯茅草屋,已經漸漸地被一棟棟嶄新的、雖然樣式簡單卻也方方正正、齊齊整整的青磚大瓦房所取代。

    村東頭,村西邊,河坎上,山腳下,到處都能瞅見那青灰色的屋頂和嶄新的磚牆。

    少說也有那麼四五十戶人家,都歡天喜地地住進了這寬敞明亮、冬暖夏涼的新屋子。

    家家戶戶的屋頂上,都冒出了那帶著點弧度的、樸拙卻也實用的磚砌煙囪。

    每日里做飯燒水的時候,那煙囪里冒出來的,不再是以前那種濃黑嗆人的柴火煙。

    而是因為燒了煤餅,煙氣變得淡了不少,也干淨了不少,老遠瞅著,村子上空都清爽了許多。

    村里頭那幾條用“三合土”新修的大道,如今更是顯得寬闊平坦。

    下雨天走在上面,再也不用擔心一腳踩進泥坑里了。

    路兩旁,那些亂七八糟的柴草堆和垃圾堆,也早就被清理得干干淨淨。

    家家戶戶門前,也都拾掇得干干淨淨,利利索索。

    有些個勤快些的婦人,還在自家院牆底下,用那碎磚爛瓦壘了幾個小花壇。

    種上了一兩株向日葵或者牽牛花,還有些個從山上挖回來的不知名的小野花。

    雖然還只是些個不起眼的小點綴,卻也給這個古老而又煥發了新生機的小山村,平添了幾分說不出的雅致和……溫馨。

    村民們的生活,也因為這些變化,而變得更加舒心和愜意了。

    以前啊,一到冬天,那屋里頭就跟冰窖似的,一家老小都得縮在被窩里頭不敢出來,娃兒們手上腳上都是凍瘡。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如今有了那熱乎乎的煤火炕,屋里頭暖烘烘的,娃兒們也能光著腳丫子在炕上跑來跑去了,小臉蛋也紅撲撲的,再也不用受那挨凍的罪了。

    以前啊,做頓飯能把人燻得眼淚鼻涕直流,還得費老鼻子勁兒去拉柴火,一天到晚身上都帶著股煙火味兒。

    如今有了那好使喚的煤火爐子,不僅省柴省力,火力還旺,廚房里頭也干淨了不少,牆壁都不像以前那樣被燻得黑乎乎的了。

    婦人們臉上的笑容,也比以前多了,說話的聲氣兒,也敞亮了不少。

    她們有了更多的時間,去拾掇家務,去照看娃兒,或者……去花兒那布坊里頭,學點紡織染布的手藝,給家里添補些進項。

    “哎,自從家里盤了炕,換了新爐子,俺這老寒腿啊,今年冬天就沒咋犯過!”村口曬太陽的李大爺樂呵呵地對旁邊人說。

    “可不是咋地,俺家那幾個皮猴子,以前一到冬天就咳嗽,今年冬天,連個噴嚏都沒打過!”王家嬸子也接口道。

    整個青石村,都透著一股子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的好光景。

    眼瞅著村里頭大半的人家都住上了新房,用上了新炕新爐子。

    這日子也漸漸地,從那年頭的忙碌里頭,緩過勁兒來了。

    地里頭的莊稼也種下了,各家作坊的營生也都有條不紊地干著。

    張大山便又召集了“公社會”的幾個理事,還有各甲的甲長,在自家那寬敞的堂屋里頭議事。

    “各位叔伯兄弟,咱們村如今這光景,比起以前,那可是……換了新天了!”張大山滿面春風地笑著說道。

    “家家戶戶住新房,燒熱炕,用新爐,這日子,過得舒坦!”

    “這都是托了張先生您的福啊!”張河帶頭說道,臉上滿是感激和敬佩。

    “要不是您領著咱們,想法子燒磚燒瓦,又弄出那煤火炕和煤爐子,咱們哪能有今天這好日子!”

    “是啊是啊,張先生就是咱們青石村的活菩薩,大救星!”其他幾個也都紛紛附和,言語間充滿了真誠。

    張大山擺了擺手,示意大家伙兒安靜下來。

    “這好日子,是咱們大家伙兒一塊兒干出來的,不是俺一個人的功勞。”

    “是大家伙兒信得過俺,肯跟著俺一塊兒下力氣,才能有今天這番景象。”

    “如今這村容村貌也變了,大家伙兒這心氣兒也高了。”

    “俺琢磨著,咱們辛辛苦苦忙活了大半年,如今這日子也漸漸好起來了,是不是也該……好好地慶賀慶賀?”

    “辦個慶典,讓全村老少都樂呵樂呵,也給咱們這新生活,討個好彩頭!”

    他這個提議一出口,立刻就得到了所有人的熱烈響應。

    “好!好啊!張先生這話說得在理!就該好好慶賀慶賀!”錢大爺一拍大腿,激動地說道。

    “咱們青石村,可好些年沒這麼揚眉吐氣過了!以前哪個村子看得起咱們?如今啊,十里八鄉的,誰不羨慕咱們青石村的好日子!”

    “張先生您說咋辦,咱們就咋辦!要錢出錢,要力出力,絕不含糊!”其他理事和甲長們也都摩拳擦掌,興奮不已。

    于是,在張大山的主持下,一場旨在慶祝村莊新貌、展望美好未來的“青石村振興慶典”,便熱熱鬧鬧地籌備了起來。

    這可是青石村開天闢地頭一回的大事,村里頭,家家戶戶都行動了起來。

    那些日子過得寬裕些的人家,主動捐出些錢糧來,充當慶典的開銷。

    豆子那“公積金”的賬本上,一下子就多了好幾貫錢和十幾石糧食的進項。

    有手藝的人家,則主動承擔起扎彩棚、做道具的活計。

    柱子領著他那些木工房的學徒,叮叮當當,沒幾天就搭起了一個像模像樣的戲台子。

    雖然簡陋了些,可也算是青石村頭一個能唱戲的地兒了。

    婦人們,更是忙得不亦樂乎。

    她們聚在一塊兒,嘰嘰喳喳地商量著慶典那天要拿出啥樣的拿手好菜。

    張家嬸子說她做的紅燒肉最是拿手,李家嫂子說她蒸的白面饅頭又暄又軟。

    王氏和巧巧她們,更是打算把自家那幾樣輕易不示人的“秘制醬菜”和“青石春”米酒都給它貢獻出來。

    好讓全村人都嘗嘗鮮,也顯擺顯擺自家的手藝。

    就連那些半大的娃兒們,也都興奮地,跟著大人們一塊兒忙活。

    他們幫著跑前跑後,傳遞消息,或者跟著周文軒和村學堂里的幾個大孩子,學唱幾首喜慶的歌謠,排練幾個簡單的舞蹈。

    雖然不成章法,可那份天真爛漫的喜悅,卻也給這忙碌的籌備,增添了不少樂趣。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方便以後閱讀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第305章 村貌大變,磚瓦普及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第305章 村貌大變,磚瓦普及並對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