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山在青陽縣縣學的日子,一晃就過去了大半年。
青燈黃卷,晨鐘暮鼓。
每日里除了溫習那些早已爛熟于心的四書五經。
便是跟著學堂里的幾位老先生,學習作詩、屬對、以及那最是讓人頭疼的八股文章。
日子雖然清苦單調,倒也還算充實。
他天資本就聰穎,又肯下苦功。
再加上平日里有父親張大山那些“離經叛道”卻又直指問題根本的“實學”思想時時提點。
他的學問,比起剛入學那會兒,又精進了不少。
尤其是對那些看似空泛的經義,他往往能從民生疾苦、稼穡艱難的角度。
生發出一些與旁人截然不同的獨到見解來。
這日,縣學里那位專講《春秋》的劉老夫子,給學子們布置了一道策論題目。
“論均田與限田之利弊,兼議朝廷墾荒之策。”
這題目,說大不大,說小不小。
既涉及到朝廷的根本國策,也關系到天下萬民的生計。
那些平日里只知埋首故紙堆、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學子們。
大多是搜腸刮肚,引經據典,從那些聖賢注疏里頭,尋章摘句。
寫出來的文章,雖然也算是辭藻華麗,對仗工整。
可翻來覆去,也不過是些個“聖人雲”、“先賢曰”的老生常談。
空洞乏味,不著邊際。
小山拿到這題目,卻是眼前一亮。
他想起了自家青石村,那從無到有、從劣到優的二十八畝田地。
想起了父親張大山,是如何帶領村民們興修水利、改良土壤、推廣新犁、試種新作。
又是如何通過“公中錢糧”和“按功分賞”的法子。
將那些原本拋荒的劣田,都變成了能打出糧食的“希望田”。
也想起了,自家那二十畝“學田”,是如何因為朝廷的“優免”政策。
而讓整個家庭都卸下了沉重的賦稅負擔,有了更多余力去發展其他營生。
這些活生生的、看得見摸得著的例子。
比起那些書本上的空頭道理,可要來得實在太多,也深刻太多了。
他凝神靜思了半晌。
然後便提筆蘸墨,在那粗糙的草紙上,一氣呵成,寫下了一篇與眾不同的策論。
他沒有過多地去引述那些聖賢的空泛之言。
而是從“民以食為天,地為民之本”這個最樸素的道理入手。
結合著自家青石村墾荒、均田以及如何通過技術改良和合理激勵來提高土地產出的鮮活事例。
詳細闡述了“均田以養民,限田以抑兼並,墾荒以增國本,然其核心在于興農利、勵民心”的觀點。
他還大膽地提出,朝廷在鼓勵墾荒的同時。
更應該重視對農業技術的研發和推廣。
以及對那些真正能帶領百姓脫貧致富的“能人異士”的發現和重用。
這篇文章,寫得是有理有據。
言辭雖然樸實無華,卻也條理清晰,論證有力,字里行間都透著一股子對民生疾苦的深切關懷和對國家長治久安的殷切期盼。
劉老夫子在批閱課業時,讀到小山這篇策論。
那雙原本因為看了太多陳詞濫調而顯得有些昏昏欲睡的老眼。
頓時就放出了一道精光。
他仔仔細細地,將這篇文章從頭到尾讀了不下三遍。
每讀一遍,臉上的驚訝和贊賞之色,便又濃重一分。
“好!好一篇切中時弊、言之有物的上佳策論!”
劉老夫子忍不住擊節贊嘆。
“此子小小年紀,竟有這般見識,這般胸懷,實乃我青陽縣之幸,也是我大寧朝之幸啊!”
他當即就將小山這篇策論,評為本次課業的頭名。
並在第二日的講評之時,當著所有學子的面,一字一句地,將這篇文章從頭到尾,飽含激情地,重新朗讀了一遍。
那些平日里有些瞧不起小山這個“鄉下秀才”的富家子弟們。
听了這篇策論,再看看劉老夫子那毫不掩飾的激賞之情。
一個個也都驚得是目瞪口呆,臉上也露出了幾分難以置信和一絲絲不易察覺的羞愧與嫉妒。
他們怎麼也沒想到。
這個平日里不聲不響、只知埋頭苦讀的張柯。
竟然能寫出如此鞭闢入里、又充滿了真知灼見的文章來。
這可比他們那些光會掉書袋、堆砌辭藻的空泛之文,要強出太多了。
而小山的同窗好友林墨言,則是發自內心地替他感到高興。
“張賢弟,恭喜恭喜。”他誠摯地說道。
“你這篇策論,確是高屋建瓴,見解非凡。”
“小弟听了,也是受益匪淺啊。”
小山被眾人這般夸贊,倒是有些不好意思起來。
他連忙謙遜地說道︰“夫子謬贊,各位同窗過獎了。”
“小子不過是將自家村里的一些淺薄見聞,胡亂寫出來罷了,登不得大雅之堂。”
可他心里頭,卻也因為這次小小的“成功”。
而對自己未來的科舉之路,更多了幾分信心和期待。
他知道,父親教他的那些“實學”,那些看似與聖賢之道格格不入的“旁門左道”。
其實才是真正能經世致用、也能打動人心的好學問。
這次小小的嶄露頭角,並沒有讓張小山因此而驕傲自滿。
反而讓他更加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所學的,還遠遠不夠。
他更加刻苦地,投入到了對聖賢經典和父親那些知識的研讀之中。
而張小山不知道的是。
他這次在縣學策論課上小小的“一鳴驚人”。
也已經通過某些渠道,悄然傳到了青陽縣縣尊大人,以及那位曾經對他青眼有加的南陽府提督學政李大人的耳中。
讓他們對這個來自偏僻山村的年輕秀才,又多了幾分關注和期許。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