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村的日子,如今是真個變了樣。
家家戶戶的糧缸都裝得不賴。
飯桌上,也能時常聞著油香了。
村里人臉上的愁苦色少了。
笑聲多了。
張大山瞅著這一切,心里頭也踏實。
這天,王氏跟他念叨。
“當家的,咱村里人這吃喝是不愁了。”
“可這身上穿的,還是舊年那些打了補丁的粗布衣裳。”
“尤其是孩子們,個頭躥得快,衣裳眼瞅著就短了半截。”
張大山听了,點了點頭。
這吃穿二字,吃解決了,穿也得跟上。
他自家閨女花兒,那手紡織的巧活,在村里是頭一份。
早先織出來的那“精麻布”,石頭拿去府城,那些大戶人家的管事都搶著要。
只是那時候家里頭忙,人手也少,沒能顧得上。
如今村里不少婦人,因為水磨坊那些新機器的出現,從繁重的家務里脫了手。
每日里也有了不少空閑。
“花兒啊,”張大山把長女叫到跟前,“爹琢磨著,把你那織‘精麻布’的手藝,再拾掇拾掇。”
“咱們家也開個布坊,招些村里手巧的嬸子大娘來做幫工。”
“咱們給她們開工錢,織出來的布,石頭拿去賣。”
“掙了錢,大頭歸咱們家,也讓那些幫工的嬸子大娘們,能有個活錢進項。”
花兒听了,眼楮亮亮的。
她本就喜歡紡紗織布。
能把自個兒的手藝變成掙錢的營生,還能幫襯村里人,她自然是樂意的。
“爹,女兒听您的。”
王氏和巧巧也在一旁幫腔。
“是啊,當家的,這可是好事兒。”
“花兒手巧,俺們也能幫著打理。”
張大山說干就干。
他先從自家賬上撥了二十兩銀子,作為這“花兒布坊”的本錢。
又讓柱子領著幾個學木工的後生,在自家院子旁邊,新蓋了三間寬敞的工房。
一間做倉庫,堆放麻料和織好的布匹。
一間做紡紗房,里頭擺了十幾台柱子新近改良過的紡車。
還有一間最大的,做了織布房,整整齊齊安放了八台新做的織布機。
這些織布機,也都是張大山畫了圖樣,柱子帶著人一點點打制出來的。
比起村里那些老掉牙的家伙什,不知道要省力多少,織出來的布也更平整。
場地有了,家伙什也齊備了。
接下來就是招人了。
花兒和王氏、巧巧一起,在村里挑了十五六個平日里就以針線活見長、手腳也麻利、最主要是人品信得過的中年婦人和年輕姑娘。
跟她們明明白白地說了,是來張家布坊做工,不是白幫忙。
每日里按時上下工,紡出多少合格的麻線,織出多少合格的布匹,都有定數。
月底按著這定數,給她們結算工錢,多勞多得,絕不含糊。
那些婦人姑娘們,一听有這等好事,不用出遠門,在家門口就能學手藝掙活錢,一個個都樂開了花。
當下就拍著胸脯保證,一定跟著花兒姑娘好好干。
于是,這“花兒布坊”就算是正式開張了。
花兒成了這布坊的“大管事”,也是“總教習”。
她把從自家老爹那里學來的那些關于選麻、漚麻、梳麻、紡線、漿紗、上機、織造的訣竅。
還有她自己琢磨出來的那些織“精麻布”和簡單提花的手藝。
都毫無保留地,一點點,耐心地教給那些新來的學徒和幫工。
她性子雖然溫婉,可管起事來,卻也一絲不苟。
每一道工序,她都親自把關。
麻線紡得粗了不行,細了也不成,必須得勻勻溜溜。
布匹織得松了漏風,緊了又費料,那經緯的密度,也得恰到好處。
誰要是手底下出了差錯,或存了那偷懶耍滑的心思。
花兒姑娘那張平日里總是帶著笑的臉,也會立刻板起來,該說的說,該罰的罰,絕不姑息。
漸漸地,那些原本還有些散漫的婦人姑娘們,也都被她這股子認真勁兒給帶了起來。
一個個都鉚足了勁兒,學手藝,比手藝。
生怕自家織出來的布,比旁人差了一截,丟了人,也或少掙了工錢。
王氏和巧巧,則成了花兒最得力的幫手。
王氏年紀大些,經驗也足,負責管理布坊的原料出入庫,以及或那些婆婆媽媽的瑣碎雜事。
巧巧心思細,手也巧,除了幫著花兒一起指點新來的學徒之外,還主動承擔起了檢驗成品布匹質量的差事。
但凡有點瑕疵的,都逃不過她的眼楮。
張大山呢,則樂得當個“甩手掌櫃”。
他也就是在布坊剛開張那幾天,過去轉悠了幾圈,提了些大方向上的建議。
比如,這“精麻布”雖然好,可也不能光指著這一樣。
還得想法子,弄些更柔軟舒適的棉布出來。
他又讓石頭在下次去府城的時候,務必想辦法尋摸些好的棉花種子回來,準備在村里試種。
他還跟花兒念叨,這布料光是本色,終究是單調了些。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等布坊這邊上了正軌,就該琢磨琢磨那染色的事兒了。
他那本《天工開物•彰施篇》里,可是藏著不少能讓布料變得五彩斑斕的好法子呢。
花兒听著父親描繪的那些關于“五彩布”、“提花錦”的美好前景,心里頭也是充滿了向往。
她知道,自家這小小的“花兒布坊”,如今還只是個不起眼的雛形。
可只要她們用心去做,用心去學。
總有一天,也能織出那名動天下、千金難求的絕世好布來。
每日里,張家大院旁邊那幾間新蓋的工房里。
紡車“吱呀吱呀”地轉著,如同那不知疲倦的春蠶,吐出細密而又柔韌的絲線。
織機“ 當 當”地響著,如同那勤勞的織女,編織著五彩的夢想和或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婦人們的歡聲笑語,和著那機杼聲,紡車聲,匯成了一曲青石村最動听、也最富有生機的“巾幗創業歌”。
一匹匹質地細密、手感柔韌、帶著天然麻香的“青石精麻布”,從這里源源不斷地產出。
它們不僅讓青石村的村民們,提前穿上了以往只有富貴人家才能享用的好衣料。
也開始通過石頭那日益拓展的商路,一車車地,運往周邊的集鎮,甚至或開始出現在了縣城那些體面人家的衣櫃里。
雖然,這“花兒布坊”目前所能帶來的銀錢收益,還遠遠比不上那日進斗金的水碓磨坊,也比不上那油香四溢的榨油工坊。
但它所帶來的,卻是一種別樣的希望和或驕傲。
它讓青石村的婦人們,第一次發現,原來她們那雙只會操持家務、伺候男人的手,也能創造出如此美麗、也如此有價值的東西。
她們也能像男人一樣,堂堂正正地,靠著自己的手藝,掙取工錢,補貼家用,甚至或贏得尊重。
這份自信和自立,比任何金錢都要來得寶貴。
張大山偶爾也會在傍晚時分,踱步到這燈火通明的布坊外。
听著里面傳來的陣陣機杼聲和婦人們滿足的說笑聲,嘴角會不自覺地露出一抹欣慰的笑容。
他知道,自己的這個女兒,也正在用她自己的方式,編織著屬于她,也屬于這個村莊的或錦繡未來。
而就在這時,周先生略帶幾分愁容,也帶著幾分期盼地,找到了他。
說是他有位因家中遭遇飛來橫禍、父母雙亡的遠房族佷,歷經數月跋涉,一路風餐露宿,不日即將抵達青石村。
希望能在他這里,尋個安身立命之所,也好或不至于讓那一脈香火,就此斷絕。
張大山听了,心中也是微微一動。
他知道,這周先生一生孤苦,無兒無女,如今好不容易尋了個族佷,自然是看得比親兒子還重。
便當即應承下來︰“先生放心,既是您的親佷,那便是俺張大山的子佷。等他來了,只管住到俺家便是。至于活計,咱們村如今百廢待興,到處都缺人手,還怕尋不到一個能讓他安身立命的差事?”
周先生聞言,老懷大慰,連連作揖稱謝。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