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

第214章 巧鋪竹木,引清澆灌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洪崖洞主 本章︰第214章 巧鋪竹木,引清澆灌

    青石村的這個春天,跟以往任何一個春天都不一樣。

    地里頭,雖然去年旱災的底子還在,可家家戶戶那股子干勁兒,卻是前所未有的足。

    村口那幾個新挖的堆肥坑里,黑黝黝的肥土越堆越高,散發著一股子讓人安心的土腥氣。

    大伙兒都盼著,等這肥漚熟了,往地里一撒,今年的收成,咋地也得比往年強上不少。

    可光有肥還不行,這莊稼要長好,還得有水。

    上次張大山領著大伙兒拾掇了清河的主河道,又在幾個河灣子和山澗處壘了攔水的小石壩,確實是管了不少用。

    雨季里,那些平日里白白流走的雨水和山泉水,都被這些小塘壩給攔了下來,蓄了不少。

    可問題又來了。

    這水是蓄住了,怎麼才能讓它乖乖地流到各家各戶那些高高低低、遠近不一的田地里去呢?

    總不能還像以前那樣,光靠著扁擔水桶一擔擔地挑吧?

    那得累死多少人,也澆不了幾畝地。

    尤其是那些離河邊遠,或者地勢稍微高一點的坡地,更是望水興嘆。

    張大山心里頭,對這事兒早就有了盤算。

    他記得《天工開物•水利》篇里頭,除了那些引水的大工程,也提到了不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竹木搭建引水小渠的巧法子。

    “水往低處流,這是老理兒。可咱們要是給它搭個橋,修個道,它也能往高處走那麼一小段,或者流到更遠的地兒去。”

    這天,趁著地里頭春播的活計剛忙完一段落,堆肥的材料也積攢得差不多了。

    張大山又把張河、錢大爺,還有村里幾個手腳比較麻利、腦子也活泛的青壯年,都叫到了河邊那處最大的攔水石壩旁邊。

    那石壩如今已經蓄了滿滿一池清亮亮的河水,水面上還映著藍天白雲,瞧著就讓人心里頭舒坦。

    “各位叔伯兄弟,你們瞅瞅這水。”張大山指著那滿滿一池水道,“咱們費了那麼大勁兒才把它給留住,可不能讓它就這麼白白躺在這兒曬太陽。”

    “咱們得想法子,讓它流到該去的地兒,澆灌咱們的莊稼。”

    “大山哥,您這話說到俺們心坎里去了。”一個名叫李大膽的年輕後生搶著說道,他家那幾畝坡地,就指望著這點水救命呢。

    “可這水渠咋修啊?光靠挖溝,怕是也引不了多遠,還費力不討好。”

    “是啊,有些地勢高的,那水根本就上不去。”旁邊也有人附和。

    張大山笑了笑,胸有成竹地說道︰“挖溝自然是要挖的,但咱們還得給這水,搭個‘橋’,鋪個‘路’。”

    “這‘橋’和‘路’,就是咱們山里頭最不缺的——竹子和木頭。”

    他讓鐵牛和柱子,將早就準備好的一些粗細不一的竹竿,和幾段已經初步砍削過的、相對比較平直的松木料子,都搬了過來。

    “你們看,”他拿起一根相對較粗的竹竿,用柴刀巧妙地一剖兩半,又將里面的竹節一一打通。

    “這竹子,中間是空的,又輕便,又結實。咱們把它一節一節地接起來,不就能當水管子用了嗎?”

    他又拿起一塊砍削成長條凹槽狀的松木板。

    “這木頭槽子,也能當水渠使。咱們把它架起來,水就能順著它流到高處或者遠處的地里去了。”

    村民們听著張大山這番講解,看著他手中那簡簡單單的竹管和木槽,一個個都瞪大了眼楮,臉上露出了既驚奇又有些將信將疑的表情。

    用竹子木頭引水?這這能成嗎?

    “大山哥,這竹管子能接多長啊?會不會漏水?”有人問道。

    “這木頭槽子架起來,能結實嗎?別水沒流過去,槽子先塌了。”

    面對眾人的疑慮,張大山也不多做解釋,只是笑著說道︰“光說不練假把式。咱們今兒個,就先拿這旁邊張河兄弟家那塊坡地試試手。”

    張河家那塊坡地,離這處蓄水塘不算太遠,但地勢卻高出了那麼一兩尺,平日里澆水最是費勁。

    說干就干。

    張大山先是仔細勘察了一下從蓄水塘到張河家坡地的地形和高低落差。

    然後在心里頭大致規劃出了一條引水的線路。

    他指揮著鐵牛和柱子,帶領著幾個年輕力壯的小伙子,開始動手制作引水的“管道”和“支架”。

    砍竹子,是個技術活。

    得選那些生長了三四年以上、竹壁厚實、節疏竿直的老竹。

    用斧頭從根部砍下,再去掉枝葉,截成一丈左右的長段。

    然後,就輪到柱子這個“小木匠”大顯身手了。

    他在父親的指導下,學著《天工開物》里記載的、一種簡易的“打通竹節”的法子。

    用一根燒紅了的細鐵棍,小心翼翼地,將竹竿內部那些堅硬的竹節,一一燙穿、打通。

    雖然耗時費力,還得時刻提防著別把竹壁給燙裂了。

    但柱子干得卻格外認真和興奮。

    這可是他第一次,將自己學到的木工手藝,用在這麼“高大上”的“水利工程”上啊。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石頭和栓子,則負責將那些打通了竹節的竹管,按照粗細和長度進行分類。

    張大山又教了他們一種用麻繩和摻了桐油的黏土,將竹管一節節連接起來,並且保證接口處不漏水的土法子。

    雖然比不上後世那些專業的管道接口,但也算是這個時代條件下,最經濟實用的辦法了。

    至于那些需要架高引水的木槽,制作起來就更簡單一些。

    選那些相對比較輕便、也容易加工的松木或者杉木。

    用斧頭和柴刀,將其砍削成帶有凹槽的長條木板。

    再用石片和砂岩,將凹槽內部打磨得盡量光滑一些,減少水流的阻力。

    最關鍵的,還是那些用來支撐竹管和木槽的支架。

    張大山讓他們就地取材,砍伐一些粗細合適的樹杈或者木棍。

    按照不同的高度和傾斜度,將其削尖一頭,深深地打入土中。

    再在上面架設橫梁,或者用藤條綁扎固定。

    形成一個個雖然簡陋、卻也還算穩固的支撐點。

    整個制作和鋪設的過程,充滿了挑戰,也充滿了智慧和樂趣。

    村民們最初還只是在一旁好奇地看著,時不時地指指點點,議論紛紛。

    但看著張大山那胸有成竹的指揮,看著那些原本普普通通的竹子木頭,在他和兒子們的手中,一點點地變成能夠引水導流的“神奇管道”。

    他們心中的那份疑慮,漸漸被敬佩和躍躍欲試所取代。

    不少人也主動上前,要求搭把手。

    有的幫忙砍竹子,有的幫忙削木料,有的幫忙挖坑打樁

    一時間,清河岸邊,再次呈現出一派熱火朝天的勞動景象。

    張大山對此自然是樂見其成。

    他知道,這種集體參與的過程,不僅能加快工程的進度。

    更能讓村民們親身體驗到技術帶來的改變,從而對未來的發展,抱有更大的信心和期望。

    經過大半天的緊張忙碌。

    一條由數十根竹管和幾段木槽連接而成的、蜿蜒曲折的引水“管道”,終于從山腳下那處蓄滿了清水的塘壩,一直鋪設到了張河家那塊高高的坡地地頭。

    雖然這“管道”看起來歪歪扭扭,甚至有些可笑。

    但它卻凝聚了青石村人集體的智慧和汗水。

    也承載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期盼。

    “都弄好了?”張大山仔細檢查了一遍所有的接口和支撐點,確認無誤後,才抹了把額頭的汗水,對著眾人問道。

    “弄好了,大山哥。”張河激動地搓著手,聲音都有些發顫。

    “那好。”張大山深吸一口氣,走到蓄水塘壩的出水口處。

    那里,他早就讓人用一塊大石板臨時堵住了。

    “大伙兒都瞧仔細了。”

    他對著圍攏過來的村民們喊了一聲。

    然後,他猛地一躬身,雙手抓住那塊石板的邊緣,使出渾身的力氣,大喝一聲︰“起!”

    石板被緩緩地抬起,露出了一個黑黝黝的洞口。

    下一刻。

    “嘩啦啦——”

    一股清澈而又帶著幾分歡快的水流,立刻如同掙脫了束縛的游龍一般,從洞口奔涌而出。

    順著那鋪設好的竹管和木槽,開始了一段奇妙的“上坡”之旅。

    所有人的目光,都死死地盯住了那股水流。

    他們的心,也隨著那水流的每一次轉彎,每一次爬升,而七上八下。

    水流在竹管中發出“咕嘟咕嘟”的聲響,在木槽中則濺起細小的水花。

    它頑強地,克服著地心引力的束縛,一點點地,朝著那片高高的坡地,向上,向前

    終于。

    在所有人的屏息注視下。

    當那股清澈的水流,成功地抵達了竹木管道的盡頭,然後“嘩”的一聲,歡快地傾瀉而出,穩穩地落入張河家那塊干渴已久的坡地之上時。

    人群中,瞬間爆發出震耳欲聾的歡呼聲。

    “流上去了!真的流上去了!”

    “我的老天爺啊!這這水真的能往高處流啊!”

    “大山哥,您您真是神了!”

    村民們激動得手舞足蹈,語無倫次。

    他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楮。

    這在他們看來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竟然真的,就在張大山的帶領下,變成了現實。

    張河更是激動得熱淚盈眶,他跑到地頭,用手捧起那股從天而降的“救命水”,感受著那份清涼和滋潤,嘴唇哆嗦著,半天說不出一句話來。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方便以後閱讀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第214章 巧鋪竹木,引清澆灌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第214章 巧鋪竹木,引清澆灌並對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