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

第191章 妙手作文,思如泉涌加更,求好評)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洪崖洞主 本章︰第191章 妙手作文,思如泉涌加更,求好評)

    幽深寂靜的號舍之內。

    張小山端坐于那張狹窄的考桌之前。

    窗外透進來的微弱天光,映照著他那張略顯蒼白卻又異常專注的年輕臉龐。

    手中的狼毫筆,飽蘸濃墨。

    在粗糙的考卷之上,留下一行行清秀而又遒勁的字跡。

    院試的題目,如同三座沉甸甸的大山,橫亙在他的面前。

    那道出自《孟子•盡心上》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

    他凝神思索片刻,便已了然于胸。

    此題旨在考較學子對孟子心性之學精髓的把握。

    以及對“盡心”、“知性”、“知天”這三重境界遞進關系的理解。

    小山憶起恩師周先生平日的教誨。

    先生曾言,此乃儒家內聖之學的核心。

    “盡心”,非僅指竭盡思慮,更指體察本心之固有善良,並發而充之。

    “知性”,則是在此基礎上,認識到人性本善,與天理相通。

    “知天”,便是通過對自身本性的了悟,進而達到與宇宙大道、天命相契合的最高境界。

    這其中,既有個體道德修養的精進。

    亦蘊含著為政者當以仁心推及天下,使萬民各得其所的王道理想。

    他下筆沉穩,破題便直指“心性本體與天人合一”之要旨。

    繼而旁征博引,將《中庸》之“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與《大學》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相互印證。

    闡述了由內而外,由己及人,由修身而至平天下的儒家修齊治平之道。

    其行文邏輯清晰,論證嚴密,引經據典信手拈來,卻又毫無堆砌之感。

    偶有幾處對經義的闡發,更是帶著超越其年齡的深刻見地。

    顯示出他並非死讀書,而是真正將聖賢教誨融入了自身的思考與感悟。

    寫完這道題,小山輕輕吁出一口氣,感覺心神略微有些消耗。

    但他不敢有絲毫懈怠,立刻將目光轉向第二道五經義。

    題目出自《禮記•大學》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此題與府試時的題目有所呼應,但顯然,院試的要求會更加深入和嚴苛。

    不僅僅是解釋“三綱領”的字面含義。

    更要能闡述其內在的邏輯關聯,以及在現實社會中的實踐意義。

    小山略作沉吟,便已有了腹稿。

    他以“明明德為本,親民為用,止于至善為底”作為總綱。

    層層剖析,細致闡發。

    論“明明德”,他強調個體德性修養的重要性,認為此乃一切事業之基石。

    引“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為例,闡述了由內聖而達外王的過程。

    論“親民”,他不僅解釋為親愛民眾,更引申為革新民風,教化百姓,使人人皆能向善。

    此處的見解,隱隱受到了父親張大山那些關于“移風易俗”、“教化為先”的想法的影響。

    論“止于至善”,他則強調這是一種永無止境的追求,是君子當以身弘道,使天下臻于大同的最高理想。

    其行文之間,既有對儒家經典的精準把握。

    又不乏對現實社會的深切關懷。

    文筆也比之前在縣試府試時,更添了幾分洗練與沉穩。

    待到這兩道經義題都一一作答完畢。

    窗外的日頭,已經漸漸升到了中天。

    號舍內,也變得有些悶熱起來。

    小山額頭上早已滲出了一層細密的汗珠。

    但他卻絲毫不敢分心,立刻將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那道分量最重、也最具挑戰性的策論題目之上。

    “論我朝北境邊防之策,及屯田戍邊之利弊。”

    這道題目,範圍廣闊,內涵深遠。

    既考驗考生的史學功底,也考驗其對當朝軍政民情的了解。

    更考驗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那份潛藏于文字背後的“經世致用”之心。

    小山深吸一口氣,努力讓自己那因為長時間思考而略顯疲憊的大腦,重新變得清明起來。

    他知道,這道策論,將是決定他此次院試成敗的關鍵所在。

    他鋪開一張新的考卷,沒有急于下筆。

    而是先在草稿紙上,仔細地列出了自己答題的思路和要點。

    開篇,他決定以“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破題。

    強調邊防對于國家安全和社稷穩定的極端重要性。

    繼而,他簡要回顧了歷朝歷代在北境邊防上的主要策略及其得失。

    從秦築長城,到漢擊匈奴。

    從唐設都護,到宋之歲幣。

    他引經據典,信手拈來,展現出自己扎實的史學知識儲備。

    緊接著,他話鋒一轉,開始具體分析當今大寧朝北境所面臨的嚴峻形勢。

    雖然他身處偏遠山村,但父親張大山和恩師周先生,都曾與他提及過一些關于北境異族襲擾、邊患不絕的傳聞。

    他將這些零散的信息,與自己從史書中讀到的經驗教訓相結合。

    大膽地指出了當前邊防策略中可能存在的某些弊端。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譬如,邊軍糧餉供應不足,士氣低落。

    譬如,邊防將領久駐一方,易生驕惰之心,甚至可能與敵寇勾結。

    譬如,朝廷對邊疆各民族的政策,或過于強硬,或過于懷柔,都未能真正達到長治久安的效果。

    這些觀點,雖然未必完全準確,甚至有些“書生之見”。

    但在此時此地,由一個年僅十七歲的童生提出,已屬難能可貴,足以顯現其獨立思考和敢于言事的精神。

    而在論及“屯田戍邊”這一具體措施時。

    小山的筆鋒,則變得更加務實和充滿了來自父親張大山那種“實干興邦”思想的烙印。

    他首先肯定了屯田政策在“足食足兵”、“減輕國家財政負擔”方面的積極意義。

    但也毫不客氣地指出了其在實踐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種種弊端。

    比如,屯田所佔用的土地,若與民爭利,則易激化軍民矛盾。

    比如,屯田士卒若管理不善,紀律松弛,則戰斗力必然下降,甚至可能淪為權貴侵佔田產的工具。

    比如,屯田的產出若不能有效分配,或者被各級官吏層層盤剝,則士卒必然心生怨望,難以安心戍邊。

    針對這些弊端,小山也大膽地提出了一些自己思考的、雖然還很粗淺、但卻頗具新意的改良建議。

    他建議,屯田選址當避開良田,以開墾荒地、改良鹽堿地為主。

    他建議,屯田士卒當與普通兵士有所區分,實行更靈活的管理和激勵機制。

    他建議,屯田產出當公開透明,大部分用于充實軍需、改善士卒待遇,剩余部分則可用于賑濟邊地貧民,以收攏民心。

    他甚至還隱約地,借鑒了父親在家中推行“分工協作、各司其職”的經驗。

    提出是否可以在屯田區域,嘗試推廣一些更先進的農耕技術和水利設施,以提高單位面積的產出效率。

    這些觀點,或許在那些飽讀詩書、卻不諳農事的傳統士大夫看來,有些“不合時宜”甚至“粗鄙不堪”。

    但小山卻堅信,任何脫離了民生疾苦和生產實際的“高談闊論”,都是虛妄的。

    唯有真正能讓百姓吃飽肚子、讓國家長治久安的策略,才是真正的“良策”。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方便以後閱讀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第191章 妙手作文,思如泉涌加更,求好評)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第191章 妙手作文,思如泉涌加更,求好評)並對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