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

第180章 備考維艱,啟程府城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洪崖洞主 本章︰第180章 備考維艱,啟程府城

    縣試案首的榮耀,如同一陣和煦的春風,吹拂過張家每一個人的心田。

    那份巨大的喜悅與自豪,並未持續太久,便被接踵而至的、關于府試的沉甸甸的壓力所取代。

    張小山自己,更是深知此番榮耀加身,既是肯定,更是鞭策。

    他不敢有絲毫的懈怠與驕傲。

    在短暫地與家人分享了成功的喜悅之後,便以更勝往昔的專注與刻苦,投入到了新一輪更為艱辛的備考之中。

    周先生對這位得意門生的期望,也隨著那張案首的喜報,而水漲船高。

    他將自己畢生所學,以及對科舉應試之道的理解,毫無保留地傾囊相授。

    府試,與縣試相比,其難度與深度,不可同日而語。

    縣試尚且偏重于對經文的熟悉與記誦,以及基礎的文字表達能力。

    而府試,則開始真正涉及到“經世致用”的層面。

    不僅要求考生對《四書五經》的理解更加深刻透徹,能闡發微言大義。

    更開始側重于策論的寫作,要求考生能就某些具體的時政問題或歷史現象,提出自己的見解和對策。

    此外,對于制藝時文,也就是後世所稱的“八股文”,其格式要求也變得更加嚴格和規範。

    起承轉合,破題冒題,每一個環節都有其固定的法度,不容絲毫逾越。

    這些,對于年僅十七歲、此前主要沉浸在經義背誦和初步策論練習中的小山來說,無疑是全新的、巨大的挑戰。

    周先生的書房,幾乎成了小山的第二個家。

    周先生的教導,也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嚴厲和細致。

    他不再滿足于小山對經文的簡單背誦和字面理解。

    而是會反復詰問,逼迫小山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此言,其本意何在?”

    “置于當今之世,又當如何解讀?為政者當如何取舍?”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何為明德?何以親民?如何方能止于至善?”

    “你且細細思之,明日作一短論與我。”

    對于制藝時文的練習,周先生更是要求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

    從破題的立意是否精準,到承題的過渡是否自然。

    從起講的開闔是否有力,到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的每一處行文,是否都合乎規範,有無冗余之言,有無偏頗之論。

    他都會逐字逐句地進行批改和講解。

    小山常常會因為一個字用得不妥,或者一句話的轉承不夠圓熟,而被先生反復要求修改,甚至重寫。

    有時候,一篇數百字的制藝文章,他往往要修改上十幾次,耗費數日心血,才能勉強達到先生的要求。

    那種絞盡腦汁、搜腸刮肚的痛苦,那種一遍遍推翻重來、卻又不得不堅持下去的煎熬。

    對于一個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少年來說,無疑是巨大的考驗。

    他也曾有過氣餒,有過沮喪,甚至有過對自己能力的懷疑。

    但每當這個時候,他只要一想到父親那充滿期盼的眼神,想到母親和兄姐們無私的付出,想到恩師那殷切的目光。

    他心中的那份不甘和對未來的渴望,便會再次熊熊燃燒起來。

    他會咬緊牙關,將所有的負面情緒都壓在心底。

    然後,重新拿起毛筆,鋪開草紙,在那昏黃的油燈下,繼續與那些枯燥的文字和艱深的義理進行著不懈的搏斗。

    張大山將兒子這一切的艱辛和努力,都默默地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他知道,自己幫不上學問上的忙。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傾盡全力,為兒子創造一個最好的、最不受打擾的備考環境。

    張大山特意讓柱子,用家里最好的木料,為小山量身打造了一套更加寬大、也更加舒適的新書桌和靠背椅。

    又去鎮上,花高價買來了據說能提神醒腦、還有助于文思的“芸香”和“檀香”,每日里在小山的房間里輕輕燃上一小段。

    他還嚴令家里所有的人,在小山溫書期間,絕不可高聲喧嘩,或者因為任何瑣事去打擾他。

    就連最小的豆子,也被告知,三哥讀書的時候,要像小貓一樣走路,不能發出一點聲音。

    王氏、花兒和巧巧婆媳三人,更是將小山的飲食起居照顧到了無微不至的地步。

    每日三餐,她們都會根據小山的口味和身體狀況,精心準備那些既有營養、又易于消化的飯食。

    清炖的雞湯,細熬的魚粥,加了核桃芝麻的米糊,還有各種時令的新鮮果蔬

    雖然家里其他人的伙食依舊是粗茶淡飯,但供給小山的這一份,卻幾乎達到了她們所能做到的極致。

    她們還常常會在深夜,看到小山屋里的燈光依舊亮著時,悄悄地給他送去一碗熱騰騰的蓮子羹或者桂圓紅棗茶,叮囑他注意身體,莫要熬壞了眼楮。

    整個張家,都如同一個高速運轉的機器,所有的齒輪,都在圍繞著“小山科舉”這個核心目標,默默地、無私地奉獻著。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這份來自全家人的、沉甸甸的愛與期盼,小山自然是感受得到的。

    它既是他刻苦攻讀的最大動力,也無形中,化作了他肩上那份甜蜜而又沉重的壓力。

    他知道,自己承載的,不僅僅是個人的前程。

    更是整個家族改變命運、光耀門楣的希望。

    他只能用加倍的努力,去回報這份深情。

    時間,就在這緊張而又充實的備考歲月中,悄然流逝。

    轉眼間,距離府試開考的日子,已經不足一月了。

    南陽府的府試,設在府城,與青陽縣城之間,隔著兩百余里的山路。

    不僅路途遙遠,而且沿途多有險峻之處,若是步行,至少需要四五日的行程。

    更何況,到了府城之後,還要尋找合適的客棧安頓,要適應新的環境,要提前去考場熟悉情況

    這一切,都需要提前打點。

    張大山早已為此做好了準備。

    他要確保,兒子此去府城應考,在物質上,絕不能受半點委屈。

    他還決定,親自陪同小山前往。

    畢竟,小山年紀尚小,從未出過如此遠的門,一個人在外,他實在不放心。

    石頭因為有與商隊外出的經驗,又機靈懂事,自然也成了陪考隊伍中的不二人選。

    鐵牛和栓子、柱子則留守家中,負責照料田地、作坊和家里的日常事務。

    臨行前幾日,王氏和花兒、巧巧更是忙得腳不沾地。

    她們為小山和即將遠行的丈夫、二兒子,準備了充足的換洗衣物、干糧、以及各種可能會用到的應急藥品和零碎物件。

    每一個針腳,每一句叮嚀,都充滿了濃濃的母愛、妻情和姐妹關懷。

    終于,在一個略帶寒意的清晨。

    張小山背上了沉甸甸的考籃,里面裝著他數年苦讀的希望。

    張大山和石頭也各自背著簡樸的行囊。

    在全家人的殷殷祝福和依依不舍的目光中。

    父子三人,坐上了那輛早已套好的、鋪著厚厚干草墊子的牛車。

    “駕。”

    隨著張大山一聲沉穩的吆喝。

    老黃牛邁開了略顯遲緩卻又異常堅定的步伐。

    車輪碾過清晨微濕的泥土,發出“吱呀吱呀”的聲響,漸漸駛離了那座承載了他們太多悲歡離合的青石村。

    朝著那遙遠的、未知的、卻又充滿了無限可能的府城,緩緩行去。

    路漫漫其修遠兮。

    小山坐在顛簸的牛車上,望著身後漸漸遠去的村莊和家人模糊的身影。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方便以後閱讀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第180章 備考維艱,啟程府城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第180章 備考維艱,啟程府城並對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