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八的清晨,王謙蹲在院子里磨冰 ,鋒利的 頭在磨刀石上發出\"嚓嚓\"的聲響。杜小荷挺著肚子從屋里出來,遞給他一碗冒著熱氣的豆漿。
\"咋想起弄這個了?\"杜小荷攏了攏鬢角的碎發,好奇地看著丈夫手中的工具。
王謙接過碗,呼嚕呼嚕喝了兩口︰\"昨晚听七爺說,小海子那邊冬魚正肥。獵物少了,咱們得換個路子。\"
杜小荷眼楮一亮︰\"冬捕?那可是技術活。\"
\"七爺答應教我們,\"王謙擦了擦嘴,\"他說現在冰層厚,正是下網的好時候。\"
正說著,院門被推開,于子明風風火火地闖進來︰\"謙哥!鐵柱他們都在屯口等著呢!\"
王謙站起身,把磨好的冰 別在腰間︰\"走,去看看。\"
屯口已經聚集了十幾個青壯年,個個全副武裝——冰 、漁網、撈兜,還有幾個自制的冰鑽。七爺拄著拐杖站在最前面,正跟老趙說著什麼。
\"人都齊了?\"王謙掃視一圈,\"工具都帶全了?\"
鐵柱晃了晃手中的麻繩︰\"網是新補的,保準結實!\"
七爺咳嗽一聲,眾人立刻安靜下來︰\"冬捕不比打獵,講究個"靜"字。冰下魚精著呢,動靜大了全跑光。\"
老人家詳細講解了冬捕的要領︰選點要看冰色,下網要懂水流,起網要會用力。王謙認真記著每一個細節,不時點頭。
\"最後一點,\"七爺敲了敲拐杖,\"冰窟窿不能開太大,夠用就行。完事兒得做標記,免得有人踩空。\"
隊伍浩浩蕩蕩向小海子進發。杜鵬也跟來了,背著個小簍子,里面裝著干糧和備用工具。老黑狗跑在前面,時不時回頭看看主人。
小海子離屯子有五里地,是個不大的淡水湖,夏天水清見底,冬天冰厚三尺。湖面像一面巨大的鏡子,在陽光下閃著藍瑩瑩的光。
\"就這兒!\"七爺用拐杖點了點冰面,\"看這冰色發青,底下肯定有魚群。\"
王謙跪在冰上,耳朵貼緊冰面,輕輕敲了敲︰\"好像真有動靜!\"
冬捕的第一道工序是開冰窟窿。王謙和于子明輪流用冰 鑿擊,鐵柱和二嘎子則用冰鑽輔助。冰屑四濺,很快就在冰面上開了個直徑兩尺的圓洞。
\"夠深了!\"七爺喊停,\"下網!\"
漁網是特制的,網眼大小剛好能讓小魚通過,只留大魚。王謙小心翼翼地把網順著冰洞放下去,鐵柱和于子明則拉著網繩慢慢移動。
\"冬捕最講究配合,\"七爺指揮著,\"網要放得圓,拉要拉得勻。\"
杜鵬好奇地趴在冰洞邊往里看︰\"姐夫,真能抓著魚嗎?\"
王謙還沒回答,網繩突然劇烈抖動起來!
\"有貨!\"于子明大喊一聲,幾人立刻合力拉網。
漁網一出水面,銀光頓時晃花了人眼——幾十條大魚在網里撲騰,有鯽魚、鯉魚,還有幾條肥碩的草魚!
\"好家伙!\"鐵柱樂得合不攏嘴,\"這一網頂得上半月打獵了!\"
七爺捋著胡子笑︰\"急啥,這才剛開始。換個地方再下兩網!\"
眾人干勁十足,又在七爺指定的位置開了兩個冰洞。果然,每一網都有收獲,最多的那網足足撈上來百十來斤魚!
中午時分,眾人找了個背風處休息。鐵柱生起一小堆火,烤了幾條剛撈上來的鯽魚。魚肉鮮嫩,不用任何調料都香得讓人吞舌頭。
\"七爺,您老這眼力真神了,\"于子明邊吃邊夸,\"咋就知道哪兒有魚呢?\"
老人家呵呵一笑︰\"六十年前我跟你這麼大,跟著我爹冬捕。那會兒小海子魚更多,一網能拉上來二百斤!\"
王謙若有所思︰\"這些年魚也少了?\"
\"少了,\"七爺嘆了口氣,\"前些年有人用電打魚,一死一大片。現在公社管得嚴,才好點兒。\"
下午的收獲更加喜人。在湖心位置,他們撈上來幾條足有七八斤重的大鯉魚,鱗片金燦燦的,在冰面上撲騰得\"啪啪\"響。
\"這條給杜嫂子補身子!\"鐵柱拎起最大的一條,魚尾巴甩了他一臉水,逗得眾人哈哈大笑。
太陽西斜時,收獲已經堆成了小山。王謙估算了一下,少說也有五六百斤!
\"怎麼運回去?\"二嘎子犯了愁。
王謙早有準備︰\"做了幾個簡易爬犁,專門拉魚。\"
回屯的路上,隊伍歡聲笑語。杜鵬興奮地跑在最前面,向遇到的每個人報喜︰\"撈著大魚啦!夠全屯吃的!\"
消息像長了翅膀,王謙他們還沒到屯口,鄉親們就已經等著了。老趙組織人過秤記賬,按戶分配。七爺特意叮囑︰\"五保戶多分點,孕婦和孩子優先。\"
王家院子里,杜小荷和王母忙著處理分到的魚。最大的那條鯉魚被養在水缸里,留著過年;其余的或腌制或油炸,能保存很久。
\"謙哥,\"杜小荷擦擦手,\"這麼多魚,咱們也吃不完啊。\"
王謙正刮著魚鱗︰\"我琢磨著,明天拉些去縣城賣。听說現在魚價不錯,能換點錢。\"
第二天天還沒亮,王謙和于子明就出發了。兩架爬犁裝滿了凍得硬邦邦的魚,上面蓋著草簾子保溫。老黑狗跑在前面開路,呼出的白氣在晨光中格外明顯。
縣城離牙狗屯有三十多里地,趕到時早市已經開始了。兩人在集市角落支起攤子,把魚按大小分類擺好。
\"新鮮的小海子野生魚!\"于子明扯開嗓子吆喝,\"純天然,沒污染!\"
很快就有顧客圍上來。一個戴眼鏡的中年男子仔細檢查了魚的鰓和眼楮︰\"確實新鮮,怎麼賣?\"
王謙報了價,比養殖魚貴三成,但顧客們反而更認這個\"野味\"。不到兩小時,兩大爬犁魚就賣得差不多了。
\"早知道多帶點!\"于子明數著鈔票,眼楮發亮。
正收拾攤子,一個穿藍制服的市場管理員走了過來︰\"交稅了嗎?有許可證嗎?\"
王謙一愣︰\"啥許可證?\"
\"農民自產自銷證,\"管理員板著臉,\"沒有就是投機倒把,要沒收!\"
于子明急了︰\"我們自家撈的魚,怎麼成投機倒把了?\"
管理員不為所動︰\"規定就是規定。要麼補辦手續交罰款,要麼沒收。\"
眼看辛苦錢要打水漂,王謙突然想起什麼,從懷里掏出個紙條︰\"同志,這是公社開的證明,您看看。\"
管理員接過紙條,臉色緩和了些︰\"哦,牙狗屯的...老趙我認識。\"他猶豫了一下,\"這樣吧,這次就算了,下次記得提前辦證。\"
兩人長舒一口氣,趕緊收拾東西離開。走到僻靜處,于子明好奇地問︰\"謙哥,你哪來的證明?\"
王謙展開那張紙條,上面其實是老趙寫的介紹信,根本不是什麼證明︰\"賭一把,看來賭對了。\"
回屯的路上,兩人商量著今後的打算。賣魚的錢比預想的多,除了買年貨,還能給家里添置些東西。
\"謙哥,要不咱們專門搞冬捕吧?\"于子明興奮地說,\"比打獵來錢快多了!\"
王謙搖搖頭︰\"七爺說過,不能竭澤而漁。小海子就那麼大,撈太狠明年就沒了。\"
路過供銷社,王謙特意進去買了塊淡紫色的毛線︰\"小荷喜歡這個顏色,給她織件毛衣。\"
于子明則給劉玉蘭買了條紅圍巾,還給未出生的孩子買了雙小虎頭鞋。
回到屯里,王謙先把賣魚的錢交給杜小荷。妻子數了數,驚訝地瞪大眼楮︰\"這麼多?\"
\"城里人稀罕野生魚,\"王謙掏出毛線,\"給你買了點線,閑著的時候織著玩。\"
杜小荷摸著柔軟的毛線,眼圈有些發紅︰\"亂花錢...我這身子也穿不了新衣服...\"
\"生完孩子穿,\"王謙摟住她的肩膀,\"到時候咱們一家四口去縣城照相。\"
當晚,王家院子里飄出誘人的香氣。杜小荷用那條大鯉魚做了道\"鐵鍋炖魚\",配上豆腐和粉條,香得隔壁小孩都扒牆頭看。
七爺被請到上座,老人家抿了口魚湯,贊不絕口︰\"鮮!這才是正宗的野生魚味道!\"
王父和王謙陪著七爺喝酒,聊著今天的經歷。听說市場管理員刁難,老人家氣得直拍桌子︰\"這幫吃官飯的,就知道卡老百姓!\"
\"沒事,\"王謙給七爺斟上酒,\"老趙答應給咱們開正式證明了。以後每周去賣一次,細水長流。\"
杜小荷又端上一盤油炸小鯽魚,焦黃酥脆,連魚刺都能吃。杜鵬吃得滿嘴油,含糊不清地說︰\"姐,比肉還香!\"
\"慢點吃,\"杜小荷笑著給弟弟擦嘴,\"多著呢,管夠。\"
飯後,七爺把王謙叫到一邊︰\"謙兒啊,冬捕是門大學問。明天我帶你去認幾個老魚窩子,那里魚更多。\"
第二天,更多的屯民加入了冬捕隊伍。這次他們去了更遠的大泡子,在七爺指點下,收獲比昨天還多。王謙特意留了幾條活魚,養在水缸里,準備過年時招待親戚。
連續幾天的冬捕,讓牙狗屯的家家戶戶都有了魚吃。腌魚、燻魚、魚干...各種做法讓屯子里整天飄著魚香。老趙統計了一下,這個冬天屯里靠賣魚就增收了兩千多元,這在1985年可是筆巨款!
正月二十五的晚上,屯里舉辦了\"魚宴\",慶祝這個意外的豐收。每家出一道魚菜,擺在打谷場的長桌上。七爺被推舉為\"魚頭\",第一個動筷子。
\"要我說,\"老人家舉起酒杯,\"咱們獵人不能死心眼。山上沒貨就下水,活人還能讓尿憋死?\"
眾人哄堂大笑,紛紛舉杯。王謙和杜小荷坐在一起,看著這熱鬧的場景,心里暖暖的。
\"謙哥,\"杜小荷輕聲說,\"等孩子出生了,咱們教他們打獵,也教他們捕魚。\"
王謙點點頭,握住妻子的手︰\"嗯,山里的孩子,得學會跟山和水打交道。\"
遠處傳來屯里老人哼唱的古調︰
\"二月里來冰未消,
漁獵人家樂陶陶。
不靠蠻力靠智慧,
日子越過越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