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亙古之初,萬靈求道,皆遵循‘融靈聚元,升華己身;天境散靈,反哺天地’的御使乾坤之正途。”
這是包括三宗五家在內的諸多家族勢力教導弟子修行時,開篇的第一句話。
其實就是在向弟子說明整體修行的大概方向——即融靈至散靈的過程。
而在那個時候,其實並不存在什麼異修之說,所有的修行者都是按照這個步驟與程序進行修行。
地階屬融靈階段。
融靈,乃納天地精華鑄道基。
在此階段的修行,即是吸收天地靈氣入體,強化靈體,肉身,五感等各個方面。
在到達一定的程度後,便是要突破天境。
天境的修行是散靈的過程,而散靈,則是將自身靈體散去。
散靈,並非舍棄或自殺,而是升華,化己身為天地靈樞。
而所有突破天境的修士,會根據其散靈前靈體的強弱,在散靈後類似是形成了一個“領域”,而此“領域”內的天地靈氣可以由修士自身隨意調用。
也因此,天境修士可以使用遠超自身所能容納極限的靈力,更能以天境偉力行參天之舉。
天境修士的強弱也與此有關。
在當時,這種修行方法是所有試圖登上仙途的人,所能走的唯一一條路。
也是被所有人都認可的一條路。
之所以認可,是因為在天境時的散靈,會讓自身靈力重新化為天地靈氣。
而這樣做,就相當于為天地補充自身在融靈階段所吸納的天地靈氣,使其進入一個良好的循環。
這個循環,對所有後來者的修行,皆不會有任何影響。
那個時候,不乏天資卓越之輩,勘破天境之障後,便欲行仙門宗室之分。
靈虛觀秉承“循天地之意志,修自我之真途”,最早屹立于西洲之地。
而後亦有青雲劍宗以“劍承蒼昊,氣貫青雲,以鋒破妄,以心鑄真”于南野立派。
更有玄冰閣承“冰凝大道,靜契太虛,煉寒為骨,守一歸真”同樣于西洲落腳。
三宗率先成型,以其無上之仙法,境界之高超很快便吸引了兩洲之地的修士登門拜師。
因三宗珠玉在前,後亦有諸多宗門紛紛建立,但皆不如三宗威勢。
後,有宗室之人高呼“血脈承乾元,家道貫坤儀”,將在三宗之內修行的同宗之人請回,另立宗室,以求家族昌盛。
五家雛形便應運而生。
此時,整個天地一片欣欣向榮,蓬勃競爭。
但,時有一人于修行之中,忽而驚醒,哀乎己身。
有人出言問詢,那人遂言。
原來,在其修行途中,竟意外發現一事。
那便是,天地在對特定修士的靈氣調用似乎有異常之舉!
也因此發現,讓其得出一個石破天驚的結論︰天道...有私
這一發現被迅速傳播,在當時所有修行者的心中都掀起了滔天巨浪。
有人驚恐,有人不屑。
因為當時所有人的觀點都是︰天道至公,無私無我,運行日月,澤被蒼生。
但,這個消息卻在之後流傳的愈發廣泛。
也因此,在流傳的過程中,越來越多人的心中突然衍生出一個觀點。
天道有私...那倘若因為某件事,或者某個原因,天道想要對某人出手。
這種情況下,任誰也不可能在天道面前操控哪怕一丁點的天地靈氣。
就如待宰之羔羊般,引頸待戮!
而天道有私,同樣,誰也不敢保證自己修行一生,一定不會忤逆天道意志。
那麼,他們...該如何自保?
有了問題,自然就會有解答。
這個問題的答案,還真讓他們想到了...那就是不散靈!
即,將融靈階段的靈力保留的前提下,繼續吸收天地靈氣,以達到不散靈,亦能匹敵天境的程度。
這是一個新的設想,沒有人走過,他們不知道這樣能不能成功,他們甚至都沒有辦法完成自己的設想。
直到此方出了一個天縱奇才,而他,便開啟了這條新的路。
姑且將融靈散靈的過程稱為正統,那在正統修行體系外,這位天才,硬生生的從無到有走出了一條康莊大道。
這套新的修行體系,就如先前設想般不需要進行散靈,而是可以無限制的吸納天地靈氣,化作自身靈力為我所用。
當然,即使這樣,也需要破境。
可這種破境,不是散靈,而是讓自身靈體容納的靈力上漲,這種上漲更是達到了指數級!
這套新的體系的出現,終于徹底引爆了整片天地。
在不確定天道到底是有私還是無私的前提下。
有相當一部分地階修士覺得有備無患,于是開始轉修新的體系。
可這樣做就有了一個弊端。
那就是越是修行,所吸納的天地靈氣越多。
吸納到靈體的靈氣越多,天地靈氣就會越少。
而天地靈氣越少,便導致後來者要想突破所需要的天地靈氣就不足。
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這個惡性循環不僅阻礙了後續修士的前行道路,還影響到了正統修行者。
因為他們到達天境之後,需要散靈,攻伐手段基本全部依靠自己能調用的天地靈氣。
可隨著新體系的進行,天地靈氣終將減少,這樣長此以往,會使他們的攻伐力度大大降低。
此消彼長之下,新體系的修士或許能輕易越境擊殺高境界正統之修。
也正因此原因,大批的反對者出現了...
畢竟是正統的修行體系,而且還關乎到自身修行,因此基本上,所有的天境修士都加入了反對派系。
因為他們已經到達了天境,就算想修行新的體系也不能修行了,除非自廢修為,但這樣做,風險和難度都太高。
當然也不乏有人想試一試。
可自靈虛觀中卻傳出了一段話︰“汝習新途,蓋以天道有私。恐日後行止觸其忌諱,遭天刑加身,故有此選。
然汝自廢修為,轉習他道之時,可曾思此舉或已觸怒天道乎?
若謂天道本無私,則不必舍舊途而趨新境矣。”
靈虛觀的當頭警鐘敲響了很多人。
然而分歧卻沒有平息,因此古早的第一波正異之戰便就此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