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徐景行故意放出去的消息後,儀王入京的速度快了不少,估摸著再有個把月,就能抵達京城。
然那位先前跳得歡的瑞王,也送了奏疏進京,說自己偶感風寒,恐染及陛下,懇請在府中齋戒為國祈福,晉王則更是直接,或許他已經有了風雨欲摧的感覺,給徐景行遞上來一份自己病危的脈案,說他咳血不止,難以上路。
徐景行看著三份奏報,將儀王的那份推到前來紫宸殿議事的阮知節面前,“等這老狐狸進京了,大戲才算真正上演,至于瑞王和晉王抗旨的賬,朕遲早要算。”
之所以徐景行沒有立馬發難,是因為那晉王听聞瑞王的銅礦被查後,便自覺補交了該交的宗祿,只是送來的銀子成色極差,摻了不少鉛錫,徐景行沒有追責,只讓戶部將這批銀子熔了重鑄,鑄成永昌通寶,填補國庫空虛。
至于晉王拿劣銀糊弄朝廷的事,徐景行遲早要跟他算,儀王得知消息後,不動聲色的上繳了一筆該他交的宗祿,銀子成色十足,還附帶了份江州災情募捐清單,說自己當時帶頭捐了五萬兩賑災。
“他這是在示好,也是在示威。”徐景行看了一眼儀王呈上來的清單,開口道︰“示好是說他懂規矩,示威是說他能調動封地財力。”
徐景行知道,不止儀王在等,其他各地藩王也在等著看他是否敢對各地藩王動真格,眼下朝中事多,徐景行沒有立刻對藩王出手,只是命駱養性加派人手去探查各地藩王的底細,尤其儀、瑞、晉三王,則要重點盤查。
與此同時,他還下旨讓江南巡撫清查地方積欠賦稅,特意強調凡士紳、宗室欠稅者,一體追繳,這位巡撫是清流黨,素來與晉王不和,正愁沒機會扳倒他。
年節的最後一個早朝,江南巡撫的奏報傳回京城,述說晉王拖欠賦稅三年,共計白銀十二萬兩,徐景行盯著那串數字,嘴角勾起一抹弧度,他沒讓晉王補繳,只是在奏疏上批了句︰知道了。
這輕飄飄的三個字,卻讓遠在江南一直拖著不肯入京的晉王徹夜難眠,他知道,京城里的皇帝已經盯上了他,那十二萬兩欠稅,不過是皇帝敲山震虎的石頭而已。
紫宸殿內,徐景行倚靠在軟榻上閉目養神,藩王這種朝廷毒瘤,得一點點割才行,先斷他們財路,再收他們兵權,最後讓他們徹底不敢再生異心,只在心里想想都不敢想的那種。
戶部尚書阮知節知道,徐景行這位陛下對各地藩王的試探只是剛開始,後續必會慢慢瓦解藩王根基,然而他心里很是擔憂藩王趁勢而反,但一想到這位陛下的特殊,他又重新恢復鎮定。
不管藩王最後反還是不反,眼下心緒不寧的不是他們這些朝臣,而是那些一直以來心有反意妄圖以下犯上的藩王。
與此同時,僥幸在漕運案沒有被徹底擼職的兵部尚書左文江,近來忙碌各地藩王私兵的核查,竟還真讓他查出一份了不得的東西,晉王在江南東道養的護田隊。足足超過五千甲士,甚至名下所屬漕船水手,半數都是退役兵卒。
這一發現,驚得左文江冷汗直冒,事關兵部容不得他大意,顧不上宮門即將下鑰,他直接入宮求見,確保自己第一時間將這要命消息,呈進御前,畢竟陛下要的是一步步收緊韁繩,讓割據一方的藩王勢力,徹底臣服于大靖的皇權之下。
………………
儀王進京,是在正月十五上元佳節的前一天,他沒帶多少隨從,只特意帶著一個看著就十分精致的紫檀木禮盒,禮盒里裝著他精心挑選玉雕福星,為的就是告訴徐景行,他沒帶私兵,也沒藏反心。
儀王抵京的消息尚未在朝堂傳開,西南西北兩地再次傳回八百里加急,傳信的鎮撫司衛渾身是塵,手中高舉捷報,跪地嘶吼道︰“陛下,西南西北兩地流寇首領已盡數被斬,余黨全數歸降,兩地流寇,至此全滅!”
聞言,殿內寂靜了片刻,而後阮知率先叩首道︰“恭喜陛下賀喜陛下,西南西北平定,實乃國之大幸啊!”
徐景行卻沒笑,因為他已經從全忠手里接過捷報,看著捷報上所寫的流寇多為失地流民,歸降者逾六萬的字眼,忍不住眉頭緊鎖,流寇首領雖滅,但滋生流寇的土壤還在,今日斬了不假,明日或許還會有新的首領出現,必須治本才行。
“來人,傳工部、兵部兩司尚書即刻進宮議事。”徐景行隨手將捷報拍在案上,聲音帶著不容置疑的決斷,“朕要讓西南西北兩地再無流民為寇。”
半個時辰後,三位尚書全部立于紫宸殿中,徐景行直接開門見山道︰“西南西北兩地,凡流寇盤踞過的荒地,盡數劃歸官府所有,傳朕旨意,特許兩地流民,無論是否曾為寇賊,全都可開墾荒地,三年內免繳賦稅,所墾土地三年後全歸他們私有。”
阮知節聞言面露難色︰“陛下,免三年賦稅,國庫恐難支撐,且發放種子農具,需耗銀至少五十萬兩……”
“只漕運案查抄的贓銀還躺著數百萬兩在國庫。”徐景行打斷阮知節的話,“朕寧可少行宮,也要讓百姓有田可種。”而後他他看向工部尚書,“命你工部在一個月內趕制萬副農具,借調糧種三萬石,由兵部護送,分赴西南西北兩地,交到願意開荒的流民手上。”
左文江躬身應道,只是他面有猶豫︰“臣遵旨,只是陛下,歸降的流寇中有不少是悍匪出身,若讓他們手持農具墾荒,會不會橫生枝節?”
“給他們農具,總比讓他們手握刀槍起義強。”徐景行冷聲開口道︰“不過你說的不無道理,你親自去挑合適的退役老兵,編入地方衙役,教流民耕種,也監視他們的動向,若再有敢為非作歹者,直接就地正法,但只要他們肯好好種地,那便與良民一視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