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向陽舒展)
    1992 年盛夏,北京王府井大街的巨型電子屏突然亮起 749 局的宣傳片。畫面中,雙胞胎甦文與甦武隔著千里進行心靈感應實驗,量子共振探測器的曲線在屏幕上劇烈波動。人群瞬間聚集,議論聲此起彼伏︰“這不是變魔術吧?”“國家機構居然研究這種怪力亂神的東西?” 質疑聲如同夏日的蟬鳴,在大街小巷蔓延。
    乾䅼翝看著輿情報告,眉頭緊鎖。會議室里,研究人員圍坐一圈,氣氛凝重。“公眾的誤解比學術爭議更難消除,” 他摘下老花鏡擦拭,“但我們不能因為害怕質疑就把研究成果束之高閣。從今天起,啟動‘科學探索之光’科普計劃。”
    首當其沖的是電視科普節目《探秘超自然》。甦晴身著白大褂,手持顯微鏡,在鏡頭前展示超高速反應者林霄的肌縴維切片︰“大家看,這種特殊的‘速生蛋白’讓他的肌肉擁有超乎常人的爆發力,這不是魔法,而是科學尚未完全解讀的生命奇跡。” 節目播出後,熱線電話被打爆,既有詢問實驗細節的科學愛好者,也有質疑造假的觀眾。節目組專門開設答疑板塊,邀請周啟銘、陳默等研究員在線解惑,用嚴謹的數據和邏輯回應每一個疑問。
    與此同時,749 局在國家科技館舉辦 “超自然現象探索展”。展廳內,復原的電磁屏蔽艙、量子共振探測器實物模型吸引著參觀者駐足。當年輕講解員演示歷史場景重現模擬系統,通過陸承鈞的描述還原出漢代市集的 3d 畫面時,一位白發老人顫抖著說︰“我小時候听爺爺講過類似的傳說,原來這背後真的有科學在研究。” 展覽還設置了互動體驗區,觀眾可以戴上簡易腦電設備,嘗試與同伴進行簡單的腦波同步游戲,親身體驗科學探索的樂趣。
    為了進一步拉近與公眾的距離,749 局開通了官方科普賬號。玄真子化身 “玄學與科學” 專欄主播,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周易》與量子物理的關聯︰“古人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和量子力學里的波粒二象性,其實都在描述世界的本質規律。” 他的直播吸引了百萬觀眾,評論區從最初的 “故弄玄虛”,逐漸轉變為 “原來傳統文化里藏著這麼多科學智慧” 的驚嘆。
    然而,科普之路並非一帆風順。當 749 局公布 “意識與量子糾纏” 研究成果時,社會上出現了許多誤解和濫用。某些保健品公司打著 “量子意識能量” 的旗號虛假宣傳,算命先生聲稱掌握了 “歷史場景重現” 的秘術。面對這種亂象,749 局聯合市場監管部門開展專項科普闢謠行動。陳默在新聞發布會上展示調查證據︰“真正的科學研究需要嚴謹的實驗驗證,這些打著科學旗號的騙局,是對公眾信任的褻瀆。”
    隨著科普工作的深入,公眾的態度悄然發生變化。在一次街頭采訪中,大學生李然說︰“以前覺得特異功能都是騙人的,但看了 749 局的研究,才知道科學探索就是要挑戰未知。” 退休教師張阿姨則表示︰“雖然很多東西我還看不懂,但看到科學家們這麼認真地研究,我願意相信這是有意義的探索。”
    1993 年,749 局舉辦首次公眾開放日。來自全國各地的 200 名幸運觀眾走進神秘的科研基地。在實驗室里,他們親眼目睹林霄進行超高速反應測試,激光束閃過的瞬間,林霄如獵豹般做出躲避動作,監測儀器的蜂鳴聲此起彼伏。一位中學生激動地說︰“原來科學不是課本上的公式,而是對未知世界的勇敢追問。”
    這一年,749 局收到的公眾來信發生了質的轉變。曾經滿是質疑的信箱,如今塞滿了求知的渴望︰有人詢問如何參與研究,有人分享自己經歷的奇異現象,還有人提出獨特的研究設想。乾䅼翝在辦公桌上整理著信件,眼中滿是欣慰︰“公眾認知的轉變,比任何科研成果都更珍貴。”
    更令人欣喜的是,科普工作對教育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許多學校將 749 局的研究案例納入科學課程,引導學生思考科學與未知的關系。在一次青少年科學創新大賽上,有學生受心靈感應研究啟發,設計出 “腦波輔助溝通裝置”;還有人根據歷史場景重現技術,開發出虛擬現實歷史學習系統。這些創新成果,正是公眾科學素養提升的生動體現。
    到了 1994 年,當 749 局發布 “集體潛意識” 研究成果時,輿論環境已截然不同。主流媒體以 “科學探索新征程” 為主題進行報道,學術期刊紛紛邀請研究員撰寫科普文章。公眾不再盲目質疑,而是以理性的態度參與討論,在網絡論壇上,關于超自然現象的科學解讀帖文常常收獲數萬點贊和深度評論。
    “科學探索的終極目標,是讓更多人理解未知、尊重探索。” 乾䅼翝在年度總結會上感慨道。窗外,夕陽的余暉灑在 749 局的大樓上,曾經神秘的科研機構,如今已成為公眾心中科學探索的象征。而那些曾經被誤解的超自然現象研究,也在公眾認知的轉變中,逐漸走上了被理解、被支持的光明大道,激勵著更多人投身于探索未知的偉大事業。
    喜歡749局︰神秘檔案請大家收藏︰()749局︰神秘檔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