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任鄉長期間,青州的鄉長,已都是出自大學堂的學子。也就是說,在青州,由不識字的農夫任鄉長的歷史,基本上已經結束了。
要知道,青州下屬五十五個縣(泰山郡已重歸兗州,瑯琊國也重歸徐州,否則就有九十個縣了),一千多個鄉,楊修在一千多個鄉長中,並不是很突出。
田奇能夠知道有楊修這個人,還是因為他是京都派來的鄉長,亦是前司徒楊彪的親兒子。
楊修改變命運,是他自己努力的成果。
楊修抵達青州時,正是“舊制派”與“新制派”辯論得最激烈的時候。
盡管內閣的詔令,不允許大漢官吏參與大辯論,可楊修有辦法。
他從不公開發表觀點,但他卻混入了稷下學宮,以“求教”的名義,不斷向稷下學宮的士子們咨詢各種問題。
答案就在問題中。
稷下學宮的士子,哪個不是聰明絕頂?
不聰明的,根本也入不了稷下學宮。
于是,這些問題中包含的觀點,很快就會變成稷下學宮的文章,出現在《治理之道》專刊上。
稷下學宮有過統計,他們發表在《漢報》上的文章,其中至少三成觀點,都是從楊修提出的問題中提煉出來的。
楊修不僅提出了觀點,還一邊做著鄉長,一邊研究大漢新制,並發現其中七十幾個漏洞或弊端。
內閣一共才修正了三百多個漏洞或弊端,楊修一人就佔了兩成。
結果,那些出自稷下學宮,卻已經成為青州官吏的讀書人,紛紛效仿楊修,以在現實中的實際問題,向稷下學宮的同窗、先生“求教”。
“舊制派”的人也開始模仿稷下學宮,那些反對新制、支持舊制的官吏,也紛紛以“求教”的名義,給“舊制派”出謀劃策。
然而,稷下學宮刊登在《治理之道》專刊上的文章,都有事實為依據。
反觀舊制派刊登在《治理之道》專刊上的文章,大多都缺少事實的依據。
舊制派發現,他們能列舉的事實,其背景多是世家大族對百姓不擇手段的巧取豪奪,多是陛下只顧自己驕奢淫逸,完全不顧天下百姓死活,多是朝廷重臣以士族利益為根本,罔顧民不聊生……
哪怕舊制派以為最重的依據君主立憲制推翻了秦始皇創建的,已延續四百多年的帝制。但在稷下學宮歷數帝制弊端的前提下,舊制派慢慢就不敢再提了。
因為有帝制以來,發生了太多因皇帝一意孤行而天下哀嚎的事件。
秦始皇時期的焚書坑儒與文化專制、秦二世時期的指鹿為馬與權力異化、漢高祖時期的冤殺韓信、漢武帝時期的窮兵黷武與民生凋敝、巫蠱之禍與皇權猜忌……
如果真的歷數下來,幾乎每一任皇帝,哪怕不昏庸,也都有其任性之處,除非如前漢末年皇帝不當權,結果卻有了王莽篡漢。
于是,本來與新制派相斗正歡的舊制派,因為楊修,很快便敗下陣來。
舊制派在《治理之道》專刊上的文章越來越少,最後導致《漢報》社在專刊上宣布,由于舊制派的文章越來越少,故而將辯論專刊變成“討論大漢新制如何能促進大漢更好發展”的專刊。
楊修在稷下學宮出名了。
接任管寧出任稷下學宮宮主的鄭玄鄭康成,在一次與田奇的閑聊中,把此事告訴了田奇。
鄭玄鄭康成,北海人士,東漢末年著名的經學家。
作為兩漢經學集大成者,人們把他的學說贊譽為“鄭學”。
他一生中,多次婉拒朝廷的征闢,一心只為講經著述。
直到管寧任稷下學宮宮主後,幾次上門,才請出這位青州學術界的大神。
畢竟,稷下學宮不是官辦,而是民辦,準確地說,是蔡成私人贊助,實乃民間士子求學問、做學問之所。
鄭玄入稷下學宮,一點也不耽誤他講經著述。
蔡成干嘛出錢搞這麼一個私人機構?
當時蔡立是青州牧,代表官方。
那誰來代表民間呢?
自然是那些未入朝為官的士子,其中大多還都是寒門士子。
這可是一股不小的力量。
他們聚于稷下學宮,蔡成就可以很方便地與他們共同探討各種學說。
蔡成在青州默默發展的三四年間,這些士子在蔡成潛移默化影響下,對新農體系及蔡成在青州推出的其他各種新制,不僅頂禮膜拜,還日以繼夜地鑽研、討論……
你以為青州八郡(包括泰山郡和瑯琊國)九十縣前期缺少的大量官吏是從哪兒來的?
多數都是蔡成于稷下學宮逐步培養出來的。
無論是蔡成在青州時,還是田奇接任青州牧之後,凡是鄭玄推薦的大才,都會得到重用。
田奇這才發現,這個楊修是大才,自然起了重用楊修的心思。
可楊修的出身非比尋常,不僅出自京都的行政學院,而且還是高居榜首第一,其父還是前朝高居三公之位的楊彪……
田奇不敢獨自做主,便去信給吏部征求意見。
楊修是成公子《人才榜單》上的人物,其父楊彪目前雖然賦閑,但內閣並沒有剝奪其大漢司徒之職,俸祿也一直照發……
如此吏部能說什麼?于是吏部回信,只一句話該怎麼用,就怎麼用,無須顧忌。
于是,田奇直接把楊修從鄉長,提升到治工從事。
看起來和鄉長一樣還是吏,實則級別一下子高出了太多太多。
待“由吏轉官”時,至少是郡府級起步。
鄉長這一大漢最低級別的小吏,跳過縣府諸多級別,一下子晉升到郡府級,而且還是在刺史府為吏,說楊修是一步登天都不為過。
楊彪也是一個月前,接到楊修的書信,才知道此事。
所以這次听到要陛下要出巡,而且還希望帶上前朝老臣,楊彪不僅滿口答應,自己還興奮得出行前一夜都沒睡。
不過,楊修的事,除了昨晚在蔡成面前提了一嘴之外,並沒有告訴任何人。
正史中的楊彪,本就是一個極度隱忍之人。
曹操殺了楊修後,再與楊彪相見時,以“公何瘦之甚也?”這樣的問題來試探楊彪。
楊彪則以“愧無日 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應對。意思是,既沒有漢武帝時期金日 殺子典故自嘲教子無方,又以“老牛舐犢”來述說父子情深。
如此,方才保住了自身及整個弘農楊氏。
喜歡三塑強漢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三塑強漢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