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塑強漢

第193章 天下之辯(4)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深山老僧 本章︰第193章 天下之辯(4)

    那些各種類別的工坊、各州郡的一品天下賺的利潤,自然全部進入了國庫。

    如果不是如此,朝廷哪來的錢在各地購買了海量的賑災物資?

    沒錯,“四年六災”中,從各地調撥的賑災物資,都是出自各地的“三庫”,而三庫中的物資,是朝廷出錢買下來的。

    不買不行呀。

    農莊的田產屬于半公半私。

    說是半公,是因為必須遵行官府的規定土地為朝廷所有,任何人不得買賣。

    說是半私,使用土地之人,只需要繳納田稅,其他收成皆歸農莊所有。

    可糧食大豐收,糧食多出來了怎麼辦?

    每年秋收時,都有倉署之人在各個農莊收購農莊的余糧和各種農副產品,農莊只留下按人頭分配的定額口糧,並由農家樂負責發放。

    也就是說,農家樂還要幫著農戶存儲一年的口糧。

    當然,朝廷還會通過農家樂售賣糧食。

    畢竟總會有大肚漢,定量分配的糧食不夠吃,自然就需要從農家樂再買一些回來。

    不過,在“三庫”大量購買糧食的,還是那些私家商號。

    他們在“三庫”買了糧食,然後便轉賣到大漠、西域、交州和益州。

    另外,朝廷只宣布了與江東、江南斷絕商貿往來,可沒宣布與交州、益州斷絕商貿往來。

    商隊入益州,走的是褒斜道和上庸道。

    這些年,朝廷一直在修葺褒斜道和上庸道,過路的商隊只需要繳納一點微薄的“修路費”,便可暢通無阻。

    交多少?在這兩條道上,每輛馬車,無論載重多少,均只需繳納十枚五銖錢。而且還只是車馬需要繳納,行人則免費。

    這些年來,上庸道和褒斜道修葺的進程,已經開始逼近漢中郡了。

    其中的上庸道,由于沒有棧道,所以修的還都是柏油路。

    褒斜道就沒有辦法了,因為褒斜道有太多險峻的地段都是需要棧道來連接,不容易修柏油路。

    有了柏油路的便利,那些想入益州做生意的商號,自然願意繳納那一點“修路費”。

    他們的商品,在大漢內部是賺不到錢的,只有在益州、交州、大漠、西域,才能賺到錢,而且賺得還不少。

    可前往益州能走上庸道和褒斜道,那他們是如何前往交州的呢?

    用海船,走海路。

    可見,只要有利益,商人是真的拼呀。

    扯得太遠了。

    還是回到巡視車隊吧。

    每日,荀𨘥@爍壇山步庹廡├甑氖慮櫓 猓 估夢綺汀く聿褪奔洌 蚰切├俺 沙冀檣蘢糯蠛焊韝齜矯嫻姆 骨榭觶 盟且倉 懶耍 蠛罕狽降鼻暗降贅輝5攪艘桓鍪裁闖潭取br />
    不是國富,也不是民富,是全富。

    以荀𨘥@乃搗  蠛罕狽剿惺蘭掖笞澹 鼻暗納畽家 裙И蒙蝦芏唷br />
    只不過世家大族的生活與百姓生活的差距減小,世家大族的優越感沒過去那麼強了。

    這也是大漢“四年六災”都沒能掏空國庫的根本原因。

    大漢新制也因此能夠在長達四年的“天下大辯論”中屹立不倒。

    不過,這四年中,雖然內閣以強制手段壓制了官吏參與“大辯論”,但卻堵不住天下讀書人之口。

    加入大辯論的讀書人越來越多,短短半年內,就形成了明確的兩大陣容。

    “挺公子派”正式命名為“新制派”;“反公子派”正式命名為“舊制派”。

    大漢朝廷看到竟然公開分成了兩派,馬上又公布了應對措施。

    內閣公開在《漢報》上宣言

    天下治理之道,從來都是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改良的。

    秦以嚴刑峻法治天下,漢立之時,則以黃老道學治天下,武帝之後以儒學治天下。

    然如今之大漢在不到十年間,便經歷了傷寒大疫、冀州大旱、黃巾之亂、張純張舉烏桓之叛、北宮伯玉、韓遂羌胡反叛等諸多天災人禍。

    這十年間,朝廷無錢糧救災、賑災,亦無錢糧建強力之軍以懾天下。整個大漢餓殍遍野、雞犬不聞,前後死亡人口逾千萬。

    可見,治理天下出現了巨大的問題。

    這問題到底是因為儒學本身有缺陷,還是負責治國之朝臣能力不足,或者多方面綜合因素,有待有天下人共同探討。

    但有一個結論是明確的大漢原來的治國之道,已然不適合如今的大漢局勢。

    哪怕是大漢新制,目前只經歷了雍叛亂和雍大旱,尚未經歷更多的考驗,亦不敢說是更好的治理之道。

    然從最早實施大漢新制的青州、冀州等地來看,大漢新制可以讓青州富甲天下,可以讓更多的人富裕起來,可以杜絕出現凍餓而亡之現象,應該是優于舊制的。

    但到底如何,尚須經過未來歲月的檢驗。

    內閣向天下萬民承諾只要發現了大漢新制之不妥之處,必然在慎重研究後進行改善。

    然現在“新制”與“舊制”之爭愈演愈烈。

    本是探討治國之道的好事,卻出現水火不容的局面。

    期間更是出現了劣士,不顧事實,一味維護新制或舊制,甚至是口不擇言,公開謾罵,全無儒雅之風。

    故,內閣頒布詔令

    在新制優劣沒有定論之前,先按新制推行,以待實踐的檢驗。

    朝廷開放言論,天下讀書人盡可各抒己見,點評優劣,以助大漢朝廷找到更合適的治理之道。

    如舊制中的優點,亦可列舉,以助內閣將其融入大漢新制中。

    責成《漢報》社開闢兩版《治理之道》專刊,供天下學子、鴻儒寫文章,從各個角度評述大漢新制或大漢舊制。

    最後,言者無罪,聞者足戒。只要不被禮部評為劣士、文痞或文賊,朝廷都不會追究其直言,甚至是一些過激言辭之罪。

    當然,前提是必須有事實依據,或者是合理推斷。

    在內閣的指令下,《漢報》社開設了一個有兩個版面的專刊《治理之道》。每月一期。

    《治理之道》不偏不向,也不隱諱,一張紙正反兩面,分別刊登“新制派”和“舊制派”的文章。

    喜歡三塑強漢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三塑強漢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三塑強漢》,方便以後閱讀三塑強漢第193章 天下之辯(4)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三塑強漢第193章 天下之辯(4)並對三塑強漢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