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哪位蓋世人杰設如此之驚天之謀?”
張猛此時的內心中翻江倒海。
此謀不僅宏大,而且還嚴絲合縫,沒給雍 之叛留下任何可乘之機。
不僅如此,由于今年雍 大旱,兩軍再怎麼廝殺,也不會破壞莊稼。
而把匡漢軍、安漢軍吸引在長安、陳倉、冀縣三城之下,再加上函谷關和武關守軍,等于是設置了五個被護民軍定點打擊的地點,對雍 兩州百姓的影響,也降到了最低程度。
關鍵是函谷關和武關,護民軍是想破就破,而且還是限時破關。
要知道,戰國時期的匡章破函谷關,足足用了近三年時間、高祖皇帝劉邦過武關,也只能是使用“收買守關將軍”的詐計,然後先斬首,再突襲……
可張猛卻覺得護民軍要破兩關,是以時辰來計算的。
此時的張猛對于護民軍的戰力,以及到底是誰設計了如此宏大的謀略,充滿了極度的好奇。
听到張猛問是誰設此計謀,馮可、吳畏、李莽三人對視了一眼,然後都笑了。
最後,李莽看到馮可、吳畏都沒有正面回答的跡象,便開口說道︰
“將軍,在我護民軍中,能出此謀略者,數不勝數。”
然後可能怕張猛不信,指了指馮可、吳畏兩人道︰“別看他們均不到二十歲,可在青州訓練營中之時,設下的計謀甚至要比這次雍 之謀詭異很多。而從護民軍出來的,足有數十萬。”
說著,他突然語氣一頓,想了一下,沖著馮可和吳畏兩人叫道︰
“哈哈,我知道了,此謀肯定是出于小堅子。”
隨之他又想了一下,語氣篤定地說道︰“肯定是他。他在雍州任刺史府長史,大哥可想不出如此計謀,除他再無別人。”
李莽口中的大哥,自然是管亥。
馮可和吳畏笑了。“莽叔,別忘了,還有文則軍團長。文則軍團長能把東部鮮卑和扶余趕出東北平原,能把高句麗壓縮到小興安嶺腳下,可能是沒有謀略之人?”
李莽深深地點了點頭。
“沒錯。文則軍團長當初在青州軍事學堂時,學得最認真,問題也是最多。我還記得大帥說過,文則軍團長有潛力成為獨當一面的統帥。”
張猛在一邊越听越糊涂。
但雖然他剛剛說過“願降”,可此事涉及到護民軍的內部將領,他自是不好多問。
不過,他也可以確定,這個“文則軍團長”就是西南軍團的軍團長于禁。
李合派來游說他的人,把駐扎在雍 兩州的護民軍主要統兵者,都做過簡單的介紹。
征西軍團的軍團長趙雲趙子龍和參謀長張楊張稚叔,以及西南軍團的參謀長法正法孝直,目前都在京都,在那個什麼軍事學院學習。
所以,當前在雍 兩州的軍團長,只有于禁于文則一人。
忽然之間,天不怕地不怕的張猛,對護民軍產生了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恐懼。
能設此等宏大且天衣無縫計謀者,在護民軍中,雖然不會像李莽所說的“數不勝數”那麼夸張,恐怕每個軍團也都會有那麼三五人吧?
若護民軍每個軍團都有這麼多的蓋世之才,那誰又能打敗護民軍?
或者說,護民軍豈不是天下無敵了?
此時的護民軍,給張猛的不僅是恐懼,還有耳目一新之感。
想想看,征西軍團在涼州駐扎數月之久,只聞他們親民、愛民、護民,卻從未聞他們欺民、壓民、掠民。
就連自己麾下的五千將士,偶爾也會有欺民之跡。哪怕事後被打軍棍,十數年來,欺民之事也從未斷絕過。
那護民軍是如何做到的?
這樣的軍隊,不一直是自己內心渴望的嗎?
想到這里,張猛突然熱血上涌,再一次把尊中之酒一飲而盡,然後便起身離開桌案,走到大堂中央,雙手抱拳,單膝下跪,大聲說道︰
“吾願加入征西軍團,討西羌、征西域,吾願不畏生死,一馬當先!”
看到張猛這一突然的舉動,馮可、吳畏和李莽都愣住了。
這怎麼就立誓了?
馮可快速起身,上前扶起張猛。
“叔威將軍年歲已是吾之叔父之輩,可不敢受將軍如此大禮。”
等張猛起身之後,馮可接著說道︰“討西羌、征西域過于艱苦,自當由我們這些年輕人承擔。將軍年逾五旬,吾建議將軍入兵部,既可攜家眷入京都,亦可指點軍事學院之年輕教官。”
“護民軍嫌吾老矣?”張猛眼楮瞪了起來。
“非也,非也。”馮可馬上否認。
“將軍願重歸朝廷,自是大功。至于將軍何去何從,自由兵部定奪。剛剛傳信軍營,說是半個時辰後,將軍必至軍營,這眼看時間已至,還請將軍與我們同行,前往軍營安撫玉門關將士如何?”
吳畏出來打圓場。
張猛已經年過五旬,不可能跟得上征西軍團的節奏。
征西軍團年紀最大的就是李莽了,也不過三十出頭。
張猛也知道此時不是定他何去何從的時候,馬上大聲響應吳畏。
“好!請三位將軍與老夫同走一遭!先處理好玉門關的事情,再來理論老夫還能否帶兵。”
說著,便大踏步向堂外走去。
這兩天,李合派來監視征西軍團的暗探,內心很是郁悶。
他們當然也想靠近玉門關,可征西軍團的斥候太厲害了,無論他們如何隱匿身形,也逃不過斥候的雙眼,最終都會被斥候驅逐。
整整兩天,他們根本就無法進入靠近玉門關四十里的範圍內。
可在今天一早,他們突然發現,護民軍的斥候撤走了。
正在他們趁著再沒有斥候阻攔他們,而快速向玉門關靠近之時,便見到了來通知他們的張猛親衛。
張猛親衛告訴他們,征西軍團此時正穿玉門關而過,前往西域。
如果他們現在快馬趕到玉門關附近,還可以看到征西軍團過關的情景。
但張猛的親衛告誡他們,他們可以靠近玉門關觀察,但必須在數里外,而且絕對不能進入入玉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