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塑強漢

第34章 建立農莊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深山老僧 本章︰第34章 建立農莊

    隨著時間的推移,所有農戶、佃戶,在知道耕種官田,只需要繳納三成田租後,他們會如何?

    農戶寧願把自己的田地賣給官府,然後去耕種官田。

    佃戶會毫不猶豫地脫離那些世家豪紳。他們來耕種官田不香嗎?

    官田不夠?沒關系,可以開荒呀。開荒時,官府對參與開荒的佃戶進行補貼,開荒後的若干年,再慢慢扣除。反正不能讓願意開荒的佃戶吃虧。

    或者說,以後已經沒有農戶、佃戶之分了,都是農戶。

    而且有了曲轅犁和其他收割機械,每戶起碼可以多種數十畝地。

    佃戶都跑來耕種官田了,世家豪紳的土地就沒人耕種了。

    他們只有兩條路︰要麼購買大量的奴僕來耕種數量龐大的田地,要麼把多余的田地賣給官府。

    購買大量的奴僕,肯定不現實。

    因為當蔡成掌控了大漢絕大部分地域時,蔡成就會徹底廢除奴隸制。

    這用不了多少時間。十年?二十年?

    反正蔡成自己的規劃是二十年掌控整個大漢。

    不用奴隸,那就只能把田產直接賣給官府。

    不賣是行不通的,因為只要不耕種,官府就有權收回土地。

    蔡成就是要用這樣的方法,慢慢把所有的土地都收歸官有。

    既然當前皇帝管不了,那就變成“普天之下,莫非官土”好了。

    當然,蔡成不會讓這些士族豪紳活不下去。他還指望著從這些士族豪紳和寒門的讀書人中,培養出大量官吏呢。

    一是士族豪紳可以自行耕種。

    小族有數十人,大族上百人,世家則可能有數千人。

    二是他會大幅度提升官吏的俸祿。

    官吏用俸祿養家,自然不需要那麼多的土地。

    三是發展商業。

    世家大族都有經商。

    只不過,按“士農工商”的傳統,商人是最不被重視的。所以,世家大族即便經商,也從來不會張揚。

    但若論對商業的理解之深,非世家大族莫屬。

    曲轅犁、收割機、打谷機等普及後,缺糧問題必會有極大的改善,商人的生存空間也會越來越大。

    吃到第一波紅利的,必然是這些世家大族。

    蔡成知道,消滅階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要改變歷史進程,重塑天下,不僅僅是打打殺殺,然後自己當皇帝。

    廣大民眾的認知、國家概念的建立、社會的富庶程度、思想意識的提升……,蔡成需要做太多的事情。

    而所有這一切,都要由社會制度來引導,來開路。

    因時制宜、因地制宜的制度設計,就成為了蔡成最為核心的任務之一。

    同樣,制度的設計與建設,才是改變歷史走向的真正動力。

    當前蔡成最緊缺的資源是什麼?必然是官吏。

    因為他設計出的制度,需要郡府來公布,更需要理解這些制度的人去推廣、去執行。

    這些人必須是,也只能是各級官吏。

    這些官吏,還必須得是蔡成自己培養出來的。原有官吏,未必能夠理解他的制度。

    而且,蔡成要自己培養官吏,就會逐漸改變官吏的結構。從以世家為主,潛移默化地變成以寒門為主,直到最後有了知識的貧民也能夠加入進來。

    等到全新的“左伯紙”制作出來,再以活字印刷術為根本建立印刷廠,貧苦百姓就有機會讀書了,他們就可以有知識了。

    第二天一早,天剛剛放亮,十位士紳代表就已經沖進了郡府。

    他們晚上基本沒睡,搞得蔡立早飯都沒有吃完,就來接見他們。

    蔡立還以為他們這麼早趕過來,又出了什麼變故。等他們開口後,才知道,他們一致要求,後面與流民的談判,必須是成公子出面擔任主談。

    可以說,昨晚他們十人回去後,蔡成的名聲就在東萊所有的士紳中打響了,響徹雲天。也因此建立了極高的名望。

    竟然真的有兼顧各方、誰也沒有吃虧的良策。

    關鍵是,各世家大族依然存在,東萊穩定如初,都是意外之喜。

    蔡立還想推托,畢竟蔡成才十二歲。

    可隨後趕來的郡丞、功曹、主簿、督郵等人,馬上提醒蔡立,這可是昨晚蔡成公子自己請纓的。

    蔡成也趕了過來,告訴蔡立,應對之策是自己提出的,所以去與流民商談,自己義不容辭。

    然後,蔡成就帶著郡丞和督郵,以及十個士紳代表,一起出城,進入了流民的營地。

    時剛過午,蔡成等人從營地中出來,馬上又進入了管氏農莊。

    十位士紳代表興奮地宣布,成公子的要求,流民都接受了。

    現在只需要士紳們快速確定售賣給郡府的田畝清單。

    這不需要蔡成參與,蔡正已經趕了過來。

    一場可能毀天滅地的動亂,就這麼消于無形。

    但所有來黃縣的士紳,並沒有急于返回家園。

    他們都盯著即將成立的聯合商號。

    當然,以管亥為首的流民也沒有離開。

    雖然有了田地清單,但還需要按郡府的規劃,做出具體的安置。

    這些流民已然成為東萊郡的農戶,歸東萊郡府統轄。

    可流民的數量太多了,足有二十余萬,而且還散布在整個東萊十二縣國。

    他們現在雖然有錢有糧,可他們沒房過冬,得到的田地也等著去接收,所以,這需要郡府給出詳細規劃,再確定分配田地、安置流民。

    此事,當然是蔡正和主簿兩人負責了,本來是主簿為主,蔡正為輔。

    但在實際操作中,主簿卻發現蔡正好像早已經想好了這一切,安排事務也是輕車熟路,自然而然,就變成了蔡正為主,主簿為輔。

    管亥為首的流民並沒有等多久,三天後,流民的詳盡安置計劃,就已經出台。

    簡而言之,根據那四十萬畝土地的分布情況,以百戶為一莊、十莊為一鄉,妥善地安排在各縣國相應的位置。

    至于各莊的莊主,由入莊的百戶民眾自行選舉。鄉長則暫時空缺,等郡府選拔之後,再去上任。

    喜歡三塑強漢請大家收藏︰()三塑強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三塑強漢》,方便以後閱讀三塑強漢第34章 建立農莊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三塑強漢第34章 建立農莊並對三塑強漢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