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黨清流之間的第三種活法

第512章 自知之明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劉殺千刀的 本章︰第512章 自知之明

    嘉靖三十五年,三月。

    京畿之地,春寒料峭,冬的余威仍在灰蒙蒙的天空和刺骨的北風中負隅頑抗,但紫禁城琉璃瓦下暗涌的暖流與權力更迭的熱度,卻已悄然破冰。

    西苑通往神機營火藥局所在的寬闊官道上,車馬絡繹不絕,蹄聲踏碎清晨的寂靜,車轅壓過青石板路的轔轔之聲終日不絕。

    這支隊伍構成奇特,有戶部度支司主事捧著緊急撥付銀兩的批文,有工部虞衡清吏司郎中押送著整車的精鐵、熟銅與硝石,有來自宣大、薊遼、乃至東南抗倭前線身著戎裝、面帶風塵之色的差官,持著各鎮總兵、督撫的加急文書,前來催請軍械。

    所有這些身份各異、目的不同的人,匯聚于此,目標只有一個——那座戒備森嚴、日夜轟鳴、仿佛一頭不斷吞吐金屬與火焰的巨獸般的龐大建築群神機火藥局。

    而掌控這頭巨獸,讓這帝國最尖端、最致命的武力源源不斷產出的,眾人都知道是一位年僅弱冠、卻已權傾朝野的年輕人——靖海伯、兵部右侍郎、協理京營戎政,陳恪。

    嘉靖帝朱厚傦禶廙r〉男湃危 訓攪私酢捌 健鋇某潭取br />
    精舍之內,沉水香的青煙繚繞中,但凡是陳恪以“強軍固防、靖海平虜”為由呈上的奏請條陳,無論是請求增撥巨款以擴建作坊,還是調撥某地特產的優質物料,抑或是破格提拔某位有特殊技藝的匠戶,甚至是為火藥局爭取某些超然的獨立核算權限,御筆朱批幾乎總是不出意料的兩個字“照準”。

    時常還會附加“速辦,勿誤戎機”、“該部知道,依議行”等更顯急迫與支持的語句。

    在皇帝的排序中,供奉玄修、丹爐不熄與宮苑享樂的用度自然是雷打不動的第一位,不容任何人、任何事撼動。

    然而,在這之後,優先滿足的,絕非後妃脂粉、宗室恩賞,甚至不是修補太廟社稷壇,而是陳恪和他的神機火藥局。

    這份恩寵,超越了常規的部議流程,也越過了無數紅眼病的妒忌與腹誹,成為一種令人側目又無可奈何的特權。

    原因赤裸而現實陳恪給出了最硬核、最無法辯駁的回報。

    經他主持,匯聚能工巧匠,改良的燧發銃、精鋼鍛打的火銃銃管、定量分裝的紙殼彈藥、以及燃燒更充分、威力倍增的顆粒化黑火藥,正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品質,源源不斷輸送往九邊重鎮與東南海疆。

    過去的軍械,尤其是火器,質量參差不齊,堪稱“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險物。

    鳥銃射程近,精度差,最可怕的是極易炸膛,軍士們視若畏途,寧可靠血勇之氣持冷兵器搏殺,也不願操作那不知何時會吞噬自己手掌甚至性命的“燒火棍”。

    而如今,由神機火藥局督造、統一鐫刻著編號的火銃,則徹底改變了邊軍將士的看法。

    它們不僅射速更快,精準度更高,有效射程增加了幾倍不止,更關鍵的是,只要嚴格遵循那本由陳恪親自審定、圖文並茂的《火器操典》進行操作,炸膛的風險被降至極低。

    軍士們手持此等利器的信心大增,戰力自然飆升。

    于是,邊關的捷報開始頻繁出現這樣的字眼“賴新式火器犀利,于百步外斃敵酋,潰其陣”、“賊寇畏我銃炮聲如雷,聞風輒遁”、“憑寨固守,以火銃輪番擊之,虜騎不得近,傷亡慘重”……

    這實實在在、用敵人首級和收復失地堆砌出來的戰功,堵住了所有質疑者的嘴,也讓陳恪的聖眷愈發穩固,成為他權力金字塔最堅不可摧的基石。

    皇帝需要他的“能干”來維系帝國的武功與體面。

    他的影響力,早已超出了一個尋常兵部侍郎甚至伯爵的範疇。

    兵部尚書高拱,性情剛烈,眼光極高,素以“識人明、辦事辣”著稱,朝中多少老臣勛貴在他眼中不過尸位素餐之輩,卻獨獨對這位年輕他三十余歲的陳恪,流露出毫不掩飾、甚至有些破格的激賞與近乎平等的尊重。

    兩人在兵部值房商議軍務,或于西苑御前奏對時,高拱常會自然而然地側身,征詢陳恪的意見“子恆,于此事如何看待?”言語間並非上級對下級的指令,反倒更似同僚間的切磋,甚至時常能听到高拱那帶著濃郁河南口音的爽朗笑聲和擊節贊嘆“妙極!子恆此議,真乃老成謀國之論,切中肯綮!”在許多涉及軍械調配、新軍編練、邊將考課乃至戰略布局的事務上,兩人幾乎“穿一條褲子”,默契無間,形成了強有力的聯盟。

    這種聯盟,使得陳恪在軍事領域的話語權,實則已達到了令人咋舌的頂峰,某種程度上,他甚至成為了高拱在技術裝備和戰術革新方面的“首席智囊”與執行臂膀。

    尤其在前不久,另一位極具潛力和野心的兵部左侍郎張居正,被外放至地方歷練後,陳恪在兵部的地位更顯突出,幾乎成了高拱之下、具體實務的第一人。

    然而,身處漩渦中心的陳恪本人,卻清醒、冷靜得令人心悸。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他像一個最高明的走索者,精準地把握著平衡,嚴格地將自己的手腳束縛在幾個皇帝樂于見到、且不易引發猜忌的框框之內職權範圍內的東南武選、兵部例行的戎政奏報協調、以及神機火藥局的一應研發生產事務。

    除此之外,絕不越雷池半步。

    六部其他事務?吏部銓選、戶部漕運、刑部斷案?不置喙,不評論,仿佛從未听聞。

    都察院風聞奏事,彈劾百官?不摻和,不表態,敬而遠之。

    地方官員升遷貶謫,封疆大吏調動?不打听,不關說,視若不見。

    他甚至刻意淡化自己另一重極為耀眼、本可匯聚巨大清望的身份——嘉靖二十九年狀元郎、心學門人。

    王畿、錢德洪等心學大佬,數次致信或通過門下弟子傳遞信息,言語中隱隱有將他推向前台、凝聚力量、甚至與日漸保守求穩的徐階分庭抗禮之意。

    但皆被陳恪以“晚輩才疏學淺,終日忙于瑣碎軍務,實不敢玷辱師門清譽,于大道更無寸進”等謙卑到極致的言辭,恭謹而堅定地婉拒。

    他刻意回避清流文人的詩酒雅集,謝絕一切哲學義理的公開辯論,將自己精心包裝成一個純粹的、只知埋頭軍工實務、醉心于“奇技淫巧”的“技術型”勛貴武將。

    他仿佛主動給自己套上了一層厚厚的、名為“專精事務”的甲冑,隔絕了外界試圖加諸于他的更多政治期待與派系標簽。

    但智慧深沉如徐階者,豈能看不出這謙退背後的韜光養晦?

    陳恪越是表現得人畜無害,只關心火藥配方和銃管鍛打,他在那些對徐階“調和”圓融路線感到失望的年輕銳進的心學門人、以及朝野上下看重實績的務實派官員心中的威望就越高。

    這種無聲的積聚,如同地下暗河,比任何張揚的拉攏結派都更加可怕和持久。

    這是一種客觀存在的勢頭,是人心向背,非任何權術所能強行扭轉或壓制。

    徐階靜觀其變,忌憚在心中滋生蔓延,卻一時找不到任何發作的理由。

    陳恪太“乖巧”了,乖巧得嚴絲合縫,無懈可擊。

    他所有行為都符合一個“忠謹勤勉”的純臣形象,讓徐階這位以“深沉有度”著稱的首輔,也感到無處下口。

    這份極致的乖巧與自律,是陳恪用驚人的理智和自制力換來的。

    他深知,自己如今擁有的一切權勢和恩寵,其根源並非自身的才華或魅力,而是源于嘉靖帝那基于“有用”且“可控”的信任。

    皇帝需要一把鋒利且好用的刀,但絕不允許這把刀產生自己的意志,甚至反過來威脅持刀的手。

    一旦他流露出超越“利器”範疇的野心,比如試圖整合心學資源形成學派力量,或插手吏治民生收買人心,那麼迎接他的,絕不會是高拱的欣賞和同僚的敬佩。

    而必然是嘉靖帝那雙瞬間變得冰冷猜忌的眸子,以及隨之而來的、足以將他連同他苦心經營的一切徹底碾碎的政治風暴。

    他必須讓嘉靖滿意,讓嘉靖覺得他永遠是那把最鋒利、最能解決問題、卻又絕無可能傷及自身的寶劍。

    于是,他更加專注地投入到火器的改進與大規模生產中,用邊鎮一次次傳來的捷報和敵軍首級,作為對皇恩最好的回報與鞏固。

    這是一種走在刀鋒之上的極致平衡。

    一邊是穿越者靈魂中深知必須推動變革、開啟新局的使命感的灼燒;另一邊是皇權至上、稍有不慎便萬劫不復的冷酷現實。

    他必須在兩者之間,于萬丈深淵之上,找到一條僅容一人通過、細如發絲的獨木橋。

    這一日,他自西苑精舍匯報完新式後裝艦炮的進展出來,嘉靖帝因近日邊捷頻傳,心情極佳,不僅詳細詢問了細節,更額外賞下兩柄玉如意和數匹江南的甦錦,溫言勉勵“陳卿辦事,朕是放心的。國之利器,賴卿掌劃,辛苦了。”

    恩寵之隆,引得侍立一旁的黃錦臉上那慣常的、如同面具般的笑容都更盛了幾分,語氣也愈發謙卑。

    陳恪恭敬謝恩,垂首退出精舍。

    走在高高的、投下巨大陰影的宮牆之下,料峭春風拂過,卷起些許塵土,他卻感到一絲深入骨髓的寒意與孤寂。

    周遭的 赫與恩遇,仿佛都隔著一層透明的屏障,他能看見,能利用,卻難以真正融入其中,感受到溫暖。

    他抬起頭,目光掠過紫禁城巍峨連綿、在灰色天空下顯得格外肅穆的飛檐斗拱,仿佛能穿透這厚重的宮牆與時空的阻隔,看到那片他真正向往的、波濤洶涌的、代表著未來與希望的蔚藍大海。

    “穿越者守則第三百三十一條,” 陳恪在心底無聲地刻下冰冷的字句“使命如星,指引穿越迷途;然星光雖亮,亦需渡世之舟——在未能造就可破浪巨艦前,縱有千般不甘,亦需忍性蟄伏,假借舊舟之槳。”

    喜歡嚴黨清流之間的第三種活法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嚴黨清流之間的第三種活法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嚴黨清流之間的第三種活法》,方便以後閱讀嚴黨清流之間的第三種活法第512章 自知之明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嚴黨清流之間的第三種活法第512章 自知之明並對嚴黨清流之間的第三種活法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