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剛過,江南的煙雨就籠罩了太湖流域。陸尋站在黿頭渚的石台上,望著湖面蒸騰的水汽,掌心的共生紋泛起溫潤的暖意。三珠歸位已過三年,天地間的氣脈愈發和諧,連太湖的水紋都比往年規整了許多,浪濤拍岸的節奏帶著天然的韻律“看來這里的‘水龍局’愈發穩固了。” 他指尖劃過水面,激起的漣漪竟順著氣脈流向,在湖面畫出個淡淡的太極圖案。
林婉兒的听石符在船頭輕顫,符面映出湖底的景象 —— 三珠歸位後形成的氣脈網在湖底交織,像銀線般連接著各處龍脈節點,幾只老黿在氣脈交匯處游弋,背甲上的紋路與氣脈完美契合“尋哥你看!老黿們在守護水脈節點呢!” 她往水里撒了把龍息草籽,草籽遇水即化,順著氣脈擴散開,“血珠說它們是太湖的靈物,受龍脈滋養,也在反哺水脈。”
王胖子蹲在岸邊烤魚,軍大衣搭在石欄上,離火珠在炭火里轉著圈,將魚皮烤得金黃酥脆“奶奶的這太湖銀魚就是鮮!” 他往魚身上撒了把野花椒,“胖爺巡這趟江南,發現各地的守脈人越來越像樣了,昨天在甦州看到個半大孩子,都會用青銅鏡測氣脈了!” 魚肉的香氣混著水汽飄開,引得幾只水鳥在岸邊盤旋。
不遠處的漁港里,漁民們正忙著修補漁網。新搭的棧橋安 “丁字形” 伸入湖中,棧橋的樁腳纏著龍息草編的繩網,既能防蛀又能聚氣。老漁民周伯拄著竹篙指揮年輕人干活,竹篙上刻著簡單的水紋符,每點一下水面,就有細小的氣脈順著波紋擴散“陸先生來得巧!” 他笑著招手,“這新棧橋按您三年前畫的圖樣搭的,去年汛期愣是沒被淹著!”
陸尋走下石台,護脈刀輕叩棧橋樁腳,金紅色的氣脈順著刀身注入,樁腳周圍的水草瞬間挺立起來,葉片上的露珠滾落,在陽光下閃著光“氣脈通了,樁腳能扎根更深。” 他往漁網里塞了片黃龍玉佩的邊角料,“把這個縫在網頭,捕魚時能避開龍脈節點,不傷水族靈智。” 玉佩接觸漁網的瞬間,網眼上浮現出淡淡的龍紋,入水即隱。
林婉兒跟著周伯的孫女小蓮去看漁船上的風水陣。小姑娘才十二歲,梳著雙丫髻,腰間掛著個小小的听石符碎片,是去年陸尋送的“陸姐姐你看!我按爺爺教的,在船尾種了蘆葦,船頭掛了桃木片!” 她指著船舷上的刻度,“這是測水脈的‘定波尺’,水脈穩的時候刻度是綠色,亂的時候會變灰!” 听石符碎片在她掌心亮了亮,映出船底流暢的氣脈走向。
王胖子把烤好的魚遞給圍觀的孩子,離火珠在掌心轉著圈逗他們玩“胖爺告訴你們,這太湖底下藏著條水龍,你們善待魚蝦,它就保你們風調雨順!” 他往水里扔了塊魚骨,立刻有魚群游來啄食,“看到沒?它們都是水龍的子孫,得好好待著!” 孩子們咯咯直笑,紛紛往水里撒面包屑。
正說著,湖面突然泛起一陣漣漪,原本規整的水紋出現細微的紊亂。陸尋的共生紋輕輕刺痛,他望向湖心的三山島方向,那里的氣脈出現了一絲波動“是龍脈在調整氣脈。” 他對周伯說,“三山島的‘鎮水塔’該維護了,塔身的符文可能有些淡化。” 護脈刀指向湖心,金紅色的氣脈如細線般延伸過去,瞬間穩住了波動的水紋。
周伯連忙招呼漁民開船“去年冬天雪大,塔基可能結了冰縫!” 他往船上搬著朱砂和糯米,“早就想請先生看看,這下正好一起處理!” 漁民們動作麻利地解纜起錨,船頭的桃木片在風中輕顫,發出清越的聲響。
登上三山島時,島上的梅樹剛謝,新抽的綠芽帶著濕潤的水汽。鎮水塔矗立在島中央,青磚砌成的塔身爬滿了青苔,塔頂的銅鈴蒙著層薄塵,響聲有些沉悶。陸尋繞塔走了一圈,發現塔基東北側有道細微的裂縫,裂縫中滲出淡淡的潮氣“是地氣郁結所致。” 他讓漁民取來艾草和生石灰,“把艾草塞進裂縫,再用石灰封死,能引地氣順塔身流轉。”
林婉兒的听石符貼在塔壁上,符面映出塔內的氣脈走向 —— 原本筆直的氣脈在第三層出現彎折,塔磚上的符文褪色嚴重“尋哥快看,第三層的‘坎水符’快看不清了!” 她從行囊里取出朱砂筆,“血珠說用龍血草汁調朱砂,能讓符文更持久。” 她沾著特制朱砂,小心翼翼地沿著舊痕補畫符文,筆尖劃過之處,磚面泛起淡淡的水光。
王胖子扛著梯子爬上塔頂,離火珠往銅鈴上一掃,青藍色的火焰將灰塵燒盡,露出 亮的銅面“奶奶的這鈴鐺啞了三年,胖爺今天讓它重響起來!” 他往鈴舌上系了根紅綢,綢帶末端綴著塊青銅殘片,“這樣風吹鈴響,還能震散周圍的滯氣!” 銅鈴在他晃動下發出清脆的響聲,聲波擴散開,島上的鳥雀紛紛振翅飛起,在天空盤旋成圈。
補完符文的鎮水塔重新煥發靈氣,塔身滲出細密的水珠,順著磚縫流下,在地面匯成細小的溪流,溪流中竟長出嫩綠的水草。陸尋的共生紋與塔身氣脈相連,能清晰感知到太湖的水脈順著塔基往四周擴散,像血管般滋養著整個流域“這樣至少能穩十年。” 他望著湖面,原本紊亂的水紋已經恢復規整,“等小蓮再長大些,就能教她怎麼維護這水龍局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周伯非要留他們吃午飯,漁船載著眾人往湖中心的漁島駛去。島上的漁村岸 “八卦陣” 布局,家家戶戶的院牆都種著迎春花,門楣上掛著曬干的龍息草“這都是按先生教的‘聚氣宅’樣式蓋的。” 周伯指著村口的老槐樹,樹上掛著數十個紅綢袋,“里面裝著漁民的頭發和指甲,跟龍脈氣脈連著呢!” 老槐樹的枝葉在風中沙沙作響,投下的樹蔭正好罩住村口的水井。
飯桌上的魚蝦都是剛捕撈的,清蒸白魚、銀魚羹、醉蝦,滿滿一桌湖鮮。小蓮捧著碗魚湯,脆生生地問“陸先生,您說水里真的有龍嗎?我爺爺說他年輕時見過龍吸水。” 她指著窗外的湖面,“昨天我好像看到水里有金光一閃而過。”
陸尋往她碗里夾了塊魚腹“龍不在水里,在氣脈里。” 他望著湖面的波光,“你爺爺種的蘆葦,搭的棧橋,畫的符文,都是在養龍氣。龍氣足了,魚蝦就多,湖水就清,這就是守脈的道理。” 共生紋輕輕發燙,他能 “看” 到小蓮腰間的听石符碎片正在吸收湖中的氣脈,這孩子天生就有通脈的天賦。
王胖子喝著米酒,拍著周伯的肩膀“老周你這孫女是塊好料子!胖爺看她比當年的尋哥還有靈氣!” 他往小蓮手里塞了塊離火珠的邊角料,“這玩意兒能聚陽氣,戴在身上不怕水邪!” 離火珠碎片在小姑娘掌心泛著微光,引得她眼楮亮晶晶的。
午後的雨淅淅瀝瀝下了起來,漁村籠罩在煙雨朦朧中。陸尋帶著小蓮在村里巡查風水局,教她辨認氣脈流動的痕跡“你看這家的屋檐,水流順著‘人’字形紋路走,不會直沖門口,這叫‘分水煞’;那家屋後種著竹子,竹子屬木,水能生木,木能固土,這叫‘靠山穩’。” 他用樹枝在泥地上畫著簡單的風水圖,小蓮學得認真,時不時點頭記在心里。
林婉兒則幫著村里的婦人處理受潮的草藥。龍息草、艾草、菖蒲,分門別類晾在屋檐下,她教大家用草木灰防潮,用桐油涂紙包草藥“這些草藥是守脈的利器,龍息草能聚氣,艾草能驅邪,菖蒲能化煞,都得好好保管。” 听石符在草藥堆上掃過,將受潮的草藥一一標出,方便大家處理。
傍晚雨停時,天邊出現了彩虹,橫跨在湖面和漁村之間。周伯敲響了村口的銅鐘,漁民們紛紛走出家門,往老槐樹下聚集。他們捧著香火、祭品,準備舉行簡單的祭湖儀式。陸尋站在人群後,看著小蓮跟著爺爺焚香禮拜,稚嫩的臉上滿是虔誠,突然明白守護從來不是一代人的事。
祭湖的歌謠在暮色中響起,樸實的歌詞帶著水鄉特有的韻律“太湖寬,太湖水,養我魚蝦育我炊;龍氣順,水脈長,護我子孫萬代昌……” 歌聲中,老槐樹的枝葉輕輕搖曳,湖面泛起細碎的金光,與天邊的彩虹連成一片。
離開漁島時,小蓮追著船跑了老遠,手里揮舞著塊剛畫好的水紋符“陸先生!我會好好學風水的!以後我來守太湖!” 她的聲音在湖面回蕩,听石符碎片在陽光下閃著光。
陸尋站在船頭揮手,共生紋傳來溫暖的共鳴。他知道,這江南的水脈以後會有新的守護者,就像昆侖有守山人道童,蜀山有年輕道士,少林有小武僧,每個地方的龍脈都在孕育著新的守護力量。
船行至湖心,林婉兒的听石符突然亮起,符面映出各地的景象 —— 漠北的牧民在草原上播種龍息草,西域的守脈人在戈壁修復地縫,中原的百姓在田埂上修水利,嶺南的漁民在海邊種紅樹林。這些看似平凡的舉動,都在滋養著龍脈氣脈,織成一張巨大的守護網。
“你看,大家都在守脈。” 林婉兒靠在他身邊,听石符的藍光映在她臉上,“血珠說天地間的氣脈就像人的血脈,每個人的守護都是一滴血,匯在一起就成了江河。” 她指著符面中重疊的人影,“他們或許不知道三珠,不懂鴻蒙紫氣,但他們知道守護家園,這就夠了。”
王胖子躺在船板上,望著天上的流雲“奶奶的這日子過的,比胖爺當年打煞龍時舒坦多了。” 他叼著根蘆葦,“以前總覺得守脈得驚天動地,現在才明白,能讓老百姓安安穩穩打魚種地,比啥都強。” 離火珠在他胸口忽明忽暗,與湖面的波光遙相呼應。
船入長江口時,遇到了北上的漕運船隊。為首的漕船桅桿上掛著面 “守脈” 的小旗,船工們正用龍息草編的網兜裝貨物“是張舵主的船隊!” 林婉兒認出了船頭指揮的壯漢,“他現在把漕船都改成了‘運脈船’,專門幫各地守脈人運送草藥和法器。” 漕船靠近時,張舵主扔下一個信筒,里面裝著各地守脈人的近況簡報。
陸尋拆開信筒,里面的紙條上記著瑣碎卻溫暖的事華山弟子新種了千棵松柏,曲阜的孔廟新增了護脈碑,黃帝陵的守陵人收了個小徒弟,潯江的漁民新編了護脈漁歌。這些字跡各異的記錄,拼湊出一幅鮮活的守脈圖景“這才是真正的天地歸一。” 他將紙條遞給林婉兒,“不是靠三珠強行維系,是人心與龍脈真正同頻共振。”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船隊繼續北上,兩岸的風光漸漸從水鄉變成平原。麥田一望無際,田埂上每隔百丈就立著塊青石,石上刻著簡單的 “鎮土符”。農夫們在田里勞作,孩童們在土坡上放風箏,風箏線纏著龍息草,飛到高處就能引來雨露“是‘風調雨順局’!” 林婉兒指著風箏,“血珠說這是老百姓自己想出來的法子,用風箏引天雨,用石符固地脈。”
王胖子望著麥田里的身影,突然感慨道“胖爺以前覺得守脈是咱們這些有本事的人的事,現在才知道,最厲害的守脈人是這些老百姓。” 他往田里扔了塊青銅殘片,殘片落在石符旁,激起淡淡的氣脈漣漪,“他們世世代代守著這片土地,比誰都懂怎麼跟龍脈相處。”
行至淮河渡口,遇到了在此等候的茅山弟子清風。他帶著幾個年輕道士,正在渡口修建 “鎮水亭”,亭柱上刻滿了融合風水與道術的符文“陸先生!這亭子按《青烏秘錄》的圖樣建造,既能鎮水患,又能聚人氣!” 清風指著亭中央的石桌,“桌面刻著九州龍脈圖,供過往守脈人交流用。” 年輕道士們正在給符文描金,陽光下的亭宇熠熠生輝。
陸尋撫摸著亭柱上的符文,能感覺到茅山道術與風水術的完美融合,比三年前更加圓融“清虛道長的遺願實現了。” 他望著認真描金的年輕道士,“道術與風水本就同源,都是為了守護生靈。” 共生紋與亭宇氣脈相連,他能 “看” 到無數細小的氣脈順著亭柱往四周擴散,滋養著渡口的土地。
傍晚在渡口的客棧歇腳,來自各地的守脈人聚在大堂交流心得。華山的道士講如何用松針測煞氣,少林的武僧演示如何用佛珠聚氣,嶺南的巫祝分享草藥辨識口訣,潯江的漁民唱新編的護脈漁歌。不同門派、不同身份的人圍坐在一起,沒有隔閡,只有對守脈的熱忱。
陸尋坐在角落,听著大家的討論,突然覺得守護從來不是孤獨的事業。從昆侖的玄虛子到茅山的清虛道長,從少林住持到黃帝陵巫祝,無數人的智慧與信念,最終融入了這些平凡的守脈日常中。
深夜的渡口格外寧靜,只有淮河的水流聲和鎮水亭的風鈴響。陸尋站在亭中,望著滿天繁星,掌心的共生紋與三珠氣脈遙相呼應。天珠在昆侖閃爍,地珠在嵩山沉穩,人珠在曲阜溫暖,三者的光芒在天際連成穩固的三角,將九州龍脈護在中央。
林婉兒和王胖子也來到亭中,三人並肩望著星空。遠處的麥田在夜風中起伏,像金色的波浪;渡口的燈火星星點點,與天上的星辰交相輝映;淮河的水流聲帶著天然的韻律,像是天地的呼吸“尋哥你听,這聲音多和諧。” 林婉兒輕聲說,“龍脈的流動,人間的煙火,自然的節律,都融在一起了。”
王胖子往空中舉起酒葫蘆,對著星辰遙遙一敬“敬天,敬地,敬這天下所有的守脈人!” 他飲下一口酒,“敬咱們沒白忙活一場,敬這山河無恙,人間安康!” 酒液灑在地上,滲入泥土,竟冒出細小的嫩芽。
陸尋望著三人在亭中的身影,護脈刀、听石符、離火珠在月光下泛著微光,三種不同的力量在此刻完美融合。他知道,第四卷的故事即將落幕,但守脈的傳承永遠不會結束。就像這鎮水亭的風鈴,會一直響下去;就像這淮河的流水,會一直淌下去;就像這人間的守護,會一代接一代,永遠延續。
天邊泛起魚肚白時,第一縷陽光穿過鎮水亭的窗欞,照在亭中央的龍脈圖上。九州的輪廓在晨光中漸漸清晰,每條龍脈的氣脈都在微微發光,與人間的炊煙、田野的露珠、河流的波光交織成溫暖的光暈。
陸尋最後看了眼掌心的共生紋,紋路已經與他的氣脈完全相融,分不清彼此。這或許就是守脈的終極意義 —— 不是人與龍脈的對抗或征服,而是相互滋養,彼此成就,最終達到真正的守脈同和。
三人離開渡口時,年輕的茅山弟子正在亭中誦讀新寫的《守脈同和賦》,聲音朗朗,順著淮河的水流往遠方傳去,與麥田的風聲、渡口的號子、天上的鳥鳴,共同譜寫成一曲天地長歌。這歌聲里,有三珠的守護,有龍脈的回應,更有無數守脈人平凡而堅定的心跳,在歲月的長河中,永遠回響。
喜歡華夏龍脈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華夏龍脈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