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陽淅川縣九重鎮的這片麥田里,陳雨薇和她的昆蟲組同學們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科學啟蒙。
三個月來,這群年輕人從最初連蚜蟲和瓢蟲都很多人只是在書本了解過昆蟲的習性和特征,成長為能夠獨立完成生態調查的,並根據實際的情況對于昆蟲做出記錄和分析。
這當中的第一個月,簡直是所有人的摸索與挫折。
剛開始調查時,昆蟲小組組員王若尋因為不會使用吸蟲器,一不小心把樣本噴得滿臉都是,小姑娘不光哭的傷心,由于接受不了蟲子噴到了臉上,香胰子被她洗掉了一半,還覺得難受,方稷看到這些也不苛責,這都是將來的農業有生力量,只有這些孩子真正成長起來,才能給農業帶來更廣闊的未來。
\"教授,我們這樣手動計數真的科學嗎?\"陳雨薇曾忐忑地問方稷。
方稷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帶著他們做了一次實驗︰同一塊田,分別用吸蟲器法和目測法調查,結果發現兩種方法的數據趨勢完全一致。
\"科學不能光唯工具論,\"方稷笑著說,\"關鍵是方法要科學,而不僅是設備要高級。\"
田野科研首先要學會用眼楮觀察,用頭腦思考,使用科技和設備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原始的方式也不能完全舍棄,如果人類完全遺忘了最初的農業形式,將來有一天沒有設備以後該怎麼辦?
隨著調查的深入,同學們發現了很多有趣的現象。
昆蟲小組組員張立新最先注意到,瓢蟲特別喜歡在清晨時分聚集在油菜葉背面\"開會\"。小陳則發現,下雨前蚜蟲會大量繁殖,\"好像知道雨水會沖刷掉天敵的氣味線索\"。
陳雨薇帶著組員們連續蹲守田間,終于明確了蚜蟲瓢蟲種群動態的關鍵規律︰
\"蚜蟲數量在達到每百株200時,瓢蟲開始大量聚集;當蚜蟲達到500時,瓢蟲的捕食效率最高;超過800時,就必須加入人工干預了。\"
這個發現讓方稷都感到驚喜︰\"這是很有價值的實踐數據!\"
為了更直觀地展示研究成果,陳雨薇決定手繪一幅蚜蟲瓢蟲種群動態圖。她托她爸爸給她寄來了找來大幅繪圖紙,用彩色鉛筆,找個同組里幾個有繪畫功底的小姐妹,細致地繪制起來。
圖紙的左上角標注著調查時間、地點和氣象條件。橫坐標是日期,縱坐標是蟲口數量。她用紅色線條表示蚜蟲種群動態,黑色線條表示瓢蟲數量變化,還用不同顏色的標注記錄下關鍵現象︰
\"4月15日,陰天小雨,19 °,微風,蚜蟲數量驟增。\"
\"4月20日,晴天氣溫回升,22°,無風,瓢蟲開始產卵。\"
\"5月5日,陰轉晴,23°,上午無風,下午4級風,油菜開花,蚜蟲活躍\"
在圖紙的空白處,她細心地畫上了蚜蟲和瓢蟲的生態圖,標注了各蟲態的特征和識別要點。
\"這里要特別注意,\"她向組員們講解,\"瓢蟲幼蟲和蛹很容易被誤認為是害蟲,很多農民會誤殺。\"
調查過程中,昆蟲組的同學們還記錄了很多生態現象︰
螞蟻會\"放牧\"蚜蟲,保護它們免受天敵侵害;
蜘蛛網也會捕捉大量蚜蟲,是重要的自然控制力量;
大雨後蚜蟲數量會急劇下降,但瓢蟲受影響較小。
這些發現都被細致地記錄在圖紙的備注欄里。\"生態系統的復雜性遠超我們的想象,\"陳雨薇感慨道,\"每一個細節都可能影響整體平衡。\"
在這次的匯報前,陳雨薇組織全組同學對圖紙進行最後一次審核和完善。大家圍坐在田埂上,逐項核對數據,補充觀察記錄。
\"這里應該加上溫度變化曲線,\"有人建議,\"我發現氣溫對蚜蟲發育速率影響很大。\"
\"要不要把油菜物候期也標上去?\"也有人指著圖紙,\"油菜開花期和蚜蟲遷移明顯相關。\"
經過整整一天的完善,這幅凝聚著全組心血的種群動態圖終于完成。圖紙上不僅有著精確的數據曲線,還密密麻麻地標注著三個月的觀察心得和發現。
當陳雨薇在結題匯報上展示這幅手繪圖時,方稷教授仔細地看著每一個細節,頻頻點頭。
\"這不僅僅是一張數據圖,\"他評價道,\"更是一份完整的生態日志,記錄了一個生態系統的運行規律,也記錄了你們的科學成長。\"
李大爺也來參加了匯報會。老人看著圖紙,雖然看不懂那些曲線,但听得格外認真。
\"這些娃娃真中!\"他豎起大拇指,\"把我一輩子知道但說不出來的道理都給整明白了!\"
匯報結束後,方稷把圖紙小心地收起來︰\"這份成果很珍貴,我們要把它掃描存檔,原件將作為重要資料保存。\"
讓人沒想到的是,這份手繪圖後來發揮了更大的作用。當地農業技術推廣站看到後,請求復制了一份,作為農民培訓的教材。
\"比任何教科書都直觀,\"技術員說,\"農民一看就明白什麼時候該防蟲,什麼時候不用管。\"
\"科學種田,就是得看"天時"啊!\"老人樂呵呵地說。
離別的日子到了,九重鎮這邊的實地考察時間結束了,同學們要返回三亞開始第二階段的研究。同學們依依不舍地收拾行裝,陳雨薇最後一次走在田埂上,看著這片給予他們無數啟示的麥田。
\"我會想念這里的,\"陳雨薇看著田地喃喃自語。
遠處,金色的麥浪在風中起伏,仿佛在向這些年輕的科學家們告別。而他們知道,這只是一個開始。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科學的種子已經播下,必將生根發芽,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