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窖的門被撞開時,皇室代表正把一張鍋爐零件圖塞進懷里。圖紙上的安全閥參數被改了,實際起跳壓力比標注的低百分之二十,用這種圖紙造出的鍋爐,很容易爆炸。
這場搜查最終查獲了三百多張廢舊圖紙,南武洲勞動黨據此召開大會,宣布徹底清查皇室在工廠里的股份,所有技術資料由工人委員會統一保管。
消息傳到越國,朱祁鋰正在看鋼鐵廠的最新報表——用南武洲買來的高爐圖紙改造後,煉出的鐵水溫度忽高忽低,根本沒法煉鋼。周啟元在報告里寫“耐火磚三天就裂了,爐溫一高就塌,估計是砌築方法不對。”
“讓他們別仿了。”朱祁鋰對工業大臣說,“去跟虞國說,我們願意把鋼鐵廠的股權再讓五個百分點,只求他們派工程師來。”
但虞國的回復很干脆“先把工人委員會的權力落實了。你們的廠主還在扣工人的技術分紅,誰來都沒用。”
在寧國,朱奠培正看著造船廠的新船下水。這艘船用的是寧國自己生產的焊條,焊縫上刷了三層漆,看著挺光鮮。但試航時,船底的焊縫突然漏水,差點把船沉了。
“把虞國的焊工請過來。”朱奠培對造船廠廠長說,“就說給雙倍工錢,讓他們手把手教。”
可虞國的焊工來了之後,發現寧國的工人連基本的焊接姿勢都不對。“你們握焊槍的手太抖,”虞國焊工演示著,“手腕要穩,電流調大了就往後退半寸,這得練三個月。”
但寧國的工頭嫌太慢,逼著工人一天練十個時辰,結果不到一個星期,就有三個人被電弧灼傷,還有人把焊槍的電纜燒了。
聯邦三十八年三月,勞動國際在玄中城召開技術交流會。各國代表都來了,桌子上擺著各自的產品——韓國的船用螺栓,代國的棉紗,明國的齒輪,寧國的焊條,越國的鋼板。
朱昭熙讓人把這些樣品送到實驗室檢測,結果很快出來韓國的螺栓達標,代國的棉紗接近標準,剩下的全不合格。
“不是技術難,是你們的制度不配套。”朱昭熙指著檢測報告,“明國的齒輪沒按檢驗規程做,寧國的焊條缺了爐前分析,越國的鋼板是因為工人沒參與配料調整。”
她拿出一份新的《技術合作章程》“想繼續用我們的技術,就得按這個來。第一條,工廠里的技術文件必須對工人公開;第二條,關鍵工序必須有工人代表簽字才能開工;第三條,每年拿出利潤的百分之五搞工人培訓。”
明國、寧國、越國的代表互相看了看,沒人敢說話。他們知道,如果答應,廠主的權力就會被削弱;可如果不答應,技術代差只會越來越大。
會議僵持到傍晚,韓國代表先簽了字“我們早就這麼做了,確實管用。”
代國代表跟著簽了“工人懂技術了,設備故障率降了一半。”
朱祁鋰派來的特使咬了咬牙,也拿起筆“我們簽,但能不能先培訓我們的工人?”
朱昭熙點頭“明天就派人去,從基礎的量具使用教起。”
明國和寧國的代表回到住處,連夜發電報回國。朱祁鈞和朱奠培在皇宮里收到消息,都陷入了沉默。窗外的月光照在奏折上,上面寫著——如果不簽,下個月虞國就要停止供應精密零件。
“簽吧。”朱祁鈞對信使說,“但告訴朱昭熙,我們要派人去虞國的工廠參觀,看他們是怎麼管工人的。”
朱奠培也對身邊的人說“讓造船廠的工人代表去,就說讓他們學技術,其實是去看看虞國的工會到底有多大權力。”
他們不知道,朱昭熙早就料到了這一步。她讓李怡準備了十家不同類型的工廠,從紡織廠到鋼鐵廠,全是工人參與管理搞得好的。
“讓他們看個明白。”朱昭熙說,“技術不是畫在紙上的圖紙,是裝在工人腦子里的本事。他們要是學不會這點,買再多設備也沒用。”
三月底,明國和寧國的工人代表來到虞國。在松風省的農機廠,他們看到工人正在給車床換刀具,旁邊的黑板上寫著“今日廢品率03”。在沃墾省的集體農莊,農民正拿著耕作日志討論播種深度,日志上的數據精確到厘米。
“這活兒我們也能干啊。”明國的一個紡織工人小聲說,“就是沒人教我們怎麼記這些數。”
寧國的焊工代表盯著虞國的焊接記錄表,上面不僅有焊縫參數,還有每個焊工的名字和日期“原來他們是這麼扣責任的,難怪沒人敢偷懶。”
參觀結束時,虞國的工人代表送給他們一套《工人管理手冊》,里面詳細寫了怎麼組織技術討論,怎麼監督設備維護,甚至還有怎麼跟廠主談判工資。
“回去試試。”虞國的工人代表說,“我們剛開始也難,但做起來就知道,對大家都好。”
代表們把手冊揣在懷里,踏上了回國的船。甲板上的風很大,吹得他們的衣角翻飛,但沒人覺得冷。他們手里的手冊雖然薄薄的,卻好像比船上的鋼材還沉。
此時的聯邦工業技術研究院,王工程師還在對著光學測微儀發愁。他不知道,真正能縮小技術差距的東西,正被明國的工人代表揣在懷里,很快就要在明國的工廠里發芽。
而這場關于技術的博弈,才剛剛進入最關鍵的階段——不是比誰的設備更先進,而是比誰能真正把工人的力量用起來。
明國松京城的聯邦工業技術研究院內,王工程師依舊對著那台光學測微儀發愁。這儀器本應是提升精度的關鍵,可現實卻殘酷地擺在眼前。
車床加工出的零件誤差高達半毫米,與測微儀能達到的千分之一毫米精度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工匠們對這儀器也頗為不滿,認為在當下銼刀都難以達到精細程度的情況下,高精度測量並無實際意義。
李琮帶來的《零件檢驗規程》曾給研究院帶來一絲希望。按照規程,每個零件都要經過三個人檢查,試圖以此保證質量。
然而,在明國現有的條件下,這一制度漏洞百出。查尺寸的工匠不認識精密量具,無法準確測量;查硬度的工匠拿錯檢測標準,導致結果失真;最後蓋章的工匠更是不負責任,將不合格零件混入其中。
不到半個月,五十多個劣質齒輪被裝到紡織機上,引發三台織機卡軸停機。這一事件不僅影響了生產進度,也讓研究院的努力付諸東流。
喜歡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廟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