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全會閉幕後,《關于社會主義理論的若干決議》以下簡稱《決議》)經中央印刷廠連夜趕印,以\"特急件\"形式發往虞國各地。
這份共計八千字的文件,用直白的語言系統梳理了全會討論的核心結論,成為虞國勞動黨成立以來首部專門闡述社會主義理論的綱領性文獻。
《決議》開篇即打破以往理論文件的晦澀風格,以\"問答體\"明確社會主義的定義︰\"社會主義是何種社會?答︰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實行按勞分配,旨在消除剝削、實現勞動者解放的社會形態。
\"為避免誤解,文件特別注明\"公有制\"不僅指土地、工廠等生產資料歸集體所有,更強調\"勞動者對生產過程的直接掌控\",例如工廠的生產計劃需經工人代表大會審議,農莊的作物分配需由農民委員會表決。
對于\"剝削\"的界定,《決議》列舉三類具體表現︰通過資本佔有他人勞動成果如私人企業主獲取利潤)、利用職權侵佔集體資源如干部多佔住房)、憑借技術或管理地位獲取超額報酬如八級技工工資遠超普通工人三倍以上)。
這些實例讓基層黨員得以對照判斷,而非停留在抽象概念層面。
在建設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部分,《決議》提出四項核心要求。第一項\"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並非否定其他經濟形式,而是明確\"非公有制成分如個體手工業者)需在集體監督下運作\"。
第二項\"保障勞動者的民主權利\"細化為具體機制︰企業重大決策需經\"工人代表、技術人員、管理人員\"三方投票,且工人代表比例不得低于40。農村的集體事務需通過\"戶代表會議\"表決,到會率不足三分之二則決議無效。
第三項\"以發展生產力為中心任務\"明確了優先級︰\"無強大的生產力,公有制便是空殼,按勞分配便是空談。\"文件將重工業和農業機械化列為當前重點,要求五年內實現鋼鐵產量翻倍、
拖拉機普及率覆蓋80農莊。同時強調\"生產力發展的目的是改善勞動者生活\",禁止為追求產量而犧牲安全如煤礦開采需配備通風設備,否則不得開工)。
第四項\"兼顧公平與效率\"則直面現實矛盾。針對工廠中\"技術人員與一線工人工資差距過大\"的問題,《決議》提出\"差異合理區間\"︰同崗位最高與最低工資比不得超過21,且技術津貼需與實際貢獻掛鉤如改良工藝使效率提升方可增發)。
關于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的關系,《決議》用\"階梯論\"通俗解釋︰\"社會主義是第一階,共產主義是第二階。
登第一階,才能上第二階;第一階不穩,第二階便無從談起。\"兩者的核心區別被概括為分配方式︰社會主義\"按勞動貢獻分配\",多勞多得;共產主義\"按實際需求分配\",各取所需。
文件特別強調過渡的條件︰\"非憑主觀意願,而靠客觀條件成熟。\"具體列出兩條標準︰一是生產力高度發達,\"糧食、布匹、住房等基本生活資料充足到無需限量供應\";二是人的覺悟提升,\"勞動成為自覺需求,而非謀生手段\"。
為避免冒進,《決議》明確\"當前階段絕不可急于推行共產主義政策\",並批判了\"取消工資、按需分配\"的空想傾向。
當前階段的主要任務部分,《決議》將目標分解為可操作的具體工作。在經濟領域,\"發展重工業和農業機械化\"被量化為指標︰兩年內建成三座鋼鐵廠,五年內實現每畝耕地至少配備一台新式農具。
西望省的農機互助站模式被推廣︰該省將拖拉機、收割機等大型農具集中管理,按勞動積分兌換使用時間,提高了設備利用率。
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列出時間表︰一年內實現小學義務教育全免費,三年內建立縣鄉兩級衛生院,五年內推行退休工人\"基礎口糧+勞動貢獻補貼\"制度。
越原省的試點經驗被納入︰該省通過\"集體積累提取5\"建立醫療基金,工人看病只需支付藥品成本的20,農民則憑勞動積分減免費用,半年內就醫人數較之前增加60。
干部隊伍的無產階級化聚焦\"特權清理\",明確禁止五類行為︰佔用多套住房、子女優先入學、使用公車辦私事、接受禮品禮金、在分配中特殊化。
社會主義理論教育則強調\"通俗化、常態化\"。《決議》要求每個支部每周開展一次\"理論學習會\",采用\"案例討論\"形式而非單向宣講。
例如學習\"剝削\"概念時,需結合本地是否存在\"工頭克扣工資\"等現象;討論\"民主權利\"時,需檢查本單位是否落實\"表決制度\"。文體部同步制作了20部配套影像資料,用工廠、農莊的實際場景解釋理論,首批發放的5000套在一周內被基層申領完畢。
《決議》最具突破性的表述,在于提出判斷政策的\"三個有利于\"標準︰\"是否有利于勞動者當家作主,是否有利于消除剝削,是否有利于向共產主義過渡,而非是否符合某種固定模式。\"
這一條款為實踐中的靈活調整提供了理論依據。例如沃墾省允許農莊根據土壤條件自主選擇作物,而非執行統一計劃,雖打破了\"計劃經濟=社會主義\"的刻板認知,但因提高了農民積極性且未導致剝削,仍被認定為符合社會主義原則。
《決議》傳播開來之後,虞國迅速掀起學習熱潮。工廠的班前會增加了\"理論一刻鐘\",工人用\"我們車間的工資差距是否合理\"等實際問題對照條文。
農莊的田埂上,農民們圍著《決議》讀本討論\"自家的勞動積分是否算清\";學校的課堂里,教師結合教材講解\"為什麼要免費上學\"。
社會科學院的統計顯示,一個月內,基層組織提交的理論討論記錄超過12萬份,其中83包含具體案例分析,而非空泛表態。
教育部門按《決議》要求修訂的教材,將社會主義理論分解為\"生產勞動集體生活公平分配\"等模塊,小學課本用連環畫講述\"為什麼不能多拿集體的糧食\",中學教材則通過工廠案例分析\"按勞分配如何計算\"。
《決議》的影響不僅限于理論層面。工業部根據\"發展生產力\"原則,調整了技術人員薪酬制度︰保留合理津貼,但要求技術人員必須參與一線勞動如每周下車間兩天),否則扣除部分報酬。實施三個月後,技術人員與工人的協作效率提升22。
農業部依據\"保障民主權利\"條款,在全國推廣\"農莊事務公示欄\",詳細公開種子分配、化肥使用、糧食去向等信息,農民對集體事務的參與度從41升至76。
監察部則以\"消除特權\"為依據,查處了衡域省民政廳\"干部家屬都是五保戶\"事件,相關責任人被撤職,救濟制度隨之修訂為\"按困難程度排序,全程公開公示\"。
這場由《決議》引發的理論學習浪潮,並未停留在紙面討論。在虞國的工廠、農莊、學校,勞動者開始用理論武器審視身邊的制度與實踐︰哪些符合\"勞動者解放\"的目標,哪些還存在剝削與特權,哪些需要調整完善。
這種從\"被動執行\"到\"主動思考\"的轉變,讓社會主義理論真正扎根于實踐土壤,而非停留在文件中的條文。